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
遼寧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
遼寧省8日正式公布《遼寧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遼寧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全票表決通過這部條例。《條例》包括39條,將從2017年2月1日起正式施行。《條例》要求遼寧省行政區域內的各級機關和有關部門、單位及其工作人員履行優化營商環境職責。
遼寧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
(第60號)
《遼寧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已由遼寧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於2016年12月7日審議通過,現予公布。本條例自2017年2月1日起施行。
遼寧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2016年12月7日
遼寧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
(2016年12月7日遼寧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
第一條 為了優化營商環境,保護各類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促進本省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在本省行政區域內的各級機關和有關部門、單位及其工作人員履行優化營商環境職責,應當遵守本條例。
第三條 省、市、縣(含縣級市、區,下同)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營商環境建設工作的領導,維護政府誠信,明確專業行政管理機構,負責組織實施營商環境建設等具體工作。
第四條 優化營商環境工作,應當堅持依法行政、公開透明、公平公正、誠實守信、廉潔高效和責任追究的原則。
第五條 省、市、縣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樹立主動、協調、高效、廉潔的服務理念,制定優化營商環境建設的制度和具體措施,加強對優化營商環境的宣傳,營造全社會開放包容、互利合作、誠實守信、重商護商的營商環境。對在優化營商環境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或者獎勵。
省、市、縣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及時修改或者廢止與法律、法規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不一致的規章以及其他規範性文件,並予以公布。通過制度創新,確立企業市場主體、創新主體地位,保障企業生產經營自主權。
第六條 新聞媒體應當按照客觀、準確、及時的原則,宣傳優化營商環境的政策措施,做好維護營商環境的輿論監督工作,對維護和侵害營商環境的行為客觀公正報道,肯定改善營商環境的行為,曝光反面典型案例,營造優化營商環境的良好氛圍。
第七條 有關機關及其部門應當增強市場意識,尊重市場規律,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平等對待各類市場主體,保障市場主體在投資核准、政府扶持、參與政府投資項目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
第八條 有關機關及其部門制定經濟政策,起草或者提請制定涉及投資者或者企業重大權益的地方性法規、規章以及其他規範性文件,應當聽取相關企業意見和建議。
第九條 有關機關及其部門應當保持政策的連續和穩定,其依法做出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行政許可決定、招商引資書面承諾等,不得隨意改變。因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確需撤回或者變更的,應當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進行。
第十條 省、市、縣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依法平等保護本地企業和外地企業的合法權益。不得禁止、限制外地企業到本地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或者禁止、限制外地商品、服務進入本地市場,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特許經營項目建設運營標準和監督管理要求明確、有關領域市場競爭比較充分的,應當通過招標方式選擇特許經營者。
