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鹽官鎮的結果 展開

鹽官鎮

甘肅禮縣鹽官鎮

甘肅隴南鹽官鎮(三國時稱鹵城),中國地圖地理幾何中心位置,地處長江黃河流域的分水嶺,長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漢水上,是一方有著古老文明的神奇土地。在這裡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和西域文化水乳交融,秦文化、商文化、鹽文化、馬文化、乞巧文化、三國文化、紅色文化、古道文化交相輝映,儒-釋-道-伊斯蘭-基督文明(晚清西方人傳入),三教九流和諧共處,自古兵家必爭之地,這裡就是隴右歷史文化名城鹵城--鹽官。

這裡曾是北線絲綢之路和南線茶馬古道的交匯點之一,處於關隴古道和隴蜀古道連接部,聞名國內的鹽官騾馬交易市場就是這種文化遺存的體現和映證,回首歷史,對於當下建設一帶一路和西部開發具有重要的意義。

地理環境


古道要衝
古道要衝
得隴望蜀,北接渭水,南通川蜀,地理上處於古絲綢之路渭水線複線和茶馬古道交匯處。
先秦至近代,中原巴蜀互通,最平坦的道路是從成都平原出發,北上漢中,經隴右的西漢水流域、渭河流域,再越隴山《分南(過甘泉麥積山)北(過隴縣)二道》,經寶雞,進關中,入中原。據專家研究,史前社會,中華大地上東西方古部族的大遷徙路線中,這一條很重要。夏商周時代秦民族的西遷隴右,後來秦國的東進和南下滅蜀,基本就是沿著這條路線。劉邦自漢中“還定三秦”,興漢滅楚。東漢劉秀消滅割據隴右的隗囂和巴蜀的公孫述,大體也是利用這條軍事線。所以,三國時代,鹵城為蜀魏兩國持久鏖戰、攻伐爭守的戰略要衝,根本原因在於,它是“關中—隴山—渭河流域—西漢水流域—漢水上游—巴蜀=鹵洮古道”這條軍事交通孔道的樞紐。
鹽官作為一座在商貿領域活躍於隴右地區的千年古城,素有“旱碼頭”之稱。
秦漢時期: 西縣(鹽官古地名)為陝-甘-川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線路與支點;
三國時期: 秦隴要衝,鹵城為蜀魏爭奪交鋒的前沿堡壘。諸葛亮首次攻魏屯兵地,史載的鹵城之戰--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蜀軍和魏軍在鹵城發生的戰役,諸葛亮率領蜀軍以少打多正面擊敗司馬懿統帥的魏軍。
宋金時期: 鹵城為宋金對峙爭奪的戰略要地(鐘樓寺內古碑記載);
康熙十五年,清朝陝西總兵與吳三桂割據勢力在此鏖戰數月,以平三藩;
鹽官鎮位於天水市和隴南市接壤處,隴南市東北門戶位置,西漢水上游漢陽川(當地人叫鹽官川)中樞,二堡拱衛(當地人稱羅家堡和祁山堡或大堡子),東接天水市、徽縣,西鄰西和縣。面積121.72平方千米,52764人(截至2018年末戶籍人口)。轄2個居委會、27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地鹽官,北緯34°16′,東經105°28′ ,距縣城33千米。屬黃土梁弗溝壑區,平均海拔1480米。西漢水、峁水河等多條河流匯聚流經此地。G7011十天高速G316/G567/S306公路過境。安史之亂時,唐朝詩人杜甫沿隴蜀古道入川途經此地,曾留有“鹵中草木白,青者官鹽煙”等詩句。
機關駐地鹽官(北緯34'16,,東經105~28),為西北騾馬牲畜交易中心和隴南商品集散地之一。有耕地73154.30畝,其中有山地67027.3 畝,川地6127畝。有村民委員會27個,村民小組160個,人口密度為388人∕k㎡,人口為52764人(截至2018年末戶籍人口),2006年農業總產值為3353.80萬元,糧食總產值為1728.85萬元,勞務人數為9150人,勞務收入有3100萬元。

