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最早建立的面向全國的水利水電綜合科研機構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是中國最早建立的面向全國的水利水電綜合科研機構,司局級單位,成立於1958年,由中國科學院水工研究室,水利部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和電力工業部水電科學研究院三單位合併而成,原名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1969年解散,1978年恢復重建,1994年更名為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總佔地面積27萬平方米,擁有各類專業和綜合試驗室32座,重要儀器設備120台套。截止到2000年底全院共有職工1100人,其中高級工程師330人,工程師297人。

正文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是中國最早建立的面向全國的水利水電綜合科研機構,司局級單位,成立於1958年,由中國科學院水工研究室,水利部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和電力工業部水電科學研究院三單位合併而成,原名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1969年解散,1978年恢復重建,1994年更名為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總佔地面積27萬平方米,擁有各類專業和綜合試驗室32座,重要儀器設備120台套。截止到2000年底全院共有職工1100人,其中高級工程師330人,工程師297人。

簡介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IWHR)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本院已成為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的中心,承建許多國內重要水利水電項目中提出的科學研究任務,國家重點科學技術項目和水利部、國家電力公司的重點科學研究任務。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分為南北兩部分,相距4公里,總佔地面積27萬平方米。各類專業和綜合試驗室32座,面積3萬平方米。現擁有重要儀器設備120台套,其中水力機械實驗室的高精度水力機械模型通用試驗台、高速水流試驗室的高速循環水洞及大型減壓箱、結構振動實驗室中的大型電液伺服式三向六自由度寬頻域模擬地震台、岩土力學試驗室的450g-t土工離心試驗機和剛性岩石試驗機以及大型高壓三軸試驗機等,為開展重大科技難題提供了先進的研究手段。
本院從五十年代起開始研究生的培養工作。現為國務院學位辦授權的“水利工程”一級學科培養單位。設有岩土工程、水文學及水資源、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水工結構工程、水利水電工程、水環境學、水信息學、水災害與水安全8個博士、碩士學位授權專業;截止2008年8月,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共有博士生指導教師53人,碩士生指導教師(60周歲以下)112人。已招收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727人。博士后科研流動站設立於1995年,現有73名博士后研究人員在站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其中55人已完成工作並出站。因此研究生培養和博士后研究工作為我院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詳細介紹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水科院)建於1933年10月1日,其前身為中國第一水工試驗所。中國水科院是一所以水利水電(部分火電、核電)工程建設為主要對象的綜合性研究機構,為中國著名科研院所之一。
中國水科院共佔地30萬m2(450畝),分別座落在北京車公庄西路20號(北院)和北京復興路甲1號(南院)。北院設有水利所、岩石土工所、泥沙所、冷卻水所、水資源所、工程抗震研究中心、工程安全監測中心、工程設計院、水利史研究室和掛靠在中國水科院的國際泥沙研究培訓中心、水利部水質中心。南院設有自動化所、結構材料所、水力學所、水力機電所和機電設備廠。在北京大興縣半壁店鄉建有試驗基地,目前已建成了水力學試驗室、水利所試驗基地。將要興建泥沙、冷卻水、水利試驗室和結構材料廠等。另外,在玉淵潭公園內建有試驗電站和高科技園,在河北清苑縣冉庄建有水資源試驗基地。
中國水科院1996年有職工1294人,其中科技人員904人,內含中科院院士2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高級工程師304人(其中享受教授待遇的高級工程師64人),工程師408人,助理工程師184人。科技人員佔全院總數的69.9%。中國水科院為博士、碩士授予單位,全院有博士生導師23人,碩士生導師200人。博士45人,碩士219人,目前在讀博士生12人,碩士生19人。至1996年底全院離退休人員已達616人。
在兩部領導的關懷和扶持下,中國水科院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已建成了眾多的具有一定水平的試驗室,如具有國際水平的高速水流試驗室、土工離心機試驗室、冷卻水試驗室、結構振動試驗室、水力機械試驗室和水電站計算機監控系統開發試驗室等,其中結構振動試驗室已被闢為國家開放的重點試驗室。
雄厚的科技力量和現代化的科研設備,為水利水電全行業服務提供了可靠的保證。至1996年底,全院固定資產額已達1.6億元,房屋總面積19萬多m2,其中試驗室等辦公用房10萬多m2。