第十一條 投資者、企業依法享有獲取政務信息的權利,並有權諮詢有關情況以及查閱、複製有關資料,政府有關部門應當依法提供。
第十二條 電力、自來水、熱力、燃氣、通信、消防、公安、城管、衛生防疫、人防、地震等直接關係公共利益的特定行業和政府部門,應當建立為優化營商環境服務的工作規則,將服務標準、資費標準和行政機關依法規定的條件向社會公開,並按照規定向企業提供安全、方便、快捷、穩定和價格合理的普遍服務,不得強迫企業接受不合理的條件。
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對前款特定行業的監督管理。
第十三條 省、市、縣人民政府應當整合信用信息資源,構建統一、公開的信用信息服務平台,收集市場主體在社會經濟活動中形成的與信用狀況有關的貸款、擔保、合同履行等交易記錄,以及環境保護、金融、工商登記、稅收繳納、社保繳費、交通違章、行政處罰、法院強制執行等信用信息,建立和完善信用信息檔案及查詢制度,依法提供免費查詢服務。
第十四條 除涉及國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護的商業秘密、個人隱私事項外,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將其職責內容、工作程序、服務承諾、行政執法等履行職責的政務活動事項,通過政府網站、部門網站、辦事指南,以及廣播、電視、報刊等新聞媒體向社會公開。
第十五條 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制定權責清單和權力運行流程圖,將行使的行政職權及依據、行使主體、運行流程、辦結時限、對應責任等以清單形式向社會公示,並接受社會監督。
第十六條 取消沒有法定依據的審批、投資限制、技術性審查、公共產品及公共服務指定。
鼓勵支持推行並聯審批、網上審批,全面提高審批服務效能。
第十七條 省、市、縣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加快推進行政審批和政務事項網上辦理和預審諮詢服務建設,將有關聯的行政審批事項和行政事業性收費全部納入政府政務服務中心管理。
政府工程建設項目招標投標、土地使用權和礦業權出讓、國有產權交易、政府採購應當全部納入公共資源交易平台,有序推進其他公共資源交易納入公共資源交易平台體系。
第十八條 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完善內部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崗位責任制、限時辦結制、首問負責制、一次性告知制等工作制度。
進駐政務服務中心的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合理設置審批事項,科學配置工作人員,對其服務窗口辦理事項充分授權,確保依法不需要現場勘察、集體討論、專家論證、聽證的審批事項,在窗口受理后直接辦結。
企業設立登記應當五個工作日內辦結、變更登記三個工作日內辦結、名稱核准當日辦結。未開業企業以及無債權債務企業,按照規定實行簡易註銷程序。
第十九條 實行中介服務清單管理制度。能夠通過徵求相關部門意見、加強事中事後監管解決或者申請人可以按照要求自行完成的事項,不得設定中介服務。現有或者已取消的行政審批事項,不得轉為中介服務。
除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國務院決定明確的資質資格許可外,取消其他中介服務機構資質資格審批。取消部門設定的區域性、行業性或者部門間中介服務機構執業限制。
第二十條 省、市、縣人民政府應當完善簽約項目跟蹤落實服務機制,建立重大落地項目巡訪服務機制,對重要招商引資項目,可以指定政府負責人或者部門負責人全程跟蹤服務,及時協調並幫助解決項目報批、建設和生產經營中的相關問題。
第二十一條 省、市、縣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在招商引資過程中,不得作出違背現行法律、法規以及規章、不能落實或者超出本級人民政府職權職能範圍的政策承諾。招商引資過程中承諾的投資條件,應當以書面的形式體現並執行。招商引資成果應當在政府網站公開,接受社會監督。
第二十二條 行政執法機關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開展行政執法檢查,應當遵守有關規定,並編製年度行政執法檢查計劃,經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方可開展。經批准的行政執法檢查計劃,應當向社會公開;未經批准的行政執法檢查,不得開展。
同一行政執法機關對同一企業的執法檢查,每年不得超過一次;同一系統的上級行政執法機關已對同一企業執法檢查的,下級行政執法機關不得再次檢查。多個行政執法機關對同一企業提出執法檢查計劃的,由同級政府法制部門協調,明確一個行政執法機關實行聯合檢查。
對法律、法規規定的食品藥品安全、安全生產、公共安全、環境保護等直接涉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事項的隨機檢查,以及省、市、縣人民政府臨時部署的執法檢查,行政執法機關應當依法規範開展,檢查結束后三十日內向本級政府法制部門備案檢查實施情況。