歷史沿革


非子牧馬圖
非子牧馬圖
自古西垂通衢,物華而天寶。
鹽官是隴東南地區人類最早活動和開發地區之一。早在新石器時代,西漢水上游鹽官水流域內就有多部落定居融合,密集分佈著新舊石器時期新集遺址、鄭家磨遺址、黑土崖遺址和王家磨遺址等史前文化遺址30餘處,採集遺物有仰韶文化(早、中、晚)、常山下層文化、齊家文化、劉家文化、西周文化、寺窪文化、春秋戰國及漢代等不同時期。調查者認為,常山下層文化和案板三期文化角逐於西漢水上游。明證這裡是黃河仰韶文化和長江巴蜀文化的交匯點,其中包含了前仰韶文化和大地灣文化等多種文化類型,多民族部落衝突融合,開放而兼容並蓄充分孕育著秦人發展壯大的基因。
在鹵城鹽官這種特定的歷史區位中,風氣兼南北,語言雜秦楚,西漢水上游的歷史文化有著鮮明的個性和地域特徵,表現為多元性和包容性。這便是既有三秦文化、中原文化、西域羌氐文化的影響,又有巴蜀文化和荊楚文化的因子,經過數千年的溶和、積澱,便形成了當今的鹵城/西漢水上游文明。
鹽官鎮[甘肅禮縣鹽官鎮]
鹽官鎮[甘肅禮縣鹽官鎮]
夏商時期為《禹貢》之雍州地。周朝時期孝王“邑非子於秦”,秦人的發祥地在西垂(西犬丘)一帶,史稱“非子邑秦”, “居西犬丘”。中經襄公,直至文公時秦都才由西垂遷到汧渭之會。秦昭襄王時置此地設隴西郡西縣。秦朝時,為西縣治所, 《括地誌》云:“秦州上邽縣西南九十里,漢隴西西縣是也。《清一統志》記載:“西縣故城在秦州西南一百二十里。”《晉書》地道記載:“始昌城故西縣城也”。除去古志誤差,西縣地望即現在鹽官。西漢時,為涼州刺史部隴西郡西縣,西南部有益州刺史部武都郡、嘉陵道和隴西郡羌道,王莽時期改西縣為西治。東漢時,地屬涼州刺史部漢陽郡西縣,西南部有武都郡武縣及羌道。三國時,稱之鹵城,為魏蜀交戰界地,雙方互相爭奪,各有懷屬(蜀漢稱之鹵城,曹魏稱之西縣)。晉時,屬秦州天水郡始昌縣(晉改西縣日始昌)。仇池國(296一322)時期,全部地域屬仇池國。前趙(304一329)、後趙(31爭一351)、前涼(314一376)、前秦(351一394)、後秦(384一417)時期,這幾個地方割據政權或全部或部分,或較長時間或短暫地佔據過本地域。唐時,先屬山南西道,后屬隴右道秦州。鹽官城曾為黨項馬邑州州治所,隸於秦州都督府。五代的岐、唐、晉、周時,屬隴右道秦州天雄、雄武節度使所轄,西南部沒於吐蕃。五代漢時全地域沒於吐蕃。鹽官屬天水軍轄治。清朝雍正六年(1727)改屬秦州。中華民國時,民國2年(1913)袁世凱令各州府改道,改渭川道。民國16年(1927)道廢,縣直屬於省。民國25年(1936)蔣介石令甘肅全省設七個行政專員公署,屬第四區(天水)專署領轄。1949年8月在解放軍一野七軍彭紹輝將軍帶領下,經鹽官解放戰役全城解放,在當地鄉賢首領獨五爺的帶領下舉城開門迎新,解放軍初期的開明政策,任用社會賢達安撫戰亂情緒,凝聚社會力量,穩定發展了建國初期的當地經濟民生。初隸武都專 區,1955年10月劃歸天水專區。1985年7月又劃歸隴南地區。
鹽官鎮[甘肅禮縣鹽官鎮]
鹽官鎮[甘肅禮縣鹽官鎮]
關於鹽官古地名西縣,《說文解字》載:“鹵:西方咸地也。從西省,象鹽形。東方謂之 㡿 ,西方謂之鹵。”可見西鹵同義,秦統一文字,篆書“西”字形同“鹵”字,為通假字,又因為鹽官乃產鹽勝地,故西縣又稱鹵城或西城。
鹽官鎮[甘肅禮縣鹽官鎮]
鹽官鎮[甘肅禮縣鹽官鎮]
另據明嘉靖年間西和知縣太原進士楊典撰文的《重修鹽官鎮鹽井碑記》記載:“余旁搜博訪,遍考史冊,秦之隴西,漢之天水,宋之漢陽,皆此地也”。西漢水自古有“天漢”“天河注水”之說,據西漢水上游出土的“天水家馬鼎”銘文記載,古地理名“天水”則莫非此地。

