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壯
中國海外貿易總公司董事
李大壯先生,董事、副總經理,中國國籍,未擁有永久境外居留權,中國公安大學法律專業畢業。1989-2001年於中國海外貿易總公司第九業務部任經理職務。2001年7月起任本公司副總經理兼北京分公司總經理,現任司董事,副總經理。
李大壯
初期專於機械生產設備貿易,從八十年代中期開始,陸續投資於製造業、天然資源及高級餐飲服務業。
1991年,為加速自身發展及幫助外國企業解決在華遇到的困難和挑戰,又成立中國概念(諮詢顧問)有限公司,幫助客戶了解中國國情,為他們提供融入中國市場的途徑,至今已贏得中外客戶及業內的高度信任。
20多年來,為祖國大陸的改革開放和香港的經濟繁榮作出了顯著貢獻。其事業所涉及的領域包括投資、貿易、顧問服務及文化推廣。
2005年11月,李先生應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之邀擔任特區政府“策略發展委員會”委員。
2006年3月,又應特首之邀擔任大珠三角商務委員會委員。同年4月,出任特區政府醫院管理局成員。
2003年,受邀加入香港自由黨,並於2004年當選中常委,成為黨魁的大陸事務高級顧問。
多年來,李先生為香港的順利回歸與社會的穩定發展盡心儘力,作出了應有貢獻。
在商界,李先生於九十年代末擔任“太平洋(16.52,0.46,2.86%)經濟合作香港委員會”委員,2003-06年出任香港總商會中國委員會主席,並於2006年4月當選為香港總商會理事。
2005年,又成為香港貿發局“港法貿易夥伴委員會”港方主席。
2003-05年,他還出任青年總裁協會北亞區主席。在促進香港工商界與內地和海外的交流合作方面,李先生取得了顯著成效。
1993年李先生當選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為當時港區最年輕者,至今已連任三屆。
他還是英國劍橋大學沃夫森學院香港校友會創任會長。
2004年,李先生受邀出任約旦哈希姆王國駐香港特區名譽領事。
2005年,他又在港創辦“海峽兩岸青少年交流基金”,為兩岸四地青少年搭建了一座交流平台。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委員。
李大壯
擔任中華海外聯友誼會理事、太平洋經濟合作香港委員會委員、青年總裁協會北亞區主席、中國概念(諮詢顧問)有限公司執行主席、海峽兩岸青少年交流基金理事長等職務。
香港總商會中國委員會主席、香港新大中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執行主席李大壯先生出生於中國一個著名的家庭,他是愛國將領張學良胞弟張學銘先生的長孫。1979年,以優等院士身份畢業於英國倫敦修已斯美術學院后,李先生回港創立新大中公司。當時恰逢中國大陸處於改革開放的萌芽時期。以此為契機,李先生也開始了其商旅生涯。隨著業務的迅速發展與壯大,李先生於1982年成立新大中集團,主要從事機械設備貿易。
李大壯
作為一個與台灣有著廣泛聯繫的港區青年政協委員,李大壯對祖國的統一大業十分關注,深感有責任、有義務為這一神聖的使命做出自己的貢獻。
2001年底,他在台灣的一份權威的民意調查報告中,看到了一組發人深省的統計數字,在被調查的台灣青少年中,有65%的人表示對大陸的社會與經濟的發展現狀不了解,相比之下,台灣的青少年對大陸缺乏接觸和了解。這一結果表明,大部分台灣青少年對祖國大陸缺乏實際的認識和接觸。李大壯認為這一問題不解決,將會影響祖國統一大業的實現。
李大壯說,這兩年,兩岸間的經貿融合日趨擴大,在其他方面的交往也在發展。但是,兩岸青少年之間的直接交流剛剛開始,應該全面推動。除政府部門外,社會的方方面面特別是我們港區委員要著力開拓新的渠道,創造新的條件。
李大壯建議應當從培源植本入手,著眼於台灣的青少年一代。通過促進兩岸青少年的文化交流,增強台灣青少年對祖國文化和傳統的認同。文化認同和傳統認同是對同屬一個中國的國家認同的基礎。加強海峽兩岸青少年之間的交流,對於促進祖國統一將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由港台地區的企業家作為發起者,在香港和台灣申請成立一個純民間性質的非盈利性社會團體,旨在通過設計和舉辦多種多樣的交流活動,如夏令營、冬令營、辯論會、筆會、研討會、定期定向互訪、建立姊妹學校等,促進兩岸三地、特別是海峽兩岸青少年之間在廣泛的文化道德層面上的溝通與了解;北京、上海、台北、香港可作為第一批首選的交流城市,可在上述城市中設立辦事或聯絡機構。
