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神舟七號飛船的結果 展開

神舟七號飛船

長征二號F遙七火箭發射的載人飛船

神舟七號,簡稱“神七”,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射的第七艘飛船,是中國的第三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也是中國“三步走”空間發展戰略的第二階段。

神舟七號於2008年9月25日發射升空,進入預定軌道;於2008年9月27日進行出艙活動,完成中國人首次太空行走;於2008年9月28日進入返回程序,返回艙安全著陸於內蒙古預定區域,完成載人航天飛行任務。

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實現了航天員出艙活動和小衛星伴飛,成功完成了多項技術試驗,開啟了中國的新篇章。

運行歷程


2008年6月16日,神舟七號及運載火箭在垂直裝配廠房進行吊裝工作。
2008年6月18日,神舟七號及運載火箭,“神箭”和“神舟”在垂直裝配廠房對接裝配工作。
2008年7月10日,神舟七號從北京空運抵達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並轉運至載人航天發射場總裝測試廠房,進行組織及測試工作。
2008年7月18日,神舟七號在載人航天發射場飛船整裝測試大廳進行三艙對接工作。
2008年7月28日,神舟七號進行飛船系統測試工作。
2008年8月5日,執行神舟七號發射任務的長征-2f運載火箭抵達載人航天發射場。
2008年8月27日,神舟七號進行扣裝整流罩工作。
2008年8月28日,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和長征-2f火箭進行組裝工作。
2008年9月20日,神舟七號、長2F火箭和逃逸塔組合體垂直轉運至發射區。
2008年9月22日,發射區對神舟七號及運載火箭進行了各項功能檢驗和系統間介面檢查。
2008年9月23日,神舟七號完成發射場區最後一次船箭地聯合檢查。
2008年9月25日,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點火,神舟七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在預定軌道運行。
2008年9月26日,神舟七號完成變軌工作,進入高度約343千米的圓型軌道,並準備實施空間出艙活動。
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號航天員進行出艙活動,完成中國人首次太空行走,並釋放了伴飛衛星,伴飛衛星對飛船進行了攝像和照像工作,艙內航天員與北京飛控中心進行了天地通話。
2008年9月28日,神舟七號進入返回程序,返回艙安全著陸於內蒙古預定區域,完成載人航天飛行任務。
2008年10月1日,神舟七號返回艙開艙暨搭載物交接儀式舉行。

技術狀態


飛船組成

神舟七號共有四個部分組成,分別為氣閘艙、軌道艙、返回艙、推進艙。
軌道艙
位於飛船前段,通過艙口與後面的返回艙相通,外形呈圓柱形,是宇航員在太空飛行期間的生活艙、試驗艙和貨艙,比返回艙寬敞,可以安放大量實驗儀器和生活物資,是航天員進行科學實驗、生活起居的空間。
返回艙
直徑達2.5米,位於飛船中部,是飛船的控制中心,因而必不可少。通常採用無翼的大鈍頭旋轉體,這種簡單外形,具有結構簡單、工程上易於實現等特點,其為密閉結構,前端有艙門,供航天員進出軌道艙使用。艙內設置了可供3名航天員斜躺的座椅,座椅前下方設有儀錶盤和控制手柄、光學瞄準鏡,還裝有通信設備等必需的設備。
推進艙
緊接在返回艙後面,通常安裝推進系統、電源、氣瓶和水箱等設備,起保障和服務作用,即為飛船提供動力,進行姿態控制、變軌和制動,並為航天員提供氧氣和水。推進艙的兩側還裝有20多平方米的主太陽能電池翼。
過渡段
位於飛船頂部,用於與其它航天器對接或空間探測。

測控通信

神舟七號測控通信動用了5條遠洋測量船,其中,遠望五號、遠望六號船是首次參加航天測控任務的新船,遠望一號和遠望二號船是舊船。
參加任務的測控站,為5個固定測控站,2個活動測控站;位於主著陸場的活動測控站將首次為測控通信系統提供支持,承擔伴飛衛星的測控通信任務。
中國國外的測控站則在神五、神六時使用的納比米亞站、馬林迪站和卡拉奇站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智利的聖地亞哥站,共計4個中國國外測控站。

著陸場地

主著陸場位於內蒙古蘇尼特右旗以西地區,(60×60)平方千米見方的區域,其外圍還有一個應急擴大區,範圍擴大到170千米。
副著陸場位於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東南部分,其正常區域範圍和擴大區域範圍與主著陸場相當。
應急著陸區分為四塊。一是火箭上升段,上升段應急著陸區有兩塊,分為陸上應急著陸區和海上應急著陸區。陸上應急著陸區分為一號責任區、二號責任區和三號責任區,長度將近1860千米;海上也設有三個應急降落區,分A區、B區和C區,其中A區長900多千米,B區長600多千米,C區長近400千米,寬度都是100千米。
運行段也有兩塊應急著陸區,一塊位於中國國內,為應急著陸區,第二塊於中國國外,共計七個應急著陸區,這七個應急著陸區分別在澳大利亞、北非、北美、南美等地區。

運載物品


2008年10月1日,神舟七號返回艙開艙暨搭載物交接儀式舉行,主要包括:
1、“飛天”艙外航天服手套;
2、出艙航天員展示的手綉五星紅旗;
3、固體潤滑材料試驗裝置;
4、三面由健在老紅軍老將軍簽名的三面中國工農紅軍軍旗。
5、兩岸民眾祝福錄音U盤、絲質中國地圖、江西三清山瀕危植物物種等。

主要任務


飛行計劃

1、神舟飛船將從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運行在高度約343千米的近圓軌道。
2、飛船運行期間,2名航天員進入軌道艙,分別穿著中國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和從俄羅斯引進的“海鷹”艙外航天服進行出艙活動準備,其中1名航天員出艙進行艙外活動,回收在艙外裝載的試驗樣品裝置。
3、出艙活動完成後,飛船將釋放一顆伴飛衛星;同時進行“天鏈一號”衛星數據中繼試驗。
4、神舟七號飛船完成預定飛行任務后,將返回內蒙古中部地區的主著陸場。

