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的黎波里的結果 展開

的黎波里

利比亞首都

的黎波里(阿拉伯語:طرابلس(ليبيا,英語:Tripoli),利比亞國首都、的黎波里區首府、全國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是利比亞最大的國際化大都市,同時也是一座充滿地中海情調和阿拉伯伊斯蘭風韻的具有獨特魅力的商業和海港旅遊城市。總人口101萬,面積2,616平方公里。

的黎波里,是黎巴嫩第二大港口城市,黎巴嫩北方省省會。位於黎巴嫩西北部地中海東岸阿里河河口,又名“塔拉布盧斯”,人口約50萬,包括高檔住宅區米納,是黎巴嫩北方的商業、工業和旅遊中心。

的黎波里位於撒哈拉沙漠西北部地中海南岸的綠洲沿海地區,建城已有3000多年,歷經各種劫難。羅馬人、汪達爾人拜占庭人、阿拉伯人、西班牙人、土耳其人、義大利人和英國人先後佔領的黎波里,在這裡留下了眾多風格各異的古建築和文化遺存。白色大理石建造的馬卡斯·奧歐里斯凱旋門、查梅勒清真寺、卡拉曼利清真寺、蓋爾吉清真寺、薩布拉塔廢墟、聖弗朗西斯科教堂莊嚴肅穆,展現著古代文明的燦爛光輝。其同現代化的建築物和生活設施融合,使的黎波里成為一座“跳動著古老心脈的現代城市”。

卡扎菲政權倒台後,的黎波里局勢動蕩。

歷史沿革


的黎波里夜間衛星圖
的黎波里夜間衛星圖
的黎波里(阿拉伯語:طرابلس(ليبيا),利比亞國的首都和最大港口,面積2,616平方公里。古代重要貿易中心和戰略要地。現為全國政治、經濟和交通中心。它是利比亞的首都,也是該國最大的城市和重要的海港。的黎波里於公元前11世紀由腓尼基人創建,后長期由羅馬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統治,1951年利比亞獨立后被確定為首都。由於瀕臨地中海,陽光明媚、景色旖旎,的黎波里享有“地中海的白色新娘”的美譽。
的黎波里
的黎波里
的黎波里是利比亞首都和第一大港口。阿拉伯語稱為“塔拉布魯斯·嘠爾卜”(TarabulusGharb),即西的黎波里。人口100萬(1987)。西北部臨地中海南岸。是腓尼基人在公元前814年時建立的古城,後由羅馬人,汪達爾人和拜占廷人所佔領。645年,阿拉伯人佔領該城,伊斯蘭教開始傳播,該城遂成為重要貿易中心,戰略要地和伊斯蘭文化名城。910年,什葉派法蒂瑪王朝佔領該城。11世紀中期當地居民推翻了法蒂瑪王朝的統治,收回的黎波里,恢復了遜尼派的勢力,並承認阿巴斯王朝哈里發的權力。16世紀被奧斯曼帝國佔領,1912年淪為義大利殖民地,1951年為伊德里斯王朝首都,1969年為共和國首都。該城保留有古老的伊斯蘭建築,城內外有28座著名的古清真寺,以阿慕爾·本·阿斯清真寺最為古老。還有早斯伊斯蘭王朝的文物,如用阿拉伯文庫法體書寫的墓碑和馬舒里古體書法書寫的墓碑。該城設有國際性的“伊斯蘭宣教協會”總部,利比亞大學設有阿拉伯語和伊斯蘭研究及教法等專業,出版的宗教學術刊物有《吉哈德》(聖戰)等。

古代歷史

的黎波里之夜
的黎波里之夜
公元前7世紀,腓尼基人在北非地中海沿岸建立了3座城市,分別是奧薩、布雷撒和萊普蒂斯,統稱為“的黎波里斯”。公元365年,地中海地區發生了一場嚴重的特大地震,3座古城中的布雷撒和萊普蒂斯在這次地震中被徹底毀滅,唯有奧薩古城倖免於難,雖然遭到相當程度的破壞,但整座城市還是存在,歷經滄桑,發展成為今天的的黎波里市。
公元前145年到公元450年,羅馬人佔領奧薩城達600年之久;從公元450年起,汪達爾人侵佔達80餘年;公元533年到645年,又被拜占庭統治了100餘年。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佔領這座城市,以此作為定居點,將此地仍然稱為的黎波里,並在這裡傳播伊斯蘭教,使伊斯蘭文化在此地生根,進而在北非地區迅速發展。1510年西班牙人征服這座城市,1551被奧斯曼帝國佔領。當時屬於的黎波里塔尼亞。