人口


2021年6月15日,禮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發布,鹽官鎮人口數為41784人。

秦人發祥之地


西垂
西垂
據《史記·秦本紀》記載:秦人先祖“在西戎、保西垂”,“非子居犬丘”,“庄公居其西犬丘”,“秦仲、庄公、襄公葬西垂”。於此世居數百年,秦人稱自己祖先居住地為“西”,西垂即西犬丘是秦人走向中原成就功業的搖籃。司馬遷在《史記·六國年表》中說:“夫作事者必於東南,收功實者常於西北”,秦人之興起,驗證的正是這個中國歷史宿命論。西漢水上游的鹽官鎮是秦人的早期都城,根據中國古代帝王陵墓埋葬規律,一般帝王陵墓都跟都城間隔或一段距離,安排在帝王都城附近。上世紀九十年代新發現的秦第一陵園-西垂陵園正好位於鹽官以西約15公里大堡子山位置;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國之重器-秦公簋(考證為秦襄公或秦景公作鑄),於1919年出土於甘肅天水西南-鹽官境內,今鹽官一帶的西犬丘地區,曾是秦人早期的都邑"西垂宮"所在,秦人慧眼獨具:鹽官正好處在西垂河川“聚寶盆”中央,三角形勝,有星拱月之勢。
西漢水源頭氣候溫潤,土地肥沃,宜農宜牧,是天然的優良農牧場所。鹽和鐵是古代中國立國的戰略性經濟資源,鹽官有鹽井可熬鹽,鹽滷資源得天獨厚,秦人先祖正是以這寬廣富饒的河谷盆地起家,經過與周圍西戎族進行艱苦的武力攻伐和辛勤的農牧經營,為開創後來的煌煌偉業奠定了基礎。
秦伐西戎
秦伐西戎
鹽官古鎮,這裡自古以來就盛產水鹽。在科技欠缺、交通閉塞的年代,食鹽對一個國家和地區的興衰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鹽官原名鹵城,這裡有高濃度的滷水自地下湧出。早在兩千多年前,這裡就已經因鹽而興。
鹽官豐富的鹽滷資源為秦人的興旺提供了兩個得天獨厚的條件。其一,與秦人相鄰的其他民族或部落,絕大多數都不掌握食鹽資源,但食鹽又是生活的必需品,因而得用糧食或其他東西交換,秦人因此致富。其二,鹽官有大量從地下湧出的滷水,像人一樣,騾馬也是需要食鹽的,從這養出的騾馬才膘肥體壯。歷史上,鹽官騾馬就以個頭高、力氣大、性情溫和而著稱。
兵車作為春秋戰國時期的主要武力裝備,是國家軍事實力的象徵。秦人以養馬立身,最利車戰。
直到上世紀90年代,鹽官都是西北地區最大的騾馬交易市場,騾馬交易者除甘肅本地人外,更有從四川、陝西、寧夏、青海等十幾個省遠道而來的。
至此,我們大體可以歸納出一條西漢水流域的秦人由弱到強的發展脈胳:
西漢水流域豐茂的水草、鹽官豐富的食鹽利於畜牧——有良馬而能遠行——由隴南一隅走向關中平原——虎狼之秦最終問鼎中原。(本文選編於《中國國家地理》2016年02月)

