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民
原沙頭海關軍事聯絡科員
馬志民,1932年出生於廣東台山農村的華僑家庭,曾歷任沙頭海關軍事聯絡科員、九龍海關查私科科長、羅田下放幹部農場場長、深圳水庫工程指揮部第一副總指揮、深圳鎮鎮委書記、寶安縣統戰部部長。
深圳東部華僑城(鹽田)旅遊項目籌建簽約儀式上,可人汪汪同志與馬志民先生(中),余秋雨先生合影
1985年,經國務院批准,香港中旅集團開赴深圳特區建設華僑城,馬志民時任香港中旅的總經理兼華僑城指揮部主任。此後,他大膽將主題公園引進中國,創辦了“錦繡中華·民俗文化村”等,被稱為中國主題公園之父。2006年6月3日10時25分,馬志民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去世,享年74歲。
著名作家高曉聲曾經著文感嘆:“過去我就暢想過把祖國名勝古迹一一製成模型,集中到一起,匯成大觀。可惜書生無用,想了不做,自成空想。現在看到自己未花吹灰之力,別人卻替我實現了理想,也可算是人生一大樂事了。”他指的正是深圳的主題公園“錦繡中華”,這個“別人”指的是號稱中國主題公園之父的馬志民。
今天的華僑城是一座環境優美、獨具特色的現代化海濱城區,而在20年前,這片土地上荒草叢生,一批批偷渡者在此下水,一草一木見證了他們苦澀的淚水。20多年後這裡徹底改頭換面,歡樂谷、錦繡中華、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等主題公園相繼落成。而寫下這些大手筆的是當時馬志民執掌的香港中旅集團。
行成於思,是馬志民的座右銘
馬志民的父親馬維鴻早年曾經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參加中國留學生進步組織,學成后回國任大學教授。父親對長子馬志民要求嚴格,早早就送他入私塾,還常親自教他背誦《陋室銘》等優秀古文。但對馬志民幼年影響最大的還是母親余靜坤,一個明理豁達、淳樸堅毅的農家婦女。馬志民曾寫了一篇《永恆的母愛》:“母親以自己的品性德行,在我心靈上塑造了一尊神—一尊使我永遠感到慈祥、親切、溫馨而又不斷給予我力量的神。我在她身上得到了許多書本上難以得到的啟示。”
1941年,日本侵略者佔領廣東,年僅9歲的馬志民和家人一起逃難,輾轉廣西、湖南、貴州等地。苦難的童年經歷,對他的人生道路產生深刻的影響,“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意識深深烙在他腦子裡。中學時代,這種愛國情緒常流露筆端。他的班導師曾批語:“筆健氣壯,不愧為現代青年。”
1949年春,正在上高中的馬志民參加了曾英勇抗日而聲名遠揚的東江縱隊。戰地生活艱險,一次他和戰友執勤時,遭敵人突襲包圍,亂槍中,一個名叫“坤仔”的小游擊隊員挺身掩護他,兩人才死裡逃生。
他最早進入深圳是在1949年秋天,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事聯絡員,受命參與接管九龍海關。此後一直生活在深圳。
1958年,馬志民被調任寶安縣委統戰部部長,並一度還兼任深圳鎮委書記。上世紀50年代,香港經常鬧水荒,生活極為不便。為協助解決香港同胞用水困難問題,根據當時的廣東省省委第一書記陶鑄的建議,廣東省政府決定在深圳興建水庫,輸水香港。1959年6月,深圳水庫工程指揮部成立,年僅27歲的馬志民被任命為第一副總指揮,統管全局。他帶領4萬工人,奮戰99天,依靠鐵鍬、扁擔、手推車和僅有的2台拖拉機,完成了長1公里,高30米的堤壩主體工程,如此高速度高質量建成大壩,創造了特區建成前的“深圳速度”。
1992年,馬志民陪同鄧小平視察錦繡中華
他回憶當時的情況說,“當時整個工程的運轉可以說是不分晝夜地連續奮戰。我與指揮部人員也沒有一個固定的睡眠時間,確實太累了,就到工棚掀開那被厚厚一層沙土籠罩著的蚊帳倒頭睡一下。有一次我夜裡12點多主持開會,說著說著嘴的肌肉就不受控制了,我都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然後我居然話沒講完就倒在桌子上睡著了,真是不可思議。”
當年修大壩的勞動模範、被稱為“飛車姑娘”的張敬愛回憶當年的老領導說:“馬總(馬志民)那時候可瘦了。他是領導,但是他跟我們同甘共苦,每天在工地為我們鼓勁。他還在勞動間隙組織很多活動,例如唱粵曲,學文化。我們大家都很高興,勞動之餘還能認字,收穫很大。”
那時正是三年困難時期,少油少肉,口糧僅可果腹,而每天的勞動時間之長,勞動強度之大,可以說是已經到了人的體能所能承受的極限。馬志民在一篇回憶錄上寫道:“每當深夜我與指揮部人員到天寒地凍、北風呼嘯的工地巡視,看到有些工人在燈光照不到的陰暗地方,東倒西歪地昏睡,我的心情十分複雜,既矛盾,又難過,我每次都不忍心喚醒他們。”就在這種最艱苦的環境下,1960年3月4日,堤壩主體的土方工程終於完成了,較最初計劃到5月份完成提前了2個多月。
1961年11月,深圳水庫開始向香港供水。
1979年,馬志民被調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並派往香港任中國旅行社經理襄理,1983年任副總經理。1985年至1995年,任香港中旅集團常務副董事長兼總經理、深圳特區華僑城建設指揮部主任。作為華僑城的開創者,他獨創的主題公園學說,已讓他成為海內外旅遊界公認的旅遊學專家,被公認為中國主題公園的創造者之一。