關鍵時刻

的黎波裏海濱風光
的黎波裏海濱風光
1911年9月30日,為爭奪對的黎波里的控制權,義大利向土耳其宣戰,宣戰後義大利立即向土耳其發動進攻,數小時后炸毀土耳其在普雷韋扎港的一艘魚雷艇。由於義大利海軍位置有利,因此接著又封鎖了的黎波里。這是在土耳其拒絕了義大利要土耳其交出利比亞的最後通牒后發生的。許多歐洲人都認為這一局勢將導致地中海大戰,奧斯曼帝國將會因此崩潰。當時人們關心的主要問題,是使戰爭局部化,將戰火限制在的黎波里地區。據報道土耳其對義大利沒有任何敵對行為,因此義大利的行徑被廣泛地譴責為魯莽草率之舉。英國的一家報紙說,義大利是“海盜”、“土匪”。可是義大利人民卻走上街頭表示支持參戰。
1919年到1943年的黎波里塔尼亞地區成為義大利的殖民地,從1943年起由英國人統治。

獨立時期

科林斯的黎波里酒店
科林斯的黎波里酒店
1951年,利比亞宣布正式獨立,的黎波里被定為首都。1969年9月1日,青年軍官卡扎菲在的黎波里發動政變,推翻了伊德里斯王朝,建立了阿拉伯利比亞共和國,史稱“九月革命”。從當年的奧薩城發展到今天的的黎波里市,這座城市一直保持著濃厚的阿拉伯傳統風格和特色,舊城區最多的古迹便是清真寺,有建於公元10世紀、重建於17世紀的最古老的查梅勒清真寺,有始建於1736年的最著名的卡拉曼利清真寺,有建於1883年的最大的古爾吉清真寺。舊城區也稱為“紅堡”,突出阿拉伯集市的特點,街道狹窄彎曲,貨攤排列擁擠,部分街道上面蓋有頂篷,防雨防晒,可以全天候售貨。古香古色的街道,繁華喧囂的集市,高牆深院的住宅,精雕細刻的古寺,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幅典型的阿拉伯古城的風景畫。