作為中國最大的水利水電研究機構,中國水科院幾乎參加了所有的大型水利水電建設工程的工作,為中國的水利水電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除了參加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萬家寨引水工程、小浪底樞紐工程等大型水利水電工程外,還承接了天津引灤工程的修補、東風電站大壩的修補、廣東嶺澳核電站(廣二核)和秦山核電站三期(重水堆)冷卻水工程及低放廢水排放研究、湖南鳳灘等四個水電廠計算機監控系統的改造、北京電視塔退台和棧橋的補漏防滲工程等大大小小的工程近百個。此外,中國水科院還參與了馬來西亞Liwago水電站的設計;與中信公司下屬國華公司合作投標南韓大宇公司以BOT方式在寮國建設耗資3億美元、44.5萬kW容量、160m高堆石壩為主體的水電站承包設計與施工任務,得到了意向性的反饋,正在積極準備中。

研究方向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科研方向主要為:
(1)水資源評價、論證、保護、規劃編製及水資源管理信息服務;水文研究、監測、預報及水文信息管理;水文人才培訓及水文科技諮詢與有償服務。
(2)環境質量監測、污染源監測、環境監測科研;水土流失監測、水土保持項目管理。
(3)水災害成因及減災技術研究。
(4)遙感觀測研究、遙感觀測數據接收與處理、遙感觀測圖像圖片信息與數據服務。
(5)計算機軟體研製及數據處理,科研儀器研製與生產。
(6)力學、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水利工程、農業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地質工程研究。
(7)農村水電人員培訓與科技服務、農村水電發展研究。
(8)水利水電工程監理、工程諮詢、工程技術服務及工程承包。
(9)水利工程標準規範編製、專業人員培訓、水利市場開發與中介服務。
(10)水利史研究。

研究成果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在科研成果的基礎上,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通過隸屬的公司開發出多種實用技術和產品,進入市場,為經濟建設和社會服務。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與國外著名科學研究機構、知名大學以及國際上重要學術團體有廣泛的交流與合作。除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政府合屬的國際泥沙研究培訓中心以外,國際大壩委員會中國委員會的秘書處、國際灌排委員會中國委員會的秘書處以及國際水利學研究會中國會員聯絡小組也設在本院。
在完成國內各項任務的同時,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也積極開拓國際業務。本院是中國首批具有技術進出口權的科學研究機構之一。本院從五十年代起就開始研究生的培養,現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的有關學科的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到2004年已授予碩士學位352名,博士學位52名。

社會貢獻


經過42年的發展,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已成為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的中心,培養了碩士研究生360人,博士研究生43人,博士后22人。承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56項,國家科學基金項目49項。有53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獎,314項獲得部級獎。解決了水利水電建設中許多關鍵性和帶普遍性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為中國水利水電建設及科研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顯著的貢獻,在國內外同行中享有較高的聲譽。

歷史發展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按照歷史發展進程,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可劃分為兩大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時期(1958.6-1994.9)。第二階段: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時期(1994.9-2000.12)。
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時期(1958.6-1994.9)
建國初期,洪澇災害嚴重威脅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水利水電科學研究機構處於分散的重複建設之中,國務院規劃委員會決定合併性質相同、內容相近的研究機構,形成一個具有權威性的水利水電科研中心,解決水利水電建設中關鍵的重大的技術問題,於是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誕生了。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從1958年組建到1968年文革初期,歷經10年創業艱辛,奠定了本院各專業發展的基礎。從1969年到1978年初,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經歷了10年離散時期,85%的人員被下放,機構被撤銷。根據水利電力部文件([78]水電水科字第6號)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於1978年4月恢復重建。1984年9月水利電力部批准本院為科技體制改革試點單位,在全院開始了由國家事業費開支變為有償合同制和科學基金制的改革。從1984年12月到1994年9月,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經歷了由計劃經濟逐步過渡到市場經濟的改革發展時期。
