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江鴨

芷江鴨

芷江鴨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產品特點


芷江鴨
芷江鴨
芷江鴨富含多種人體必需的各種氨基酸,如賴氨酸、亮氨酸、谷氨酸精氨酸、丙氨酸、天冬氨基酸等。白條鴨胴體肉色紅潤,活體鴨體長而豐滿,嘴長,眼大而靈活,頭稍小,頸細長,鼻孔較大略呈圓形,腿粗壯,兩腿間的距離寬,胸部深寬,臀部豐滿下垂而不擦地,尾部寬扁齊平,羽毛細緻,以深褐色麻雀羽居多。

產地環境


芷江鴨產自湖南省懷化市芷江侗族自治縣,芷江侗族自治縣境內北受武陵山系控制,西受天雷山影響,東南盤亘雪峰山脈。總體地勢由北西向東南方向傾斜。四周高,中部低,形成盆地。由於地質構造與岩性組合較複雜,在內外營力的長期交互作用下,形成多種地貌類型,多姿多態。兼有山地、丘陵、崗地、平原,而以山地、丘陵、崗地為主。
芷江環境
芷江環境
芷江境內有潕水、清水江、辰水3大流域,大小溪河294條,河流總長1468.3千克。芷江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集中,日照充足。年平均氣溫為15.8°C~17.3°C,年降雨量1156.4~1432.9毫米。平均日照1527.7小時,年無霜期279天,適宜養殖鴨類。

歷史淵源


芷江鴨
芷江鴨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被流放至沅水流域,因品嘗了當地村民為其盛情準備的鴨肉后,寫出了“沅有芷兮澧有蘭”的名句。
元朝,芷江就有中秋節必吃芷江鴨的傳統食俗,同時有將制好的鴨製品贈送親朋好友的習俗。
清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記載,“芷江鴨”又稱“仔姜鴨”,后更名為芷江鴨。
20世紀90年代,芷江成立了芷江鴨研究協會。
2004年,芷江成立了芷江鴨產業化養殖項目領導小組,並建起芷江鴨養殖技術服務中心。

生產情況


2002年,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縣僅芷江鎮年出籠3萬羽以上的農戶有17戶,1萬羽以上的農戶13戶,全鎮年出籠芷江鴨達100多萬羽。
芷江鴨
芷江鴨
截至2016年,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縣芷江鴨出欄達607萬羽。

產品榮譽


芷江鴨
芷江鴨
2015年8月,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芷江鴨”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2020年5月20日,入選2020年第一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芷江鴨產地範圍為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縣芷江鎮、羅舊鎮新店坪鎮、牛牯坪鄉、艾頭坪鄉、岩橋鄉水寬鄉、木葉溪鄉、麻纓塘鄉、竹坪鋪鄉、土橋鄉、楊公廟鄉、梨溪口鄉、洞下場鄉、楠木坪鄉、曉坪鄉、蘿蔔田鄉共17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
當地麻鴨
二、環境條件
山間盆地地貌,域內溪、河、水塘、河灘廣布,水質好,水稻種植面積大,水生動、植物飼料資源豐富。
三、飼養管理
飼養方式:白天水面放養,夜晚入舍飼養,早晚補飼。
飼料:放養期間採食天然動植物飼料,舍飼期間補飼一定量精料。
飼養密度:放養密度≤100隻/畝。
出欄:日齡120至150天,公鴨體重1.5至2.0千克,母鴨1.5至2.5千克。
四、屠宰加工
鴨源要求:產自保護區的符合要求的健康鴨源。
屠宰加工工藝流程:
毛鴨驗收→弔掛→放血→浸燙→去毛→一次轉掛→浸蠟→凈小毛→開膛→掏舌→掏肫→凈膛→宰后檢驗→二次轉掛→預冷殺菌→分割切塊包裝→內外包裝物料驗收→速凍→金屬探測→冷藏。
關鍵工藝要求:
(1)電擊:鴨掛線后電擊暈,電壓70至90V,時間5秒。
(2)浸燙:浸燙水溫58至62℃,時間4至5分鐘,不得因溫度過高或過低而出現破皮、遺留黃皮等現象。
(3)去毛:脫毛時間55秒左右,脫凈率≥95%。
(4)浸蠟與脫蠟:溫度80℃±2℃,持續時間5秒,浸蠟次數4次。
(5)脫蠟:在25至32℃水池中冷卻使蠟適度凝固,冷卻時間30秒,將已凝固的蠟從鴨身上剝除,鴨體不得殘留蠟塊。
(6)凈小毛:在浸蠟脫毛后鴨胴體逐只檢查、摘除身上殘留的尾羽、翅羽、黃皮。
(7)速凍:產品入庫前,在-30℃條件下速凍。
(8)運輸:運輸過程中凍品≤-18℃全程製冷。
五、質量技術要求
感官特色:
胴體肉色紅潤,皮薄,骨細軟,皮下脂肪少,肌肉發達,切面有光澤,紋理清晰,富有彈性;熟肉酥嫩,煮沸烹飪后肉湯乳白色,香味濃郁,不腥不膩。
理化指標:
項目指標
賴氨酸≥1.24
苯丙氨酸≥0.56
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芷江鴨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湖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質檢總局核准后予以公告。芷江鴨的檢測機構由湖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在符合資質要求的檢測機構中選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