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天城

世界三大航天員中心之一

北京航天城,世界三大航天員中心之一的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所在地,也是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所在地、位於北京西北郊,是中國第一個也是世界第三個具有透明控制能力、可視化測控支持能力、高精度實時定軌能力、高速數據處理能力、自動化計劃生成能力和清晰圖像傳輸能力的現代化飛控中心。

承擔著我國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指揮調度、飛行控制、數據處理、信息交換、航天員的選撥、訓練任務,航天服、航天儀器研製工作等。航天城內有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大廳、航天員體能訓練館等設施。

2007年12月19日,象徵中國月球探測工程的首座大型不鏽鋼雕塑“嫦娥奔月”安放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歷史沿革


航天城大門前行千米,左拐南行300米,右手有幾座現代化的建築物,還有一塊巨大的岩石碑,上寫著“中國航天員中心”幾個金光燦燦的大字。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是中國唯一從事載人航天領域中有關航天醫學、航天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技術研究,以及相關產品研製的綜合性研究機構,是中國的航天員選拔與訓練基地,是航天英雄們成長的搖籃。
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和劉洋等中國所有的航天員都在此誕生成長。

建設背景


北京航天城
北京航天城
沿八達嶺高速路在北安河出口左拐,不久就可以在道路的左側看到江澤民同志親自題寫的“中國北京航天城”幾個大字。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就坐落在這裡。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位於中國北京航天城, 1996年3月成立。是中國載人航天任務的指揮調度、飛行控制、數據處理和信息交換中心,是中國載人航天的“神經中樞”,是中國繞月探測工程的飛行控制中心,承擔繞月探測衛星飛行控制和長期管理任務,還承擔著中國衛星發射的指揮保障任務,是中國對外測控服務的一個窗口。這裡已建成中國第一個也是世界第三個具有透明控制能力、可視化測控支持能力、高精度實時定軌能力、高速數據處理能力、自動化計劃生成能力和清晰圖像傳輸能力的現代化飛控中心。
體訓館
航天員中心,最引人注目的是被一排綠樹環繞的小紅樓,一條整潔的道路延伸至樓前,這就是航天員公寓。在這裡,每位航天員都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居室。航天員的學習和生活,不會受到任何干擾。醫生們24小時輪流值班,隨時隨地為航天員提供醫監醫保支持。
航天員公寓的旁邊是航天員體能訓練中心。走進體訓館,就可以看到平時航天員用於體能訓練的各種器械:有幾米高的攀岩牆、室內籃球場、網球場,還有專門用於航天員訓練的大蹦床。

發展歷程


北京航天城
北京航天城
北京2008年9月29日上午,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回到北京航天城,受到熱烈的歡迎。早上9時20分許,3名航天員到達航天城門口,歡迎人群一陣涌動,鑼鼓喧天。
2008年9月29日清晨內蒙古自治區各族幹部群眾在內蒙古軍區招待所樓前舉行了隆重的歡送儀式,熱烈歡送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3名航天員返京。
在活動現場,巨大的條幅分外醒目:“草原兒女熱烈歡迎航天英雄凱旋”、“內蒙古各族人民熱烈祝賀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
2008年下午6時30分,當身著藍色航天服的3名航天員出現在大家面前。青年代表向3位航天員敬獻了哈達和鮮花。航天員們頻頻向歡送的人群揮手致意。在馬頭琴齊奏《萬馬奔騰》的樂曲中,3位航天員登車離開。
2016年12月7日上午10點30分,神舟十一號航天員景海鵬、陳冬在北京航天城的航天員公寓與媒體見面,這也是兩位航天員返回地球隔離21天後首次公開亮相。
2017年1月12日,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出廠評審會召開,與會領導、評審專家一致同意天舟一號通過出廠評審。
此次評審通過意味著天舟一號朝著今年4月出征太空又邁進了實質性的一大步,換句話說,天舟一號就這樣華麗麗地出生了!!!
天舟一號貨運飛船是全密封貨運飛船,起飛質量13噸,物資運輸能力6噸,採用兩艙構型。這一次它執行任務,將驗證推進劑在軌補加技術,為未來我國空間站的建設搭橋鋪路。