保障企業合法經營權益,對影響企業合法經營的依法給予追究。
第二十三條 財政、價格等行政管理部門每年應當依法對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項目,以及實施政府定價或者指導價的經營服務性收費項目進行核定,並在政府網站向社會公布清單目錄。沒有列入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清單目錄的項目不得收費。
第二十四條 行政執法機關應當細分量化行政處罰標準,制定自由裁量指導規範。
行政執法機關對企業違法情節較輕且能主動消除或者減輕違法行為危害後果的,應當先責令改正,進行教育、告誡、引導,從輕或者減輕行政處罰。
對企業做出較大數額罰款和沒收違法所得、非法財物,以及責令停產停業、吊銷許可證或者執照等重大行政處罰,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在十五日內向本級政府法制部門備案。除適用簡易程序的案件外,重大行政處罰在提請行政執法機關負責人決定前,應當經機關法制工作機構審查。行政執法機關應當在部門網站公開行政處罰裁量基準和處罰結果信息。
第二十五條 實行罰繳分離和收支兩條線管理制度。
行政執法機關所需辦案經費應當全部納入預算管理。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或者沒收非法財物拍賣的款項,必須全部上繳國庫。
禁止將罰款、沒收的違法所得或者沒收非法財物拍賣的款項,與行政執法機關利益掛鉤。
財政部門不得以任何形式向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行政執法機關返還罰款、沒收的違法所得或者返還沒收非法財物的拍賣款項。
第二十六條 任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借用企業資金,佔用依法應當劃撥給企業的撥款以及依法應當退還企業的稅金、收費、政府性基金和補助資金等;
(二)強制或者變相強制企業參加各類社會團體,繳納會費、活動經費及其他費用;
(三)未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對企業進行評比、達標、升級、評優、鑒定、考試等活動;
(四)要求企業接受有償宣傳,征訂報刊、圖書、音像資料;
(五)強制企業購買指定商品,接受指定服務,向企業索要產品或者強行低價購買產品;
(六)要求企業接受法律、法規規定之外的培訓;
(七)限制或者變相限制符合準入條件的企業參與招投標採購活動;
(八)要求企業無償或者廉價提供勞務以及無償佔用企業財物;
(九)將行政管理職能轉化為有償服務;
(十)侵害企業知識產權,或者未經企業允許,公開涉及企業商業秘密的信息;
(十一)強制或者變相強制企業為其他經濟組織的金融借款提供信用擔保,或者以企業名義借款給其他經濟組織使用;
(十二)強制或者變相強制企業在接受有關專項性、階段性監督檢查時暫停法律、法規許可的正常生產經營活動;
(十三)向企業攤派、索要贊助以及強制企業捐贈捐獻、參加商業保險;
(十四)其他侵害企業合法權益的行為。
第二十七條 省、市、縣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行政執法評價和日常監督機制。
省政府法制部門應當依法組織開展對優化經濟發展營商環境檢查,會同省工商聯等選擇不同所有制企業作為涉企行政執法監督聯繫點,通過定期走訪、組織評議等方式,聽取企業對行政執法的意見建議,解答企業有關涉法問題的諮詢,受理舉報投訴,建立信息反饋制度,及時通報處理糾正違法行為情況和行政執法普遍性問題的改進措施。
政府法制部門應當會同有關機關在每年十二月對行政執法機關涉企執法情況進行評議,評議結果納入依法行政工作年度績效考核並向社會公布。
第二十八條 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加大對抗拒執行、阻礙執行甚至暴力抗法行為的懲治力度。執行過程中及時收集、固定被執行人或者相關人員抗拒執行的音視頻證據,採取罰款等手段依法處罰,並定期公布典型案例。
第二十九條 人民法院應當加強和改進執行監督工作。上級人民法院應當適時成立督查組,對下級人民法院應用執行案件流程信息管理系統、清理執行案款、辦理重點督辦案件等方面的落實情況,全面督查指導,發現問題及時問責。
第三十條 有關機關應當建立和完善優化營商環境評價制度,定期對下一級人民政府和政府有關部門的營商環境狀況進行測評,將營商環境工作納入政府績效考核體系,並向社會公布。
第三十一條 省、市、縣人民政府應當組織開展行政效能監察,對本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及下級人民政府實施本條例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對存在的問題依法及時糾正。
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對所屬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執行本條例情況建立監督檢查制度,對存在的問題及時發現並予以處理。