任務目的

神舟七號主要目的是為了實施中國航天員首次空間出艙按計劃活動,突破和掌握出艙活動相關技術;同時,開展衛星伴飛、飛行數據終極計劃等空間科學技術實驗。

任務特點

1、技術跨度大,航天員由艙內活動轉向艙外活動,這是載人航天技術的一個重大跨越。實現出艙活動必須突破飛船其他艙的吸附壓,載人航天服的微機電,航天出艙活動的地面模擬訓練的一系列關鍵技術,需要完成艙外航天服等的研製。在只進行了兩次載人航天飛行之後,我們就實施航天出艙活動,這在技術上的跨度是很大的。
2、任務風險大。本次任務除了存在發射和回收這兩個風險高度的出艙外,還增加了航天員出艙這個高風險的時段,主要表現是航天員的出艙活動的順序很難在地面進行完全全過程的真實的模擬訓練。部分新研產品和新技術是首次進行飛行驗證。此外,這一次也是神舟飛船第一次載三個人的滿負荷的飛行,這些都增加了飛行任務的風險。
3、航天員自主工作能力強。這次飛行任務當中,航天員要在軌對艙外服務進行組裝測試;在失重環境中操作時間長,強度大,自主性強,與前兩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當中航天員的操作相比有質的差別;因此可以說航天員的操作質量直接關係到這次的任務成敗。
4、實施難度大。為了滿足航天員出艙活動的要求,飛行產品技術狀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飛船進行了227項的變化,火箭進行了36項;必須確保艙外航天服和飛船其擦藏的安全可靠,航天員的各項操作要準確無誤,測控通信要連續地穩定,飛行控制要及時準確;其對航天員的素質,對飛行產品,對地面支持保和飛行任務的組織指揮控制,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參試系統龐大。神舟七號任務為了保證航天員的出艙活動階段的測控的連續,增加了測控船和境外地面測控站;並首次進行了中繼飛行的數據傳輸實驗,構成了陸海空天的立體參試體系。飛船測控和航天員的搜救就動用了9艘船舶,30多架飛機。

航天人員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3名正選航天員包括入選過神五及神六計劃的翟志剛、以及2名也曾經入選過神六的隊友劉伯明與景海鵬。進行中國航天首次太空出艙活動的是曾經2次入選神舟計劃的航天員翟志剛,第1備選是劉伯明。

翟志剛

翟志剛,男,漢族,身高172cm,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龍江縣龍江鎮龍西村人,大學文化、雙學士學位。1966年10月10日出生,1984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85年6月入伍,1991年9月入黨,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二級航天員,副師職,大校軍銜。
曾任空軍試訓中心某團飛行教員,飛過殲七、殲八等機型,安全飛行950小時,為空軍一級飛行員。1998年1月正式成為中國首批航天員。經過多年的航天員訓練,完成了基礎理論、航天環境適應性、專業技術等8大類幾十個科目的訓練任務,以優異的成績通過航天員專業技術綜合考核。曾入選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航天員梯隊。2005年6月,入選“神舟”六號航天載人飛行乘組梯隊成員。2008年6月,入選“神舟”七號載人飛行乘組。
北京時間2008年9月27日16點43分24秒,神舟七號航天員翟志剛開始出艙,16點45分17秒,翟志剛在太空邁出第一步,16點59分,結束太空行走,返回軌道艙。北京時間2008年9月28日,成功返回地球。

劉伯明

1966年9月出生,黑龍江齊齊哈爾市依安人。1985年6月入伍,曾任空軍航空兵某師某團中隊長,安全飛行1050小時,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1998年1月正式成為中國首批航天員。2005年6月,入選“神六”載人航天飛行乘組梯隊成員。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二級航天員。2005年6月,入選“神舟”六號飛船載人飛行乘組梯隊成員。劉伯明1990年9月入黨,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正師職,大校軍銜。曾任空軍航空兵某師某團中隊長,飛過殲八等機型。2008年9月25日神七升空,9月27日協助翟志剛完成“出艙行走”任務。

景海鵬

男,漢族,山西省運城市人,中共黨員,碩士學位。1966年10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1987年9月入黨,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大校軍銜。曾任空軍某師某團司令部領航主任,安全飛行1200小時,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1998年1月正式成為我國首批航天員。經過多年的航天員訓練,完成了基礎理論、航天環境適應性等幾十個科目的訓練任務,通過航天員專業技術綜合考核。2005年6月,入選神舟六號載人飛行任務乘組梯隊成員。2008年9月,執行神舟七號載人飛行任務,獲得圓滿成功。2012年3月,入選神舟九號任務飛行乘組。

任務過程


發射

神舟七號運載火箭於2008年9月25日21點10分4秒988毫秒發射升空;
神舟七號飛船
神舟七號飛船
120秒火箭拋掉助推器及逃逸塔;
第159秒火箭一二級分離;
200秒整流罩分離;
500秒三級火箭關機;
583秒飛船與火箭分離;隨後飛船正常進入預定軌道,神舟七號飛船成功發射。
21時30分:飛船正常入軌。

出艙

飛船進入軌道運行,環繞地球超過五圈之後進行;
神舟七號飛船 2張
神舟七號飛船
16:35翟志剛在劉伯明與景海鵬的相互幫助下,航天員翟志剛打開艙門,開始出艙活動,翟志剛首先探出頭,並向艙外默認的閉路鏡頭揮手,之後全身走出艙外。劉伯明也把頭探出機艙外,交給翟志剛一面小型的五星紅旗。翟志剛接過五星紅旗,向鏡頭揮動片刻。隨後翟志剛取回艙外裝載的固體潤滑實驗試驗樣品。
16:58航天員成功完成艙外活動,返回軌道艙內。
17:01軌道艙艙門關閉。
火警誤報
在航天員出艙五分鐘左右時神舟七號曾經報告“儀錶顯示,軌道艙火災”,后經證實,是誤報。