內亂時代

聯合國決議
的黎波里的薄暮
的黎波里的薄暮
聯合國安理會17日通過決議,決定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並要求有關國家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保護利比亞平民和平民居住區免受武裝襲擊的威脅。安理會當天上午再次就利比亞局勢舉行閉門磋商,於美國東部時間下午6時30分左右就法國、黎巴嫩、英國和美國共同提交的決議草案進行表決。表決結果顯示,安理會15個理事國中有10個國家投贊成票,中國、俄羅斯兩個常任理事國以及印度、德國和巴西三個非常任理事國投了棄權票。根據《聯合國憲章》的規定,一個決議案在獲得9票贊成,且沒有任何一個常任理事國投反對票的情況下即可獲得通過。決議說,為了保護利比亞平民的安全,除以人道主義救援為目的和負責撤離外國僑民的飛機外,禁止所有飛機在利比亞領空飛行。決議指出,為保護利比亞平民所採取的一切必要措施中並不包括派遣地面部隊佔領利比亞。此外,決議還決定對利比亞實施比第1970號決議更為強硬的武器禁運和財產凍結的制裁措施,其中包括凍結利比亞中央銀行和利比亞全國石油公司等利比亞實體的財產。決議要求利比亞衝突雙方立即實現停火,全面停止對利比亞平民的一切襲擊,呼籲利比亞各方加強努力,推動對話,促成必要的政治改革,以尋求一個和平和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奧德賽黎明
的黎波里市區風光
的黎波里市區風光
2011年3月19日,美軍實施“奧德賽黎明”(“OperationOdysseyDawn”)行動,位於地中海的導彈驅逐艦巴里號向利比亞發射戰斧式巡航導彈。美軍在這次行動共發射了110多枚戰斧導彈。一場由利比亞本國人民引發的利比亞騷亂,經過一個多月的演變,自北京時間2011年3月20日0:45,演變成了法英美主導的多國部隊與利比亞的利比亞戰爭。利比亞國家電視台2011年4月1日晚間報道,多國部隊當晚轟炸了首都的黎波里東部和西南部幾座小鎮。在的黎波里東部胡姆斯區,一名當地人告訴法新社記者,1日晚間他聽見當地一座海軍基地傳出巨大爆炸聲。這座距首都的黎波里120公里的基地先前已遭多國部隊轟炸。利比亞國家電視台沒有說明當晚轟炸是否造成人員傷亡。的黎波里西南的羅傑班區和其他幾個小鎮1日晚間也遭轟炸。這一山區地帶當時由反政府武裝控制。當地人說,幾天前,利比亞政府軍曾在這一地區與反政府武裝激戰。同為1日,利比亞政府軍繼續在米蘇拉塔與盤踞在那裡的反政府武裝交火。政府軍動用坦克和導彈。反政府武裝一名發言人告訴法新社記者,政府軍“發射了所有類型的炮彈,包括火箭彈和導彈”。這名發言人說,當天有28人在米蘇拉塔戰事中死亡。
黎明過後
中新網8月22日電綜合報道,利比亞反政府武裝當地時間21日進攻首都的黎波里,22日已在的黎波里市中心綠色廣場慶祝“勝利”。中新網9月9日電據英國媒體9日報道,美國駐北約大使達爾德(IvoDaalder)稱,即便卡扎菲被俘,忠誠於他的武裝可能還會繼續戰鬥,而只要他們危及平民,北約就會繼續對其進行空中打擊。北約官員稱:“目前未掌握卡扎菲下落,且北約未追蹤其動向,因聯合國授權僅限於保護平民,而非針對特定個人。”報道稱:卡扎菲自從2011年6月以來就未在公眾場合露面,行蹤成謎。他8日在經由敘利亞電視台播放的錄音中否認了逃往尼日的傳言,稱自己仍在利比亞繼續戰鬥。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的黎波里則是地處撒哈拉沙漠北部邊緣、地中海南岸的一片綠洲,位於利比亞的西北部、地中海南岸,北緯32°54'8"東經13°11'9",人口175萬人(1998年統計),市區樹木繁茂,花草競生,空氣清新,氣候宜人,尤其是夏季遊覽療養的勝地,因此人們將這座城市稱為“沙漠中的旅遊城”。如果說的黎波里的老城區保持著古老的阿拉伯東方色彩,而新城區則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現代化都市景象。新城坐落在西市區,高樓大廈鱗次櫛比,街道寬闊筆直,兩旁棕櫚成蔭,街心公園眾多,園內綠樹錦簇,鮮花盛開,噴泉涌射,如一顆顆綠色珍珠散落在市區各處。新城區也有許多名勝古迹,如羅馬天主教堂(於1970年改為清真寺)、坐落在綠樹鮮花叢中的呈摩爾式建築的白色王宮以及羅馬時代的牆垣。
從海上瞭望市區,公元16世紀西班牙人建築的城堡歷歷在目。城市北部的港口,年吞吐量超過500萬噸。擁有150萬人口的的黎波里市,工業產值佔全國總產值的一半以上。

氣候

的黎波里位於利比亞北部沿海地區,屬於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夏季炎熱乾燥,在來自南部沙漠北部的乾熱風的影響下氣溫可高達40攝氏度以上,平均氣溫為三十攝氏度左右。冬季溫暖多雨,年平均降水量為380毫米。高地冬季寒冷,最高處可出現霜凍。

經濟


的黎波里[利比亞首都]
的黎波里[利比亞首都]
的黎波里有食品、水泥、地毯、製革、製鞋、紡織、化工、冶金等企業,佔全國製造工業總產值一半以上。有國際航空站。有羅馬時代的牆垣和清真寺等名勝。為夏季遊覽、療養勝地。當地氣候屬於典型地中海氣候,夏天乾燥酷熱,冬天時有冷雨。
提起的黎波里這個名稱,除用作城市名稱外,有時指的黎波里市的塔尼亞地區,有時甚至用來泛指整個北非地區。的黎波里作為城市名稱,有著一段漫長的歷史。的黎波里是一座擁有2700多年悠久歷史的古城。的黎波里自古以來就是貿易中心和戰略要地。公元前7世紀,腓尼基人在北非地中海沿岸建立起3座城市,這就是奧薩、布雷撒和萊普蒂斯,統稱為“的黎波里斯”,為“三市”之意,後來其中布雷撒和萊普蒂斯兩市在公元365年毀於大地震,居中的奧耶市獨存,歷經淪桑,發展成為今天的的黎波里。
的黎波里市曾被羅馬人佔領達600年之久,后又遭汪達爾人侵奪和拜占庭的統治。7世紀時,阿拉伯人來此定居,從此,阿拉伯文化在此生根發芽。1951年,利比亞獲得獨立后成為首都。這座古城有古羅馬的鬥技場遺址和其他朝代的古堡、宮苑、清真寺等名勝古迹,是夏季遊覽和療養勝地。的黎波里的舊城稱為“紅堡”,靠近港口;新城在西南部。