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自1958年6月成立至1994年9月更名,長達36年的發展進程中,經歷了四個時段:(一)組建和初步發展時段(1958.6-1968.12)。(二)解散停滯時段(1969.1-1978.3)。(三)恢復重建時段(1978.4-1984.12)。(四)改革發展時段(1984.12-1994.9)。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一)、組建和初步發展時段(1958.6-1968.12)
中國科學院水工研究室是中國科學院與清華大學於1955年合作籌建的,內設泥沙、水力學、水工三個研究組。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成立於1956年,是水利部領導的水利科學研究機構,設有水文、泥沙、水工、土工、結構材料、土壤改良、水利史、儀器研究及實驗工廠9個業務部門。電力部水電科學研究院是1956年成立的試驗研究機構,下設水工、土工、建築材料、結構及電器5個專業室。1957年國務院規劃委員會決定將性質相同、內容相近的三單位合併,形成一個具有權威性的水利水電科研中心。合併分兩步進行,首先中國科學院水工研究室與水利部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於1957年12月合併,然後又與電力工業部水電科學研究院於1958年6月合併,名稱為中國科學院、水利電力部水利科學研究院(文件:中國科學院[58]院廳秘字第234號、水利電力部[58]水電廳秘字第185號),院部設在北京西郊車公庄西路20號(原景王墳)。三單位合併后的水利科學研究院已成為綜合性的水利水電科學研究機構,其中一部分任務是水電站建設和電站自動化方面的研究工作,為了更全面地反映本院的工作內容,於1959年6月更名為中國科學院、水利電力部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利科學研究院文件:[59]院辦秘字第798號)。
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從組建到初步發展的10年中,總結了中國人民在華北平原地區治水鬥爭的豐富經驗,提出了河網化的規劃標準、技術措施。編製了各地區的水文圖冊和中國水文圖集。提出了防止土壤次生鹽鹼化的一系列研究成果。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院、水利電力部。
院領導:
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合併成立后,由黃文熙、張子林、張任、謝家澤、楊家德、李叔明七人組成了臨時院務委員會。
1960年6月,水利電力部(60)水電干管字第49號文件,任命張子林為院長,黃文熙、蘇一凡、謝家澤、覃修典為副院長。1962年6月,水利電力部(62)水電干行字第55號文件,任命於忠為副院長。張子林為黨組書記,於忠為副書記。
1963年10月,水利電力部(63)水電干行字第212號文件,調副院長蘇一凡到中央監委駐水電部監察組工作。1964年3月水利電力部(64)水電干行字第99號文件,免去蘇一凡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職務。
1964年11月至1965年5月張子林院長參加“四清”工作,水利電力部(64)水電干行字第375號文件,決定張子林同志參加“四清”工作期間,院長職務由黃文熙同志代理。
組織機構:
建院時設有8個研究所(室):水文研究所、河渠研究所、水工研究所、土工研究所、結構材料研究所、水力機電研究所、灌溉研究所、水利史研究室。1個儀器研究工廠。職能部門為:技術處和辦公室。1964年為了加強管理設立了計劃處和行政處。
人員結構:
1958年底人員總數為1067人。其中研究人員691人,服務人員45人,技術工人162人,學徒工人169人。後來進行了精簡,1962年確定全院人員編製800人。其中研究人員469人,科學研究輔助人員200人,行政管理人員131人。
主要職能:
配合國家建設需要,進行水利水電建設中帶有關鍵性及普遍性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的研究。協助中國各省區和地方研究機構及中國大型水利水電建設工地進行研究工作和技術指導。對群眾在水利水電建設中的創造進行科學總結。參加大型和重要水利水電工程的設計、施工方面重大科學技術問題的審查和檢查工作。
(二)、解散停滯時段(1969.1-1978.3)
從1969年到1978年初,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經歷了10年離散時期。85%的人員被下放,機構被撤銷,儀器設備被破壞,房屋被擠占,使60年代中期已經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工作中斷。
1968年10月,水利電力部軍事管制委員會(68)水電軍字第98號文件,批准成立了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革命委員會。1969年本院科研人員開始陸續下放。採取先下放隊伍,後撤銷現行的管理機構的做法。到1971年大部分職工已下放有關省、市和基層單位,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被撤銷,院印章封存上交(水利電力部文件:[71]水電綜字第105號)。
