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陶廟鎮的結果 展開

陶廟鎮

山東省菏澤市巨野縣下轄鎮

陶廟鎮,隸屬於山東省菏澤市巨野縣,地處巨野縣城東南部,2018年,戶籍人口42640人。 

1978年,新建陶廟公社。1983年4月,撤社建鄉時,建立陶廟鄉。2001年9月,撤鄉建陶廟鎮。 2020年6月,陶廟鎮下轄33個行政村。 

歷史沿革


春秋時期,為魯國西境。
西漢,屬昌邑縣
金時,屬巨野縣
1978年,新建陶廟公社。
1983年4月,撤社建鄉時,建立陶廟鄉。
2001年9月,撤鄉建陶廟鎮。

行政區劃


2011年末,陶廟鎮下轄張庄、孟庄、李單樓、周庄謝庄、雙廟孫、楮庄、后董樓、陶廟、狄海、西張庄、劉樓、張集、夏苗庄、丁庄、伊集、孫庄、東張庄、前店子、蘇坑、高樓、平官李、營里、陶樓、秦樓、田莊、后店子、夏庄、前董樓、截河集、姜譚、姚店、韓祝庄、洪庄、金山屯、王樓、侯廟、水寺張、曲庄39個村民委員會。 
2020年6月,陶廟鎮下轄33個行政村:周庄村、陶樓村、后店子村、前店子村、劉樓村、秦樓村、張庄村、雙廟孫村、謝庄村、水寺張村、孫庄村、蘇坑村、狄海村、洪庄村、營里村、丁庄村、伊集村、王樓村、姚店村、平官李村、高樓村、侯廟村、姜譚村、田莊村、截河集村、褚庄村、金山屯村、李單樓村、張集村、董樓村、紅旗社區村、民族團結村、東西張村, 鎮人民政府駐陶廟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陶廟鎮地處巨野縣城東南部,東臨金鄉縣羊山鎮,南與金鄉縣馬廟鎮相臨,西接大謝集鎮,北與獨山鎮接壤。 區域面積57.45平方千米。

人口


2011年末,陶廟鎮轄區總人口39960人。 
2018年,陶廟鎮戶籍人口42640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陶廟鎮財政總收入900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50萬元。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500萬元,增值稅300萬元,企業所得稅100萬元。人均財政收入225元,比上年增長14%,境內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1.2億元,比上年增長30%;各項貸款餘額1.05億元,比上年增長20%。 
2018年,陶廟鎮有工業企業26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家,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29家。 

農業

2011年,陶廟鎮有耕地面積5.75萬畝,人均1.4畝,以種植小麥、大蒜、棉花為主。農業總產值達到2.38億元,比上年增長8.6%。糧食作物以小麥為主,生產糧食2.7萬噸,人均676千克,其中小麥2.1萬噸,玉米0.6萬噸。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家禽為主,生豬飼養量0.9萬頭,年末存欄0.7萬頭;羊飼養量2.3萬隻,年末存欄1.9萬隻;家禽飼養量25.5萬羽。 

工業

2011年,陶廟鎮工業生產總值11.5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1.8億元,占生產總值的50%,比上年增長13.9%。工業企業14家,職工1089人。以化工、鑄造、機械加工、建築材料、冷庫儲存為主。 

商業

2011年末,陶廟鎮有商業網點430個,職工860人,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154億元。主要產品有大蒜,銷往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

大蒜

陶廟鎮大蒜種植面積4.5萬畝,可年產大蒜6萬噸,蒜薹2.8萬噸,是優質大蒜生產專業鎮。大蒜品種以蒼山白皮蒜、改良紅皮蒜等優良品種為主,其產品肉質脆嫩,香辣味濃,品質優良,營養豐富,作為防病治病的必備食品和藥品,深受國內外消費者喜愛,鎮黨委政府把發展大蒜產業作為富民興鎮的重要舉措來抓,做足做好大蒜文章,積極開拓大蒜產業在冷儲、精深加工、外貿出口等領域的縱深發展,通過以蒜為媒,廣泛招徠外商,截止到目前,陶廟鎮共建大型果蔬恆溫庫16家,大蒜總貯存能力達6萬餘噸;特別是以龍泰果蔬集團大蒜龍頭加工企業,常年進行大蒜的保鮮、加工和出口,並於日本、馬來西亞、東歐等10餘個國家建立了出口貿易夥伴關係。

棉花

陶廟鎮[山東省巨野縣陶廟鎮]
陶廟鎮[山東省巨野縣陶廟鎮]
陶廟鎮地處於黃河衝擊平原,是典型的平原農業區,土地肥沃,四季分明,雨水充沛,盛產小麥、棉花、玉米等農作物,農作物秸桿資源極為豐富。全鎮現建有優質棉生產基地5.5萬畝,年產皮棉11萬擔,年產棉花秸稈2.2萬噸;另外巨野縣常年種植棉花100萬畝,年可產棉花160萬擔。

