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縣
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的轄縣
大新縣是中國廣西一個邊境縣,也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的轄縣。
大新縣位於廣西西南部,北緯22°29′~23°05′、東經106°39′~107°29′之間,東北鄰隆安縣,正北與天等縣接壤,西北同靖西市相近,西南靠龍州縣,正西與越南民主共和國毗連,國界線長40餘公里,縣人民政府距自治區首府南寧143公里。
大新縣歷史悠久,在新石器時代早期的45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這裡活動。大新是土司統治時間較長、制度比較完整的地區。2019年1月25日,入選2018年度全國“平安農機”示範縣。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2019年4月24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複同意大新縣脫貧摘帽。
2020年5月,入選2020中國縣域全生態百優榜。
在郡縣建置以前,屬駱越地;秦屬象郡。公元前76年象郡廢。
漢屬郁林郡臨塵縣地,三國屬郁林郡臨浦縣地,東晉、宋、齊、梁、陳屬晉興郡,隋屬郁林郡。
唐屬邕管,始建五個州,即西原州(今下雷)、波州(今安平)、萬承(形)州(今龍門)、養利州(今桃城)、思誠州(今恩城)。
五代十國屬宜州,西原州改為羅和峒。
宋以後屬邕管,羅和峒改為下雷州,增設太平、全茗、茗盈三州,波州改為安平州:全縣定型為下雷、太平、安平、萬承、養利、恩城、全茗、茗盈八個州,屬左江道,元屬太平路(下雷屬鎮安路),明屬左江道太平府(下雷屬鎮安府)。
清屬太平思順道太平府。
1929年前養利縣先屬左江道,后屬廣西省龍州專區。
新中國成立后,1950年養利、雷平、萬承縣屬龍州專區;1951年屬崇左專區,1952年屬邕寧專區;1952年12月屬桂西壯族自治區;1956年屬桂西壯族自治州;1958年廢州復設邕寧專區屬邕寧專區;同年7年邕寧專區改名南寧專區后,屬南寧專區;1970年南寧專區又改為南寧地區后,即屬南寧地區。
2002年12月28日,撤銷南寧地區,設立崇左市,大新縣劃歸崇左市至今。
1996年,大新縣面積2754平方千米,人口約34.5萬人。轄5個鎮、11個鄉:桃城鎮、全茗鎮、碩龍鎮、下雷鎮、雷平鎮、龍門鄉、五山鄉、昌明鄉、福隆鄉、那嶺鄉、恩城鄉、欖圩鄉、振興鄉、寶圩鄉、堪圩鄉、土湖鄉。縣政府駐桃城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大新縣總人口314323人。其中:桃城鎮60953人,全茗鎮23548人,雷平鎮35193人,碩龍鎮10625人,下雷鎮13587人,五山鄉17792人,龍門鄉15765人,昌明鄉15356人,福隆鄉13043人,那嶺鄉13328人,恩城鄉13296人,欖圩鄉27531人,振興鄉12758人,寶圩鄉15927人,堪圩鄉15541人,土湖鄉10080人。
2002年7月22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桂政函[2002]129號)同意將振興鄉與雷平鎮合併為雷平鎮,原振興鄉和雷平鎮鎮所轄行政區域全部歸雷平鎮管轄。調整后,大新縣轄5個鎮、10個鄉:桃城鎮、全茗鎮、雷平鎮、碩龍鎮、下雷鎮、五山鄉、龍門鄉、昌明鄉、福隆鄉、那嶺鄉、恩城鄉、欖圩鄉、寶圩鄉、堪圩鄉、土湖鄉。
