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保洞
三保洞
三保洞係為紀念中國明朝三保太監鄭和而建。據說在19世紀末,有一位僧人發現此洞,遂決定在此閉關修行。他一直在此洞居住了二十餘年,直至逝世,后又有其他僧人修行於此。現此處已建成一座宏偉的佛寺。寺院依山而建,洞前有亭台樓閣,小橋流水;洞中鐘乳石和石筍之間,佛像星羅棋布;崖上壁畫生動傳神,另有蜿蜒棧道通往"小西天"山谷,可謂別有洞天。
三保洞最初建立的具體年代存在爭議,但一般認為其是由明代航海家鄭和通過卡琅河到達今天的三寶壟西部時建立的。在鄭和的船隊登陸后,作為穆斯林的鄭和在一個石山附近找到一個洞穴並以其作為禮拜的場所使用。他在離開爪哇島之前建立了一個小的廟宇,同時有說法認為其出於對這片地方的喜愛留下了他的副手王景弘。洞中安放了一尊鄭和雕像。據記載,鄭和建立的廟宇在1704年的一次山崩中被毀,並於1724年重建完成。重建包括新的洞穴,和原有的洞穴相鄰。
18世紀中期,猶太裔地主約翰內斯(英語:Johanes)取得了三保洞及其附近的土地的所有權,開始向祭祀者收取費用。由於費用過高,華人社團只好每年支付2000荷蘭盾來進行祭祀;這一數額後來通過還價降低到了500盾。由於這一數額仍然過高,華人社團轉而祭祀供奉於5千米(3.1英里)外的大覺寺中的保生大帝雕像,並稱之為“小三寶”。其後,當地華人又集資從中國引進了另一尊鄭和雕像,並供奉於大覺寺中。1879年,當地的富商黃志信從逝世的猶太裔地主手中購得三保洞及其附近的土地,並將之免費開放。作為回應,當地華人進行了遊行以示慶祝,並開始重新回到三保洞祭祀。1924年,三保洞的所有權被轉交給了三保洞基金會。
三保洞的歷史上曾多次整修。1937年,三保洞進行了修繕。在印度尼西亞日據時期,日本佔領軍為三保洞安裝了電力系統,在寺廟中為鄭和像配上了負面的說明文字。此後,在印尼獨立戰爭中,三保洞遭到破壞,並於1950年重新修繕。1960年代,印尼國內不穩定的政局使得三保洞再次受到忽視。2002年至2005年,三保洞再次進行了重新修繕。
三保洞建築群包括五座主要建築,由中式建築和爪哇風格組成。五座建築包括歷史最久的三保洞和土地洞、船舡爺廟、鐵錨廟和福興廟,佔地面積3.2公頃(7.9英畝)。
土地洞位於建築群北入口大門內,供奉了土地公。緊鄰土地洞的是船舡爺廟,供奉了王景弘的棺槨。這裡常被用於祈求生意上的順利。在船舡爺廟以南是供奉有鄭和像的三保洞大殿以及殿後的三保洞。在2002年修繕前,三保洞大殿一邊長約16米(52英尺),修繕后長約34米(112英尺)。洞中有一個祭壇,用於求籤;祭壇下是三保井,傳說中永不幹涸且包治百病。再往南是鐵錨廟,供奉有鄭和船隊使用的鐵錨,用於祭祀犧牲的船員。最南端是福興廟,供奉鄭和使用過的關刀。
每年農曆六月三十,為了紀念鄭和到達三寶壟,印尼華人都會舉著供奉於大覺寺的三寶公聖像(鄭和像)遊行至三保洞並返回。這一活動在華人中象徵著鄭和巡視三寶壟,表現了對鄭和的尊敬。在當代,這一活動已不僅限於華人參加,而成為了不分宗教、種族的共同的慶祝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