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歸舟圖》是近代畫家傅抱石創作的一幅山水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本幅自題:“甲申又四月杪,於沙坪壩中央大學獲觀金冬心用馬和之筆法所寫風雨歸舟巨幀,心神為之一鬯。返鄉來,每思寫撫,未能也。今略拾墜飾,涉筆為此,愧甚愧甚,古人之不可及也。甲申五月初九日,終日淋雨。新喻傅抱石並記。”鈐“抱石大利”白文方印,“甲申”朱文圓印,“抱石齋”、“其命維新”朱文方印。
甲申為1944年。
傅抱石《風雨歸舟圖》
傅抱石畫雨的作品始於20世紀40年代,應該是蜀地山區多雨的氣候給他帶 來創作的靈感。此後,無論是巴蜀的疾風暴雨還是江南的綿綿細雨,都被他再現於畫幅,引人入勝,所以論者常常用“一半山川帶雨痕”來形容其畫作的特點。談及畫雨,他認為古代畫家“不直接畫雨,而能使人產生下雨的感覺。到了清代的金冬心,開始摸索直接畫雨的方法。我受了他的影響,也吸收了西洋水彩畫的表現方法。但是,對我來說,最重要的老師是大自然本身。”自然界觸發了他的靈感,為他提供了素材,在吸收中外繪雨技巧長處的基礎上,傅抱石成功地表現出原本沒有固定形狀的雨水的氣勢,形成強烈的感染力,堪稱一絕。
由圖中題款可知此圖系畫家在
中央大學觀賞金農繪製的《風雨歸舟圖》時產生靈感,又經反覆推敲,方才落筆,其審慎的態度可見一斑。只見一葉扁舟在暴雨狂風中前行,船夫用足力氣猛搖船槳,主人撐起雨傘盡量躲避著傾盆而下的雨水。岸邊的蘆葦為狂風所折,遠處的山巒也被風雨模糊成迷濛的一片。逼真的風雨效果令人彷彿置身其間,似能聽到風聲、雨聲、水聲、雷聲交織出一曲交響樂,盪人心脾。
傅抱石(1904年10月5日-1965年9月29日),“新山水畫”代表畫家,原名長生、瑞麟,號抱石齋主人。生於江西南昌,祖籍
江西新余,現代畫家。早年留學日本,回國后執教於中央大學。1949年後曾任
南京師範學院教授、江蘇國畫院院長等職。他擅畫山水,中年創為“抱石皴”,筆致放逸,氣勢豪放,尤擅作泉瀑雨霧之景;晚年多作大幅,氣魄雄健,具有強烈的時代感。人物畫多作仕女、高士,形象高古。著有《中國古代繪畫之研究》《中國繪畫變遷史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