第一日

17時30分:航天員出征儀式。胡錦濤來到航天員公寓問天閣,親切看望執行飛行任務的3名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並為他們壯行。
18時許:三名航天員抵達發射場。確認技術狀態后,航天員先後進入神七返回艙。
18時35分許:翟志剛開始用指揮棒嘗試操作。
21時09分許:神舟七號發射進入1分鐘準備,擺桿全部打開。
21時09分許:火箭點火。
21時10分:神舟七號飛船升空.。
點火第120秒:火箭拋掉逃逸塔、助推器.。
點火第159秒:火箭一二級分離成功。
點火第200秒:整流罩分離。
點火第500秒:二級火箭關機。
點火第583秒: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星箭分離。
21時22分許:航天員報告:太陽帆板展開,身體感覺良好。
21時30分許:北京航天飛控中心宣布:飛船正常入軌。
21時32分許: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常萬全宣布,神舟七號飛船發射成功。
22時07分:神七升空后第一次在軌和出艙活動空間環境預報:空間環境平靜,對飛船的在軌運行是安全的。
23時19分許:在神舟七號飛船飛行第二圈過程中,航天員翟志剛首次從飛船返回艙進入軌道艙開展工作。

第二日

4時04分:神舟七號飛船成功變軌,由橢圓軌道變成近圓軌道。
10時20分許:航天員開始組裝測試艙外航天服。
12時0分36秒至8分46秒:遠望六號船首次精確測控神七飛船。
12時47分至12時59分:神七飛船成功穿越南大西洋異常區域。
21時47分許:“飛天”和“海鷹”兩套艙外航天服均組裝完成。
21時59分許:航天員翟志剛與飛控中心試驗天地對話。
22時25分許,航天員開始穿個人裝備。
23時36分許:翟志剛著中國自主研發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在太空首次亮相。

第三日

13時57分許:返回艙艙門關閉,航天員開始進行出艙前準備工作。
15時30分許:艙外服氣密性檢查正常,氣壓閥檢查正常。
15時48分許:指控中心批准軌道艙開始泄壓。神七軌道艙開始進行第一次泄壓。
14時許:神七飛行任務總指揮部決定:翟志剛為出艙航天員,劉伯明在軌道艙支持配合翟志剛出艙,景海鵬值守返回艙。
16時17分許:神舟七號和北京飛控中心對話,飛船運行正常,航天員表示感覺良好,航天員吸氧排氮結束。
16時22分許:航天員穿好艙外航天服。
16時24分許:出艙活動重要步驟均已結束。航天員吸氧排氮、泄壓工作準備完畢。
16時26分許:軌道艙開始第二次泄壓,當艙內氣壓降至2千帕時可滿足航天員出艙條件。
16時39分許:在劉伯明、景海鵬的協助和配合下,中國神舟七號載人飛船航天員翟志剛順利出艙,實施中國首次空間出艙活動。
16時48分,翟志剛在太空邁出第一步,中國人的第一次太空行走開始。
16時58分:北京航天飛控中心發出指令:“神舟七號,返回到軌道艙”。
16時59分許:翟志剛進入軌道艙,並完全關閉軌道艙艙門,完成太空行走。
17時01分許:軌道艙關閉正常。
18時32分許: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與神七航天員進行天地通話。
19時24分:神舟七號飛船飛行到第31圈時,成功釋放伴飛小衛星。這是中國首次在航天器上開展微小衛星伴隨飛行試驗。
20時16分許:伴飛衛星完成對神舟七號的20分鐘拍照,圖像十分清晰。
21時45分:神舟七號上的三位航天員與家人進行天地通話。

第四日

11時06分許,航天員換好艙內航天服。
11時16分許,三名航天員穿艙內壓力服,做返回準備。返回控制數據將注入飛船。
11時46分許,返回控制數據已注入飛船。
12時51分許,神舟七號返回艙艙門關閉,神七返回階段開始。
15時26分許,擔任搜救回收神七飛船任務的車隊已從四子王旗烏蘭花鎮出發,正在向主著陸場進發。
15時59分許,四子王旗主著陸區進入高度戒備狀態,大小路口均有執勤人員把守,嚴禁無關人員和車輛進入。16時22分許,主著陸場地面搜救分隊正向飛船理論落點開進。
16時41分許,各測控站點進入神七飛船返回跟蹤的10分鐘準備。
16時44分許,北京飛控中心發出飛船調姿指令。飛船一次調姿到位。
16時51分許,北京飛控中心宣布飛船進入正常返回軌道。
17時02分許,主著陸場六架搜救直升機全部起飛。
17時06分許,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向各測控點發出落點預告。
17時12分許,推進艙和返回艙成功飛離。
17時17分許,搜救直升機到達指定空域待命。
17時20分許,神舟七號飛船飛入中國上空。
17時20分許,返回艙降落傘打開。
17時21分許,飛船進入黑障區,與地面指控中心的通信暫時中斷。
17時22分許,飛船進入主著陸場上空。
17時24分許,飛船飛出黑障區。
17時25分許,搜救人員在直升機內舉牌提示:搜救開始。
17時25分許,三名航天員向地面通報感覺良好。
17時36分許,神舟七號完成載人航天任務,返回艙順利著陸。
18時22分許,航天員翟志剛成功出艙。
18時23分許,航天員劉伯明、景海鵬成功出艙。

返回

19:30神舟七號釋放伴飛小衛星
2008年9月28日16:54飛船進入正常返回軌道;
17:16飛船返回中國上空;
17:25太空船離開“黑障區”,並且打開主傘。
17:36成功著陸;
18:22航天員自主出艙。

系統構成


航天員系統

神舟七號飛船
神舟七號飛船
航天員選拔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的前身是創立於1968年4月1日的宇宙醫學及工程研究所,2005年9月30日更名為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成為繼俄羅斯加加林訓練中心,美國休斯頓航天中心之後,世界上第三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被譽為“中國航天員成長的搖籃”。
據稱,“神七”是在總結“神五”、“神六”航天員選拔經驗的基礎上,根據每名航天員在乘組中的不同分工,依據個人特點進行的科學選擇,完全遵循“科學、公正、客觀、合理”的原則。航天專家介紹說,“神七”航天員是經過5級篩選才脫穎而出的,可謂“兩百裡面挑一”。
飛天號航天服
神舟七號準備了兩套航天服,一套是俄羅斯海鷹號航天服,一套是中國自主研究的飛天號航天服。飛天號航天服介面各方面都是按照中國的模式來做的,飛天號是我們的自主知識產權。