自然條件


明以降列甘肅四大名鎮之一。鹽井生產始於周秦,歷代相承,營煮不輟。西漢時,是地設鹽官,專管鹽業,後世因而將官名易為地名。明清兩代為西和縣轄地。1941年建鎮,1946年劃歸禮縣。1958年改鹽官公社,管轄“上四區”,1983年改鹽官鎮。1990年,面積75.59平方千米,人口27722人,截至2018年戶籍人口為52764人,轄14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轄鹽官鎮居委會,新聯、新合、王城、羅堡、高樓、周河、新山、排頭、新中川、新集、西溝、東庄、鴨合、北堡14個行政村。

氣候

暖溫帶半濕潤性氣候,氣候濕潤,四季分明。平均海拔1480米,年降雨量476毫米,全年無霜期198天,年平均氣溫10.6℃。

地貌特產

花牛蘋果
花牛蘋果
該鎮境內屬隴山以西,西秦嶺北坡黃土梁峁溝壑區,山勢綿延,起伏舒緩,土質鬆軟、肥沃。西漢水橫穿其境,西漢水上游兩岸漢陽川形成了一條長近百里的帶狀平川。還有峁水河稠泥河汪川河等多條河流流經此地。境內氣候溫和,雨量適宜,是縣內主要產糧區之一,年平均氣溫9.9C,降水量495毫米。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洋芋為主,糜谷、高梁、大豆、蕎麥等次之,亦有中藥材、葵花、蔬菜等經濟作物,盛產蘋果。