當了12年政協委員,一直都在一個界別的李大壯委員稍有遺憾地說:“政協是個人才庫,各個方面的人才都有,希望能夠多點機會與其他界別的委員接觸,以便大家互相交流學習。”
把“你”、“我”變成“我們”
香港回歸后,香港成了祖國的一部分。但在中西文化雜處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很多香港人,對祖國還需要一個認識過程。李大壯說,作為參政議政人士,他對香港基本法的了解和認識要早一些、多一些,所以經常利用各種場合去介紹基本法,介紹祖國。他希望,香港能融入祖國,要把“你”、“我”變成“我們”。而他最“長袖善舞”的,還是在工商業。
1966年,7歲的李大壯被外祖父接到香港上學,后又送往英國接受教育。學成回港后,不久就在外祖父資助下,開始從事補償貿易。1982年,他成立新大中集團,把為祖國建設引進先進技術設備作為優先目標。
多年在內地的發展,使李大壯對國情有很深刻的了解,也為他推動內地與香港合作提供了很多有利條件。
李大壯是香港總商會的中國委員會主席,為了協助更多香港企業在內地等尋找到更多商機,他說“我平均一年參加接待、出訪170多次。”
李大壯
因為視角不同,李大壯對CEPA的認識也不同於一般商界人士,他說,香港回歸后,中央給了香港很大的支持,其中CEPA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政策。但CEPA重要的不是貨物上節省多少稅,她是一個催化劑,使香港工商界認識到兩地關係到了不可分割的地步。
讓兩岸四地青年一起成長
香港因為特殊地位,常常被視為兩岸溝通的橋樑。香港回歸祖國以來,香港更成為很多台灣同胞認識祖國的一個很好的渠道。作為張學良二弟張學銘的孫子,李大壯在台灣有著廣泛聯繫,對祖國的統一大業十分關注。
2001年底,李大壯在台灣一份權威的民意調查報告中,看到了一組發人深省的統計數字:在被調查的台灣青少年中,有65%表示對大陸社會與經濟的發展現狀不了解,超過
85%的青少年從未到過祖國大陸。在同一次調查中,年齡超過50歲的台灣同胞,有46%表示對大陸了解,49%曾來過大陸。這一結果表明,大部分台灣青少年對祖國大陸缺乏實際的認識和接觸。"這一問題不解決,將會影響祖國統一大業的實現。"
李大壯決定開始做另一個重要工作:兩岸四地青少年工作。
“做工商業都希望有回報,我和幾位熱心公益的香港朋友,希望一起做一項對未來投資的事情。”李大壯和朋友一起成立了海峽兩岸青少年交流基金會,他任理事。交流的重點,就放在兩岸四地還沒有進入社會之前的青少年身上,他們希望通過組織活動,能為兩岸四地年輕人提供一個學習、溝通的平台,讓他們能親身體驗兩岸四地的實際情況,從而激發更多的觀點及新思維。
2006年7月11日中午,150位來自台灣、香港及澳門的青年學生會聚香港,出席香港歷年規模最大兩岸四地青年交流研習營的啟動儀式。這次活動得到香港特別行政區鼎力支持,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曾蔭權出任贊助人。被媒體稱為"歷年規模最大、也是香港回歸九年來規模最大的兩岸四地青年交流活動"。
活動中,這150個年輕人用12天在全中國走了6600公里,從台北到香港、澳門,到廣州、北京、南京、上海,再從上海回台北,拜訪了當地的大學,參觀了北京的奧組委和航天城。
活動結束后,李大壯和基金會的同事們在台北舉行了一場活動回顧展。不是為了宣傳,我們要看看我們的'客戶'對我們'產品'的反饋和意見。“結果李大壯”得到兩個正面反映":參加7月份活動的115個台灣學生中,有90個學生回來義務幫助籌備回顧展2周的活動;有2000多人次來參觀。
2009年李大壯決定帶兩岸的年輕人去走走河西走廊,但他說,這次要增加“難度”:在旅程中有30多人要一起拍攝一套紀錄片,從編劇到製作,全部由年輕人來做。雖然他們並不是學習新聞或者編導等專業的,但李大壯告訴他們,“你們要去學”。李大壯對他們說,“希望你們人生經驗中這一刻永遠保留下來,它將成為你們人生的附加值。”
李大壯告訴我們,現在包括中央電視台等媒體都已經決定全程跟蹤報道這次活動,等紀錄片出來后,還將在兩岸四地通過學生網路傳播,讓更多年輕人通過這次活動認識祖國。
李大壯還有一個想法,那就是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從港澳帶團到台灣,在台北開辦一個服務中心。
現在,對每一位參加他們組織活動的年輕人,李大壯都有詳細的記錄,每當看到這些年輕的面孔,李大壯都在想:十年、二十年後,他們將成為業界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