監察機關應當對政府有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遵守和執行本條例的情況實施監察,對不依法履行法定職責的實行問責、追責。
第三十二條 省、市、縣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受理損害營商環境行為的投訴、舉報制度,設立投訴、舉報信息網路平台,在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網站、民心網公布投訴、舉報電話和信箱,接受投訴、舉報。
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及時受理並依法處理投訴、舉報,並自收到投訴、舉報之日起七個工作日內書面答覆投訴者、舉報者。
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建立特約監督員制度,從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勞動模範、企業職工、城鄉居民代表中聘請特約監督員,協助開展優化營商環境監督工作。
第三十三條 政府有關部門工作人員違反本條例規定,由有關部門視情節輕重按照下列方式予以責任追究,需要追究黨紀責任的,按照黨規黨紀予以追究:
(一)情節較輕的,給予責令限期整改、責令書面檢查、公開道歉、通報批評、誡免談話處理;
(二)情節較重的,給予停職檢查、調整職務處理;
(三)情節嚴重的,給予引咎辭職、責令辭職、降職、免職、辭退或者解聘處理。
以上責任追究方式可以單獨或者合併適用。
第三十四條 政府有關部門工作人員違反本條例規定,損害營商環境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從重處理:
(一)一年內受到兩次以上處理的;
(二)拒不承認錯誤,不及時採取補救措施的;
(三)干擾、阻礙調查處理的;
(四)打擊、報復、威脅投訴人、舉報人、辦案人、證人及其他相關人員的;
(五)弄虛作假、隱瞞事實真相的;
(六)與違法違紀人員相互勾結,包庇、縱容、協從其違紀違法行為,或者為其充當保護傘的;
(七)其他應當從重處理的情形。
對情節輕微,未造成損失或者不良影響,積極配合調查,並能夠主動糾正錯誤的,可以從輕或者免予處理。
第三十五條 政府有關部門違反本條例規定,有損害營商環境行為的,由監察機關根據有關規定給予相應處理;受到責任追究的,取消當年評先評優資格。
政府有關部門工作人員違反本條例規定,受到通報批評、公開道歉、停職檢查、調離工作崗位責任追究的,取消當年評先評優資格;受到引咎辭職、責令辭職、免職責任追究的,年度考核評為不稱職,一年內不得重新擔任與其原任職務相當的領導職務。
第三十六條 被追究責任人員對追究責任處理決定不服提出複核、申訴的,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規定辦理。
第三十七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的行為,法律、法規有處罰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三十八條 省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依照本條例,制定具體落實措施。
第三十九條 本條例自2017年2月1日起施行。
(2016年12月7日遼寧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第三十次會議通過)
第一條為了優化營商環境,保護各類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促進本省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在本省行政區域內的各級機關和有關部門、單位及其工作人員履行優化營商環境職責,應當遵守本條例。
第三條省、市、縣(含縣級市、區,下同)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營商環境建設工作的領導,維護政府誠信,明確專業行政管理機構,負責組織實施營商環境建設等具體工作。
第四條優化營商環境工作,應當堅持依法行政、公開透明、公平公正、誠實守信、廉潔高效和責任追究的原則。
第五條省、市、縣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樹立主動、協調、高效、廉潔的服務理念,制定優化營商環境建設的制度和具體措施,加強對優化營商環境的宣傳,營造全社會開放包容、互利合作、誠實守信、重商護商的營商環境。對在優化營商環境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或者獎勵。
省、市、縣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及時修改或者廢止與法律、法規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不一致的規章以及其他規範性文件,並予以公布。通過制度創新,確立企業市場主體、創新主體地位,保障企業生產經營自主權。