1985年,經國務院批准,國務院僑辦決定投資開發佔地4.8平方公里的深圳華僑城,馬志民被任命為華僑城建設指揮部主任和華僑城經濟發展總公司總經理。多年對城市規劃、旅遊學的苦苦探索,終於有了用武之地。其實,在深圳灣畔的荒蕪海灘上建設怎樣的華僑城,馬志民心中早已有了譜。1985年,他到歐洲考察,在荷蘭瑪林洛丹看到“小人國”,大受啟發——如果能讓中華五千年文明和其豐富的旅遊資源濃縮一園,讓中外遊客在短時間內領略中華民族的博大精深,定然會有很大的吸引力。說干就干,1986年,在他的主持下,錦繡中華主題公園起步了。
沒有人才,沒有經驗,更讓他感到壓力的是,華僑城的這個開發方針不為人理解,有人說不建高樓大廈卻栽花種草,也有人說拿出1個億的資金修旅遊景點,深圳灣那麼荒涼,在那裡搞旅遊,無異於將錢扔到深圳灣里。面對這些論調,馬志民毫不動搖。1987年動工的錦繡中華兩年完工,開業后轟動海內外,1個億的投資當年就全部收回。以其收入滾動開發的民俗村於1991年10月開業,再掀熱潮,1年半后又收回了投資。接著興建世界之窗,1994年6月開業,再創輝煌。
旅遊界人士認為,馬志民主持華僑城開發,最了不起的是兩條,其一,他堅持旅遊為主的方針;其二,他堅持規劃先行的原則。在那時,旅遊被看成是一種奢侈的生活方式,然而馬志民卻在這個荒原上趟出一條金光大道。先磨刀再砍柴,堅持規劃先行,寧可放慢前期節奏,也不匆匆開工建設,是馬志民的又一個過人之處。他寧可在規劃上花時間,頂住壓力,也不追求表面上的轟轟烈烈。這一點,在其重金延聘孟大強一事上表現得最為突出。華僑城開發之初,馬志民就以年薪11萬美元,請來新加坡著名華人建築師孟大強先生,擔任常年規劃顧問。11萬美元,以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人的收入水平,無疑是令人咋舌的高薪。而這11萬美元僅僅是孟先生每月來深圳兩天!而如今,即使當初對此事頗有微辭的人,也認為馬志民此舉物有所值。
“二十載中旅十年僑城圓萬眾,夢想堪稱主題公園第一行者;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創千秋,功業唯留無私奉獻不二門”。這首輓聯,也許是對馬志民人生精華的一個縮寫。
我記憶中的馬志民 吳炎
第一次見到馬志民是在1988年末。當時,我代表所在的企業去深圳灣大酒店旁邊臨時搭起的一間鐵皮棚里參加華僑城企業的一個會議。在華僑城建設指揮部的領導中,個頭一米八多的馬志民顯得比較突出。在別的領導講話的時候,他直直地坐在那裡,非常安靜,但又隱隱透露出些許威嚴。他講話的其他內容我已淡忘,但我清晰地記得他提到要注意在企業活動中的貪污現象。馬總的清廉是有口皆碑的。他追悼會的輓聯上有“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創千秋”的字樣,我認為當之無愧。
馬總是位很感性的人。作為錦繡中華第一批員工的一員,我多次感受到他感性的一面。作為中國主題公園的創造者之一,馬總的確把錦繡中華當自己的孩子照看。錦繡中華開員工大會的時候,他經常會到場發表熱情洋溢的講話。帶著對事業、對錦繡中華的熾烈情感,他的每次講話總能深深觸動每一個人。他告訴大家:“人總是要有一點追求的”。他經常提到曾見過一位外國人在中國旅遊后給中國國家有關部門寫的一封信里提到:到世紀(20世紀)末,你們中國可能有最好的大炮,但如果你們的洗手間還像現在這個樣子,你們永遠得不到世界的尊敬。他還反覆講過這樣一個故事:錦繡中華開業前,一位在深圳工作的外國人向他表示,這個項目不錯,但中國人自己的團隊肯定管理不好這個主題公園,並表示中國人管理的劣勢,半年之後就會顯現出來。這兩件事刺激了他,也激勵了他,他反過來多次用這兩個故事激勵我們,一定要把錦繡中華經營好,管理好。
錦繡中華開業后遊人如織的火爆情形,開業當年就收回全部建設成本並大幅贏利,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實。但當年“錦繡中華現象”里包含的“廁所文化”並不為許多人知曉。馬總親自督促,使得錦繡中華的洗手間總能保持一塵不染,空氣清新,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傳為美談,並在旅遊界和學術界掀起一陣關於“廁所文化”的討論。馬總對錦繡中華的清潔人員特別關心,經常參加他們的會議,春節時馬總會專門給他們寄賀年卡,還把當時表現突出的洗手間管理員黃積發樹為典型。
馬總很少提到敬業兩字,但他身上無時不體現著這兩個字。在中國民俗文化村試業期間的一個傍晚,我在朦朧的夜色中,突然看到馬總獨自一人默默地跟在一群遊客的後面,既看景點,又細心注意著遊客們對景區的反應和評論。1993年夏天,美國佛羅里達錦繡中華開業當天,入園的遊客很多,已是60多歲的馬總站在公園的前廣場上,像一名普通導遊一樣,用雙手指揮導引著過往的人流。佛羅里達的夏天,驕陽似火,天氣酷熱,馬總就這樣站了一個多小時,滿臉是汗,但他好像渾然不覺,完全沉浸在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