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堂
海州當路三槐堂王氏的一小分支
夜雨堂王氏發源於江蘇省贛榆縣海頭鎮興庄村,是海州當路三槐堂王氏的一小分支,形成於清初。夜雨堂王氏尊伯敬公為發始祖,主要分佈於今連雲港市贛榆區,在周邊省市有零星分佈。
興庄夜雨過去是贛榆縣“縣邑八景”之一,“興庄夜雨,夜不雨,如雨也”。清代贛榆興庄源自海州當路(今連雲港市海州區花果山街道當路村)的三槐堂王氏族人重修家祠,家祠修畢當掛堂名匾額時,屢掛屢落。於是族中耆宿認為是天意,須另議起堂號,考慮到這關係到後世子孫,大家都很慎重,有文化的都聚在一個屋子裡苦思冥想,取了幾個都沒通過,一直到深夜。正當大家躊躇之際,外面竟然下起了雨,雨打著瓦片清脆悅耳,大家就打開窗戶觀雨,可奇怪的是看不到雨水,大家就走出屋子,到院子里一探究竟,經看到了滿天星斗,大家頓感奇特,王三老爺脫口而出夜雨堂三個字,大家都拍案叫好。夜雨堂堂號因此得名。興庄夜雨也因此聞名遐邇,成為贛榆八景之一。
洪武二年(1369年),海州雲台山地區居民渡海到大陸躲避倭亂,當路灶戶王悌(字伯敬)、忻(字伯政)、明、亮、玉、良臣、義臣兄弟七人亦在難民之中。王氏兄弟渡海后北上,至七老嶺,兄弟分別。長兄伯敬與其弟伯政則原路返回至海州贛榆,見此地“曲水盤旋環通於海,便宜舟車之往來,通商賈之絡繹;魚鹽可產,畎畝可耕”,遂在此定居。而弟伯政公則到距興庄二十里的壘墩(今稱壘堆)以務農為生。伯敬公所居之地因是伯敬公興業之地,故稱興庄。
伯敬公生五子,至明末,已成當地一支大族,稱興庄王氏。有明一代,興庄王氏一直按舊例回當路祭祖。但明末有次祭祖時受到當路刁難,於是單獨立宗,由興庄八世袞公主持第一次修譜。此次修譜,仍以“三槐堂”為堂號,只以伯敬公為始祖,伯敬公後裔凡在本地及雖然外出但能訪求察到的列入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