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頭三槐堂坐落在休寧縣城南五公里溪頭村,是明萬曆三十年(公元1602年)由王經天倡導建造的王家祠堂,因建造時庭院中栽植的三棵槐樹而得名。
溪頭三槐堂原有3進11開間,共約1500平方米,有182根屋柱,柱腰圍80至100公分不等。整個大廳內含九個小廳。整個祠堂內部雕刻工藝精湛,技法細膩,以木雕著稱,為徽派祠堂建築所少見,故在當地又被稱作“金鑾殿”。
2006年,溪頭三槐堂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溪頭三槐堂
溪頭三槐堂位於休寧縣城南8公里處的秀陽鄉溪頭村,建於明代,系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鄉舉王經天的故宅,也是當時
王氏族人聚族議事和舉辦喜事慶典之所。史籍載:《宋史·王旦傳》內有“旦父佑手植三槐於庭曰:吾之後必有為三公者”一說,王氏後人即以三槐為典故,堂名取“三槐堂”。
建築布局
溪頭三槐堂
溪頭三槐堂建在溪頭村中心,坐北朝南,佔地面積達900多平方米,背靠群山,面臨溪水,選址講究,環境幽雅。該建築為磚木結構,外觀呈高牆封護式,白牆黑瓦,莊重大方,由門前廣場、
門屋、享堂、寢殿組成,後進寢殿已毀,現僅存門屋和享堂。
三槐堂大門後退,建門廊三間,大門包以鐵皮、
門釘,鋪著皆為鐵制。門屋中三間為過廳,東西兩側各有一廂,每廂各三間,過廳與廂之間為塾,各一間,這樣總面闊達11間。享堂面闊9間,中三間為朝堂,貼梢間的次間為夾室,東西屋間之外為過道,東西梢間、盡間為廂,並設有夾層,向外出挑。整個祠堂內部雕刻工藝精湛,技法細膩,尤以木雕著稱。
建築結構
溪頭三槐堂
溪頭三槐堂的梁架結構比較複雜,多處採用
草架。梁架的柱大多為梭柱,柱下
礎石除門廊礎為圓形復盆外,其餘均呈
八邊形,簡潔大方。整體結構規矩嚴謹,以大門為中軸線向兩邊延伸,室內遍布“滿堂柱”,以柱、梁、坊之間的榫卯契合支撐起整座建築,在視覺上拓寬了內部空間。它將各種不同功能的房屋組合在一組建築之中,但主次分明,均衡有序,每個單元都以天井通風采光,既互相聯繫又相對獨立,其平面布局之複雜,為徽派祠堂建築所少見,故在當地又被稱作“金鑾殿”。
木雕
溪頭三槐堂為磚木結構,有柱182根,其中99根主柱圍粗1.7米,柱上支撐
雕鏤平盤斗,下墊刻花柱托和八邊石雕柱磉。梁架作
冬瓜型
月梁,梁下用雕花雀替承托梁頭,檐口斗拱均為五踩。前、中兩進之間開大天井,兩側配廳各有小天井。置身三槐堂。鐵皮包裹的大宅門。廳正中懸掛的“龍章寵錫”巨額牌匾,樑上尚存的一排排銅製匾鉤。三槐堂歷經400多年,所有木料蟲不蛀鼠不咬,更無絲毫腐爛。三槐堂選料精良,所輻射出的特殊氣息能夠抗蟲鼠拒腐蝕。
溪頭三槐堂的建築在建築形制、平面布局、內外部裝飾等多方面都反映了明代中期徽派祠堂建築的特點,是研究當時
徽派建築風格、三雕工藝以及當地
宗法制度的重要實物史料。
溪頭三槐堂
2007年,休寧縣通過社會募集、財政撥款、引進外資等方式籌集資金,對境內古橋、古塔、古民居等進行分步保護與維修,已經修復、遷移保護一大批古建築,如胡開文墨店、胡正言故居等。“三槐堂”重修項目也是休寧縣該行動的重要內容。政府籌得資金180多萬元,規劃了6個月時間對古建築“三槐堂”進行維修。
溪頭村
溪頭三槐堂
溪頭是休寧縣一個千年古村落,溪頭村究竟始於何時已無從考證。據稱,王家到他們這裡已經是63代,由此推算,溪頭成村當在隋唐時期。溪頭村數王家為大姓,較大的姓還有葉、吳、程等,緊挨三槐堂的東側,另有一幢百年老宅,那便是程家祠堂。一條小溪順流而下沿山麓流淌,水聲潺潺,清澈見底,水面老鴨嬉戲,河底小魚覓食,與整座古村構成一幅絕倫絕妙的圖畫。
屎缸堂
三槐堂又有金鑾殿之稱。其建造者是王經天。傳說宅主王經天在京城做大官,留下瞎眼老母寓居老家。王經天極孝,得知老母想摸摸京城金鑾殿,便雇請工匠,在家鄉
大興土木,仿照金鑾殿興建了王家大廳給老母住,了卻老母心愿。誰知,有人告密,王經天在家鄉建造“金鑾殿”之事被其政敵獲知,於是以“謀反”之罪上奏朝廷,彈劾王經天。皇帝龍顏大怒,當即指派欽差大臣趕赴
徽州府查實。而這位欽差卻是王經天的至交,離京之前向王經天透出風聲。王經天大驚,差人火速返鄉,趕在欽差到來之前,在三槐堂前建了一排屎缸,這才躲過了一場滅頂之災。故三槐堂也被村人稱作“屎缸堂”。
交通:從
黃山火車站步行約310米,到達火車站,乘坐高鐵專線,經過8站,到達經濟開發區管委會站,步行約120米,到達新城區管委會站,乘坐開發區專線,經過2站,到達新城區路口站,步行約1.4公里,到達
海陽鎮,乘坐2路
公交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