第六條 新聞媒體應當按照客觀、準確、及時的原則,宣傳優化營商環境的政策措施,做好維護營商環境的輿論監督工作,對維護和侵害營商環境的行為客觀公正報道,肯定改善營商環境的行為,曝光反面典型案例,營造優化營商環境的良好氛圍。
第七條有關機關及其部門應當增強市場意識,尊重市場規律,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平等對待各類市場主體,保障市場主體在投資核准、政府扶持、參與政府投資項目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
第八條 有關機關及其部門制定經濟政策,起草或者提請制定涉及投資者或者企業重大權益的地方性法規、規章以及其他規範性文件,應當聽取相關企業意見和建議。
第九條 有關機關及其部門應當保持政策的連續和穩定,其依法做出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行政許可決定、招商引資書面承諾等,不得隨意改變。因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確需撤回或者變更的,應當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進行。
第十條省、市、縣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依法平等保護本地企業和外地企業的合法權益。不得禁止、限制外地企業到本地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或者禁止、限制外地商品、服務進入本地市場,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特許經營項目建設運營標準和監督管理要求明確、有關領域市場競爭比較充分的,應當通過招標方式選擇特許經營者。
第十一條 投資者、企業依法享有獲取政務信息的權利,並有權諮詢有關情況以及查閱、複製有關資料,政府有關部門應當依法提供。
第十二條電力、自來水、熱力、燃氣、通信、消防、公安、城管、衛生防疫、人防、地震等直接關係公共利益的特定行業和政府部門,應當建立為優化營商環境服務的工作規則,將服務標準、資費標準和行政機關依法規定的條件向社會公開,並按照規定向企業提供安全、方便、快捷、穩定和價格合理的普遍服務,不得強迫企業接受不合理的條件。
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對前款特定行業的監督管理。
第十三條省、市、縣人民政府應當整合信用信息資源,構建統一、公開的信用信息服務平台,收集市場主體在社會經濟活動中形成的與信用狀況有關的貸款、擔保、合同履行等交易記錄,以及環境保護、金融、工商登記、稅收繳納、社保繳費、交通違章、行政處罰、法院強制執行等信用信息,建立和完善信用信息檔案及查詢制度,依法提供免費查詢服務。
第十四條除涉及國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護的商業秘密、個人隱私事項外,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將其職責內容、工作程序、服務承諾、行政執法等履行職責的政務活動事項,通過政府網站、部門網站、辦事指南,以及廣播、電視、報刊等新聞媒體向社會公開。
第十五條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制定權責清單和權力運行流程圖,將行使的行政職權及依據、行使主體、運行流程、辦結時限、對應責任等以清單形式向社會公示,並接受社會監督。
第十六條取消沒有法定依據的審批、投資限制、技術性審查、公共產品及公共服務指定。
鼓勵支持推行並聯審批、網上審批,全面提高審批服務效能。
第十七條省、市、縣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加快推進行政審批和政務事項網上辦理和預審諮詢服務建設,將有關聯的行政審批事項和行政事業性收費全部納入政府政務服務中心管理。
政府工程建設項目招標投標、土地使用權和礦業權出讓、國有產權交易、政府採購應當全部納入公共資源交易平台,有序推進其他公共資源交易納入公共資源交易平台體系。
第十八條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完善內部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崗位責任制、限時辦結制、首問負責制、一次性告知制等工作制度。
進駐政務服務中心的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合理設置審批事項,科學配置工作人員,對其服務窗口辦理事項充分授權,確保依法不需要現場勘察、集體討論、專家論證、聽證的審批事項,在窗口受理后直接辦結。
企業設立登記應當五個工作日內辦結、變更登記三個工作日內辦結、名稱核准當日辦結。未開業企業以及無債權債務企業,按照規定實行簡易註銷程序。
第十九條實行中介服務清單管理制度。能夠通過徵求相關部門意見、加強事中事後監管解決或者申請人可以按照要求自行完成的事項,不得設定中介服務。現有或者已取消的行政審批事項,不得轉為中介服務。