2005年6月13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桂政函[2005]164號)同意撤銷土湖鄉,整建制併入下雷鎮,下雷鎮政府駐地不變。調整后,大新縣轄5個鎮、9個鄉:桃城鎮、全茗鎮、雷平鎮、碩龍鎮、下雷鎮、五山鄉、龍門鄉、昌明鄉、福隆鄉、那嶺鄉、恩城鄉、欖圩鄉、寶圩鄉、堪圩鄉。
地處雲貴高原南緣,縣境地形北高南略低,山嶺間形成許多小盆地。縣出露地層有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和第四系。寒武系和下泥盆系以及下石炭係為硅質、砂質、泥質夾灰質岩相,構成土山和丘陵地,約佔全縣總面積的20%,是林業發展區。上泥盆系和上石炭系及二迭係為灰質岩相,構成峰叢、峰林和弧峰地形,約佔全縣總面積的25%。第四系由粘土、亞粘土、亞砂土或碎屑岩組成,發育於溶蝕小平原和圓窪地、槽谷地中,約佔全縣總面積的25%,是主要耕作區,面積較大的有雷平、桃城和全茗溶蝕小平原。
大新縣地貌分別從西北和東北角向南伸展,北高、南略低,呈東西長、南北窄,形似蹲獅(東頭西尾,北背南腳)。縣東面有小明山山脈,從東向西和西南傾斜,山脈延至龍門、昌明、福隆、欖圩四鄉邊緣,;縣北面亦屬西大明山山脈,是西側山體,由東向西蜿蜒在桃城、全茗、新振、那嶺四鄉鎮邊緣,;縣西面及西北面山脈面積97平方公里,山體連綿在縣西、西北方向的下雷,碩龍兩鄉境內;縣南面有一片丘陵山體,卧伏在東南面雷平鎮的車站、新立村,振興鄉的懷義,懷陽村和欖圩鄉的仁合村境內,低丘起伏重疊,;縣中部、東北部、西南部為石灰岩石山構成的山峰林,中部地勢由北向東傾斜,西南部地勢由西向東南傾斜。
亞熱帶季風氣候,冬春微寒,夏季炎熱,秋季涼爽,夏季雨量較多,有時出現汛期,秋、冬、春三季降雨量較少,無霜期長達341天。年平均氣溫21.3攝氏度。年平均日照時數1597小時,年平均陣雨量1362毫米。
花類有玫瑰花、野玫瑰、野牡丹、野菊花、桃金娘等。藥材類有金銀花、刺角、射干、佛手、千層紙等。以土茯苓,金錢草,金銀花等三種資源較豐富。林木類有松、杉、槐木、金絲李、苦楝、香椿等。草類有茅草、蘆葦、蕨、巴芒、龍鬚草、黃背草、狗尾草、野枯草、竹節草、割雞芒、鐵芒箕、纖毛鴨嘴草、斷腸草等。
鳥類有山雞、水雞、鷓鴣、麻雀、大山雀等。獸類有靈貓、野貓、金貓、雲豹、狐狸、山豬、虎、飛虎、等。爬行類有穿山甲、蟒、山萬蛇、吹風蛇等。蟲類有蜜蜂、黃蜂、黑蜂等。水產類有鱉、鯉魚、鰱魚、鯪魚、鯽魚、鯰魚等。
年產鮮果1000萬公斤、面積2466.66公頃的龍眼果樹林。是全國六大龍眼基地之一,素有“龍眼之鄉”的美稱。
行政區劃一覽表(2003年數據) | |
---|---|
縣轄行政單位 | 轄區 |
桃城鎮 | 新城、新振、桃源3個社區;北三、黎明、松洞、社隆、寶賢、愛國、新華、萬禮、寶新、大嶺、德立11個行政村。 |
全茗鎮 | 全茗社區;政教、頓周、上湖、靈熬、上馬、喬苗、配偶7個行政村。 |
雷平鎮 | 太平社區;中軍、公益、新益、后益、車站、左安、品現、三倫、新立、安平、安民、上利、那岸、振興、共和、新貴、欽聯、布龍、懷義、懷陽、懷仁、懷禮22個行政村。 |
碩龍鎮 | 碩龍社區;隘江、禮賢、德天、巷口、義顯、義寧、門村、岩應、念典9個行政村。 |
下雷鎮 | 下雷社區;仁惠、仁愛、仁益、信隆、吉門、志興、新豐7個行政村。 |
五山鄉 | 天水社區;三合、文化、溫新、文應、其山、賓山、盤山、聯山8個行政村。 |
龍門鄉 | 龍門社區;武安、寶山、三聯、西寧、上育、苦丁、文明7個行政村。 |
昌明鄉 | 昌明社區;奉備、五榕、仁化、良泮、新民、良黨、東風7個行政村。 |
福隆鄉 | 福隆社區;中山、五兆、平良、歐陽、營旺5個行政村。 |
那嶺鄉 | 那嶺社區;好勝、那信、巴伏、那廉、那義、五一、巴蘭、隴玉、龍賀9個行政村。 |
恩城鄉 | 恩城社區;維新、陸榜、新合、新圩、如龍、護國、和平7個行政村。 |
欖圩鄉 | 欖圩社區;武姜、先力、先明、康譚、岜光、新球、新排、那遵、正隆、新吉、上吉、榮圩、仁合、康合14個行政村。 |
