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周鴻傑的結果 展開

周鴻傑

詩人

周鴻傑,1983年3月17日出生於山東單縣,2003年9月5日至2011年11月11日散居浙江紹興,2011年11月11日起,暫居雲南昆明。80後代表詩人。

2006年開始寫詩。代表作品有《鐵道柵欄邊的花木》《掌心的溫柔》《紙馬》《日子》等。

人物經歷


工作經歷

在紹期間,與紹興朋友一起創辦《紹興詩刊》,並擔任副主編。

寫作經歷

2006年開始寫詩,有幾百首詩歌發表於《青年文學》《詩選刊》《詩江南》《中國詩歌》《青春》《詩江南》《散文詩》《文學港》《詩歌雜誌》《野草》《地下》《江湖》等百餘種刊物。
2009年出版《花臉1983》。
2010年出版《流年》。
2014年出版《紙馬》。

個人作品


《鐵道柵欄邊的花木》《掌心的溫柔》《紙馬》《日子》
《獨白》《喊》《絕句系列》《絕句·雪夜》
《絕句·自畫像》《沒來得及趕到遠方》

創作特點


詩歌觀點

詩觀:首先要美,通透簡潔,微詞大義。

獲得榮譽


獎項名稱獲獎結果
入圍第二屆中國突圍詩歌新銳獎(入圍)

社會活動


2014年,創刊《撲克》詩刊,為國內首個用撲克牌的方式推廣詩歌的青年詩人。
作品評價
青年詩人老四:來自魯西南平原的古典悲憫和江南水鄉的細密柔情結合,成為周鴻傑詩歌的優勢所在,在抽象的現實中,用帶著清零水汽的思考,來表達內心的獨特“鄉愁”。“前幾年我回單縣/在貞潔牌坊林立的西關街/一間挨一間的洗頭房/成了不少白天參觀貞潔牌坊的遊客/夜宿的好去處”(《貞潔牌坊》),歷史和現實的強烈對比使詩歌超越了詩歌本身,遙遠的貞潔牌坊已經不在了,而真正的敘事才剛剛開始。
如果我沒有理解偏頗的話,鴻傑的作品,正是想努力讓他看到的世界,進入一種相對純粹、準確,又具有某種單一和排他性的美學情景中去。而要達到這種目的,他應該必須做到的一點,就是在作品中隱匿敘述的主體,既“我不在詩中”。這樣的描繪手法,在本質上和國畫內寫意的氣息具備某種程度的相通的。
周鴻傑日常照
周鴻傑日常照
而且我發現,作者試圖抗拒詞語的華麗敘述帶來的快感;並且,他又在警惕日常語言帶來的鬆散。他似乎是在一種模糊而又不可名狀的狀態下進入了這首詩歌的創作進程。而在實際上,這首作品凸現了作者努力表現生活原質的一種美學觀點,就是要讓敘述的事物保存其單一的純粹客觀性而不被一些語言所解構,並以此來獲得他想追求到的一種唯美的純凈的空靈境界。
浙江詩人江弦:嚴格地說來,它已經超越了傳統的閱讀和審美經驗在我們的思維結構中形成的定式。與此同時,作者也在試圖引導讀者去理解這首作品,比如他並沒有在作品創作過程中完全推翻和放棄詩在形式上以及內容上的一些具體要求。就像許登堡曾經說,“詩歌的美麗,在於它創造了一個獨特的可能世界”。
詩評家霍俊明:周鴻傑的詩最明顯的特徵除了個體由北方到南方的生命感悟和外省的“鄉愁”之外,其近期的詩歌表現出了強大的對抗時間的衝動,在他的《秋水之姿》、《掛歷》和《絕句》中,帶有季節性的時間性場景反覆出現疊加,春夏秋冬以及期間的事物和由此生髮的情懷都是時間的強烈的折射和顯影,時間成了個體宿命的顯影液,時間也成了詩人作為生命所不能迴避的最為本真也最為尷尬的現實。
青年詩人 蘇末然:這是一個感性至極的詩者。他信任靈感,任由思緒的漂游,不用比喻,不借鑒任何人的經驗之談,懂得什麼時候該收,什麼時候又該飄,得體卻又令你感覺閱讀的隨意。這便是簡潔直達的詩,它過早地淘汰了一些花架子和過多的意象、修辭與盤旋。它摒棄了愚蠢的比喻,直接進入詩的內核。這些詩行,這些詩行間透出的意味兒足以令你唏噓良久,它們自覺地脫離了向善靠攏的藝術標準,並向我們一向依賴的審美觀與道德標準發出了質疑的聲音。
它們尖銳,但不尖酸。你聽得見也好,聽不見也沒關係。他眼睛里有內容,你看見了什麼,他都不會同你分辯。你享受這些句子帶給你的輕鬆感,他亦向你微笑。他只說:先是要美,通透簡潔,微詞大意……
我是如此地憎恨這類詩,因它如此透徹——
我是如此地熱愛此類詩,因它如此透徹——
尖銳得透徹。頑劣得透徹。真誠得透徹。抬手時的和風細雨,落下就已遍地春雷。
雲南詩人張雷:寫詩歌和人生一樣,都是一條漫長的路,現在還不是總結評價、喝酒慶功的時候。他說,“我們一直往前走/越過黑夜,穿過黎明/某一個黃昏,在一棵枯樹下烤著篝火/吃肉,喝酒”這是一種堅持的願望,因為表達直觀而顯得年輕和輕鬆。在《流水》這首詩里他這樣寫道:“河水在它的本質里嘩嘩地流/開心,悲傷,幸福,絕望/……所有的修辭/都靜止在它的內部”就一個詩人的歷程而言,我覺得這樣的表達無疑是很準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