飛船應用系統

飛船應用系統是一個實用性的系統,它與人們的生活、環境息息相關。飛船應用系統的主要任務是利用載人飛船的空間實驗支持能力,開展對地觀測、環境監測,進行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空間天文、流體科學等實驗,安裝有多項任務的上百種有效載荷和應用設備,飛船試驗階段的應用屬試驗性質,實驗內容非常廣泛,研究成果將廣泛用於醫藥發展、食品保健、防治疑難病症以及工業、農業等各行業之中。
載人飛船系統採用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組成的三艙、兩對太陽電池帆板構型和升力控制返回、圓頂降落傘回收方案。其中軌道艙位於飛船的前部,裝有船上各分系統為飛船自主飛行和留軌飛行工作所需的設備及有效載荷。神舟”四號多模態微波遙感器,在軌運行取得大量具有應用價值的科學數據,一舉試驗成功微波輻射計、微波高度計和微波散射計,是中國空間遙感技術的重要突破;配合微波高度計的飛船精密定軌,達到中國低軌道空間飛行器全球定軌的最高精度;捲雲探測儀具有探測大面積捲雲和薄捲雲的能力,結果超出預期,受到用戶的高度評價;為中國首次實現對全球環境重要參數絕對量的探測,對太陽和地—氣紫外、太陽常數和地球輻射收支狀態等進行了系統監測,觀測成果達到國際水平。在空間天文方面,在國內率先對宇宙及太陽的高能暴發現象進行空間觀測,取得了γ射線暴探測研究的重要成果。
載人航天工程一期空間科學計劃的成功,使中國掌握了空間科學實驗的重要關鍵技術,空間科學實驗和探測水平跨上了一個新台階。作為載人航天安全保障而安排的空間環境監測及預報研究,獲取了大量有價值的飛船軌道空間環境參數,準確預報了對飛船發射有危害的流星暴事件和其他災害性空間環境狀態,保障了飛船和航天員的安全,建立了空間環境預報中心,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空間環境預報保障體系的建設和發展,同時促進了相關學科的研究水平。

載人飛船系統

(1)軌道艙呈圓桶形狀,是航天員工作、生活和休息的地方。軌道艙調整了艙內布局設計以便安裝應用系統設備及航天員食品和飲用水裝置。軌道艙的後端底部設有艙門,航天員通過這個艙門可以進入返回艙。神舟一號至神舟六號軌道艙外部兩側裝有兩個像鳥兒翅膀一樣的太陽電池翼,軌道艙所需要的電能就是由這兩個電池翼提供的。神舟七號由於在軌返分離后,軌道艙不執行留軌測量任務,所以取消了軌道艙太陽翼。
(2)返回艙是載人飛船唯一返回地球的艙段,飛船起飛、上升到入軌及返回著陸時,航天員都在返回艙內。神舟六號的返回艙形狀像鍾,其艙門與軌道艙相連,航天員通過這個艙門,可以進入軌道艙。返回艙是飛船的指揮控制中心,艙內安裝了航天員的座椅。飛船在起飛、上升和返回地面時,航天員躺在座椅上的。返回艙內還安裝了飛行中需要航天員監視和操作的儀器設備,航天員通過這些儀錶可以隨時判斷、了解飛船的工作情況,還可以在必要時人工干預飛船的系統和設備的工作。載人飛船的軌道艙和返回艙都是密封的艙段,艙內與外界完全隔絕,內部安裝的環境和生命保障系統,將為航天員提供一個與地球環境一樣的舒適生活環境。另外,還安裝了供著陸用的主、備兩具降落傘。返回艙側壁上開設了兩個圓形窗口,一個用於航天員觀察窗外的情景,另一個供航天員操作光學瞄準鏡觀察地面駕駛飛船。

運載火箭系統

神舟七號使用長征二號F火箭發射升空。火箭功能及性能滿足工程總體和飛行任務要求;產品技術狀態受控,研製質量良好,出現的質量問題已經全部歸零或有不影響飛行任務的明確結論;完成了規定的可靠性安全性項目試驗,各項準備工作滿足載人航天飛行產品出廠放行準則的要求。
神舟七號飛船
神舟七號飛船
長征2F運載火箭主要技術指標:
飛船重量為8噸多,占船箭組合體起飛重量的六十二分之一:要把一公斤的東西送入軌道,火箭就得消耗62公斤。神舟六號飛船神舟五號在重量上有所增加,因此發射神六的火箭也重了不少。
火箭芯級直徑為3.5米:中國鐵軌軌距定為1.435米,按照這個軌距修建的鐵路,能夠運輸的貨物最寬為3.72米,去掉車廂外殼,只剩下3.5米。因此,用標準鐵路進行運輸的火箭最大直徑只能達到3.35米。
火箭入軌點速度為每秒7.5公里:這個速度是音速的22倍。
火箭軌道近地200公里,遠地350公里:地球半徑6400公里,火箭軌道與地球的距離,為地球半徑的幾十分之一。