文化


的黎波里是利比亞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具有濃厚的阿拉伯傳統風格的城市,但歷史上入侵和統治過利比亞的其他民族都在的黎波里留下了自己的文化標記。在濱海棕櫚樹後有羅馬奧里歐斯皇帝時代的拱門,奧斯曼時代的清真寺和義大利風格的別墅。的黎波里的西北角是老城區。它的東南部是由綠色水泥鋪設地面的著名的綠色廣場(現改名為烈士廣場,下同),是的黎波里主要的群眾集會場所。城區街道由綠色廣場向東﹑南﹑西三個方向展開,廣場北邊是的黎波里港。港口區有200多米長的深水碼頭,常年可停泊大型船隻,是利比亞海上通道的咽喉。廣場西邊是名為“紅堡”的老城區。老城區由奧斯曼時期的土耳其人建造,其中還有奧斯曼時期的清真寺和土耳其浴室等古代建築,著名的有卡拉曼利清真寺,古爾吉清真寺,查梅勒清真寺等。狹窄的街道,熙熙嚷嚷的集市和優美的庭院,呈現出濃郁的阿拉伯古城風貌。廣場西北角是利比亞前政權斥巨資建成的民眾國博物館(現為國家博物館)。綠色廣場的西南方向是的黎波里的新城區。以民族英雄穆赫塔爾命名的長達十公里的商業大街穿越新城區的中心,大街兩側是林立的高樓大廈和綠樹鮮花構成的街心花園。繁忙的商業活動和安逸悠閑的人群交織在一起,充分反映了的黎波里作為地中海海岸一座現代化城市的風貌。新市區內也有不少古代建築,如今已改建成清真寺的原羅馬天主教堂和在九月革命后改建成人民宮的摩爾式的白色王宮等。
的黎波里老城區
的黎波里老城區
這座城市一直保持著濃厚的阿拉伯傳統風格和特色,舊城區最多的古迹便是清真寺,有建於公元10世紀、重建於17世紀的最古老的查梅勒清真寺,有始建於1736年的最著名的卡拉曼利清真寺,有建於1883年的最大的古爾吉清真寺。舊城區也稱為“紅堡”,突出阿拉伯集市的特點,街道狹窄彎曲,貨攤排列擁擠,部分街道上面蓋有頂篷,防雨防晒,可以全天候售貨。古香古色的街道,繁華喧囂的集市,高牆深院的住宅,精雕細刻的古寺,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幅典型的阿拉伯古城的風景畫。