1975年在部科學研究所的基礎上,設置了水利電力部科學研究院。水利電力部(75)水電黨字第47號文件決定:逯昆玉、白凡、齊洪基、李維質、周萬君、梁子端、蔣如琴等同志組成院黨的核心小組,逯昆玉同志為組長,白凡、齊洪基同志為副組長。逯昆玉、白凡、齊洪基、李維質、周萬君同志為院行政負責人。
水利電力部科學研究院是部的科研組織管理機構,負責組織管理水利電力部科學研究工作。內設6個部門:政治部、辦公室、水利水電科研處、電力科研處、財務供應處、行政處。人員編製220人。
1975年12月,為了充分發揮水利水電工程的效益,確保中國重要水庫及主要河道防汛的安全,水利電力部科學研究院(75)院辦字第3號文件決定成立水利電力部水利調度研究所。
水利調度研究所是水利電力部科學研究院在京直屬單位,共有318人。主要任務是:掌握中國重要水庫和主要河道的水情資料和水利工程情況,建立水情、河道和工程檔案;研究暴雨洪水預報方法,進行水文預報,發布水情公報和雨量圖;核編各地重點水庫的防洪興利調度方案;調查研究水庫、河道運行中的經驗教訓;研究水工建築物的抗震加固措施等。所內設有調度研究室、泄洪研究室、壩工研究室、抗震防護研究室、水輪機與冷卻水研究室、實驗工廠。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三)、恢復重建時段(1978.4-1984.12)
在中國科學大會精神鼓舞下,根據水利電力部(78)水電水科字第6號文件,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於1978年4月恢復重建。恢復重建工作是在原水利調度所的基礎上進行的。首先集中力量抓了科技人員的調配工作,1978年調進科技幹部192名,到1979年底全院職工總數達1026人。同時把試驗室和儀器設備的整修做為重點,在購進新儀器設備時,也注意組織力量進行研製。全院人員發揚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本著邊籌建、邊整頓、邊科研的方針,1978年當年就出了一批科研成果,到1984年12月已建起11個研究所(室)、3個中心、1個工廠,人員達到1462人,新建辦公室、試驗室14000平米,建立健全了各種規章制度,保證科研工作順利進行。這一時期主要承擔《1978-1985年中國技術科學發展規劃綱要》中有關水利水電的重點項目,及《1978-1985年水利電力部水利水電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中重點項目的研究任務。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院、水利部、電力部。
院領導:
1、1978年5月至1982年7月
1978年5月,水電部(78)水電黨字第30號文件,任命魯平為黨組書記,張光斗為院長、黨組副書記,於忠為黨組副書記、副院長,覃修典、李緯質、田孝忠、沈崇剛為黨組成員、副院長,謝家澤為副院長。1979年3月任命陳椿庭為副院長。
2、1982年8月至1984年12月
1983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第03738號任命書,任命林秉南為院長。於忠為黨組書記、副院長,張澤禎為黨組副書記、副院長,婁溥禮、沈崇剛為副院長。1984年9月,中共水電部(84)水電黨字第143號文件,任命楊德曄為副院長、黨組成員。
組織機構:
1978年12月建立了水利研究所、水力機電研究所、泥沙研究所、水力學-冷卻水研究所、抗震防護研究所、結構材料研究所、自動化研究所、岩石土工研究所、儀器工廠、政治部、辦公室、科研業務處。1980年1月建立了冷卻水研究所、水資源研究所。1980年12月成立了人事教育處。1982年12月建立了計算中心。1983年1月建立了財供處、行政處。1983年9月建立了勞動服務公司。1984年7月建立了國際泥沙培訓中心。1984年8月建立了水質試驗研究中心。1984年10月建立了基建辦公室。1984年12月水利史研究室從科研業務處劃出由院直接領導。截止到1984年底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設有14個研究部門, 7個職能部門。
人員結構:
1982年全院職工人數1252人,其中科技人員592人,行政人員151人,工人509人。
主要職能:
面向中國著重研究水利水電新興技術,帶頭學科及水利水電建設中的重大關鍵技術問題;加強水利水電科學技術的基本理論研究;對群眾在水利水電建設中的技術革新進行科學總結和提高,發展成為中國水利水電科學技術研究中心。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四)、改革發展時段(1984.12-1994.9)
從1984年12月到1994年9月,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經歷了由計劃經濟逐步過渡到市場經濟的改革發展時段。10年來,科技人員的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樹立起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基礎,注重科技成果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指導思想。
1984年9月,水利電力部(84)水電技字第79號文件,批准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為科技體制改革試點單位,在全院開始了由國家事業費開支變為有償合同制和科學基金制的改革。對於科技開發型研究所,試行上交遞增包干經濟責任制,對內實行課題承包制,對外實行有償合同制。社會公益型研究所,則實行科學事業費包干使用制度。職能部門實行管理和服務分開的原則,管理部門逐步建立健全定崗定員制度和崗位目標責任制,後勤服務部門推行全額承包制。1991年11月,由於水電兩部分開,本院更名為:中國科學院水利部能源部 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文件:水科辦字[1991]第018號)。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面前,全院發揮了科研力量雄厚,學科門類齊全的綜合優勢,努力開拓外向型科技合作,為了實現科工貿一體化,院里成立了北京科禹水工程技術總公司和愛德服務總公司,各所也相繼成立了分公司。10年來,本院結合葛洲壩烏江渡、安康、龍羊峽、東江、二灘、三峽、五強溪等水電站,廣東和秦山核電站,陡河、湛江、分宜火電廠等國內數百項水利、水電、火電、核電工程和黃淮海平原中低產田改造等方面,提供了科技成果和技術服務,解決了生產建設中的實際問題,在取得社會效益的同時,也取得了相應的經濟效益。
