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平鎮

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大新縣轄鎮

雷平鎮,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大新縣,地處崇左市大新縣東部,東鄰江州區新和鎮,南接龍州縣逐卜鄉、響水鎮,西連寶圩、堪圩鄉,西北靠那嶺鄉和碩龍鎮,北接恩城鄉,東北與欖圩鄉毗鄰。雷平鎮行政區域面積375.78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雷平鎮戶籍人口53747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雷平鎮常住人口為37590人。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安平改隸太平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安平土州改隸太平府。1942年3月,養利、萬承、雷平3縣改屬第七區行政督察區,龍茗縣改屬第六行政督察區。1952年,撤銷雷平、萬承、養利3縣,合併置大新縣(治桃城)。1958年,稱先鋒公社。1962年,稱太平社區。1968年,稱太平公社。1984年,改稱雷平鎮。截至2020年6月,雷平鎮轄1個社區、22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太平社區。

2018年,雷平鎮有工業企業34個,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73個。

歷史沿革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安平改隸太平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安平土州改隸太平府。
1942年3月,養利、萬承、雷平3縣改屬第七區行政督察區,龍茗縣改屬第六行政督察區。
1952年,撤銷雷平、萬承、養利3縣,合併置大新縣(治桃城)。
1958年,稱先鋒公社。
1962年,稱太平社區。
1968年,稱太平公社。
1984年,改稱雷平鎮。
雷平鎮
雷平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雷平鎮地處崇左市大新縣東部,東鄰江州區新和鎮,南接龍州縣逐卜鄉、響水鎮,西連寶圩、堪圩鄉,西北靠那嶺鄉和碩龍鎮,北接恩城鄉,東北與欖圩鄉毗鄰。 雷平鎮行政區域面積185.6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雷平鎮
雷平鎮境內大部分石山泥嶺間雜遍布、地勢北高南略低。地處縣城西南30千米處,地勢西高東低、北高南低。地形分為丘陵、山地。主要山脈有西大明山,境內最高峰山龍鵝位於那岸村,海拔779米,最低點弄該端位於車站村,海拔233米。
氣候
雷平鎮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冬春微寒、夏季炎熱,秋季涼爽,四季氣溫變化不明顯。年平均溫度21.3℃,極端最高溫度39.8℃,極端最低氣溫-2.2℃。年平均降雨量1326毫米,降雨多集中在夏秋季,冬春較少。
自然災害
雷平鎮主要自然災害有冰雹、乾旱、洪澇、大風、低溫、霜凍、雷擊等。

行政區劃


2011年末,雷平鎮轄太平1個社區,22個村;下設26個居民小組,313個村民小組,有201個自然屯。
中軍公益新益后益車站左安品現三倫新立安平安民上利那岸振興共和新貴欽聯布龍懷義懷陽懷禮懷仁
截至2020年6月,雷平鎮轄1個社區、22個行政村。 鎮人民政府駐太平社區。
雷平鎮區劃詳情
太平社區三倫村新貴村
中軍村新立村欽聯村
公益村安平村咘龍村
新益村安民村懷義村
后益村上利村懷陽村
車站村那岸村懷仁村
左安村振興村懷禮村
品現村共和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末,雷平鎮轄區總人口14959戶,54737人,其中農業人口51837人。總人口中,男性27451人,佔50.15%;女性27286人,佔49.85%;14歲以下7953人,佔14.53%;15~64歲39946人,佔72.98%;65歲以上6838人,佔12.49%。2011年,人口出生率10.76%,人口死亡率4.95%,人口自然增長率5.81%。總人口中以壯族為主,達54660人,佔99.86%;漢族72人,佔總人口的0.13%。
截至2018年末,雷平鎮戶籍人口75894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雷平鎮常住人口為37590人。

經濟


綜述
雷平鎮
雷平鎮
2011年末,雷平鎮財政收入1.07億元,同比增長43.06%。
2018年,雷平鎮有工業企業34個,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73個。
農業
2011年末,雷平鎮耕地面積11.13萬畝,人均2畝,林地面積25.29萬畝。全鎮農作物播種總面積21.94萬畝,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61431畝,經濟作物種植面積147739畝,糧食總產量189520噸,甘蔗種植面積149517畝,預計2011/2012年榨季原料蔗總產量達67萬噸。2011年、生豬飼養量5萬頭,年末存欄4萬頭;家禽年飼養量32萬羽。農民人均純收入5361元,同比增長11%。
工業
2011年末,雷平鎮以化工、蔗糖生產為主。2011年末,擁有工業企業12家。
商業
2011年末,雷平鎮有商業網點1202個。2011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10.6億元;城鄉集貿市場4個。