發射場系統

載人航天發射場的基本任務是,為運載火箭、飛船、有效載荷提供滿足技術要求的轉載、總裝、測試及運輸設施;為航天員提供發射前的生活、醫監、醫保和訓練設施;為載人飛船發射提供全套地面設施;組織、指揮、實施載人飛船的測試、發射及飛行上升段的指揮、調度、監控、顯示和通信;組織、指揮、實施待發段和上升段的應急救生;完成運載火箭上升段的跟蹤測量和安全控制;為航天指揮控制中心提供有關參數和圖像;提供載人航天發射區的後勤服務保障
神舟七號飛船
神舟七號飛船
酒泉發射場建在戈壁沙漠的綠洲上,西依山,東臨河,是當年聶榮臻元帥親自挑選的。至今,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不在甘肅的酒泉。其實酒泉發射中心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境內,這裡距離酒泉還有210公里。當時以“酒泉”命名,一是因為當時各國導彈衛星發射場起名時均避開真實地址,二是發射場地處茫漠戈壁,很難選一個有知名度的地名,而酒泉是與發射中心距離最近,且在歷史上是有名的城市。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又稱“東風航天城”,是中國科學衛星、技術試驗衛星和運載火箭的發射試驗基地之一,是中國創建最早、規模最大的綜合型導彈、衛星發射中心,也是中國唯一的載人航天發射場。隨著任務的變化,發射場在神七任務中不僅要為艙外航天服提供測試環境和技術保障,還要重新制定測試和發射流程,把艙外航天服與飛船的聯試、艙外航天服與火箭的聯試等納入測試流程。

測控通信系統

在“神舟”飛船七大系統中,測控與通信至關重要。如果航天器好比是風箏,測控站和分佈在三大洋的遠洋測量船就是牽住風箏的那一根線,地面的控制系統就像放風箏的人,測控與通信總體方案設計水平的高低,直接關係著載人航天工程的成敗。中國航天器測控系統已經形成了以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為中樞,以十多個固定台站、活動測控站和遠望號測量船為骨幹的現代化綜合測控網。在載人航天工程中,中國的飛船測控系統使用了統一S波段系統,通過同一套發射機和天線系統、接收設備發送或接收遙測和遙控信號以及話音和電視信號。探月的號角吹響后,中國的航天測控網又開始建設探月測控系統,月球探測二期工程將建設35米口徑天線深空測控網,提高中國深空測控的能力。未來中國還將進一步加強深空測控領域的國際合作。

著陸場系統

飛船著陸場系統是指擔負對飛船再入軌跡的捕獲、跟蹤和測量,搜索並回收返回艙,以及對航天員出艙後進行醫監醫保、醫療救護和緊急後送等相關分系統的總稱。
著陸場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增加的一個系統。著陸場系統的主要任務是:飛船在太空飛行后,從返回艙再入大氣層開始,利用先進的無線電測量系統,對目標進行捕捉、分析和落點預報,然後組織迅速逼近返回艙,並且對返回艙進行處置,且將其安全運回基地。著陸場系統還包括:飛船上升段陸上和海上應急返回搜救分系統,在海上救生區部署了專門的打撈救生船和直升機,配備了能在複雜海況下打撈漂浮在海面上的返回艙的設備。當然,飛船的著陸場不是像跳傘員降落地點那樣,在一塊平坦的地面上畫個圈,做個明顯標誌,跳傘員自己控制降落傘,落到裡面就行了的。飛船著陸場的選擇遠不是這樣簡單,而且它的建設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

太空行走概況


任務執行情況

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神舟七號飛船搭載三名航天員發射升空。21時30分:飛船正常入軌。22時07分:神七升空后第一次在軌和出艙活動空間環境預報——空間環境平靜,對飛船的在軌運行是安全的。2008年9月26日4時04分:神舟七號飛船成功變軌,由橢圓軌道變成近圓軌道。10時20分:航天員開始組裝測試艙外航天服。21時47分:“飛天”和“海鷹”兩套艙外航天服均組裝完成。21時59分:航天員翟志剛與飛控中心試驗天地對話。22時25分,航天員開始穿個人裝備。23時36分:翟志剛著中國自主研發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在太空首次亮相。
2008年9月27日13時57分:返回艙艙門關閉,航天員開始進行出艙前準備工作。15時30分:艙外服氣密性檢查正常,氣壓閥檢查正常。15時48分:指控中心批准軌道艙開始泄壓。神七軌道艙開始進行第一次泄壓。16時22分:航天員穿好艙外航天服。16時24分:出艙活動重要步驟均已結束。航天員吸氧排氮、泄壓工作準備完畢。16時48分,翟志剛在太空邁出第一步,中國人的第一次太空行走開始。16時59分:翟志剛進入軌道艙,並完全關閉軌道艙艙門,完成太空行走。
2008年9月28日11時06分,16時51分,北京飛控中心宣布飛船進入正常返回軌道。17時12分,推進艙和返回艙成功飛離。17時20分,神舟七號飛船飛入中國上空。17時20分許,返回艙降落傘打開。

創新與突破

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主要目的是突破和掌握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與“神五”、神六”任務相比,技術上主要突破了載人飛船氣閘艙、艙外航天服和航天員地面訓練等關鍵技術。
一是氣閘艙與生活艙一體化設計技術。軌道艙進行了全新的設計,兼作航天員生活艙和出艙活動氣閘艙,增加了泄復壓控制功能、出艙活動空間支持功能、艙外航天服支持功能、出艙活動無線電通信功能、艙外活動照明和攝像功能、出艙活動準備期間的人工控制和顯示功能等。
二是出艙活動飛行程序設計技術。在出艙活動飛行程序設計上,考慮運行軌道、地面測控、能源平衡、姿態控制、空間環境適應性等多種約束條件,通過合理、優化配置飛船的資源,設計出具備在軌飛行支持出艙活動的程序平台。
三是中繼衛星數據終端系統設計及在軌試驗設計技術。神舟七號飛船裝載了中國中繼衛星系統的首個用戶數據終端系統,進行了國內首次天地數據中繼系統數據傳輸試驗。
四是航天產品國產化技術與應用。對部分關鍵器件、組件採用了國產化產品,對於促進航天科技,帶動中國相關科學技術進步,發展自主創新型科技具有重要意義。
五是載人飛船3人飛行能力設計與應用技術。按照3人人體代謝指標設計、配置了環境控制設備,提供可容納3名航天員生活和工作空間,設計了3人指揮、操作、協同關係程序。
六是伴飛衛星釋放支持及分離安全性設計技術。為伴飛衛星提供了釋放平台和釋放能力,解決了伴飛衛星釋放后對飛船的安全性影響問題。

