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9條詞條名為奶奶廟的結果 展開
奶奶廟
蒙城奶奶廟
在大清光緒“流芳不朽”碑中寫道:“歷覽陳郝之神廟,自唐、宋、元、明、清及今屢經重修,惟泰山一廟,廟殿雖呈剝落而族祭宛如歸市”,可見建廟之早,聞名久遠也。廟殿建在高台之上,建築面積500多平方米,經過唐、清兩朝復修,現保存完整的有主殿8間,南房過廊前13級台階。殿前有一棵古柏,樹齡700餘年,三人方能合抱,樹身圍長5米有餘,高約16米。
目錄
蒙城東北十五里,蒙宿公路北岸,有一座廟---奶奶廟,它修建於唐朝貞觀年間(公 元627—649年),當時唐朝初建,天下稍定,統治者為鞏固他的統治,利用佛教來麻痹人民的意志,全
國各地,大興土木,廣修寺院。大將尉遲敬德屯兵蒙城板橋橋東畢集。派人在蒙修了不少寺院,奶奶廟就是其中之一。泰山為五嶽之首,山頂碧霞宮,有一座寺廟,叫泰山奶奶廟,此廟修成后也以泰山奶奶廟命名。原地址在吳寨東四百米楊窪。1990年有人拉土在那裡挖出一口井,用磚砌 成的,還 挖出一個陶罐。據推測,可能是當時和尚吃水用的。後來經過多年,廟宇失修毀壞。明朝萬曆年間,當時蒙城隸屬鳳陽府,經過和尚化緣,地方知名人士募捐又在今吳寨南二百米,重修此廟。為紀念那些修廟捐款的人,廟門兩側的石碑上雕刻著他們的名字,石碑至今尚在。
奶奶廟當時佔地百畝,南邊是前大殿,石獅把門。東西各有三間廊坊,門兩旁各有一個石鼓,兩邊牆上各有一塊石碑。寺廟正中是一尊泰山奶奶的塑像,它安詳地端坐在娃娃山上,娃娃山東側掛一口大鐘,一天到晚鐘聲不斷,東間塑有送子娘娘三小妹的神像,廟的后牆上貼著水浸金山寺的油彩畫,每幅畫的人物都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每年三月初五、十月五日都有廟會。會上有大戲、琴書、雜技等精彩表演。人們從四面八方前來趕會,許多善男信女紛紛進廟上香,祈禱求願,廟內整日香煙繚繞,鍾罄不絕,小商小販,名人墨客把廟會點綴得熱鬧非凡。
清朝末年,苗蠻子攻佔蒙城,奶奶廟再遭劫難,後來又重新修建。1940年,日寇攻下蒙城,奶奶廟又被付之一焚,許多文明古物被燒毀搶劫。1942年重修。
廟裡的最後一個和尚名叫武讓,亳州人。他左邊脖子長了個大肉瘤,人們管他叫倆頭和尚。他和一個徒弟每日敲鐘誦經,人們在很遠都能聽到。
文革中,奶奶廟被毀壞,至今所剩下有價植的東西廖廖無幾。而今每逢三月 初五、十月十五,人們還是從很遠的地方前來趕廟會,但已成為無廟之會,遠沒有從前熱鬧,給人留下許許多多的遺憾。
構建和諧社會是黨和政府對全體公民和社會各行各業的共同要求。廣大僧尼是國家的公民,寺廟是社會的組成部分,在構建和諧社會實踐中盡到我們的智慧和力量是理所當然的。特別是黨和政府要求我們發揮宗教在促進社會和諧方面的積極作用,充分說明在宗教中有很多有利於構建和諧社會的積極因素需要我們去挖掘和發揚。佛氏之道,以慈悲為懷,以利他為本,以棄惡為宗,對上護持國度,對下利民渡眾,與構建和諧社會的核心理念是相通的。寺廟是聞思修佛法的場所,也是信眾和國內外遊客聚集的地方。寺廟內外環境和諧,有利於寺廟和社會、寺廟和信眾、不同寺廟、寺廟內部等之間和睦相處,有利於我們靜心修法、弘揚佛法,有利於促進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對於全面建設和諧穩定的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佛協是黨和政府聯繫僧尼和信教群眾的橋樑,負有引導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建設和諧西藏上來的責任。因此,我們向全區各寺廟和廣大僧尼倡議,積極投身到和諧寺廟創建活動中來,為把寺廟建設成為愛國愛教、護國利民、研修經典、利樂眾生的凈地而不懈努力!
“眾人拾材火焰高”,在群眾的號召下,希望大家積極行動起來,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盡自己的所能幫助這次工作。在這一刻,每一個人都被感動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