急性菌痢

急性菌痢

急性菌痢如何變成慢性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分為急性及慢性兩種。急性菌痢主要表現為病急、發熱、腹痛、腹瀉及粘液便等癥狀。若腹瀉遷延不愈,病程超過兩個月者即為慢性菌痢

類型


急性菌痢相當於中醫的濕熱痢,其主要癥狀有全身中毒癥狀與腸道癥狀兩方面。根據其嚴重程度,又可分為輕型、普通型、重型及中毒型四型。
急性菌痢腸道癥狀
急性菌痢腸道癥狀

輕型

⑴輕型:多無全身中毒癥狀,體溫正常或者稍高,腹痛不明顯,腹瀉每日3~5次,大便為黃色糊狀或水樣,帶有少量粘液,里急后重也不明顯,可有嘔吐。病程約3~6天。易誤診為腸炎或結腸炎,若治療不及時或不徹底易轉變為慢性。

普通型

急性菌痢
急性菌痢
⑵普通型:起病急,有中等度毒血症表現,見畏寒,發熱,體溫可高達39℃。發熱的同時或數小時后,出現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癥狀,腹痛多為陣發性,位於臍周或左下腹部;腹瀉每日10~20次或更多,大便初為水樣,或黃色糊狀,后糞質逐漸減少,待腸內容物排空后,轉為粘液膿血便,每次量少,並伴有明顯的里急后重,左下腹部有壓痛,腸鳴音亢進。嚴重者發生脫水和代謝性酸中毒。病程1~2周。

重型

⑶重型:多有嚴重的中毒癥狀,起病急驟,高熱,伴嘔吐,大便頻繁以致失禁,帶膿血粘液便,腹痛劇烈,里急后重感顯著,失水明顯,全腹壓痛,尤以左下腹為明顯,隨後病人極度衰竭,四肢濕冷,意識模糊,譫妄或驚厥,血壓下降以至休克。

中毒型

急性菌痢
急性菌痢
⑷中毒型:大多發生於2~7歲體質較好的兒童,相當於中醫的“疫毒痢”。起病急驟,在腹痛、腹瀉尚未出現時,即可有高熱、精神萎靡、面色青灰、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而淺、反覆驚厥、神志不清、皮膚髮花以及甲床毛細血管充盈時間延長等表現,最終可導致呼吸和循環衰竭。本型以重度毒血症、休克和中毒性腦炎為主要,而腹瀉、嘔吐不一定嚴重,出現也較晚,大便次數不一定很多,性狀也未必呈膿血樣。嘔吐物可呈咖啡色。本型可分為:
①休克型:主要表現為周圍循環衰竭,以皮膚髮花、唇甲青紫、血壓明顯下降或測不出以及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為主要特點;
②腦水腫型:主要呈顱內壓增高或腦疝的表現,早期見煩躁嗜睡,血壓正常輕度升高,頻繁嘔吐,呼吸增快;晚期可見昏迷,頻繁驚厥,血壓顯著升高(最後下降),瞳孔或大或小或大小不等,對光反應遲鈍或消失,肌張力增高,肢體內旋,呼吸深淺不勻、節律不整,呈嘆氣樣呼吸,最後減慢以至停止。
③混合型:以上兩型癥狀兼有,為最兇險的一型。