遺產

萊普蒂斯馬格納遺址
萊普蒂斯馬格納遺址
1982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評為遺產的報告:世界遺產委員會第6屆會議報告。萊普蒂斯馬格納是由塞普蒂斯烏斯塞韋羅擴建並設計裝飾的。他出生在那裡並成為那裡的國王。萊普蒂斯馬格納以其壯麗的公共紀念碑、人工港、市場、倉庫、商店、居住區成為羅馬帝國最美麗的城市之一。萊普帝斯馬格納遺址位於的黎波里城以東120公里處,它方圓約2。5平方公里,是地中海地區面積最大的考古場所之一。腓尼基港口城市萊普帝斯始建於公元前一世紀,它是當時與加達梅斯城之間進行貿易的主要橋樑。和其他的港口城市(如塞布拉塔)一樣,它的命運也同樣掌握在當時的統治者手中。公元二世紀塞佛留當上了羅馬帝國的皇帝,在他的治理下,萊普帝斯變成了羅馬最漂亮的城市。修建這座城市的建築師有自大狂的嫌疑,到過該城市以後,在到其他地方似乎再也沒有比這兒更大、更美、更豪華的建築了。他們用大理石代替灰泥,用花崗岩代替砂石,用斑岩代替玄武岩;他們用堡壘來連接圍牆;他們把街道擴地象廣場一樣寬。
公元前146年,在強大的羅馬帝國的壓迫下,迦太基王國漸漸衰退了。到了公元一世紀,萊普帝斯被併入羅馬帝國領土,並逐漸成為當時的穀物貿易中心。公元193年,在一系列政治和軍事活動中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塞佛留登基稱帝。然而,萊普帝斯馬格納到了最強盛的時候,由於公元429年汪達爾人的入侵,羅馬帝國逐漸衰敗了。也就在這個時期,沙漠淹沒了整座城市。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義大利政府派了一批有500人的探險隊來發掘這座地下古城,至此,萊普帝斯馬格納遺址終於重見天日了。萊普帝斯馬格納遺址被覆於其上的沙子完好的保存下來。二戰後,法國和英國的考古學家配合義大利人繼續發掘工作。但直到1982年萊普帝斯馬格納遺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以後,大規模的發掘活動才被展開。至今為止,已有300多處古迹已被發掘出來,其中包括公共浴池、佔地一公頃的學術論壇、港口、神廟、集市以及大劇場等。這些古迹大都得到了很好的修復,其中能容納15000人的圓形大劇場的修復工作已基本完成,成千上百的雕件和鑲嵌圖案被轉移到的黎波里的博物館里保存起來。遺憾的是,當時古羅馬人修建的大型防洪工程遭到嚴重破壞,已無法修復。1987年到1988年間,萊普帝斯馬格納遺址遭到了洪水的襲擊,聯合國教科文
組織提供了大量設備進行援助。然而,要恢復萊普帝斯馬格納遺址需要幾年的時間。199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保護萊普帝斯馬格納遺址,提交了一項防洪計劃。自1994年,一隊英國考古隊在英國考古家黑爾卧爾德教授的帶領下在遠離中心的邊遠地區開始了新的一輪發掘活動;與此同時,由布納卡沙教授帶領的義大利考古隊和由安卓。拉隆德教授率領的法國考古隊也分別在市中心和港口處各自展開了一系列考古發掘活動。

交通


鐵路建設

首條鐵路通車
建設中的鐵路設施
建設中的鐵路設施
2009年8月30日,隨著一聲長長的汽笛,一列火車緩緩駛達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車站4公里鐵路的最東端。20多天的頑強拼搏、爭分奪秒,中國鐵建中鐵十一局集團利比亞沿海鐵路項目部終於在利比亞革命勝利40周年之際,為利比亞人民獻上了一份厚禮——這是利比亞等待了近三十年來鋪通的第一條正線鐵路。作為慶祝利比亞革命勝利40周年的一個重要活動,當天,卡扎菲親自蒞臨了設在的黎波里車站的慶典儀式現場,並邀請義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一起參加。卡扎菲與所有在場人員一起熱烈鼓掌慶祝。隨後,卡扎菲還登上了火車,火車鳴笛三聲以示祝賀。利鐵機構主席賽義德希望,接下來雙方能夠繼續一起努力,爭取在十二月底以前鋪通胡姆斯港口支線,為下一步大規模的正線鐵路建設奠定基礎。
進一步合作
2014年7月10日,利比亞鐵路項目實施管理局局長表示,希望中國及俄羅斯企業儘快恢復並完成所簽署的鐵路項目。
利比亞內戰前,中國土木建築工程公司和利鐵機構簽訂了三個總額逾52億利第的鐵路項目承包合同,分別是的黎波里-蘇爾特沿海鐵路項目、的黎波里-加迪爾角西線鐵路項目以及黑舍-賽卜哈南北線鐵路項目。
俄羅斯鐵路公司則負責建設蘇爾特-班加西鐵路項目。

公路

的黎波里是利比亞的交通樞紐,是從埃及、突尼西亞到的黎波里的沿海乾線公路的起點。有現代化高等級公路與南部蓋爾揚相通。有高速公路與機場相連。海濱大道與城市環線構成了的黎波里的現代化路網。的黎波里的主要街市和商業區幾乎由綠色廣場(烈士廣場)向四面展開。