寶圩鄉 | 寶圩社區;寶西、板價、板六、尚藝、景陽5個行政村。 |
堪圩鄉 | 堪圩社區;民六、蘆山、拔浪、民智、明仕、謹湯6個行政村。 |
土湖鄉 | 土湖社區;志剛、三湖、新湖、新育、信孚5個行政村。 |
大新縣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有人口數),1949年為57.7人,1982年為113人,1985年為118人。據1982年6月31日零時止的人口普查統計,全縣312173人中,壯族302172人,漢族8576人,苗族895人,瑤族137人,侗族9人,仫佬族3人,回族15人,彝族8人,水家族35人,京族4人,其他民族29人。
境內聚居著壯、瑤、苗、水等少數民族,2009年末人口37.28萬,其中壯族人口佔總人口98%。
2019年末,有壯、瑤、苗等少數民族375466人,佔全縣總人口的97.4%,其中主體民族壯族佔97.21%。全縣總戶數102440戶,總人口385495人,其中鄉村人口328864人,常住人口31萬人;男性199437人,女性186058人,分別佔總人口的51.74%、48.26%。人口自然增長率2.39‰。
主要領導一覽表1 | |
---|---|
縣委 | |
書記 | 趙麗 |
副書記 | 黃巧,孫國梁 |
常委 | 秦長川,許家愷,師小玲,姚奕文,農鵬輝,農志夫,何群先,趙澤海,黃澤權(掛職) |
主要領導一覽表2 | |
---|---|
縣政府 | |
縣長 | 黃巧 |
副縣長 | 許家愷,師小玲,黃澤權(掛職),農藝梅,黃繼傑,黃紹西,呂雄,詹志宇(掛職) |
地區生產總值由2005年的22.33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56.05億元,年均增長14.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由6.95億元增加到45.1億元,年均增長46.2%;財政收入由2.51億元增加到7.128億元,年均增長23%。地區生產總值連續5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平均增速高於全區、全市增長水平。
2019年4月24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大新縣等14個貧困縣脫貧摘帽。
2019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實現98.67億元,增長7.1%;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3.4%;稅收收入完成35711萬元,同比增長16.63%;外貿進出口總額完成34.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7.99%;利用外資總額預計完成5090萬美元,同比增長140.09%;大新縣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9871元,同比增長10.7%。
截止2019年底,通過積極謀划,爭取到中央預算內資金及自治區級配套資金2.6億元,爭取到大新縣鄉鎮污水處理工程項目地方政府專項債券1.1億元,為全縣項目建設提供資金保障。
1953年大新縣人民政府成立農業科,1959年成立農林水利局,1963年成立農業局,1973一1976年在縣革委生產指揮組下設農業生產辦公室,1976年恢復農業局至今。1983年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發展,糧食總產量達到23994萬斤,平均畝產308斤,農業人口平均有糧804斤,1985年雖然因災減產,糧食產量仍達到21477萬斤,比1949年增1.89倍,比1978年增長6.8%。