航天研究


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及實驗室體系建設是中心基礎建設的三大任務。三大建設中學科建設是“龍頭”,它從學科角度提出人才培養需求和目標,通過人才培養和實驗室體系建設促進學科建設向深度和廣度發展,三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中心堅持系統論為指導,突出醫工結合的特點,以確保航天員安全、健康和高效工作為目標開展科學研究工作,創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航天醫學工程學,涉及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基礎醫學、心理學、臨床醫學、中醫學、預防醫學與衛生學、生物學、計算機科學技術、食品科學技術等諸多學科領域(包括航天醫學工程總體技術、航天員選拔與訓練、航天重力生理學、航天工效學、航天重力生理學、航天實施醫學、航天服工程、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工程、航天生物醫學工程、航天環境生物學、航天服工程、航天營養與食品工程、航天環境模擬試驗技術、航天飛行訓練模擬技術、通用技術等諸多學科發展方向),並以學科體系為指南,按照“三級兩類”(國家級、中心級及室級、專業類及通用類)的規劃建設本中心的實驗室體系,攻克了多項關鍵技術,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成果,為工程研製和任務實施提供了可靠的科學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持。
同時,中心還錘鍊造就了一支來自70多個不同專業的高素質科技人才隊伍,其中35歲以下的技術骨幹已佔70%以上,一批既懂專業,又善管理的人才成為各系統、各專業的技術帶頭人,其中被評上高級職稱的佔31%、中級職稱48%。1986年,經中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中心具有了“人機與環境工程”、“航空、航天與航海醫學”兩個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中心科研隊伍中有博士生25人,研究生267人,共佔總人數的47%,其中博士生導師10人,碩士生導師45人,分別在浙江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防科技大學等高等院校擔任導師職務,涉及的學科專業有環境科學與環境工程、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技術、生物醫學工程、航空、航天與航海醫學、航空宇航科學技術等,培養了一大批後繼力量。
經過幾代中國航天人的努力,中心還完成了大批具有中國內和國際先進水平的科學研究課題和工程型號任務,榮獲數百項中國國家級和部委級科研成果獎,各種優秀論文數百篇,專著幾十部,內部研究報告更是達兩千多篇,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航天科技專業技術人才。
中心各類實驗室經過40年的建設,也達到了一定水平,研究內容及方向相對固定,各類實驗室已達150多個,有效地促進了科研工作和人才的培養,確保了任務的完成。

航天體系


專業實驗室

1.航天員選拔訓練技術研究實驗室 2.航天心理學實驗室
3.航天實施醫學實驗室
4.航天營養與食品工程實驗室
5.航天環境醫學實驗室
6.重力生理效應及特因防護實驗室
7.航天細胞分子生物學實驗室
8.空間時間生物學實驗室
9.航天工效學實驗室
10.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技術實驗室
11.航天服技術實驗室
12.航天生物醫學信息處理技術實驗室
13.航天飛行訓練模擬技術實驗室

通用實驗室

1.航天環境地面模擬技術實驗室
2.航天基礎醫學實驗室
3.航天通用技術實驗室
無垠的太空是人類共同的財富,人類應和平利用太空,共同開發宇宙資源。隨著載人航天科技的迅速發展,載人航天活動越來越頻繁,參載入人航天活動的國家也越來越多。但探索與利用太空是一項複雜、艱巨、高風險、高投入的事業,單靠一兩個國家是難以持久和深入的,只有開展廣泛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才能使之更好地服務於人類。

研究成果


飛船模擬器

神舟飛船地面模擬訓練系統—固定基全任務飛行訓練模擬器。模擬器大樓則是航天員訓練時間最長的地方。寬敞明亮的大廳,右側牆壁懸掛著航天英雄們訓練的巨幅照片。大廳中間有一座兩層樓高的“龐然大 物”,在空蕩的大廳里傲然挺立。那“大物”上的五星紅旗和“中國載人航天”幾個大字格外地惹眼,這就是飛船的地面模擬訓練系統,它的全名叫固定基全任務飛行訓練模擬器。模擬器兩側設有鋼架樓梯,最下面一層是返回艙,中間是軌道艙,最上端是起裝飾作用的附加段,這就是航天員的訓練艙。在大廳的左側有一間指揮控制室,教學和科研人員在這裡指揮和密切觀察航天員的訓練情況。
模擬器無論是外形還是內部結構,都與神舟飛船一模一樣,可以說,它就是固定在地面上的神舟飛船。航天員平時在模擬艙的儀器設備上模擬操作各種指令,熟悉飛船的顯示和操作,掌握各個階段的正常操作和發現異常情況時的處理操作,熟練掌握太空飛行程序和艙內設備的使用。每次訓練時,航天員一進艙就要在裡面呆上四個小時,有時甚至更長,中途不能出艙。各項指令也是“光會了還不行,還要正確;光正確了還不行,還要反覆熟練”,以求準確無誤。

鐵人三項

轉椅、鞦韆訓練航天員的前庭功能;轉床讓航天員的血液重新分佈;還有離心機,揮舞著大臂呼呼生風,考驗著航天員的超重耐受力。“鐵人三項”——它們都在挑戰人的生理極限,就是訓練有素的航天員也不能掉以輕心。