科技體制改革10年,全院共提出科研成果3332項,其中獲國家科技進步獎39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91項,院級優秀成果獎730項。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院、水利部、能源部。
院領導:
1、1984年12月至1987年2月
1984年12月水利電力部(84)水電黨字第177號文件,任命張澤禎為院長、黨組書記,婁溥禮為副院長、黨組副書記,陳祖煜、沈崇剛、楊德曄、陳炳新為副院長、黨組成員。1985年12月,婁溥禮調出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利電力部(85)水電干字第232號文件,任命張啟舜、許可達為副院長。
2、1987年3月至1990年2月
1987年3月,楊德曄為院長,陳炳新為副院長、黨委書記,陳祖煜、張啟舜、許可達為副院長(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文件[87]水研辦字第008號)。
1989年5月,水利部、能源部水人勞(1989)34號文件,免去陳祖煜副院長職務。
3、1990年3月至1993年8月
1990年3月,水利部、能源部水人勞(1990)20號文件,任命林秉南為名譽院長,陳炳新為院長,許可達、張啟舜、霍永基、鄭連第為副院長。
1990年10月,水利部、能源部水黨(1990)23號黨組文件,任命華鳳仙為黨委書記,陳炳新、李佩祥為黨委副書記。1991年12月鄭連第調出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1992年2月,水利部、能源部水人勞(1992)14號文件,任命張貴堂為副院長。
組織機構:
1984年組織機構見圖3。在原有機構的基礎上,於1985年6月成立了水利水電技術開發中心。1986年7月模型廠劃歸水科院領導和管理。1987年成立了儀器研究所。1989年8月成立了國際合作辦公室。1991年4月成立了財務處和科研計劃管理處。1991年12月成立了保衛處。1992年6月成立了災害與環境研究中心。1992年10月成立了北京科禹水工程技術總公司。1993年成立了愛德服務總公司。1994年5月成立工程設計研究院。截止到1994年8月,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設有17個研究所(室、中心),15個職能處,2個工廠,2個總公司。
人員結構:
1986年底全院職工總數為1788人,其中科研人員998人,管理人員223人,後勤服務人員255人,生產人員312人。
主要職能:
承擔水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農田建設中的水利工程技術措施,河流與水庫泥沙問題,高壩水力學問題,水利水電環境問題,高壩結構和新型建築材料,大型水利水電工程基礎和岩石土工問題,抗震爆破工程,大型水輪機及水泵,水電廠自動化和水情測報自動化系統等任務。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二、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時期(1994.9-2000.12)
從1994年9月到2000年12月,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經歷了結構調整、擴展新領域的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時期。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在國內和國際上的地位日益提高,1994年9月,國家科委國科發計字[1994]201號文件,批准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更名為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隨著科技體制改革的深入進行,淡化取消了課題承包制,變成以研究室為基本核算單位,加強各研究所的經濟調控能力,大中型項目實行首席專家負責制,重點項目實行所(中心)聯合攻關,優勢互補,建立起開放、流動、競爭、聯合的運行機制。以產品開發為主的研究所,走“產品開發-生產經銷”一體化的路子。以工程型為主的研究所走承包中小型工程,開闢現場測試、監測、和原型觀測等業務。以公益型為主的研究所,配合流域梯級開發的前期工作,火電、核電建設中的水工工作,開展綜合諮詢業務,向事業型經營性轉化。兼有產品開發和工程服務的綜合型研究所,努力擴大信息渠道,加強內聯外合,增強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管理部門則實施“減人增效,競爭上崗”。後勤服務部門則向社會化管理過渡。
6年來,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逐步調整過時的研究領域,開闢了工程設計、工程監理、工程安全自動化監測、工程安全鑒定、中小水電站的技術改造和增容擴容、高新技術在水情測報和電站自動化管理中的應用等新領域。拓展了國際合作項目和科技產品的出口創匯業務,與聯合國開發署、教科文組織、亞洲開發銀行、歐共體、日本、德國、法國、美國、英國、伊朗、馬來西亞、印尼、蘇丹、南韓等國家和國際組織建立了國際合作關係。加強了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和生產力轉化工作,1997年全院新增合同額突破億元大關,並呈逐年遞增趨勢。