概述


痢疾”是由痢疾桿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主要通過飲食傳染,病從口入。痢疾病人的糞便污染了食物、水源、餐具;或吃了沒洗凈的瓜果、蒼蠅叮爬過的食物;或用臟手抓吃食物都可以把痢疾桿菌吃下去。一般病菌到胃內即被胃酸殺死,可是當體質弱,吞入的病菌量相對多,不能完全被殺死而進入大腸內生長繁殖,產生毒素使大腸粘膜壞死、潰爛而發生痢疾。痢疾以夏季炎熱季節多發,這是因為此時蒼蠅的密度最高。急性細菌性痢疾傳染性較強,可引起周圍多人連續發病。急性中毒型細菌性痢疾病情危重,短期內可引起死亡,因此不可掉以輕心。
急性菌痢
急性菌痢
痢疾桿菌引起的消化道傳染病,就是平常所說的“拉痢疾”。這種病的傳染源是病人和帶菌者,通過污染水源、食物及手,傳給他人,全年均可發生,以夏秋季多見,感染后數小時或一兩天發病。主要癥狀為:①發高燒,可達38C~40℃,伴全身不適。②肚子痛,多在下腹及肚臍周圍。③腹瀉。一天數次至幾十次不等,為膿血、粘液便,伴有明顯里急后重現象,但有少數病人,開始時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癥狀並不表現出來,卻出現嚴重的毒血症癥狀,甚至突然發生休克,經過24~48小時后才出現消化道癥狀,這是細菌性痢疾的一種最嚴重的類型,醫學上稱為中毒型痢疾,應予以高度重視。凡在流行季節,發現突然高燒、驚厥、或昏迷的病人,不管是否拉肚子,都要考慮到中毒型痢疾的可能,迅速送到醫院,儘早予以確診和搶救,不可拖延。細菌性痢疾的治療,主要是及時應用抗生素或黃胺類藥物,常用痢特靈(即味哺咬酮)、黃連素、黨黴素等。

治療


小兒得了急性菌痢后應該積極治療,除了注意休息,飲食以流質或半流質之外,還要進行藥物治療,一般可選用復方甲基異惡唑、磷黴素、多粘菌素等。
如果治療不徹底,細菌可產生耐藥性,或小兒本身患有營養不良、免疫低下及有寄生蟲病並存等因素,可使病程遷延而變成慢性菌痢。慢性菌痢的主要表現為腹瀉遷延不愈,為粘液膿性便或成形便常帶粘液和少量膿血,時有腹痛、腹脹等癥狀。值得注意的是,為大便次數多,明顯的粘液便,但全身中毒癥狀不明顯。
小兒急性菌痢轉為慢性后,應注意生活有規律,避免患兒吃得過飽或過少,以少渣、易消化的食物為宜。抗菌藥物的療程應適當延長,對反覆或持久不愈者,除全身藥物治療外,可採用局部灌腸治療。同時可服用維生素B胃蛋白酶胰酶等。病人與帶菌者為菌痢的傳染源。主要通過污染的食物、飲水傳播,還可通過生活接觸及蒼蠅傳播。要預防菌痢,首先應隔離患兒,患兒的排泄物及污染物品必須隨時消毒治療結束后,停葯3天再作大便培養,連續3次陰性,方可解除隔離。此外,要從小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飯前便后洗手,不吃不潔食物,加強環境衛生,消滅蒼蠅,保護食品、水源免受污染。

臨床表現


急性菌痢
急性菌痢
⑴有傳染的過程,又稱潛伏期。接觸痢疾病人或污染的食物經1~7天才發病。⑵腹痛腹瀉,伴發燒。大便開始為稀便,很快出現膿血便、粘液便,每次拉一點點,剛拉完又想拉,總有肛門下墜,大便拉不完的感覺,醫學上稱為“里急后重”。每日大便可達10~30次。痢疾時腹痛較重,隨著腹痛加重出現大便感覺,排便后腹痛也不能減輕,使病人坐立不安。
⑶病人食欲不振,精神欠佳,少氣懶言,腹瀉嚴重者發生脫水征,加重病情。
⑷急性中毒型痢疾,老人、小兒、體弱者易發生。開始並無腹瀉腹痛癥狀,而是突然高燒,體溫39~40℃持續不降,成人表現嗜睡、精神差,兒童可出現抽風、說胡話、嗜睡。有的病人一開始就是中毒性休克,血壓低甚至測不出,面色蒼白,皮膚髮灰,四肢冰涼,如不及時搶救,成人24小時內,小兒12小時內因休克而死亡。