交通


雷平鎮境內有213省道貫穿而過。

社會


文化事業
2011年末,雷平鎮有文化站2個,村文化活動中心2個,各類文化專業戶2戶;各類圖書室15個,藏書3萬餘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人員達62人。
教育事業
2011年末,雷平鎮有幼兒園11所,在園幼兒765人、專任教師42人;小學23所,在校生2716人,專任教師248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醫療衛生
雷平鎮
雷平鎮
2011年末,雷平鎮有各級醫療衛生機構2個,有床位65張。專業衛生人員82名,其中執業醫師42人,註冊護士402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34200人次。23個村(社區)共38421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5%。參加農村養老保險16424人,參保率46%。體育2011年末,學校體育場23個,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32%。
社會保障
2011年末,雷平鎮有醫療救助65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822人次,共支出8.88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066戶,人數2616人,支出194.6萬元,月人均62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撫恤事業費支出903360元。敬老院1家,床位30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30人。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2822人,參保率100%。
新農村建設
2007年,雷平鎮繼續重點打造新立村霞山屯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實施“百樹、果園新村”建設工程、“農村現代遠程教育培訓”工程以及“蔗—牛—菇”循環經濟致富工程,成效顯著。新立村先後被授予“全國綠色小康村”、“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自治區文明村”稱號。年內,新增規劃后益村岜屯和新立村上山屯作為新農村建設的示範村,擴大全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果。
2008年,雷平鎮繼續打造好霞山小康文明示範新村。通過縣旅遊、環保等部門邀請專家規劃制定《霞山新村旅遊開發方案》,規劃建造壯民族歷史文化長廊,提升文化品味,開展“旅遊度假休閑服務———農家樂”等,增加新村村民的收入。部分相關配套項目已完成,新村居民樓外牆統一粉刷1萬多平方米,環村道種植鴨腳樹123棵、綠化帶600多米,投資20多萬元建造現代多功能廁所等,打造全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典範。同時做好新增新立村上山屯、后益村岜布屯兩個新農村示範點的建設。在縣直包村單位的大力支持下,共投入12萬元制定相關整體規劃圖、建設方案及道路建設等。農戶陸續動工興建新房,新村各項建設正按規劃有序推進。
2009年,投資450萬元建成兩層以上半別墅式樓房40幢80戶,戶均面積230平方米,並配套建設村委辦公樓、花園、廣場等公共設施及種植1000多棵美化綠化風景樹,全村環境優美整潔。
城鄉清潔工程
雷平鎮
雷平鎮
2008年,雷平鎮嚴格按照開展“城鄉清潔工程”的標準和要求,常抓不懈。調整充實鎮清潔工程辦公室工作人員,確保“城鄉清潔工程”時時有人抓、有人管。督促各責任區責任單位搞好日常清潔、保潔工作,防止環境衛生問題反彈。落實經費20多萬元,聘用衛生清潔工作人員,修建垃圾處理場等,解決清潔工程突出問題。結合喜慶日子,開展環境衛生專項整治活動。全年共組織全體幹部職工開展環境衛生整治13次,集中整治太平橋頭、車站三角地帶、太平加油站等重點區域的臟、亂、差反彈現象,鞏固和加強“城鄉清潔工程”取得的效果。
新型農合
2007年,雷平鎮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農民39730人,佔全鎮農業人口總數的79.84%。全年共辦理參合病人藥費報銷4525人次,報銷經費97萬元,使農民得到了實惠。
公路、人飲工程建設
2007年,雷平鎮爭取到資金688.7萬元,修建振興至逐卜、品現至欖圩塘屯和太平社區至那岸等8條蔗區公路,改善群眾運蔗、交通出行難問題。投資60萬元,動工建設人飲工程4處,其中共和村潭漠屯、新益村底岜屯、左安村弄卡屯人飲工程已經投入使用。
2008年,雷平鎮總投資28萬元,建設村級道路3條,共12.94公里,解決群眾行路難問題。人飲工程建設10處,總投資110萬元,全部動工,年底竣工4處。
惠農措施
全鎮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4.05萬人,參合率85%,共征繳81萬元,全年報銷醫藥費1.03萬人次、金額397萬元,比上年增長50.36%;籌資134萬元建設農村飲水安全解困工程9處,竣工2處;兌現種糧直補資金334.36萬元,家電、汽摩下鄉補貼54.14萬元;完成雷平中學、雷平中心小學教師安居工程住宅樓建設3幢;全鎮新立、安平、振興3個五保村供養五保老人12人,按時發放每月每人62元錢、15公斤大米;全鎮納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716戶2180人,月發放低保金7.63萬元;籌資128萬元完成農村危房改造122戶。全年印發服務信息16期、舉行就業技能培訓4期、培訓農民工646人,組織參加招聘會3次、達成用工意向416人;同時做好政策法規服務和證件辦理等工作,組織司法部門和律師事務工作者為農民工提供法律諮詢和法律援助,開設服務窗口、簡化辦理手續,全年共辦理《返鄉農民工優惠證》763本、《職業技能培訓證書》86本、《求職登記表》260多份;全鎮累計外出務工7813人,其中培訓後有組織輸出(新增)的750人。
社會救助
2007年,雷平鎮有652戶2013人符合農村低保條件,年底累計發放低保金41萬元。有198戶五保戶217人符合五保戶對象,每人每月發放30元和15公斤大米。建立太平社區“愛心超市”,搭建社會各界幫助弱勢群體解決生產生活難題的救助平台。全年發放愛心救助卡卡(50元)10張,愛心救助卡(30元)5張,收到捐款2.12萬元。
文明創建
雷平鎮
雷平鎮
2009年,全鎮新立村黨總支、村委會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體要求,發展“蔗—牛—菇”循環經濟產業,走出“穩糧促蔗,勞務輸出促增收”的發展新路子。
社會治安
2008年,雷平鎮堅持穩定壓倒一切方針,做好全國和自治區“兩會”、北京奧運會、第五屆中國—東盟博覽會、自治區50周年大慶等重大活動期間的社會穩定工作。高度重視群眾來信來訪和三大糾紛調解工作,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全鎮全年共發生治安案件45起,查處42起,查處率達93.3%,案件比上年減少2起,破案率上升25.2%;發生刑事案件43起,破案29起,破案率上升3個百分點。全年破獲毒品案件1起,全鎮在冊吸毒人員159人,新發現5人,送強制戒毒26人,勞動教養17人,落實監控116人。全鎮播放禁毒錄像片2場次,禁毒圖片展覽2場次,觀看群眾達8600人次。上有關禁毒課2次,聽課人數達2100人次。全年刑滿釋放人員有7人,已全部安置幫教7人,刑釋幫教人員沒有重新違法犯罪行為。鎮司法所共受理“三大糾紛”11起,已調解11起,調處率100%。雷平中心法庭全年共受理各種民事案件92件,結案72件。調處成功27起,判決27起,撤訴17起,調處判決率達100%。開展矛盾糾紛專項“下訪”活動,對下訪排查出的隱患落實責任人進行針對性的調處、監控,維護社會治安環境。
2009年,全鎮發生治安案件51起,查處51起,查處率100%,查處率上升25.2個百分點;發生刑事案件38起,破案20起,破案率52.63%,破案率上升3個百分點;受理各種民事案件224起,結案219件,調處成功27起,判決33起,撤訴11件,調處判決率100%,結案率97.8%。司法所和法律服務中心受理“三大糾紛”案件18起,其中土地權屬糾紛案件17起,林業權屬糾紛案1起,調處成功率100%。同時,加強對重點區域的整治,多次組織政法部門對經常發生偷盜、吸販毒、打架鬥毆等惡性案件的車站村、太平社區進行重點整治,全力維護社會穩定。年內,獲全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三等獎。

