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陽村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下轄村

東陽村位於莆田市荔城區拱辰街道,擁有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荔林水鄉景色,今存有通禮祠、御史第、司馬第、魯齋居舍等明清建築。

自然景觀


東陽村
東陽村
從市區沿著荔港大道直至木蘭溪大橋後橋下繞行,順著一旁的鄉村水泥路往北走,便到了東陽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道路西邊的一個小水塘,水塘的背面,一條河道繞著村莊而過,沿著一旁的小道,跨過陳門頭橋,展現眼前的便是門前三個埕,門前三個埕由三座幾乎一樣的古民居組成,每座古民居都配有一個紅磚埕,古民居之間用巷子隔開,在其中一條巷子的門頂上,寫有“淇流環帶”四個字。

人文古迹


通禮祠

出門前三個埕往北拐,經過一段小路,就能看見通禮祠,走近一看,大門旁赫然掛著一對“理學繼家聲,讀書光國史”的對聯,對聯的下面為一龍一鳳的精美石雕。通禮祠又稱陳氏宗祠,是明代陳氏子孫為奉祭先祖所建,清代重修,屬單進合院式建築,坐東向西,由門廳、天井、正廳組成,通面闊12米,通進深25米,建築面積300平方米。推門而入,迎面可見一塊紅色的牌匾,上面寫著“祖孫、父子、兄弟、叔侄、進士”幾個大字,兩旁十多根柱子並排而立,像是在歡迎遠客,來到正廳,便可見正中懸掛著福祿壽紅簾,紅簾上方的橫樑上,一幅書寫著“三世五進士”五個黑白大字的書法作品格外醒目,紅簾的四周懸掛著歷代科舉畫像及名人榜。

葆艾堂

陳氏宗祠的後面是葆艾堂,據村民陳金富介紹,葆艾堂通稱新厝里120間,原先是村裡最大的宅第,每個房間都有三個門,隔著葆艾堂和陳氏宗祠是東陽村的主村道,慶星祠、司馬府、葆艾堂、御史第、德基祠、瑞慶祠等自東而西排列在主幹道的一側,御史第位於一條小巷旁,是東陽最為完整的府邸,前方是一個200多平方米的大磚埕,大門上方懸掛一塊“御史第”古樸匾額,進入大門,只見廳堂與內埕頭之間有一條寬約1.5米的過道,直通各個庭院,是內部唯一通道。其巧妙設計就在各庭院既分又合,既利用牆壁隔絕將庭院分開,又通過內過道把庭院相連,可謂匠心獨運。御史第系懸山頂穿斗木構架結構,庭院間相對閉合,屋頂全用紅瓦鋪成,共留48口天井,增加亮度。柱子和橫樑都用上等木料加工而成,樑柱結合部雕著的龍鳳和花鳥魚蟲,儘管歷經了滄桑,至今仍栩栩如生。

司馬第

緊緊連接在後面的司馬第、魯齋居舍、淇陽書院、臨潮宮。順著葆艾堂旁一條縱橫交錯的青石板巷道就來到了司馬第,司馬第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是一個典型的五進間古建築,門口的大理石俗稱“綠豆芯”,石料上的細縫連針都插不進。

魯齋居舍

司馬第的東邊是魯齋居舍,魯齋居舍保存較為完整,是一座座七間鴛鴦厝,建築布局嚴謹,房子用料粗實,做工精細。在陳育慶的帶領下,筆者順著司馬第旁的河岸一直往北走,就能看見培德堂,雖破舊,但仍能讓人感受到其曾經有過的輝煌。不遠處的淇源寺,一口古井至今仍在為人們服務。

旅遊規劃


1993年,東陽明清建築群被列為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經數百年風雨侵襲,原先的古建築現僅存15處。近年來,村民們逐漸意識到保護這些古建築的重要意義,先後籌集了近百萬元,對通禮祠、德基祠、淇陽書院等古建築進行了修繕。同時,荔城區各級部門也積極行動起來,對古村落進行立體規劃,全力打造莆田市歷史文化名村,展現“海濱鄒魯、文獻名邦”獨特魅力。據悉,首期預計投資15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