農業是大新縣的經濟基礎,主要是以糧、林、牧、副、漁五業為主體。糧食生產有水稻、玉米、豆類、紅薯等。1991年農業總產值24126萬元,比1978年增長3.98倍;糧食總產量10298萬公斤,比1978年增長2%,人均產糧328公斤。
至2011年,五年累計投入支農經費1.8億元,農林牧漁總產值累計完成87.32億元,年均增長14%。全縣糧食總產量年均穩定在10萬噸以上;甘蔗、水果、苦丁茶、劍麻等特色農業穩步發展。推進畜牧業規模養殖,建成了雷平安平等7個牛品改肉牛養殖示範小區和雷平永俊、桃城利農養豬場等58個養殖基地。湧現出雷平霞山、恩城岜隆、桃城價屯、堪圩弄朋等一批在全區、全市具有影響力的新農村示範點。
民國時期,沒有工廠,1950年工業開始起步,1953一1957年,制訂和執行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起化工、印刷、響水電站、錳礦等11個廠礦。1957年工業總產值336萬元,比1953年增長97.96%。1958年,興辦了農械廠、化肥廠、酒廠、中軍潭水電站,1966-1976年,辦起了氮肥廠、糖廠、造紙廠(輕化廠)、那岸電站等。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1980年全縣工業總產值3267萬元,比1978年增長0.3%。1985年,全縣工業總產值達5010萬元,比上年增長16.9%,實現利潤282.84萬元,比上年增長79.5%。總產值比1949年增54.5倍,比1978年增長53.44%,利潤也比1978年增4.12倍。
1991年全縣有鄉鎮企業6113個,從業人員1198.人,總收入3078萬元,比1978年增長15倍,實現利潤369萬元,比1978年增長8.2倍。
2002年上半年工業總產值完成23683.1萬元,占年計劃產值79.75%,比2001年同期9131萬元,增長159.37%。
2010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實現57億元,是2005年的2.2倍,年均增長17%,工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26.89%。錳加工業產值完成41億元,是2005年的3.35倍,占工業總產值的71.3%,成為全區最大的錳礦加工生產基地;電力裝機容量5.2萬千瓦,年發電量2.48億千瓦時,產值4.1億元,是2005年的3倍。
桂圓肉:桂圓肉是大新縣較大宗的土特產品,年產100萬公斤,遠銷日本、東南亞等地。
苦丁茶:苦丁茶是大新縣比較名貴的土特產品,全縣僅有陳年老樹5棵,年產60至70公斤。
桂圓蛤蚧口服液:大新縣食品飲料廠於1987年在自治區中醫藥研究所協作幫助下,用蛤蚧、桂圓肉提煉精製而成的桂圓蛤蚧口服液,經南寧地區科委鑒定屬全區首創產品,1991年獲自治區科技進步金杯獎,1992年獲全國婦女兒童精品博覽會金杯獎。
大新縣歷史悠久,解放以來收集和挖掘文物32處近百件,較著名的有新石器時代巨猿化石、肩石斧、雙肩石鏟、單肩石鏟、三足陶罐、陶釜、大石鏟等8件。1953年在欖圩鄉正隆村那隆屯牛睡山黑洞中發現了3顆巨猿牙齒化石,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從原生堆積中發現巨猿化石和共生動物群。還在欖圩鄉新球村逐標屯歌壽岩發現的三足陶罐,現存廣西博物館內。古代遺址有桃城古迹、恩城畫廊、雲門紫洞、全茗畫岩和會仙岩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歌壽岩(古文化遺址)、窮斗山摩崖造象(明)、靖邊城炮台(清)、廟山岩洞葬(宋—明)、正隆巨猿化石等。