科技部和水利部已確定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為2000年科技體制改革試點單位,新一輪的轉制改革正在醞釀之中。
主管單位:水利部、電力工業部。
院領導:
1、1993年8月至1999年3月
1993年8月,水利部、電力工業部水任(1993)55號,任命梁瑞駒為院長,高季章董哲仁為副院長,明確我院的領導體製為院長負責制。連任副院長為許可達、張啟舜、張貴堂。1995年10月,水利部、電力工業部部任(1995)63號文件,任命端潤生為副院長,免去許可達副院長職務。1996年5月,水利部部任(1996)24號文件,免去董哲仁副院長職務。1996年5月,水利部人干(1996)47號文件,決定將梁瑞駒的任職時間延長至1997年底。1997年11月,水利部部任(1997)46號文件,任命孔昭年、匡尚富為副院長,免去張啟舜、張貴堂副院長職務。
1993年8月水利部、電力工業部水黨(1993)32號黨組文件,任命梁瑞駒為黨委書記。李佩祥為副書記。1994年2月,中共水利部直屬機關委員會機黨(1994)4號文件,任命張貴堂為黨委副書記,免去李佩祥黨委副書記職務。1997年11月,中共水利部黨組部黨任(1997)28號文件,任命陳祥建為黨委副書記,免去張貴堂黨委副書記職務。
2、1999年3月始
1999年3月,水利部部任(1999)13號文件,任命高季章為院長,賈金生為副院長,免去梁瑞駒院長職務,端潤生副院長職務。連任副院長為孔昭年、匡尚富。
1999年3月,中共水利部部任(1999)5號黨組文件,任命高季章為黨委書記,陳祥建為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兼)。陳祥建連任黨委副書記。
組織機構:
1995年6月計算中心併入自動化所。1995年7月撤銷行政處和供應處成立國有資產管理處。1996年8月岩土所的監測室與儀器研究所合併成立工程安全監測中心,同時撤銷儀器研究所。1997年1月抗震防護所更名為工程抗震研究中心。1997年8月水利部遙感技術應用中心成建制劃歸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1997年12月水利部水質試驗研究中心更名為水利部水環境監測評價研究中心。1998年1月成立了信息網路中心。1998年4月組建了南院綜合管理小區和北院綜合管理小區。1999年12月國際合作辦公室與計劃處合併成立國際合作與科研計劃處(簡稱國科處),財務處與國有資產管理處合併成立財務資產管理處(簡稱財資處)。
截止到2000年12月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設有17個專業技術部門:水資源所、水利所、泥沙所、水力學所、結構材料所、岩土工程所、水力機電所、自動化所、冷卻水所、水利史室、工程抗震研究中心、遙感技術應用中心、工程安全監測中心、水環境評價研究中心、信息網路中心、工程設計院、國際泥沙中心。7個管理部門:黨委辦公室、院辦公室、人事處、國科處、財資處、監審處、離退休職工處。2個經營部門:北京中水科工程總公司、愛德服務總公司。
人員結構:
截止到2000年12月,全院職工總數為1100人,其中具有正高級職稱的77人,副高級職稱的253人,中級職稱的297人,初級職稱的94人,其他人員379人。
主要職能:
通過學科調整,研究領域集中於關係中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水資源、水災害、水環境、節水灌溉等公益性研究和水利水電工程應用基礎研究方面,同時加大了水電新技術的研發工作,特別是高新技術(衛星、遙感、地理信息系統、計算機網路)的應用,用信息化推動水利水電現代化。
與此同時,通過產品化、工程化、科工貿一體化和國際化四種模式,把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從單一的水利水電科研機構發展成為既具有高水平科技攻關能力的國家級水利水電科研中心,又具有靈活面向市場能力,橫跨相關行業的從事科學研究、技術諮詢、工程設計、工程監理、安全監測、安全鑒定及多種經營的具有自身科技產業的經濟實體。
直屬單位:
2000年4月,水利部水人教(2000)110號文件,批准水利部牧區水利科學研究所、水利部電力工業部機電研究所為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所屬單位。

歷任領導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第一屆領導班子
姓 名 職 務 任免時間 備 注
張子林 院長(黨組書記) 1960.6-1968.12 1964.11-1965.5 參加四清
黃文熙 副院長 1960.6-1968.12 1964.11-1965.5 代院長
蘇一凡 副院長 1960.6-1964.3
謝家澤 副院長 1960.6-1968.12
覃修典 副院長 1960.6-1968.12
於忠 副院長(黨組副書記) 1962.6-1968.12
第二屆領導班子
張光斗 院長(黨組副書記) 1978.5-1982.7
魯平 黨組書記 1978.5-1982.7
於忠 副院長(黨組副書記) 1978.5-1982.7
覃修典 副院長 1978.5-1982.7
李緯質 副院長 1978.5-1982.7
田孝忠 副院長 1978.5-1982.7
沈崇剛 副院長 1978.5-1987.2
謝家澤 副院長 1978.5-1982.7
陳椿庭 副院長 1979.3-1982.7
第三屆領導班子
林秉南 院長 1983.10-1984.12
於忠 副院長(黨組書記) 1982.8-1984.12
張澤禎 副院長(黨組副書記) 1982.8-1984.12
沈崇剛 副院長 1978.5-1987.2
婁溥禮副院長 1982.8-1985.12
田永志副院長 1982.8-1984.12
楊德徠曄 副院長 1984.9-1984.12
第四屆領導班子
張澤禎 院長(黨組書記) 1984.12-1987.2
婁溥禮 副院長(黨組副書記) 1982.8-1985.12
陳祖煜 副院長 1984.12-1989.5
沈崇剛 副院長 1978.5-1987.2
楊德曄 副院長 1984.9-1987.2
陳炳新 副院長 1984.12-1987.2
張啟舜副院長 1985.12-1997.11