轉椅鞦韆

轉椅鞦韆,它類似一張牙科治療椅,但可以做360度的快速旋轉,而 且會同時上下前後擺動。一旦它被啟動就會開始加速,最快時大約每2.5秒就要轉一圈。椅子前面還有一塊大幕布,上面有黑白相間的圖案,每轉一圈,圖案就閃動一次,要不了幾圈,人就會眼花繚亂、心跳不已。那種眩暈的滋味絕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得了的。
轉椅主要用於檢查、訓練航天員的前庭功能,增強對運動病和眩暈的耐受能力。鞦韆總能喚起人們對美好童年的無限遐想,但是航天員訓練用的“鞦韆”可不是那麼好玩的。在一個大廳里有一個貌似汽車“駕駛艙”的設備,在高達數十米鋼架的護衛下被4條鋼臂凌空提起,它就是電動鞦韆,靠電磁力產生擺動並使座艙擺幅迅速增加,前後擺出的距離足有15米。鞦韆由座艙艙體、座椅、擺桿和框架組成,主要是為了開展航天員空間運動病的研究和前庭功能的訓練而建造。航天員們在這架鞦韆上進行了無數次訓練。

離心機

離心機訓練是航天員所有訓練中最痛苦的。這是亞洲規模最大的載人離心機,有著長達8米的旋轉手臂,前端連著一隻橢圓形的不鏽鋼封閉吊艙。
離心機主要用於訓練航天員的超重耐力以及在超重條件下操縱飛船和通信的能力。當離心機按照一定速度旋轉起來時,可以模擬出載人航天器上升和返回時的持續超重狀態。1G是地面標準重力環境,人的身體結構和各系統的調節功能對此已經相當適應。正常人在離心機上,達到3個G的負荷時就難以承受,而航天員訓練時的最大負荷有時會達到8個G,這相當於在航天員的胸部壓了7個成人的重量,持續時間要達到幾十秒。吊艙在啟動和結束時要翻滾和搖擺,航天員坐在裡面,不僅要練習腹肌和鼓腹呼吸等抗負荷動作,而且還要判讀信號,隨時回答提問。有時候臉部肌肉都會被拉扯變形,甚至有眼淚飛出來。那滋味別提有多難受了,難怪人們要把離心機訓練稱為“魔鬼訓練”了。
世界上最不舒服的床
飛船進入軌道的最初幾天,航天員體內的血液會因為失重而向頭部轉移。為了提高航天員對失重環境的適應能力,航天員要接受5天
5夜的頭低位卧床訓練。航天員必須在地面上學會在一個頭低,腳高的卧床條件下進食、飲水、睡眠、清潔個人衛生,還要進行攝像機等操作訓練。血液重新分佈訓練在轉床上進行,-45度、+45度、-15度、+15度、+50度、-50度、+90度,轉床不斷地變換著航天員的體位,刺激他們的心血管系統,增強對血液分佈的調節能力,使他們更能適應失重環境,減輕進入太空時頭面部充血、腫脹、鼻塞、頭痛等癥狀。-世界上僅有四台的衝擊塔北京航天城
衝擊塔是一個有4層樓高的綠色鐵塔,由塔架、平台、提升系統和水剎車系統組成,可以模擬飛船返回地球時的衝擊環境,訓練航天員的抗衝擊耐力,幫助科研人員研究多種防護措施。這樣的衝擊設備全世界還僅有4台。
逃逸塔就是跳塔
逃逸訓練塔有七層樓高,是一個類似水塔的建築。暗灰色和白色相間的塔身。
逃逸塔的建造主要是為了訓練航天員在緊急情況下如何進行逃生。如果在火箭發射前階段出現危險情況,穿著航天服的航天員就可以撤離飛船,在高高的逃逸塔頂順著一個類似消防滑道的管道滑下來,安全快速地進入地下掩體。
亞洲最大的模擬失重訓練水槽
中心新建成的模擬失重訓練水槽是亞洲最大的。它主要進行艙外活動訓練。它可以模擬航天員在太空作業時失重的感覺。一般是將1:1的航天器放入水槽中,航天員穿上特製的艙外活動訓練服進行出艙活動模擬訓練。
當人體浸入水中時,通過增減配重和漂浮器使人體的重力和浮力相等,人體就會產生模擬失重的感覺,但它並沒有消除重力對人體及其組織的作用,因此,它不同於真正的失重環境。

對外交流


21世紀是人類探索與開發利用太空的新世紀。自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啟動至今,
短短16年間,中國人憑藉自己的力量選拔培養出了中國首批航天員,研製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神 舟”號系列飛船,並於2003年、2005年分別成功發射了神舟五號、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神舟七號亦發射在即,並將首次進行太空出艙活動。中華民族憑藉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在世界航天發展史上揭開了自己新的篇章。
太空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世界各國都享有自由探索、開發和利用外層空間及其天體的平等權利。和平利用太空是全人類共同的理想與目標。只有世界各國在航天領域加強合作與交流,才能更好地實現世界航天事業的健康穩步發展。
1975年7月15日至21日,美國“阿波羅”號飛船和前蘇聯“聯盟”19號飛船在太空聯合飛行,成為載人航天領域的首次國際合作。冷戰的結束為載人航天國際合作開展提供了良好的國際環境,為航天技術的相互交流帶來了難得的機會。
以神五飛天,千年夢圓為契機,在過去的五年中,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與其他國家展開了有效的空間合作,中外航天員的友好交流活動的開展也建立起一座增進友誼和學術交流的橋樑。中國航天事業在國際上贏得了更多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