除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國務院決定明確的資質資格許可外,取消其他中介服務機構資質資格審批。取消部門設定的區域性、行業性或者部門間中介服務機構執業限制。
第二十條省、市、縣人民政府應當完善簽約項目跟蹤落實服務機制,建立重大落地項目巡訪服務機制,對重要招商引資項目,可以指定政府負責人或者部門負責人全程跟蹤服務,及時協調並幫助解決項目報批、建設和生產經營中的相關問題。
第二十一條省、市、縣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在招商引資過程中,不得作出違背現行法律、法規以及規章、不能落實或者超出本級人民政府職權職能範圍的政策承諾。招商引資過程中承諾的投資條件,應當以書面的形式體現並執行。招商引資成果應當在政府網站公開,接受社會監督。
第二十二條行政執法機關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開展行政執法檢查,應當遵守有關規定,並編製年度行政執法檢查計劃,經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方可開展。經批准的行政執法檢查計劃,應當向社會公開;未經批准的行政執法檢查,不得開展。
同一行政執法機關對同一企業的執法檢查,每年不得超過一次;同一系統的上級行政執法機關已對同一企業執法檢查的,下級行政執法機關不得再次檢查。多個行政執法機關對同一企業提出執法檢查計劃的,由同級政府法制部門協調,明確一個行政執法機關實行聯合檢查。
對法律、法規規定的食品藥品安全、安全生產、公共安全、環境保護等直接涉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事項的隨機檢查,以及省、市、縣人民政府臨時部署的執法檢查,行政執法機關應當依法規範開展,檢查結束后三十日內向本級政府法制部門備案檢查實施情況。
保障企業合法經營權益,對影響企業合法經營的依法給予追究。
第二十三條財政、價格等行政管理部門每年應當依法對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項目,以及實施政府定價或者指導價的經營服務性收費項目進行核定,並在政府網站向社會公布清單目錄。沒有列入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清單目錄的項目不得收費。
第二十四條行政執法機關應當細分量化行政處罰標準,制定自由裁量指導規範。
行政執法機關對企業違法情節較輕且能主動消除或者減輕違法行為危害後果的,應當先責令改正,進行教育、告誡、引導,從輕或者減輕行政處罰。
對企業做出較大數額罰款和沒收違法所得、非法財物,以及責令停產停業、吊銷許可證或者執照等重大行政處罰,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在十五日內向本級政府法制部門備案。除適用簡易程序的案件外,重大行政處罰在提請行政執法機關負責人決定前,應當經機關法制工作機構審查。行政執法機關應當在部門網站公開行政處罰裁量基準和處罰結果信息。
第二十五條實行罰繳分離和收支兩條線管理制度。
行政執法機關所需辦案經費應當全部納入預算管理。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或者沒收非法財物拍賣的款項,必須全部上繳國庫。
禁止將罰款、沒收的違法所得或者沒收非法財物拍賣的款項,與行政執法機關利益掛鉤。
財政部門不得以任何形式向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行政執法機關返還罰款、沒收的違法所得或者返還沒收非法財物的拍賣款項。
第二十六條任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借用企業資金,佔用依法應當劃撥給企業的撥款以及依法應當退還企業的稅金、收費、政府性基金和補助資金等;
(二)強制或者變相強制企業參加各類社會團體,繳納會費、活動經費及其他費用;
(三)未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對企業進行評比、達標、升級、評優、鑒定、考試等活動;
(四)要求企業接受有償宣傳,征訂報刊、圖書、音像資料;
(五)強制企業購買指定商品,接受指定服務,向企業索要產品或者強行低價購買產品;
(六)要求企業接受法律、法規規定之外的培訓;
(七)限制或者變相限制符合準入條件的企業參與招投標採購活動;
(八)要求企業無償或者廉價提供勞務以及無償佔用企業財物;
(九)將行政管理職能轉化為有償服務;
(十)侵害企業知識產權,或者未經企業允許,公開涉及企業商業秘密的信息;
(十一)強制或者變相強制企業為其他經濟組織的金融借款提供信用擔保,或者以企業名義借款給其他經濟組織使用;
(十二)強制或者變相強制企業在接受有關專項性、階段性監督檢查時暫停法律、法規許可的正常生產經營活動;
(十三)向企業攤派、索要贊助以及強制企業捐贈捐獻、參加商業保險;
(十四)其他侵害企業合法權益的行為。