許可達 副院長 1985.12-1995.10
第五屆領導班子
楊德曄 院長(黨組書記) 1987.2-1990.2
陳炳新 副院長(黨組副書記) 1987.6-1990.2
陳祖煜 副院長 1984.12-1989.5
張啟舜 副院長 1985.12-1997.11
許可達副院長 1985.12-1995.10
第六屆領導班子
林秉南 名譽院長 1990.3
陳炳新 院長(黨委副書記) 1990.3-1993.8
華鳳仙 黨委書記 1990.10-1993.8
李佩祥 黨委副書記 1990.10-1994.2
許可達 副院長 1985.12-1995.10
張啟舜 副院長 1985.12-1997.11
霍永基副院長 1990.3-1993.8
鄭連第 副院長 1990.3-1991.12
張貴堂 副院長 1992.2-1997.11
第七屆領導班子
梁瑞駒 院長(黨委書記) 1993.8-1999.3
李佩祥 黨委副書記 1990.10-1994.2
許可達 副院長 1985.12-1995.10
張啟舜 副院長 1985.12-1997.11
張貴堂 副院長(黨委副書記) 1992.2-1997.11 1994.2任黨委副書記
高季章 副院長 1993.8-1999.3
董哲仁 副院長 1993.8-1996.5
端潤生 副院長 1995.10-1999.3
孔昭年 副院長 1997.11-2001.9
匡尚富 副院長 1997.11-2005.1
陳祥建 黨委副書記 1997.11-
第八屆領導班子
高季章 院長(黨委書記) 1999.3-2004.12
孔昭年 副院長 1997.11-2003.9
匡尚富副院長 1997.11-2004.12
陳祥建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1997.11- 1999.3任紀委書記
賈金生 副院長 1999.3-今
楊曉東 副院長 2000.12- 1998.12任西北水科所所長
劉之平副院長 2001.10.-
胡春宏副院長 2004.6- 2002.1任泥沙中心副主任
汪小剛副院長 2004.6-
第九屆領導班子
匡尚富 院長(黨委書記) 2004.12-
陳祥建 黨委副書記 1997.11-
賈金生 副院長 1999.3-
楊曉東副院長 2000.12-
劉之平 副院長 2001.10.-
胡春宏 副院長 2004.6-
汪小剛 副院長 2004.6-

大事記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2007年度
一、社會影響力日益提升,黨建精神文明建設成效顯著
1、院黨委書記、院長匡尚富當選黨的十七大代表並出席十七大會議。匡尚富院長還在十七大期間被推選為監票人參與大會選舉組織工作,充分體現了本院的社會影響力。
2、本院被評為2006年度“中央國家機關文明單位”、“首都文明單位”雙文明單位。這是本院連續八年被評為雙文明單位
3、本院被評為“中國愛國擁軍模範單位”。中國雙擁模範表彰大會每3年表彰命名一次,此次本院成為水利系統唯一獲得該項榮譽稱號的單位。
4、院工會被評為“2006年度全民健身活動先進單位”。經基層體協推薦、國家體育總局嚴格評審,本院成為水利系統唯一獲得該榮譽稱號的單位。
5、院團委被評為“中央國家機關五四紅旗團組織創建單位”。這是院團委繼2007年被評為“水利部直屬機關先進基層團組織”之後獲得的又一榮譽。
二、凝心聚智國家戰略發展,水利科技支撐作用凸顯
1、本院主持完成的“黃河水沙過程變異及河道的複雜響應”獲得“200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該項目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簡稱973項目),是水利行業本年度榮獲的唯一一項國家獎。
2、王浩院士主持的“流域水循環模擬與調控”項目獲得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資助。這是水利行業首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該類基金資助。資助資金分三期撥付,每期三年500萬元。
3、本院六項水利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項目獲得批准。共獲得1555萬元經費資助,涉及城市防汛、水庫水位調整風險評估與控制、大型水利樞紐工程下遊河型變化、築壩河流的生態效應與調度補償、大壩混凝土耐久性等多領域研究。
三、突破水利水電關鍵技術,重大工程進展順利
1、中水科技公司中標越南大青電站機電設備成套項目。合同金額達1490萬美元,摺合人民幣近1.1億元,再創我院單項合同額新高,單項出口合同額新高。
2、中水科技公司研製的H9000 V4.0計算機監控系統在三峽右岸電站順利投入運行。該監控系統由中水科技公司自主研製、安裝、調試,首台機組順利實現“首穩百日”的目標。
3、河南寶泉瀝青混凝土面板防滲工程勝利竣工。該項目是本院承擔的最大施工工程,也是中國類似工程中第一個由國內施工單位進行建設的工程,促進了水工瀝青混凝土防滲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四、“六大規劃”詳繪發展藍圖,科研管理規範實施
1、“六大規劃”編製工作圓滿完成。院人才、學科、實驗室建設、科技產業、基建、信息化六大發展規劃正式印發實施,本院中長期發展目標確定。
2、本院順利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首次監督審核。這是對本院質量管理體系一年運行情況的充分肯定,將對本院管理工作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3、院科研管理系統開發順利完成。這是本院實行科研規範管理的重要措施,該系統於2008年1月1日全院試運行。
4、本院承辦的《水利學報》連續6年被評為“中國百種傑出學術期刊”。連續6次獲此殊榮,體現了刊物質量、論文水平得到社會肯定。
5、本院被評為“中國地震科技工作先進單位”。這項榮譽是對本院在抗震領域研究成果的充分肯定。
五、多方面拓寬選人渠道,多領域優秀人才湧現
