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丘之貉

漢語成語

一丘之貉,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yī qiū zhī hé,意思是同一山丘上的貉。比喻彼此同樣低劣,並無差異。偏正式,作賓語,是貶義詞。丘是指土山。貉是一種像狐狸的野獸。該成語出自《漢書·楊惲傳》。

釋義


丘:土山;貉(he盒):一種像狐狸的野獸。“一丘之貉”,原比喻同類沒有差別。后多用於貶義,比喻同屬一路貨色。

信息


【成語性質】貶義詞
【成語用法】偏正式;作賓語。
【近義詞】一路貨色、臭味相投、沆瀣一氣。
【反義詞】貌合神離、同床異夢、離心離德。
【成語出處】《漢書·楊惲傳》:“若秦時但任小臣,誅殺忠良,竟以滅亡,令親任大臣,即至今耳,古與今如一丘之貉。”
【成語示例】
梁啟超《新史學》:“然而陳陳相因,一丘之貉,未聞有能為史界辟一新天地。”
【相關物種】
貉(hé)的別名稱狸,在動物學分類上屬哺乳綱、食肉目、犬科、貉屬。它是東亞特有動物,主產中國、俄羅斯、朝鮮、日本、蒙古等國家,分許多亞種。我國貉主要分佈在東北和西南地區,其中東北地區分佈密度最大。

典故


楊惲(?—前五四),著名歷史學家司馬遷的外孫,又是丞相楊敞的兒子,年輕時博學多才,交遊很廣。他起初受任為郎官、騎郎,常侍宮中,由於辦事幹練嚴正,被加官為左曹,負責處理百官上書等事務。
公元前六六年,大司馬霍禹、冠陽侯霍雲、樂平侯霍山等人,由於失去漢宣帝的信任,準備密謀造反。楊惲知道后立即通過侍中金安上報給宣帝。霍氏的陰謀遭到粉碎,楊惲也因功被封為平通侯。
當初,在宮中服事的郎官很多,有些人出身豪富,為了獲得好差使,經常送錢給主管的官員,以致內廷賄賂盛行,舞弊成風。楊惲知道情況后,大力進行整頓:凡行賄貪污的立即免退,確有才幹的就儘力向上推薦。
楊惲自己非常廉潔,從來不受非義之財,連父母留下的遺產也都分給了宗族和兄弟。但他自恃才高,說話無所顧忌,又好揭別人的陰私,因此得罪了許多人。
有一次,高昌侯董忠的車馬突然受驚,掙脫韁繩奔入北掖門。楊惲知道后對富平侯張延壽說:“聽說以前曾有奔車衝到殿前,撞得門斷馬死,不久昭帝就去世這樣的事。現在又發生了這種事,莫非也是上天在示意吧?”
又有一次,楊惲聽說匈奴單於因暴虐無道、眾叛親離而被逼自殺,就對人說:“無道的君主,不聽臣下忠言,最後必然自陷絕境。當初秦朝如能信用賢臣,恐怕到現在還不會滅亡。古今的事情,其實是一丘之貉啊!”
上面這兩件事,在當時都是犯禁的,幸虧無人揭發,楊惲才沒有遭殃。公元前五五年,宣帝的親信侍從長樂突然被廷尉傳訊,懷疑是楊惲告發他,就上書給宣帝,把楊惲以前犯禁的言論揭了出來。
楊惲立即被廷尉於定國下令逮捕入獄。經過審問查驗,證明確有其事。於定國認為楊惲口出惡言,誹謗天子,實屬大逆不道,主張處以極刑。但宣帝念他過去的功績,不忍加誅,只把他削職為民。
楊惲失去了爵位和官職,退居在家。他認為自己的言論並沒有錯,心中憤憤不平,從此就置田造屋,廣交賓客,消磨時日。友人孫會宗勸誡他:“大臣遭到貶斥,應當閉門思過,以示悔改;否則,將會招來禍患。”
楊惲滿腹怨氣正無處發泄,當即寫了一封信給孫會宗,向他直抒己見,流露出對朝廷的極度不滿。不久,有人上書告發,廷尉查到了他寫的信。宣帝知道后非常惱火,就下令把他處死。
這成語在應用時,都是用來形容反面的事物,即使是形容否定的事物;含有不屑一談和譏誚的口吻。例如說有一群人專門造謠生事,無事生非,故意與人為難,他們中間沒有一個是好人,就可說:這批東西都是“一丘之貉”,哪有一個是好人呢!
一丘之貉
一丘之貉

成語啟示


一丘之貉的成語故事告訴我們做人不能有小集體主義的思想,更不能聚在一塊兒專門造謠生事、無事生非、故意與人為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