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藍草

野藍草

野藍草,(學名:敗醬 Patrinia scabiosifolia Fisch. ex Trevir.),也稱野黃花。為敗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草叢間及向陽濕潤的地方。花期7月,花蕾花梗輕短、橙黃色、有香味,花期,周邊山民群而采之,蒸熟、烘乾可炒菜或做湯,全草(藥材名:敗醬草)和根莖及根入葯,能清熱解毒、消腫排膿、活血祛瘀,治慢性闌尾炎,療效極顯。根春秋季節採挖,去掉莖葉洗凈,曬乾。全草夏秋采割,洗凈曬乾。

形態特徵


野藍草
野藍草
年生草本,高30-100 (-200) 厘米;根狀莖橫卧或斜生,節處生多數細根;莖直立,黃綠色至黃棕色,有時帶淡紫色,下部常被脫落性倒生白色粗毛或幾無毛,上部常近無毛或被倒生稍彎糙毛,或疏被2列縱向短糙毛。基生葉叢生,花時枯落,卵形、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 (1.8-) 3-10.5厘米,寬1.2-3厘米,不分裂或羽狀分裂或全裂,頂端鈍或尖,基部楔形,邊緣具粗鋸齒,上面暗綠色,背面淡綠色,兩面被糙伏毛或幾無毛,具緣毛;葉柄長3-12厘米;莖生葉對生,寬卵形至披針形,長5-15厘米,常羽狀深裂或全裂具2-3 (-5) 對側裂片,頂生裂片卵形、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具粗鋸齒,兩面密被或疏被白色糙毛,或幾無毛,上部葉漸變窄小,無柄。花序為聚傘花序組成的大型傘房花序,頂生,具5-6 (7) 級分枝;花序梗上方一側被開展白色粗糙毛;總苞線形,甚小;苞片小;花小,萼齒不明顯;花冠鐘形,黃色,冠筒長1.5毫米,上部寬1.5毫米,基部一側囊腫不明顯,內具白色長柔毛,花冠裂片卵形,長1.5毫米,寬1-1.3毫米;雄蕊4,稍超出或幾不超出花冠,花絲不等長,近蜜囊的2枚長3.5毫米,下部被柔毛,另一2枚長2.7毫米,無毛,花藥長圓形,長約1毫米;子房橢圓狀長圓形,長約1.5毫米,花柱長2.5毫米,柱頭盾狀或截頭狀,徑0.5-0.6毫米。瘦果長圓形,長3-4毫米,具3棱,2不育子室中央稍隆起成上粗下細的棒槌狀,能育子室略扁平,向兩側延展成窄邊狀,內含1橢圓形、扁平種子。花期7-9月。

生長環境


常生於海拔 (50-) 400-2100 (-2600) 米的山坡林下、林緣和灌叢中以及路邊、田埂邊的草叢中。

分佈範圍


分佈很廣,除寧夏、青海、新疆、西藏和廣東的海南島外,全國各地均有分佈。分佈於蘇聯、蒙古、朝鮮和日本。

栽培技術


野黃花菜含多種維生素、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野黃花菜嫩幼苗和花蕾均可食用,且吃法多樣,深受人們喜愛。
野黃花菜生長期需要溫和氣候,地上部不耐寒,地下部能耐-10℃低溫,葉片生長適溫15-25℃,適應性廣,耐瘠耐旱,對土壤要求不嚴。現將有關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一、培育壯苗。黃花繁育可採用分株和種子繁殖兩種方法,而常用的是分株繁殖,即先選健壯、無病害株叢,在花蕾採收完到秋芽抽生前挖取株叢的1/4-1/3分櫱株作種苗,要連根從短縮莖切分,剪去衰老的和塊狀肉質根,將長條的根剪短即可栽培。
二、合理密植。密植可發揮群體優勢,增加分櫱、抽薹和花數,提高單產。可採取寬窄行栽培,寬行60-70厘米,窄行30-45厘米,穴距9-15厘米,每穴2-3株,畝植3000-5000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