旅遊


風景名勝
主要旅遊景點有那岸明珠、中軍潭電站等。 雷平鎮境內有安平旅遊度假區。

獲得榮譽


雷平鎮
雷平鎮
2004年,雷平鎮黨委、政府全力維護社會政治穩定,堅持“打防結合,預防為主”的方針,依法嚴厲打擊各種刑事犯罪行為;全面落實治安責任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與各部門、村(社區)、企業層層簽訂治安目標責任書,把責任落實到人,確保綜治基層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成立行政村和街道調解會、治保會、治安聯防隊,形成群防群治的組織網路,保持良好的社會秩序,掃除“黃、賭、毒”等社會醜惡現象,進一步凈化社會風氣;加大信訪和調處工作力度,正確運用經濟、行政和法律手段,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努力排除社會不穩定因素,保持安定團結的局面,社會治安明顯好轉,人民安居樂業。年底獲大新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目標管理模範鄉(鎮)稱號。
2007年,雷平鎮獲大新縣“三個文明”建設目標管理綜合一等獎、經濟發展獎第三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等獎、安全生產二等獎、黨建工作三等獎、生態農業建設獎、宣傳思想工作二等獎、“兩基迎國檢先進單位”、“自治區文明鄉鎮”等稱號。
2008年,雷平鎮榮獲:大新縣2008年工作目標管理責任制(績效考評)綜合一等獎、小康文明新村建設一等獎,經濟發展獎第二名、安全生產一等獎、作風效能建設先進鄉鎮二等獎、宣傳思想工作二等獎、人口和計劃生育目標管理進步獎、平安鄉鎮獎、實施“城鄉清潔工程”先進集體二等獎、崇左市農村黨員大培訓“十佳鄉鎮”獎等獎項,被評為基層組織建設“三級聯創”先進單位、民兵整組工作先進單位。
2009年,全體村民自覺遵守社會公德,健康文明之風越來越濃。年內,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授予“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村鎮”稱號,是崇左市唯一獲此稱號的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