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禾伴嫁歌
中國民歌的一種
湖南的嘉禾,至今流傳“伴嫁歌”。“伴嫁歌”是我國民歌的一種,民歌界有“北有蘭花花,南有伴嫁歌”之說。翻開湖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嘉禾伴嫁歌”就會赫然躍入你的眼帘。據不完全統計,嘉禾伴嫁歌現在還流傳1200多首。1993年,該縣被省文化廳命名為“民歌之鄉”。
2021年5月24日,湖南省郴州市嘉禾縣申報的嘉禾伴嫁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是什麼原因,使嘉禾伴嫁歌名揚四海,其魅力到底何在?
傳奇之歌
勤勞、善良、勇敢的嘉禾人,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品竹調絲,鶯歌燕舞,創造了嘉禾民間民歌藝術,而嘉禾民歌中的伴嫁歌,就是一朵盛開千古、永不凋謝的藝術奇葩。它不僅歷史悠久,數量多,風格獨特,而且蘊藏著深刻的歷史內涵。
嘉禾伴嫁歌源遠流長。傳說楚懷王的孫子義帝熊心的女兒楚玉偶遇嘉禾逃婚女陳線雲,在了解陳線雲的不幸婚姻后,在其出嫁的前一天晚上,領著一群仙女從天而降,來到陳家。當晚,陳線雲和公主楚玉一唱一和,連唱了數百首當地流傳的“哭嫁歌”,其中有7首長歌,每首長達140多句,每句都是感謝父母養育之恩和勸說父母不要干涉兒女婚姻自由的歌詞。眾仙女踏著節拍,邊歌邊舞,不時還與線雲、公主相互對唱。直到天亮時分,楚玉才率眾仙女踏著彩雲而去。從此,唱伴嫁歌、跳伴嫁舞的習俗在嘉禾沿襲至今,並形成了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凡嫁女的人家,一般都要連唱兩晚伴嫁歌。第一晚唱短歌,只唱耍歌,半夜即散,叫伴小嫁;第二晚上半夜唱“耍歌”,下半夜唱“長歌”,直唱到次日黎明見到曙光才散場,叫伴大嫁。
據不完全統計,嘉禾伴嫁歌現在還流傳1200多首。1993年,該縣被省文化廳命名為“民歌之鄉”。
嘉禾伴嫁歌
哀怨之歌
嘉禾伴嫁歌是女伴陪出嫁姑娘以歌表情的一種惜別活動,它最突出的是圍繞新娘出嫁,傾訴她們的離情別緒,其中又以表現她們對封建婚姻制度和舊的倫理道德的怨恨、憤怒與抗爭為主。其代表作《半升綠豆》這樣唱道:“半升綠豆選豆種,我娘養女不擇家。媽媽呀,害了我。千家萬家都不嫁,偏嫁給財主做三房。媽媽呀,害了我。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根木頭背起走。媽媽呀,害了我。是誰訂出惡規矩,吃人不把骨頭吐!”
過去,封建婚姻制度及其倫理道德給婦女婚姻生活造成了許多悲劇。《十八滿姑三歲郎》里唱道:“十八滿姑三歲郎,夜夜抱郎上牙床。半夜三更尋奶吃,我是你妻不是娘……”《少來守寡時時難》里唱道:“蠟樹葉子四季青,時時刻刻有憂心。老來守寡也不易,少來守寡時時難。兒哭哪個哄?女哭哪個攔……”都是這種悲劇的寫照。聽了這些如怨如訴、憤憤不平的心聲,人們不禁為舊社會婦女的悲苦命運灑下同情的淚水。
民族之歌
新中國成立后,嘉禾民歌作為民族特色文化中的一朵藝術奇葩得到保護。1956年,嘉禾縣就作出了搶救嘉禾民歌的規劃方案。1978年,省文化廳在嘉禾舉辦全省民歌演唱會,命名該縣城關鎮為全省“民歌之鄉”。同年,該縣通過發動,搜集整理了當地3套民間文藝集成。2003年,嘉禾又以挖掘和提升神農文化為契機,在全縣掀起了“寫民歌,唱民歌”的熱潮,舉辦了以民歌為主的全縣首屆文化藝術節。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等專業學院也把嘉禾民歌(即伴嫁歌)作為教材。在《芙蓉鎮》、《山道彎彎》、《夢牽故鄉》、《鄉鎮鑼鼓》等影片中,均採用了原汁原味的嘉禾民歌。近年來出版的《中國歌謠集成》、《中國民歌》、《中國曲藝志》等書刊,均收入了大量的嘉禾民歌。