氣閘艙技術

神舟七號飛船設計的大部分挑戰和特色,來自於氣閘艙研製。
神舟七號飛船和神舟六號飛船一樣,也是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的三艙結構。為了完成航天員出艙活動,軌道艙經過改進,既保留了航天員的生活艙功能,又充當出艙活動需要的氣閘艙。
氣閘的功能類似於長江三峽大壩的船閘,不同的是船閘用來調節水位高度,氣閘艙用來調節氣壓。航天員出艙前,氣閘艙能夠快速泄出空氣,使艙內壓力接近真空狀態下的零氣壓;航天員返回后,氣閘艙又能快速恢復壓力至一個標準大氣壓。氣閘艙內還必須配置其他支持航天員空間出艙活動的設備設施。
儘管是在“神六”軌道艙基礎上進行修改,但“牽一髮而動全身”。神七的軌道艙(氣閘艙)實際上已經是一個全新的航天器。從外形上看,去掉了一對太陽帆板,頂部安裝了多個圓球形的氣瓶,還捆綁了一個顆伴飛小衛星。從內部結構上看,配備了復壓氣瓶、兩套艙外航天服、泄復壓控制設備和出艙保障控制台等艙載支持設備,同時還提供了睡袋、食品加熱、個人生活用品和個人衛生裝置等生活設施。氣閘艙為此進行了全新設計,從電路的排布、防熱的措施、火工品的設計、軟硬體系統的介面等都要重新開始。它在結構強度、振動、熱真空等極端環境試驗一個都不能少。
不論是航天員出艙進行太空行走,還是返回軌道艙,關好艙門非常重要,因而飛船艙門被設計師稱為“生死之門”。出艙艙門雖然只有20千克重,卻有170多個零部件。在沿用了神六艙門的工作原理和設計形式等成熟技術的基礎上,神七的艙門進行了十多個項目的改進設計。考慮到航天員身著出艙航天服,充壓后服裝體積會增大,“神七”艙門的通徑也比神六有所增加。艙門打得開、關得上、密封可靠成為三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在真空、高低溫、失重的太空環境下,將艙門打開,並不像在地面開關門那麼輕而易舉。而且艙門若不能保證密封,軌道艙內就無法復壓,意味著2名航天員將無法脫掉艙外航天服,不能回到返回艙。2004年,設計人員特意研製了真空熱環境艙門開關裝置,實現了在地面進行真空和高低溫環境下的試驗驗證。艙門專用的“真空罐”里,設置了開關艙門的機構,像一隻機械手在模擬航天員的操作。設計人員為了獲得艙門在更為惡劣的太空環境中的數據,還把“真空罐”的溫度拉偏到零下45度和零上45度。通過計算機操作,獲得試驗驗證數據。
氣閘艙有9個氧氣瓶,其中2套航天服各使用3個,另有3個是艙載氣瓶。正常情況下用不到這麼多氧氣瓶,數量多一點是為了應對異常。
艙外頂端的伴飛小衛星,緊挨著5個復壓氣瓶。為防止釋放小衛星時所產生的碎片可能會像子彈一樣打到氣瓶,科研人員還給氣瓶穿上防彈衣。另外,氣閘艙內的有線和艙外無線通信系統、出艙活動操作顯示界面、照明燈、攝像裝置等設備都充滿了設計師的智慧。

系統技術

對於神舟七號飛行任務來說,出艙活動是這次飛行的最大技術創新點。而對於出艙活動來說,航天員選拔訓練及艙外航天服的研製都是直接影響飛行成敗的關鍵技術。
(1)出艙活動訓練
針對神舟七號任務航天員主動操作多、難度大、在軌應急處置情況複雜的特點,航天員系統周密考慮了各種可能出現的複雜情況和風險,從實戰出發,從難從嚴加強訓練,切實增強執行任務特別是各種應急情況處置能力。在方案設計上,充分繼承神五、神六成功經驗,針對出艙活動特點,結合各類資源實際,立足最困難、最複雜,科學合理制定各類方案預案,組織初選入選的六名航天員完成了針對性的訓練任務。這種針對性訓練包括以下6個方面:進行了人-船-地聯合測試參試任務;進行了航天員在模擬失重訓練水槽的訓練;完成了航天員出艙活動程序訓練模擬器的訓練;完成了本階段固定基模擬器的訓練;開展了艙外航天服強化訓練、氣閘艙理論與操作訓練;開展了飛行手冊學習、心理表象訓練、體質訓練、裝船設備操作訓練、飛船技術訓練、集體講評和研討等內容的訓練。
這些針對性訓練為確保神舟七號順利實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艙外航天服
艙外航天服是神舟七號飛行任務的又一大關鍵技術。艙外航天服實際上是一個濃縮了的艙外生命保障系統。在服裝內要給出艙活動的航天員提供大氣壓力、氧氣供給、溫濕度控制等。艙外航天服為航天員在太空提供生命保障、安全防護和通信保障,是航天員出艙活動的主要裝備,系統複雜、高度集成,技術難度很大,安全可靠性要求很高。從1995年開始,中國開始艙外航天服關鍵技術的研究和部件研製。2004年,艙外航天服研製工作全面啟動后,陸續完成了方案、初樣、正樣階段的研製,並生產了飛行用和航天員地面訓練用多套艙外航天服。
在研製過程中,中國針對艙外航天服作了大量的地面試驗和驗證,建立了一系列訓練試驗保障條件,研製了航天員地面訓練模擬器、中性浮力水槽模擬太空失重環境,利用低壓訓練艙模擬太空熱真空環境,利用出艙程序訓練模擬器進行程序訓練和故障處理訓練等。各項地面測試、試驗數據表明“飛天”艙外航天服的性能指標能夠滿足神舟七號任務航天員出艙活動的需要。中國研製的單套飛行艙外航天服產品費用約3000萬元人民幣。