西北騾馬交易市場


茶馬古道-馬背上的貿易
茶馬古道-馬背上的貿易
鹽官,地處隴東南的河谷地帶,天水市和隴南市接壤處,漢陽川中樞位置。西漢水上游是秦人的發祥地,秦人有畜馬善御的部族傳統,《史記·秦本紀》記載,秦之祖伯益“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贏”,《史記·秦本記》記載: “非子居犬丘、好馬及畜,善養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馬於沂渭之間,馬大蕃息”。非子善養馬,得到了周孝王賞識,讓他繼承了祖先伯益的贏姓,號稱秦贏,邑之秦。作為周朝的“附庸”,為周養馬。記載中的西犬丘即西垂,后又叫西縣,鹽官在西縣的腹地,西垂是秦初的都邑,可以說非子牧馬的中心必在鹽官。此地,古代養馬的條件非常優越,除西漢水兩岸牧草豐盛外,還有一個其它地方難覓的優勢,即這裡有鹽。人類生存不能離鹽,馬的生長也需要鹽。這地方地下藏有鹽,地表有鹽泉,土壤中也含鹽。朱綉梓《西和縣誌》記載: “鹽官城內鹵池,光闊十餘丈,池水浩瀚,色碧味咸,四時不泅,飲馬於此立見肥壯”。
秦人皇家馬場:一九七一年底,蒙張村在搞農田基建時,掘得一秦墓葬群,其中最具歷史價值的便是“天水家馬”鼎。該鼎青銅質地,高22.5厘米,口徑22厘米,重4.5公斤。蓋表、腹上部各陰刻篆隸書十三字:“天水家馬鼎容三升並重十九斤”,該器被專家學者考證為秦器,名為“天水家馬”鼎。西漢水上游的開闊河川,為古西垂地,土地肥沃,水草豐茂,又有鹽井,是非常理想的繁畜之地。這裡出產的馬匹高大雄健,耐力持久,在上古時期,既可為優良的戰馬,又可為優良的運載工具。嬴人非子曾在此為周王室牧馬,“馬大蕃息”,邑於“秦”,足見其地產馬條件的優越。直至如今,該地鹽官騾馬仍飲譽全國。鹽官所在的西漢水一帶作為秦人東進關中一統六國的大後方,為秦人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秦人在這裡設品質要求極高的皇家家馬牧場,有其內在的必然性。秦人在此起家使得這裡適宜於養馬的“優勢”天下皆知。一直以來,在鹽官周邊一帶餵養的騾馬毛色好、體型好、耐力強、能拉善馱,是短兵器時代國家的戰備物資,也是農業經濟時代各地比較青睞的“勞作工具”。在優勢資源富集地形成交易市場完全符合經濟運行規律。
古城牆
古城牆
人們重新揭開這段失落的歷史,出現於90年代盜墓活動的產物。然而無論如何,通過地下出土的青銅器物人們認識到了祖輩守護的大山背後的歷史。事實上,作為另一種“當代史”的參照,走訪在現代化的浪潮衝擊下的鹽官騾馬市場,也會不由得思考起它的歷史根源。除了“天水家馬”鼎銘文和非子牧馬記載,鹽官曾經是馬邑州州治所,馬邑州就是良馬之城的意思,可見鹽官的馬文化淵源的久遠和繁盛,馳名國內的鹽官的騾馬市場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鹽官鎮[甘肅禮縣鹽官鎮]
鹽官鎮[甘肅禮縣鹽官鎮]
地理位置上東聯西會,南來北往,商賈雲集成就了鹽官騾馬市場的歷史地位,東部農業地區需要畜力耕耘,西方鄰近廣闊的甘青藏天然牧場,南方的秦巴岷山山系崎嶇山路通行又需要騾馬來負載貿易,北依絲綢之路,這些都是鹽官騾馬市場的獨特歷史地理條件。在鹽官的民間騾馬交易市場形成時,當時以鹽官為中心已“放射狀”開通了多條商旅往來的道路。這些四通八達的交通線路便於騾馬商販降低成本,減少經營風險,民間騾馬交易市場的興起是對鹽官已形成商貿地位的肯定,同時也提升了這座因鹽而興旺千年古城的商貿聲譽。
鹽官鎮[甘肅禮縣鹽官鎮]
鹽官鎮[甘肅禮縣鹽官鎮]
鹽官至唐代形成規模龐大的騾馬市場,馳名四海。“自唐始除元外均以以茶易馬,於是此地又是以茶易馬的集散地,清統一全國后逐漸不用西北馬,以查哈馬代之…”(《隴南市禮縣誌》),康熙四十四年停止以茶易馬,清朝末年有了騾馬集民國三十年,米糧柴炭、騾馬已有了固定的市場,鹽官騾子就有“跌地三尺”的說法。鹽官騾馬性能優良,市場交易活躍,覆蓋範圍廣大,由此而衍生的鹽官馬商幫名震一時,據老人們講鹽官在明清時有十二支馬幫隊伍。每年要在鹽官馬坪山進行馬術和鏢師武術比賽,以確定來年的馬幫主。建國后,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商品經濟的發達,鹽官成了隴東南的重要集市之一,1952年首次舉辦全國性的騾馬交流會,其後演變為鹽官物資交流大會。交易畜源由縣內擴展到舟曲、卓尼、川北、牲口遠銷陝、青、寧和晉、魯、豫、皖等地,影響極大,已形成了一道騾馬交易的獨特的風景線。據考證,自秦漢始,鹽官就有了騾馬市場。到東漢時,除軍需之外,大牲畜普遍用於農耕,農畜的大量增加為當地形成市場提供了有利條件。加之鹽官地處號稱“秦隴要衝”的咽喉之道,是歷代兵家相爭的戰略要地,軍隊的需求為鹽官騾馬市場的興盛又添了一筆。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鹽官騾馬市場出現了繁榮局面,牲畜來源由原來的鄰近地區擴展到青海、寧夏、山東、山西、河南、安徽、遼寧等地,1988年成交額均在5000萬元左右,雲南、四川、貴州、廣東、河南等17個省市的客商從這裡購走騾子8700匹。在西北地區騾馬肉畜交易市場仍然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為此,當地有識之士指出:在各地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的今天,如何充分利用鹽官騾馬市場這塊“金”字招牌,把市場發展同當地畜牧業發展結合起來,通過市場無形的帶動作用,促進當地養殖業、加工業進一步發展,以此幫助當地群眾加快脫貧致富的步伐,把產業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進而把優勢產業打造成富民產業。
鹽官騾馬市場中流行的牙行是中國最古老的商業貿易交易方式。當地人把騾馬交易這一行業叫“六成行”(取六畜之意),但在騾馬交易的過程中也同樣需要獨特的語言聯結來自不同地區的人進行交易,當地人把這一行業專用的語言及行話叫“黑話”(不含貶意)把持有這一特殊話語的人群叫“牙(押)行”(即中間人,介紹人)他們通過獨特的語言完成了不同人之間的交流,起到了牽針引線的橋樑作用,這一語言往往通過含蓄的叫法讓一般人都蒙在鼓裡,經過“牙(押)行”協調交易雙方的關係最後趨於和諧,從而從中得到一定的報酬,黑話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在“六成行”里讀1為qi,讀2為du或chou,讀3為xie,讀4為cha,讀5為man或(pan),讀6為nai,讀7為xin,讀8為kao,讀9為wan,讀10為起兒。有著千年騾馬畜養傳統的古鎮市場用來自異域的古波斯語言來作為溝通交易的媒介,本地近年來曾經出土多枚古絲綢之路西域貨幣,可以這樣推斷——鹽官所處的位置正是古絲綢之路與茶馬古道的交匯之處,如此方可解釋古波斯語在騾馬市場當中的實際運用。
鹽官騾馬市場的牙行們還精通相馬之術。