第二十七條省、市、縣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行政執法評價和日常監督機制。
省政府法制部門應當依法組織開展對優化經濟發展營商環境檢查,會同省工商聯等選擇不同所有制企業作為涉企行政執法監督聯繫點,通過定期走訪、組織評議等方式,聽取企業對行政執法的意見建議,解答企業有關涉法問題的諮詢,受理舉報投訴,建立信息反饋制度,及時通報處理糾正違法行為情況和行政執法普遍性問題的改進措施。
政府法制部門應當會同有關機關在每年十二月對行政執法機關涉企執法情況進行評議,評議結果納入依法行政工作年度績效考核並向社會公布。
第二十八條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加大對抗拒執行、阻礙執行甚至暴力抗法行為的懲治力度。執行過程中及時收集、固定被執行人或者相關人員抗拒執行的音視頻證據,採取罰款等手段依法處罰,並定期公布典型案例。
第二十九條人民法院應當加強和改進執行監督工作。上級人民法院應當適時成立督查組,對下級人民法院應用執行案件流程信息管理系統、清理執行案款、辦理重點督辦案件等方面的落實情況,全面督查指導,發現問題及時問責。
第三十條有關機關應當建立和完善優化營商環境評價制度,定期對下一級人民政府和政府有關部門的營商環境狀況進行測評,將營商環境工作納入政府績效考核體系,並向社會公布。
第三十一條省、市、縣人民政府應當組織開展行政效能監察,對本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及下級人民政府實施本條例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對存在的問題依法及時糾正。
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對所屬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執行本條例情況建立監督檢查制度,對存在的問題及時發現並予以處理。
監察機關應當對政府有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遵守和執行本條例的情況實施監察,對不依法履行法定職責的實行問責、追責。
第三十二條省、市、縣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受理損害營商環境行為的投訴、舉報制度,設立投訴、舉報信息網路平台,在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網站、民心網公布投訴、舉報電話和信箱,接受投訴、舉報。
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及時受理並依法處理投訴、舉報,並自收到投訴、舉報之日起七個工作日內書面答覆投訴者、舉報者。
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建立特約監督員制度,從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勞動模範、企業職工、城鄉居民代表中聘請特約監督員,協助開展優化營商環境監督工作。
第三十三條政府有關部門工作人員違反本條例規定,由有關部門視情節輕重按照下列方式予以責任追究,需要追究黨紀責任的,按照黨規黨紀予以追究:
(一)情節較輕的,給予責令限期整改、責令書面檢查、公開道歉、通報批評、誡免談話處理;
(二)情節較重的,給予停職檢查、調整職務處理;
(三)情節嚴重的,給予引咎辭職、責令辭職、降職、免職、辭退或者解聘處理。
以上責任追究方式可以單獨或者合併適用。
第三十四條政府有關部門工作人員違反本條例規定,損害營商環境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從重處理:
(一)一年內受到兩次以上處理的;
(二)拒不承認錯誤,不及時採取補救措施的;
(三)干擾、阻礙調查處理的;
(四)打擊、報復、威脅投訴人、舉報人、辦案人、證人及其他相關人員的;
(五)弄虛作假、隱瞞事實真相的;
(六)與違法違紀人員相互勾結,包庇、縱容、協從其違紀違法行為,或者為其充當保護傘的;
(七)其他應當從重處理的情形。
對情節輕微,未造成損失或者不良影響,積極配合調查,並能夠主動糾正錯誤的,可以從輕或者免予處理。
第三十五條政府有關部門違反本條例規定,有損害營商環境行為的,由監察機關根據有關規定給予相應處理;受到責任追究的,取消當年評先評優資格。
政府有關部門工作人員違反本條例規定,受到通報批評、公開道歉、停職檢查、調離工作崗位責任追究的,取消當年評先評優資格;受到引咎辭職、責令辭職、免職責任追究的,年度考核評為不稱職,一年內不得重新擔任與其原任職務相當的領導職務。
第三十六條被追究責任人員對追究責任處理決定不服提出複核、申訴的,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規定辦理。
第三十七條違反本條例規定的行為,法律、法規有處罰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三十八條 省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依照本條例,制定具體落實措施。