嘉禾民歌以其獨特的個性和風格,哺育了大批名人名家。我國著名作曲家王佑貴為採擷嘉禾民歌韻律,1975年曾在該縣坦坪鄉石富沖村體驗生活半年,為其創作奠定了基礎。省音協主席、著名作曲家白誠仁,著名導演謝晉以及著名演員劉曉慶、歌唱演員張也等曾來嘉禾採風。
中央電視台導演王鋼在嘉禾採風后,深有感觸地說:“如果說西藏的民歌是天上的歌,嘉禾的民歌就是地上的歌,狂放中帶著野氣,有血有肉有情,是研究社會學、民俗學、民間文藝學等多種學科的一個標本。”
作為一種傳統民間藝術,嘉禾伴嫁歌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造就了極其豐富的表演形式,並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表演程式。這種程式按大概先後順序可分為以下七部分。
安席歌
新娘出嫁前兩或三晚的當日晚飯後,伴嫁活動開始。眾歌手在歌頭率領下進入由伴頭布置好的歌堂依次入座,起唱安席歌,正式拉開伴嫁活動的序幕。安席歌一般為四句,旋律優美,情感親切。
耍歌
唱了安席歌后就唱耍歌。耍歌表面上是歌堂中伴姑們相互玩耍取樂之歌,實際上訴苦泄憤的多,根本不是戲耍。取這名在於活躍氣氛和安慰新娘。耍歌的曲目最為豐富,占整個伴嫁歌的70%以上。其唱詞內容廣泛,多為即興編唱,生動有趣。
射歌
射歌好象“拉歌”。它往往放在耍歌後面或穿插在其它歌中進行,可根據不同情況或對象即興變換唱詞內容,唱詞詼諧幽默。全曲基本上由上下兩個樂句構成,下句比上句長。
長歌
長歌是用一個曲調通過反覆、變唱分節的方法,演唱很長的歌詞,內容為傳說故事,如《十八年終羅四姐》、《后花來龍三千里》(即梁祝)、《孟姜女》等,有十多首,具有敘事味道。曲調纏綿、悲切、憂傷。因為長歌大都是敘述婦女悲劇婚姻故事,相傳唱了長歌命不長,因此,一般歌堂很少唱,會唱的也少,只有在歌堂中聲譽最高的老歌手或歌頭能唱。
舞歌
舞歌是眾伴姑邊舞邊唱的歌,一般在最後一晚天快亮時刻進行。舞歌在伴嫁活動中是非常吸引人的一部分,有《紅燭舞》等十多個,每個舞蹈都有一個傳說故事。一般的舞蹈節奏都是比較規整的,但伴嫁舞的節奏較為自由,情緒歡快,風格詼諧風趣,以歌伴舞,沒有樂器伴奏,但有道具,如盆、筷子、鍋蓋、雨傘、斗笠等,都為生活用品。舞蹈動作簡單明快,來源於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動作。
罵媒歌
指責咒罵媒人的歌曲就是“罵媒歌”。它通過歌曲指桑罵槐,控訴封建婚姻禮教。它一般穿插在其它歌類中進行,有時只要見到媒婆出現就會停下所唱的歌改唱“罵媒歌”,或是專門拉媒婆過來逗罵。因此,這類歌曲即興編唱的多。它的節奏整齊,頓挫分明,一般是單拍子。
哭歌
新娘出嫁之時演唱的歌,又叫哭嫁。它以哭代唱,唱中有哭,因此旋律性不強,但韻味十足,下行居多,具有感嘆的味道。其節奏自由,樂句長短極不規則,唱詞也是即興編唱,內容主要是離別難捨之情。以上各類伴嫁歌除了一前一後的安席歌和哭嫁歌外,也可根據不同場合的需要穿插進行。
2021年6月,嘉禾伴嫁歌入選國務院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嘉禾伴嫁歌是民族婚姻嫁娶活動中人間情結最成熟,最古老,最完美,最為有特色的一種藝術表現手法。是研究人類學、民俗學、社會學的活標本。新中國成立后,嘉禾伴嫁歌曾被譚盾、王佑貴等專家教授推薦作音樂課教材;被收入《中國民歌》、《中國歌謠集成》50多首;被張也、吳碧霞、張燕等歌星搬上舞台、銀屏演唱;電影《芙蓉鎮》、《山道彎彎》採用了嘉禾伴嫁歌旋律;湖南衛視、央視分別攝製了《嘉禾戀歌》、《嘉禾伴嫁》、《悠悠嘉禾伴嫁歌》等電視劇。先後進行了4次大規模的收集整理。2006年嘉禾伴嫁歌被列入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21年5月24日,湖南省郴州市嘉禾縣申報的嘉禾伴嫁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遺產編號:II-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