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壇楊村
黃壇楊村
黃壇楊村別名楊家,位於寧海西部,距縣城8公里。屬黃壇鎮。四面環山。東距鎮人民政府所在地黃壇街1.8公里,南沿省道甬臨線公路,北鄰西庄,西為岵岫嶺、嶺豐村。村西北有慈雲寺,唐咸通三年(862)建。抗日戰爭期間,寧波日報社曾一度遷此。1991年重修,有住僧。1992年,全村243戶,960人。楊姓225戶,佔92.55%;余為胡、宋、張、王、李5姓。有耕地436畝,山2837畝。
黃壇楊村
1989年10月,楊鎮龍就義700周年,村人在村南華家山頂立楊鎮龍紀念碑。碑高2.4米,遠望可見。中國元史研究會邱樹森教授題碑名,中共上海紡織黨校校長楊正清書傳略。
工業帶來經濟效益,村容村貌發生了可喜變化。全村男女勞動力626人,從事工業勞動,兼顧農業生產。工廠職工半數以上是外村人。1992年人均工資收入1570元。村民原住低矮破舊平屋先後改建或擴建,90%以上住進二層或三層樓房。日常用水,原靠村內兩口水井,枯旱期間常有斷水之虞。1987年,從村外引來山水,高處建水池,容量71立方米,鋪管道為各戶裝上自來水。全村有貨運車4輛,小轎車2輛,摩托車10輛。1991年開始改造道路。村口建花壇。橫貫村內的石子小路及環村小路,改造成寬3.5~4.5米的水泥路,總長1000多米。燃料原用柴草,現已大都改用液化石油氣。荒山323畝,建成杉木基地。1990年重陽節,村成立老年協會,會員74人。附近西庄、新後山、嶺豐、平安山4村先後有人參加,1992年末會員增至150人。村委會撥款,修建活動場所。傳統節日,組織慰問。逢老人生日,由村黨支部、村委會集體祝壽。村委會還負擔全村農業稅、照明用電及村民家庭財產保險費等。
黃壇楊村
為助推全民創業,黃壇楊村在堅持以項目建設為抓手、以園區建設為平台的同時,把弘揚創業精神、激勵創業激情作為一項重點工程來抓,通過思想引導、學習參觀、創業宣講、學習浙江經驗等,培育全民創業精神,先後組織20戶產業戶和企業家到村落社區宣講,幹部、群眾把創業作為自己的第一選擇,形成農民向居民和商人轉變,打工者向老闆轉化、個私業主向企業家轉型,幹部由官場向市場轉移的濃厚創業氛圍。按照提質、提速、提效的要求,推行“走出去熱心服務,迎進來熱情辦事,經常性熱線聯繫”的工作機制,全鎮幹部實行“包掛鉤一個項目,包引進一個項目,包謀劃一個項目,包提供一條加快發展的好建議”的四包責任制。
民營經濟建設,吸引了眾多創業者的眼光,促進了民營經濟快速發展。黃壇楊村在外務工人員,多年的打拚,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技術及財富,得知在鎮民營經濟園辦企業能享受土地零利潤出讓,稅收“三免二減半”零規稅管理的優惠政策后,很多人回村創業。在創業小區投資辦起了愛清服裝、服裝加工廠。像他們一樣回村創業的已有10多戶,僅品牌服飾專賣店今年就新上7家。黃壇楊村的民營經濟發展,對周邊村鎮也具有強大的輻射作用,白嶺鎮的張柏輝就準備投資200萬元辦糧食加工廠。還有陶瓷加工、縫用機台板生產、自行車配件、紡織廠、皮鞋廠等項目都在洽談中。隨著項目的入園,將激活地方人力資源優勢,安排大量的就業崗位,帶動地方經濟快速發展。
黃壇楊村
黃壇楊村地處黃壇鎮西北邊陲,境內山地較多,土地肥沃,氣候溫和,是天然的宜茶區,有悠久的種茶歷史。
茶雖然歷史悠久,品質優良,但因多種原因,前些年是養在深閨人未識,黃壇楊村一方面加強宣傳,積極參與多種國際、國內、省內外茶文化活動;另一方面本著上規模、上檔次、增後勁的工作思路,堅持綠色產業興村,生態家園富民的戰略,本著有地皆種茶,寸土不拋荒的原則,大力擴大茶葉面積,實行產業化經營,許多茶農越來越意識到,發展茶產業不僅是富村富民工程,更是建綠色銀行的根本所在。
為把茶產業發展真正落到實處,黃壇楊村統一規劃土地,對一些茶山、荒坡重新造冊登記,連片開發,統一流轉,形成大戶為主,小戶為輔,上下聯動的發展格局。為破解規模小、價格低、投資少、牽引力弱等不利因素,該村積極鼓勵幹部職工以及個體戶、外來投資者創辦集中連片基地,培養規模較大的加工企業,逐漸實行種植、加工、銷售社會化發展,改變過去千家萬戶種茶、制茶、賣茶的粗放經營模式,實現以市場促銷,以銷售促發展,以發展壯大茶產業的目標。該村還抓住種茶可享受退耕還林優惠政策,動員19戶農戶以個體或聯戶的方式開發四個無公害茶基地,開發茶園40畝,並以老開發戶帶新開發戶形式互動發展。
“以質量贏市場,以產量獲利潤”是該村發展茶業的經營理念,為切實提高茶葉生產質量,該村加大茶農培養力度,所有茶園卻按有機茶標準管理,茶葉質量一年一個台階,更是有了一個明顯變化,春茶上市比同期每市斤要高出120元左右。在參加的浙江國際茶文化節上,茶“雙井雀舌”一舉奪得銀獎,上海一老闆聞訊后,專程以2400元/公斤購茶6公斤。與此同時,通過高產穩產,實現“兵團作戰”,茶農不僅學會了茶葉生產技術,更學會了加工和銷售。全村有茶葉加工企業3個,外出辦茶莊的有8戶茶農,全村實現茶葉總產值100萬元,茶農人均收入5950元,茶葉不僅成了黃壇楊村的特色產業,而且成為老百姓的致富產業,為黃壇提出在山上建“綠色銀行”提供了一個典範。
黃壇楊村
1985年開發的125~150厘米橡膠管,是城市建築行業的新型輸送混凝土機械的必備配件,過去依靠進口,現在各地使用的這種膠管,絕大部分產於黃壇楊村。1992年產量4000米,產值140萬元。紡織橡塑廠生產的帆布,系膠鞋的鞋幫布,1992年產量250萬米,產值710萬元。產品供應省內,主銷溫州。日月橡膠廠主產各色全膠鞋,供應東南各省。此外,則為橡膠雜件,工業消泡劑等。
黃壇楊村
待客的茶俗,代代相傳,一直很少變化,舊日里無熱水瓶,故先以涼茶應急。
山區集市貿易欠繁榮,來了客人,臨時砍肉困難、臘肉、雞蛋則可隨到隨取,不致窘迫,生活條件提高后,有些人視情況已取消了涼茶,靠集鎮近的,“泡泡茶”也盡量用新鮮豬肉,更有的泡上蜂蜜,麥乳精,或以汽水、啤酒之類的飲料待客,以顯示生活富足。時代的步伐,已經邁入茶俗的領域了。
黃壇楊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