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精神源自於德國著名作家歌德的歌劇《浮士德》。浮士德精神首先是一種篤於實踐的入世精神。
浮士德在將希伯來文的《聖經》譯成德文時,決定將“太初有道”轉譯成“太初有為”,體現了他實踐意識的覺醒。於是他充滿自信,敢於與魔鬼訂賭,走出象牙塔,最終找到滿足與幸福。
另外,“浮士德精神”還是一種不甘墮落、永不滿足的追求精神。也傳說浮士德是德國的傳奇人物,為了知識而將靈魂出賣給了魔鬼。
![浮士德精神](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8/b/m8b9690dee19fbafb4164901bef8980b7.jpg)
浮士德精神
正像浮士德所言,“有兩個靈魂在我胸中,它們總想分道揚鑣;一個懷著一種強烈的情慾,以它的卷鬚緊緊攀附著現世;另一個卻拚命要脫離塵俗,高飛到崇高的先輩居地”。任憑魔鬼百般以惡誘惡,浮士德雖有暫時的踟躇,但絕不棲息止步。他的瑰偉之處在於那不竭的活力總是攜著人性的善審判內心的惡,這種審判橫亘人類的文明進程,也使浮士德的形象葆有難以言盡的魅力。由於與魔鬼的約定,浮士德不可以對事物有所滿足,一旦他說出“停留一會吧”這樣的話,他就會墮入地獄。正是由於這樣一種精神,浮士德才能不斷地突破自我,去追求愛、美、禮、實踐,浮士德才因此在精神探求的範圍內成長。於是人們將這樣一種對事物永不滿足的精神視為浮士德精神。
二戰以後,當德國民眾再度回首歷史時,卻對這一精神產生了懷疑:這種永遠不對自己滿足的精神是不是在任何時候都會是信念、是真理。答案是否定的。人們是擔心對於浮士德精神會發展成為無所節制的貪慾的。於是,近年來對於浮士德精神的探索學術界出現一種辯證的思想,即將其探求的精神保留在合理的範圍和程度中,也只有這樣才能使浮士德精神永存光輝,不斷地照耀著人們的思想。浮士德精神是對人性的自我辯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