中繼衛星


“天鏈一號01星”在“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中得到了首次應用,使得“神舟七號”飛船的測控覆蓋率將由原來的12%大幅提高到60%左右。中繼衛星的成功發射標誌中國航天應急和管理能力又有新進步。“天鏈一號01星”在3個方面得到應用併發揮重要作用:
——“遠望”號測量船隊加上十餘個地面站,才能為“神舟”飛船提供12%的測控覆蓋率。而一顆中繼衛星就可覆蓋飛船50%的飛行軌道,無論是經濟效益還是使用效率都有了質的提高。
——航天器在太空中出現故障,搶救時機往往以秒計,一旦錯過就可能造成永遠無法挽回的損失。隨著中國衛星數量的增多,故障率不可避免要增加。張建啟說,中繼衛星投入應用后,將使航天器故障能夠及早發現、儘早解決。
——資源衛星、環境衛星等應用衛星獲得的科學數據,要在衛星經過地面站上空時才能下傳使用,如果突發重大自然災害,就會失掉最佳的應對處置時機。中繼衛星可使各類衛星實現數據實時下傳、及時應用,是各類應用衛星的效能倍增器。

在軌試驗任務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的亮點除了航天員出艙外,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進行在軌試驗。神舟七號飛船發射同時釋放了一顆伴星,利用這顆伴星對飛船進行照相和視頻觀測。此次伴星試驗任務的成功,標誌著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三個掌握空間釋放和繞飛技術的國家。此外,神舟七號載人飛船還進行了固體潤滑材料的在軌試驗,將中科院提供的固體潤滑材料在外太空暴露后,由航天員在出艙行走時進行回收。
(1)伴飛衛星試驗
伴飛衛星是伴隨在另一航天器附近作周期性相對運動的衛星。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是中國首次開展航天器平台在軌釋放伴星,以及伴星的伴隨飛行試驗,其任務目標是:試驗和驗證伴星在軌釋放技術;伴星釋放后,對飛船進行照相和視頻觀測;在返回艙返回后,由地面測控系統控制,擇機進行對軌道艙形成伴隨飛行軌道的試驗,為載人航天工程後續任務中拓展空間應用領域奠定技術基礎。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的伴星是在繼承中科院“創新一號”小衛星成熟技術的基礎上研製的中國第一顆空間伴隨微小衛星。該伴星採用了多項創新設計,突破多項關鍵技術,許多技術在國內屬首次使用。伴星採用了兩艙結構一體化設計,採用了輕型鎂合金材料作為主結構框架,承力板同時用作星內單機的安裝板,提高了衛星的功能密度,使整星質量不超過40kg,同時具有光學成像、大容量壓縮存儲、機動變軌、伴隨飛行、自主導航、多模式指向、測控數傳等多種功能。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伴星的功能決定了這顆衛星研製的要求高、難度大。負責該衛星研製的中科院上海衛星工程中心經過一系列的技術攻關,已經實現了多項技術突破:
a.彩色視頻和高效信息存儲。神舟七號載人飛船伴星上裝有一台雙鏡頭可見光照相機,可以靈活利用兩個不同焦距的鏡頭分別在幾米到幾公里的大範圍內對飛船進行高解析度彩色照相觀測或高幀頻視頻觀測。星上JPEG2000圖像壓縮演演算法極大提高了數據存儲的效率。星上大容量存儲器最多可以存儲3000多張圖片。
b.高效電源模塊。主要採用的國產三結GaInP2/GaAs/Ge高效太陽電池陣,其光電轉換效率高於26.5%,接近國外先進水平;伴星在國內首次採用了大容量鋰離子電池作為在軌航天器電源,並通過對電源控制器的優化設計,實現對鋰離子電池組的安全控制和智能保護,保證伴星在軌電源供給。
c.多任務指向模式的微型化姿控模塊。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的伴星具有GPS自主定軌能力和三軸穩定姿態控制能力,除了常規對地姿態定向外,還具備對飛船定向、變軌姿態機動和指向、對伴飛目標定向等多種指向功能。構成姿態控制模塊的太陽敏感器、磁強計、陀螺和動量輪、磁力矩器等均採用了微型化設計,其中三個面的太陽敏感器總重不超過100克,三軸微型磁強計採用探頭與電路一體化設計。
d.微型液化氣推進。伴星裝有一套微型液化氣推進系統,實現軌道機動、空間目標接近、軌道繞飛形成和保持。該系統具有體積小,重量輕,功耗低等優點。通過天地大迴路控制,開展對非合作目標的接近及近距離高精度繞飛,此項技術對中國未來的空間交會對接和軌道安全性技術均具有重要應用價值。
e.小型化測控與數傳。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的伴星採用統一波段(USB)測控體制。安裝USB測控應答機,實現國內測控網對在軌伴星的統一測控管理;還安裝有一台高速數傳機,數傳速率可以達到768kbps,可將相機在軌拍攝的圖像數據快速下傳至地面。
(2)固體潤滑材料的在軌試驗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入軌后開始進行固體潤滑材料試驗。固體潤滑材料試驗裝置是一件可以可靠鎖緊和便利解鎖的鎖緊機構,在發射階段將安裝有試驗樣品的樣品台可靠地固定在艙外,飛船飛至第29~30圈航天員出艙活動,在出艙活動期間由航天員便利地解鎖並回收樣品台。
其操作流程是:航天員在艙外打開試驗裝置的緊固機構→取回樣品台→傳遞給艙內航天員→艙內航天員將樣品台放入樣品回收袋;航天員進入返回艙后將樣品台及樣品回收袋在返回艙內指定位置上固定→返回艙返回后,在飛船總裝廠移交試驗樣品。
中國航天員首次太空行走的工作項目確定為取回固體潤滑材料試驗裝置,應用系統副總設計師趙光恆介紹,選擇這個項目基於國家建設急需、跟蹤國際前沿、便於航天員操作等5大原因。
第一,固體潤滑材料是航天器上廣泛使用的潤滑劑,屬國家航天事業發展急需的一種材料。太空真空和失重環境,使地面上使用的任何一種液體潤滑劑在頃刻間氣化,而二硫化鉬等固體材料電鍍或沉積在轉動機構表面,可以起到潤滑作用。近年來,隨著我國航天器數量的不斷增多,固體潤滑材料的性能對航天器使用壽命的影響因素越來越突出。太陽電池基底薄膜材料也是航天器壽命的影響因素之一,出於效益最大化考慮,一併進行試驗。
第二,固體潤滑材料試驗安全可靠,便於航天員操作。固體潤滑材料試驗裝置總重量3公斤,體積與一包A4列印紙相當。試驗樣品化學性能穩定,不易燃燒,不易發生爆炸。飛船發射前裝在艙壁,航天員出艙時只需取回即可,操作簡單方便。
第三,固體潤滑材料性能研究屬國際前沿。“神七”的試驗樣品中,有4大類11種固體潤滑材料,還有4種太陽電池基底薄膜材料。有的材料在公開報道中還沒有國家使用過,其性能機理尚不清楚,科學家們期待試驗中會有新發現。
第四,在神舟七號的飛行時間內能夠獲得試驗效果。神舟七號飛船最多能滿足3名航天員7天飛行,很多試驗需要較長周期。固體潤滑材料在太空暴露40個小時以上就能取得效果。
第五,單次試驗的後續效益大。今後的試驗可以在地面模擬進行,獲得與外太空一樣的效果,大大節省研製經費和時間,提高效率。