診斷


急性菌痢
急性菌痢
急性細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桿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除嬰兒期較少見外,可見於各年齡期兒童,多發生在夏秋季,其他季節也有零星發病。因此,小兒在夏秋季有腹瀉時,應想到急性細菌性痢疾的可能。一般患兒在發病前2~3天內有不潔包含史;或家庭成員中有人腹瀉,有可能為傳染源。幾乎所有患兒首先出現的表現都是發熱。發熱的高度不定,一般以高熱多見。在發熱的同時,相繼出現胃腸道表現,如腹瀉和腹痛。腹瀉次數頻繁,每日可多達10~30次,但糞便的量不多。典型的糞便為膿性(所謂白痢),或膿血便(紅為痢),也可為粘液便,嬰兒甚至僅表現為消化不良性大便。腹痛部位多在臍周或左下腹,為陣發性。腹痛出現的同時伴有便意,排便完畢常覺又想排便,總有排不盡的感覺。這種情況稱為“里急后重”,見於年長兒,嬰兒則少見。其他胃腸道癥狀還有嘔吐、腹脹、吃東西不香,但並不是每個患兒一定都有。
如患兒有上述表現,特別是有膿便或膿血便時,診斷急性細菌性痢疾基本無疑。但如無明顯膿便或膿血便時,還應作糞便顯微鏡檢查,如見到大量白細胞,或白細胞和紅細胞兼有時,即可診斷為急性細菌性痢疾。所以,可疑為急性痢疾時,一定要取糞便作顯微鏡檢查,而且僅憑一次顯微鏡檢查無紅、白細胞,往往不能完全否定急性細菌性痢疾的診斷,應再次、甚至多次檢查。要確診為急性細菌性痢疾,還應作糞便細菌檢查,因膿血便還可見於其他腸道疾病、甚至非腸道疾病。當糞便培養出痢疾桿菌時,即可最後確診。要注意用於作細菌培養的糞便是新鮮的,如存放時間過久,會影響糞便培養的結果,當然就會影響正確的診斷了。

救護措施


⑴首先要認真處理病人排泄的糞便,污染的餐具和用具。餐具等用水煮沸消毒(100℃,5分鐘),其他物品陽光直射30分鐘即可。將病人糞便與漂白粉按5∶1混合2小時,再沖洗乾淨便池或便器可達消毒目的。⑵充分卧床休息,減少體力消耗。不必過分強調禁食。只是應進食清淡和易消化的食物,不要進食生冷食物和較粗糙的飲食,待腹瀉減輕后,注意補充一些雞蛋、牛奶等營養品。
⑶應用有效抗生素。如痢特靈、氟哌酸吡哌酸復方新諾明,以及慶大黴素、氯黴素等等。單用一種或聯合使用兩種藥物。如用藥后腹痛減輕,大便次數減少,體溫下降,說明治療效果好。反之應換藥治療。抗生素應連續服用到大便正常后2~3天,不能吃吃停停,以免治療不徹底而形成慢性痢疾,遷延不愈。
⑷民間偏方治療痢疾療效好可選用。如新鮮馬齒莧1~1.5千克煮水一大碗口服,大蒜去皮搗碎用紅糖水徠浸泡后當茶飲等等。
⑸嚴重脫水病人鼓勵多飲鹽糖水或茶水、米湯、桔汁等飲料。必要時靜脈輸液治療。
⑹夏季,小兒發高燒、抽風、嗜睡、無腹瀉者,要警惕中毒性痢疾,及時送到醫院檢查。用肛門拭子伸進直腸內蘸取大便檢查,往往可以確診為痢疾,得到及時的救治。
⑺保持肛周皮膚清潔、乾燥。排便後用柔軟衛生紙擦凈,再用溫熱毛巾清洗抹乾,並塗抹植物油或凡士林保護皮膚。有皮膚潰爛者,可用1∶2000的高錳酸鉀溶液(水為淡紅色即可)坐浴半小時,然後擦乾在患處塗以魚肝油或氧化鋅軟膏為宜。
⑻適當用止痛藥,但不宜用止瀉藥。當痢疾好轉時,腹瀉自然減少,過度止瀉對排除腸內毒素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