大新縣的交通不斷發展。1991年縣全縣境內公路有568.9公里,貨運汽車446輛,其中個體232輛;客運83輛,其中個體49輛;2002年初,境內公路總長718公里,其中省道157.3公里。年客運量323.7萬人次,年貨運量453萬噸。全部鄉鎮和98.6%的村委會通汽車。
至2011年,累計投資4.36億元建成了大新至崇左二級公路、雷平至下雷二級公路(一期工程)等一批道路,全縣在養公路里程由2005年的766公里增加到2010年的933公里,實現鄉鄉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目標。投入6725萬元建成屯級道路375條共1273.5公里。
民國時期,養利、雷平、萬承縣府設文教科、教務委員會,提倡公民道德教育等,興辦小學。至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全縣在校的中學生僅200多人,小學生15361人,全縣人口中大多數是文盲。
大新縣的文化事業不斷發展,1991年全縣已有電影院4座、影劇院1座,共有2800多個座位;縣文化館有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的大樓。縣圖書館建築面積有1012平方米的大樓,藏書共6.2萬冊。完全中學3所,普通中學23所,小學153所,1991年在校生共計54416人,專任教師2179人。2001年在校生共計43200人,全縣有教師專業技術人員3458人,小學入學率為99.02%,普及率為98.64%,鞏固率為99.42%,畢業率為94.59%。1977年恢復升學考試以來,至1991年全縣共向大中專院校輸送學生874名。
2011年累計投入2.4億元,實施了中小學基礎設施、職業教育攻堅、農村中小學校危房改造等教育項目建設,“兩基”攻堅工作通過國家評估驗收,大新中學被評為“自治區示範性普通高中”。
清代以前,本縣民間體育活動局限於踢毽、武術、舞獅子、舞龍等。民國期間,擴大到球類、田徑、體操,中小學開設了體育課,但無專門機構,無正常經費,無正規場地。縣內現有田徑場2個,籃球場5個,游泳場1個,水池深2.5米。1991年舉重項目獲自治區級比賽12枚金牌,游泳項目獲銅牌1枚。
衛生設施日臻完善,有縣人民醫院、民族中醫院、皮防醫院、衛生防疫站、婦幼保健所用各鄉鎮衛生院等國營醫療衛生機構共41個。2001年全縣共有醫務人員673人,其中醫生339人,病床551張。全縣145個行政村,村村建立有衛生所(室)。
至2011年累計投入7329萬元加快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和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全面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民參合率達94.61%;實施醫療惠民救助,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五年來沒有發生重大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連山(現名紅山)九十九峰,坐落於雷平鎮與振興鄉境內,距縣城約40公里,海拔483米,是罕見的天然奇景之一。
大象峰坐落於福隆鄉政府所在地之西,距縣城約40公里,高約250米,從東遠眺近視,皆形如大象,身子肥大,長鼻低頭,宛如覓食。
金印奇峰位於縣城西面的桃城河右岸,距縣城1公里。奇峰屹立於一片開闊的草坪上,形如金印把子。
寶賢峰林距縣城4公里,坐落城西的寶賢村寶賢屯,數十座小山峰屹立於土嶺坡上。
金獅峰位於縣城東南5公里處的公路邊,頂屹立著高約100米的獨峰,峰頂卧著一塊巧石頭,從西看似青蛙,攀上左側山腰觀望則如小獅,古人稱之為“雲霞千丈峰”,是原養利縣十景之一。
玉泉原名麻泉,位於雷平鎮政府所在地的後背山腳下,距縣城約30公里。水自石縫流出,終年不斷,清澈無色。
