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革命舊址紀念館

保安革命舊址紀念館

保安革命舊址紀念館位於陝西省志丹縣城北炮樓山麓,1966年1徠0月正式建館,2006年3月與文物管理所合併。隸屬於志丹縣文體事業局。

簡介


保安革命舊址紀念館
保安革命舊址紀念館
保安革命舊址紀念館自1966年1月建館以來,相繼對外開放毛澤東、周恩來等主要領導人舊居和中央軍委會議室、中央政治局會議室、中國抗日紅軍大學舊址,1997年修建了紅都保安陳列室,佔地面積2362平方米。1992年4月,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保安革命舊址紀念館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保存有舊址石窯洞和房子24孔(間),館藏文物131件。
紀念館的徠研究工作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革命遺址、紀念建築、館藏文物資料及其保護技術和管理、陳列結構和表現手法、講解藝術和心理效果等方面的研究,二是對有關具體人物、事件、地方革命史的研究以及紀念館管理工作的研究。編輯、撰寫了保安革命舊址簡介、保安革命舊址陳列方案,以及紀念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六十周年的大型畫冊《紅都保安》。紀念館開放以來參觀總人數約60萬人次。紀念館經費由縣財政全額撥款,現有職工25名,實行館長負責制,內設辦公室、財務股、接待組、治安組、文物組開展日常工作。

歷史背景


保安革命舊址紀念館
保安革命舊址紀念館
志丹縣原名保安縣,1936年4月為紀念民族英雄劉志丹,將保安縣更名為志丹縣。保安革命舊址是1936年7月至1937年1月期間中共中央的所在地。中央機關及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等領導人在此居住期間,先後召開了21次政治局(擴大)會議,研究、發布和實施了諸多影響中國革命歷史進程的重大政策、決定,如和平解決“西安事變”,促進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領導紅一方面軍西征,實現了紅軍三大主力在西北大會師,宣告為期兩年的萬里長征勝利結束;毛澤東在此期間曾寫下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關於蔣介石聲明的聲明》兩篇光輝著作;開辦了紅軍大學,為即將到來的全面抗戰準備幹部力量等,保安也因此在中國革命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館藏文物


截至2019年,保安革命舊址紀念館藏品數量569件(套),珍貴文物159件(套)。

布局構成


保安革命舊址紀念館的陳列主要有窯洞陳展和紅都保安展。
窯洞陳展主要利用舊址窯洞為載體,通過圖片、桌椅、茶具、電台、電報等日用品,再現了當年黨中央毛主席在此活、工作的場景。
紅都保安展設於舊址的陳列展室內。此展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為“序言”,以文字的形式介紹保安的歷史沿革和中共中央、毛主席等主要領導進入保安的時間、路線。第二部分為“紅都光輝耀天下”,展覽通過圖片、文字,詳細闡述中共中央及毛主席等黨中央主要領導進駐保安的時間、路線,以及出台的各項政策指示,解決的重大事件。第三部分為“保安人物一時新”,以圖片文字、文物為基礎,介紹了中共中央在保安開辦紅軍幹部學校,發展文藝事業,促進經濟建設,接待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和醫生馬海德,為全世界揭示了紅色中國的秘密,使保安享譽中外。第四部分為“力挽狂瀾拯危機”。展覽通過圖片、文字史料反映了黨中央毛主席等主要領導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促使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第五部分為“結束詞”,主要通過文字、圖片的形式,介紹了志丹人民在新時期,繼承和發揚革命精神,正用雙手改變著自己家鄉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