航空

的黎波里國際機場(IATA:TIP,ICAO:HLLT)(阿拉伯語:مطارطرابلسالعالمي位於利比亞的黎波里。它是利比亞最大的機場,由利比亞民航和氣象局運營。機場位於市中心以南34km的BinGhashir,是利比亞航空公司的基地。同時也是泛非航空公司和Buraq航空公司的基地。2014年初由於利比亞局勢不穩,的黎波里機場損毀嚴重,被迫關閉。
截至2011年,利比亞阿拉伯航空公司通往國外的航線有:的黎波里至喀土穆、卡薩布蘭卡、開羅、阿爾及爾、馬德里、突尼西亞、倫敦、巴黎、蘇黎世、米蘭—法蘭克福—阿姆斯特丹、羅馬、布加勒斯特—莫斯科、伊斯坦布爾、雅典、大馬士革—科威特—卡拉奇、大馬士革—吉達。

水運

的黎波里港位於西北沿海,瀕臨地中海的南側,是利比亞的最大海港。該港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年平均氣溫最高8月約26℃,最低1月約12℃。夏季常受來自南部撒哈拉沙漠乾熱風的侵害。當夏天無風時,港外會產生海市蜃樓的景象。全年平均降雨量約500mm,屬半日潮港,潮升不大。港區主要碼頭泊位有20個,海岸線長3354m,最大水深約10m。裝卸設備有各種岸吊、汽車吊浮吊、駁船、拖船及滾裝設施等,其中浮吊的最大起重能力達200噸。港區有倉庫場地面積約15萬㎡。該港航道有燈塔航標,燈塔上有雷達及反射器。正常氣候下易於進港,且安全。一般情況,船隻白天通航。天黑后不讓進港,經特殊安排除外。大船錨地水深達38m。本港自由區始建於1962年,面積達5.8萬㎡。年貨物吞吐量約600萬噸。主要出口貨物為石油、水泥、羊毛、皮張、橡膠及魚產品等,進口貨物主要有糧食、機械、建材、運輸設備及日用輕工業品等。主要貿易對象為義大利、德國、西班牙、法國、英國及土耳其。

旅遊


景點

綠色廣場
的黎波里市內的豪華酒店
的黎波里市內的豪華酒店
綠色廣場是的黎波里的中心,其西北角是舊城區。卡扎菲政權倒台前,利比亞各界群眾經常在這裡舉行集會,紀念九月革命勝利。的黎波里的主要街市和商業區幾乎由綠色廣場向四面展開。綠色廣場以東是港灣區和碼頭,以及凱比爾飯店,利比亞堡飯店,邁哈里飯店等高級飯店。廣場西南的花園城區和本·阿蘇爾街是外國使館區,長途汽車站也在附近。綠色廣場以南4公里是的黎波里新建成的現代化新城區,以民族英雄穆赫塔爾命名的商業大街貫穿城區,兩側高樓林立,綠樹成蔭,既是繁華的商業區,又是人們休閑的場所。
紅堡
舊城區的的紅堡位於綠色廣場西北角,總面積約為1.3萬平方米,是的黎波里最有特色的標誌性古建築。考古資料表明,紅堡的建造年代在7世紀時阿拉伯人入侵這一地區之後。直到20世紀,紅堡一直是的黎波里塔尼亞地區統治者行使權利的中心。
國家博物館位於紅堡內,是以文物全面展示從新石器時代至今利比亞各歷史時期的風貌和文明發展的國家博物館,也是收藏和陳列地中海地區古代經典藝術品最多的博物館之一。博物館藏有5000餘件展品,大多數是利比亞歷史上的珍貴文物,最古老的化石可追溯到100萬年前。博物館共設10餘個展廳,陳列著利比亞從史前時期一直到民眾國階段各個時期的文化和歷史遺產。展品包括古代利比亞阿拉伯部落的狩獵場景、希臘古羅馬時期的城市、劇場等建築和雕塑藝術模型及部分實物,是利比亞歷史和文明的集中體現。
大萊普提斯
大萊普提斯建於公元1至2世紀,一度是古羅馬帝國最大的城市之一,羅馬皇帝塞維魯大帝就出生於此。大萊普提斯不僅有古羅馬遺址中常見的議事大廳、神廟、斗獸場、浴室、市場和街道,而且還有規模宏大的人工港口、倉庫和工廠。特別是其中的大劇場和斗獸場氣勢宏大、富麗堂皇。大萊普提斯是北非保存最好的古羅馬遺跡,1982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由於利比亞長期受到國際制裁,到這裡來旅遊的外國人很少。但隨著利比亞重返國際社會,這座“藏在深閨”的文化遺產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各國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