德天瀑布位於碩龍鄉德天村與越南接壤的浦湯島下,距縣城78公里。瀑布從40米高、100多米寬的石崖傾瀉而下,形成三層天然瀑布。
沙屯瀑布位於碩龍鄉碩龍村沙屯的歸春河段上,距縣城約50公里,河水從10米高的河段瀉下,水下是四級矮坡,級間差2-3米左右。
恩城野生珍貴動物自然保護區位於縣境南面的恩城鄉護國村,距縣城33公里。總面積約32萬畝(內有林面積34000多畝,森林蓄積量51000立方米)。
農秀(1926—1948),壯族,雷平鎮太平街人,中共黨員,是開闢雷平縣游擊根據地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民國三十七年三月,在寶圩戰鬥中光榮犧牲。
農輝興(1957—1979),壯族,欖圩鄉康潭村內市屯人,中共黨員。1977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79年2月,在對越自衛還擊戰中光榮犧牲,中央軍委授予“戰鬥英雄”榮譽稱號。
戴志敏(1959—1979),湖南省桃源縣人,1976年畢業於桃源縣龍潭中學,1979年1月4日,在本縣太平公社公益大隊與左安大隊交界的黑水河段中,為搶救落水壯族兒童和戰友而光榮犧牲。
黃昆庭(1890—1931),原名黃仁振,壯族,雷平鎮車站村板盆屯人。曾任雷平縣太平鄉農民協會主席,並曾任農民自衛軍雷平縣大隊長。1931年9月28日,黃昆庭在龍州北門飛機場英勇就義。解放后,縣人民政府追認黃昆庭為革命烈士。
農西(1922—1950),原名農紹景,壯族,寶圩鄉拔浪村人,曾任中共同正縣工委副書記。1950年2月16日,被土匪殺害。
李貴才(1917—1949),壯族,養利縣天寶鄉(今屬新振鄉)寶新村逐欽屯人,共產黨員,歷任武工隊指導員。游擊隊連指導員。1949年6月11日在八萬橋戰鬥中犧牲。
梁明倫(1887—1952),壯族,雷平鎮太平街人。清朝秀才,后在太平府師範學堂肄業,龍州邊防法政學堂肄業。曾任鎮結司法、太平府彈壓官、梧州白馬稅務分局長,民國元年(1912)任廣西省臨時參議員,十八年九月至十九年一月,受俞作豫委任為雷平縣長。
馬鎮武(1887—1931),又名馬權烈,壯族,全茗鄉全茗街人。民國初年(1912),在南寧講武堂受訓畢業后,在廣西陸榮廷部任連長等職。滇軍入廣西時,轉到滇軍唐繼堯部任連長。
趙煥瑛(1905—1932),壯族,那嶺鄉板潤屯人。民國十九年二月,養利縣革命委員會(蘇維埃政府)成立,趙被選為委員兼管財務。
農高田(1896—1980),原名農世興,人稱農大,壯族,下雷鄉下雷村弄密屯人。民國十七年(1928)農曆正月初三,農大在靖西縣化峒鄉以結盟形式組織農民自衛軍。
何紹貞(1880—1936),原名何少徵,字瑞麒,族名盤如。壯族,原籍萬承州昌明街人,清光緒二十年(1894)在龍州將弁學校學習,後到北平講武堂受訓,畢業后在桂林陸軍小學任炮科教官,后調任桂軍炮兵營長。
馮飛龍(1883—1949),原名馮顯光,壯族,欖圩鄉先力村小偶屯人。曾任養利縣團務總局局長、縣長、七縣游擊司令(紅八軍委任)、國民革命軍鎮南第一路司令、第四集團軍第五路總司令部上校參議、龍州區民團指揮部副指揮官、廣西省保安司令部參議等職。
李少鶴(1890—1951)原名李章,壯族,雷平鎮安平村人,南寧講武堂畢業。民國十二年(1923)一月至十五年,任安平州彈壓官。民國十九年(1930)二月至二十一年五月,任雷平縣長。
2020年1月,入選2020中國春季休閑百佳縣市。
2020年5月,“2020中國縣域全生態百優榜”發布,大新縣位居第48名。
2020年8月,入選“2020中國職業教育百佳縣市”。
2021年1月2日,2020年中國防貧效率“百高縣”榜單發布,大新縣排名第58位。
2021年1月,被國家衛生健康委授予“2018-2020年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