社會


陶廟鎮
陶廟鎮

文體事業

2011年末,陶廟鎮有文化站1個,村級文化活動中心38處,各類文化專業戶30戶,各類圖書室38個,藏書20餘萬冊,學校體育場9個。5個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25%,有線電視4000多戶,入戶率30%。

教育事業

2011年末,陶廟鎮有幼兒園19所,在園幼兒1006人,專任教師45人;小學8所,在校生2800人,專任教師170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820人,專任教師72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財政預算教育經費350萬元,占財政總支出的38.9%。 

醫療衛生

2011l年末,陶廟鎮有各級醫療機構15個,門診所15個,病床40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1張。固定資產總值30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170名,其中執業醫師5人,執業助理醫師20人,註冊護士6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100%。 

社會保障

2011年,陶廟鎮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027戶,人數1595人,支出145.46萬元,月人均76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屬對象225人,撫恤事業費支出50萬元;敬老院1處,床位50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32人,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78人。五項社會保險基金收入合計315萬元,基金支出合計265萬元,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9530人,參保率100%。

交通


陶廟鎮
陶廟鎮
2011年,陶廟鎮境內有南北夏陶路4.1千米,東西章羊路5.1千米,鎮區有客運站,日發客運汽車50班次,日均客運量1000人次。 

文化


歷史文化

境內歷史文化遺跡頗多。著名的“古井躍榆”和桃花府內的“晚唐古槐”,歷經滄桑磨難,至今葉繁枝茂、生機盎然,令眾多文人墨客留戀忘返;元代古墓群的石人、石馬、石碑、石獸-----神態逼真、貌似迥異,靜靜佇立在友誼河畔,無語間彰顯著墓主人的尊貴、威嚴;我鎮距“魯西南戰役紀念館”僅數里之遙,解放戰爭時期,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之際,在羊山集遭遇到國民黨精銳部隊的頑固阻擊,作為我軍的後方陣地,陶廟人民紛紛備足人力、物力積極支援前線,為戰鬥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每年的農曆3月26日,是傳統的陶廟廟會,每逢時日,遊人如織、商賈雲集,桃花府內更是香火旺盛。廟會已逐漸成為陶廟一張對外宣傳、提升知名度的獨特名片,深入人心、廣為人知。
東嶽天齊廟
陶廟鎮[山東省巨野縣陶廟鎮]
陶廟鎮[山東省巨野縣陶廟鎮]
東嶽天齊廟,位於陶廟鎮陶廟村,因歷代護廟人及重修者中多為陶姓,故又俗稱陶家廟。東嶽天齊廟為道教祭祀泰山神的廟宇。古代皇帝多祭祀泰山,傳說泰山神掌管人間生死,“東嶽泰山君領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帥也。血食廟祀所宗者也。”(《雲笈七籤·五嶽真形圖序》)。唐玄宗封泰山神為“天齊王”,元世祖時又尊泰山神為“東嶽天齊大生仁皇帝”。簡稱“東嶽天齊大帝”或“東嶽大帝”。每年夏曆三月二十八日為祭祀日。此廟始建年代無考,世人或傳唐建,或曰宋時,眾說紛紜。舊志中記載有元代至元年間的重修碑記,至今尚存殘銘,可證其始建年代上限為唐中晚期,下限為金代。明萬曆年間,善士陶敬聚社集資重修,現有碑為記。入清后,又於康熙、道光、光緒等年間不斷增修擴建,規模日臻完善。主要建築有天齊殿、三皇殿、文王殿、關帝殿、三教堂、玉皇閣、九女閣、真武廟、土地廟、華佗廟以及山門、戲樓等,佔地面積10餘畝。舊時廟內古木參天,碑石林立,香火旺盛,遊人如織。解放后,天齊廟為供銷社所用,其中部分古建築陸續被拆除,碑碣石刻亦多被毀。“文革”中又遭余劫,唯天齊殿、三皇殿、文王殿、三教堂倖存,均面闊三間,青磚砌壁,灰瓦覆頂,古樸肅穆,猶顯莊重典雅之風。天齊殿東西兩壁分別嵌有明隆慶和清光緒年間的重修刻石,三皇殿內壁畫尚存,尤為難得。
陶廟鎮[山東省巨野縣陶廟鎮]
陶廟鎮[山東省巨野縣陶廟鎮]
更引人注目的是廟內的一株古槐,被當地人尊稱為“槐爺”傳為唐代所栽,樹圍5米余,然歲月荏苒,朽枯中空,僅存外皮10厘米許,卻虯枝繁葉,充滿生機,令人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