1、本院首次參加水利部直屬事業單位統一公開考試招聘。將有利於要本院拓寬選人進人渠道,優化人才資源配置,實現本院人事管理的科學化、制度化和規範化。
2、胡春宏副院長主持的“河流、海岸動力學及泥沙研究”項目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這是本院在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劃項目中取得的又一重要佳績,顯示出本院已成為中國基礎研究創新的中堅力量。
3、水利所所長高占義當選為國際灌排委員會(ICID)“戰略規劃與組織事務常設委員會”主席。這是中國代表第一次擔任ICID這一重要常設委員會的領導職務。
4、李桂芬教授被國際水利學大會授予終身榮譽會員獎。李桂芬教授成為迄今為止全世界唯一獲得該項榮譽的女專家。
5、朱伯芳院士獲國際大壩委員會榮譽獎。朱伯芳院士成為中國第三位獲得該榮譽的專家,彰顯了朱伯芳院士和我院在國際大壩界的影響。
6、陳厚群院士被評為“中國地震科技工作先進個人”。這是對陳厚群院士長期結合中國重大工程建設項目、國家科技及攻關任務,致力於地震科技研究取得的豐碩成果的充分肯定。
7、陳祖煜院士當選為“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土力學及岩土工程分會”理事長。這是對陳祖煜院士本人致力於岩土工程研究取得豐碩成果的肯定,也是本院幾代岩土人辛勤耕耘的結果,是他本人的榮譽,也是本院的光榮。
8、青年英才多領域受到表彰。院採取多項機制激勵青年,各領域優秀青年湧現,泥沙所陳建國榮獲第八屆“錢寧泥沙科學技術獎”、水資源所王建華獲“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獎”、水資源所周祖昊獲中央國家機關青年“創新獎”、岩土所王玉傑被評為水利部直屬機關“十佳青年”,越來越多的青年科技人員成為科研骨幹。
六、科研能力建設投入加大,配套基礎設施日益完善
1、水力機械試驗室中標國際試驗項目。水力機械試驗室簽訂世界單機容量最大的溪洛渡、向家壩電站水輪機的模型國際招標同台對比複合試驗合同,並將於2008年開始試驗,表明水力機械試驗室已走向國際。
2、北院3號、4號宿舍樓開工。總計建築面積58000多平方米,這是本院改善職工居住條件和環境的重要舉措。
3、院科研綜合樓ABD座初裝竣工、驗收。科研綜合樓ABD座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是本院即將投入使用的現代化辦公場所。
4、牧科所“草地水土保持生態技術試驗基地”被列入第一批“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範園區”。基地作為水土保持綜合科技園區,集監測試驗、推廣示範、技術合作與培訓、信息交流於一體,將產生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為國家、地方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提供更好的科技支撐。
5、水利部“水資源與水生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本院舉行揭牌儀式。中心由我院水資源所和水環境所聯合組建,將充分利用學科優勢和基礎條件,緊密圍繞國家發展戰略目標和水利部中心工作,結合中國水資源開發利用與水生態保護修復的實際需要開展研究。
七、國內外交流合作不斷拓展,聯合申報國家實驗室取得階段進展
1、聯合申報國家實驗室取得階段性進展。本院與清華大學聯合申報“水科學與工程”國家實驗室工作取得階段性進展,得到了原中國政協副主席錢正英、陳至立國務委員和水利部、科技部等領導的高度重視。陳雷部長多次指示要把這項工作作為水利部一項重要任務來抓,水利部已正式行文,將本院與清華大學共同編製的項目申報建議書報科技部。
2、國內合作領域不斷拓展,國際交流進一步加強。繼續加強與國內戰略夥伴的合作,在宏觀戰略研究、技術研究應用、技術諮詢服務、人才培養等方面達成多項協議。作為主要單位相繼承辦和參加多次重大國際和區域性會議,舉辦多場交流講座,多名專家在國際組織中擔任職務、受到表彰。
八、諮詢評估影響擴大,諮詢資質發揮重要作用
1、積極參與國家重大項目諮詢評估工作。組織完成了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委託的“水資源高效利用與工程安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資金申請報告”等3項諮詢評估項目,在國家和地方政府決策中發揮作用。
2、國際諮詢項目較以往增多。本院牽頭的馬來西亞、越南水電站設計諮詢項目各簽70萬美元合同,已進入實施階段,並有望在防洪、水資源綜合規劃等方面繼續合作。
九、科技專家參與社會事務,服務社會提供科技保障
1、王浩院士、郭軍副總工被聘任為北京市人民政府參事。多名水利專家參與政府管理,體現了水利作為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作用,也體現了地方政府對本院水利科研水平和實力的充分認可。
十、和諧社區以人為本,後勤服務保障再上新台階
1、水利部老年大學、水利部老幹部活動中心、水科院離退休職工活動中心正式成立。老年大學(活動中心)位於南院,總建築面積3800多平方米,設備先進、設施完善、環境優越,為水利部在京直屬單位和水科院老同志提供了理想的學習和活動場所。
2、全方位開展社區建設,多方面得到社會讚譽。後勤管理日益規範,社區建設投入加大,南北院安防監控系統投入使用,變配電室完成改造,環境綠化美化成績顯著,社區活動豐富多彩。本院被評為中央國家機關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平安單位”、南院社區獲得“北京市先進社區居委會”、“海淀區十佳樣板社區”、等多項榮譽。

所獲榮譽


2020年12月,榮登“2020中國企業創新能力100強”榜單。

參考資料


[1] 中國水利網站 http://www.chinawater.com.cn/ztgz/xwzt/2008sky/3/200810/t20081015_2315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