任務意義


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於28日取得圓滿成功,中國人的足跡第一次印在了茫茫太空。多個國家的航天專家、宇航員和航天機構對此予以積極評價,認為這將會改變國際空間技術合作的格局,並期待中國成為太空領域國際合作的重要夥伴。

太空中的強國

日本負責制定航天事業政策的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書面採訪時說,一個國家如果能夠順利完成載人航天飛行和太空行走,表明這個國家的載人航天技術已經擁有了高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俄羅斯宇航員瓦列里·托卡列夫也持同樣觀點。他認為,中國航天技術的發展令整個世界感到驚訝,實施太空行走是一個國家成為航天強國的標誌。他說,載人航天集中體現了國家整體科技發展水平,標誌著一個國家在世界航天領域的領先地位。中國已經掌握了先進的載人航天技術,而且中國有能力保持航天技術的飛速發展,向世界展示一個迅速崛起的中國。
馬來西亞知名年輕學者胡逸山29日在吉隆坡說,中國航天員首次實現太空行走以及神七返回艙安全返回,是中國躋身世界科技強國的一個標誌。他說,中國對神七整個太空之行都進行了公開、透明的轉播和報道,向世人傳達了中國和平利用開發太空的聲音。此外,神七也將帶動中國其他相關產業和技術的發展,尤其是高科技,使中國的工業和技術水平走上一個新的台階。
一些國家的專家還對中國航天技術的發展速度感到震驚。俄羅斯《航天新聞》雜誌社專家伊戈爾·利索夫對俄報紙網說:“中國人在做我們和美國人40年前所做的事情,不過,打個比方說,我們的東方號飛船六次飛行所完成的工作,他們只用一次飛行就完成了。我們飛行10到15次才能達到的目標,他們只需4到5次就可以實現。他們希望以質取勝,重點突破。”

航天夥伴

加拿大宇航員比亞德尼·特里格瓦松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中國成功發射神七載人飛船,並首次實現太空行走,顯示“中國在航天技術領域取得了巨大進步,中國應該成為世界航天技術合作領域的平等夥伴”。他認為,這次發射載人飛船不僅對中國意義重大,也將改變國際空間技術合作方面的格局,中國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成為世界空間技術合作中的主力。
歐洲航天局負責與中國和俄羅斯合作事務的官員卡爾·貝里奎斯特強調,中國在航天領域的發展不是一種威脅,對歐航局來說意味著機遇。神舟飛船還會不斷發展和更新,這就為未來的合作打下了基礎。無論是美國、俄羅斯、歐洲還是中國,都對探索宇宙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最好的探索方式就是合作。
當被問到中美兩國在太空探索領域的合作前景時,美國宇航局總部負責公共事務的官員邁克爾·布魯克斯表示,美國宇航局與中國國家航天局同意建立工作組,在地球科學和空間科學領域進行探討,“國際對話可以增強人類對地球以及太空的認識,中國的太空探索項目為中美在地球和空間科學領域的合作提供了潛在機會”。
而在神七發射前,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河村建夫就已表示,中國的航天發展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將來我們必須考慮與中國展開太空合作。我們可以開始考慮這件事了”。

新的里程碑

曾3次太空行走的美國前宇航員溫斯頓·斯科特說,幾天來他一直關注神七,中國航天員首次太空行走持續了
神舟七號飛船
神舟七號飛船
大約20分鐘,但“時間長短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是(中國載人航天的)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成就”。
著名美國華裔宇航員盧傑在發給新華社記者的一封電子郵件中說:“太空行走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太空探索能力,它將成為中國太空探索中的一個新里程碑。”
法國國家空間研究所中國航天事務專家茜爾維·卡拉里持同樣看法。卡拉里說,神七的重要突破就是中國航天員的首次太空行走,通過實現這項操作,中國在太空探索上又邁出了一大步。無論是宇航員的太空服,還是其他為艙外活動配的設備,都意味著中國在航天技術方面的進步。
國際宇航聯合會負責人菲利普·威爾肯斯認為,這次飛行任務是中國未來建設空間站的關鍵一步。威爾肯斯對新華社記者說,神七航天員出艙行走表明中國具備了在太空中進行更為複雜操作的能力,將為中國未來建設空間站打下基礎。

榮譽表彰


獲獎單位所獲獲獎
"神舟七號"航天員團隊2008年度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文化特色


紀念郵品
2008年9月26日,中國集郵總公司發行“載人飛船成功發射”紀念封一枚,《太空漫步》郵折一枚,內含異型邊飾六枚版個性化郵票一版,同時還推出其他神七系列郵品,如收錄大量航天題材郵票的卡書、航天員親筆簽名的紀念封等,以此為紀念神七發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