第三十九條本條例自2017年2月1日起施行。
遼寧省8日正式公布《遼寧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此前一天,遼寧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全票表決通過這部條例。
《條例》包括39條,將從2017年2月1日起正式施行。《條例》要求遼寧省行政區域內的各級機關和有關部門、單位及其工作人員履行優化營商環境職責。
針對招商引資中胡亂承諾、隨意變更的現象,《條例》規定“有關機關及其部門應當保持政策的連續和穩定,其依法做出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行政許可決定、招商引資書面承諾等,不得隨意改變。因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確需撤回或者變更的,應當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進行。”
針對行政執法檢查過多過濫現象,《條例》規定“未經批准的行政執法檢查,不得開展”“對企業做出較大數額罰款和沒收違法所得、非法財物,以及責令停產停業、吊銷許可證或者執照等重大行政處罰,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在十五日內向本級政府法制部門備案。”
《條例》還為保護企業合法權益作出14條禁止性規定,包括任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借用企業資金、強制或者變相強制企業參加各類社會團體,繳納會費、活動經費及其他費用等。
對破壞營商環境的責任和處罰,《條例》做出明確規定,違反《條例》情節嚴重的,將對有關工作人員給予引咎辭職、責令辭職、降職、免職、辭退或者解聘處理。
遼寧省軟環境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於沈波表示,遼寧省政府各有關部門將根據《條例》規定,著手研究本部門、本單位的具體措施,在2017年1月15日前將《條例》配套措施落實到位。
今年以來,遼寧省優化營商環境的力度不斷加強。年初,省委、省政府下發了《關於優化投資環境的意見(試行)》,隨後又成立了省委書記、省長任組長的遼寧省軟環境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在加強制度和平台建設的同時,連續開展多次專項整治行動。
遼寧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梁啟東認為,東北地區營商環境建設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東北振興能否成功,以省級立法的形式加強軟環境建設,凸顯了遼寧省優化營商環境的決心,力度上也明顯加強,標誌著遼寧省營商環境建設將進一步法制化、規範化。
遼寧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近日全票通過了《遼寧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其中明確,任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有借用企業資金、將行政管理職能轉化為有償服務等侵害企業合法權益的行為,並提出相應監督、問責、追責舉措,同時將營商環境工作納入政府績效考核體系。
為了保護各類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條例規定,應當發揮市場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平等對待各類市場主體;依法平等保護本地企業和外地企業的合法權益;有關機關及其部門應當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條例不但對政府應提供的各項公共服務予以規定,還明確提出實行中介服務清單管理制度、電力等直接關係公共利益的特定行業和政府部門應當建立為優化營商環境服務的工作規則等要求。
條例很多內容對規範管理機關提出要求,如政策措施連續性問題、政務信息公開問題、政府行政效率問題等,體現了遼寧省委省政府打造良好營商環境的決心。
“一般的立法是平衡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關係,對雙方的責任、權利、義務都有明確規定,這個條例更多地關注了管理人員的責任,約束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行為。”遼寧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方世奎認為,條例按照問題導向,積極回應了社會實際需要和公眾呼聲。條例的出台將通過制度建設,推動政府進一步轉變職能,為各類經營者市場主體提供一個好的環境,從而促進遼寧經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