文化遺產


西漢水畔千古絕唱--《詩經·國風·秦風》
蒹葭
蒹葭
作者:(先秦)佚名
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車鄰
有車鄰鄰,有馬白顛。未見君子,寺人之令。
阪有漆,隰有栗。既見君子,並坐鼓瑟。今者不樂,逝者其耋。
阪有桑,隰有楊。既見君子,並坐鼓簧。今者不樂,逝者其亡。
駟驖
駟驖孔阜,六轡在手。公之媚子,從公於狩。
奉時辰牡,辰牡孔碩。公曰左之,舍拔則獲。
游於北園,四馬既閑。輶車鸞鑣,載獫歇驕。
小戎
小戎俴收,五楘梁輈。游環脅驅,陰靷鋈續。文茵暢轂,駕我騏馵。
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在其板屋,亂我心曲。
四牡孔阜,六轡在手。騏騮是中,騧驪是驂。龍盾之合,鋈以觼軜。
言念君子,溫其在邑。如何為期?胡然我念之!
俴駟孔群,厹矛鋈錞。蒙伐有苑,虎韔鏤膺。交韔二弓,竹閉緄縢。
秦雄圖
秦雄圖
言念君子,載寢載興。厭厭良人,秩秩德音。
晨風
鴥彼晨風,郁彼北林。未見君子,憂心欽欽。如何如何,忘我實多!
山有苞櫟,隰有六駁。未見君子,憂心靡樂。如何如何,忘我實多!
山有苞棣,隰有樹檖。未見君子,憂心如醉。如何如何,忘我實多!
無衣
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老!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注:《無衣》是秦先民抗擊西戎入侵的軍中戰歌。
權輿
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無餘。於嗟乎,不承權輿!
於我乎,每食四簋,今也每食不飽。於嗟乎,不承權輿!
以上選自《詩經·國風·秦風》,大約是2500年以前產生,《國風·秦風》是《詩經》十五國風之一,共十篇,為秦地先民民歌,《詩經》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對後代詩歌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成為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秦本為周的附庸,周孝王時,秦之先祖非子受封於西犬丘(西垂-今西漢水上游一帶)。平王東遷時,秦襄公因出兵護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後來秦逐漸東徙,都於咸陽。秦風十篇,題材多與馬相關,先秦祖地即現在甘肅東南部西漢水上游鹽官河流域,秦風詩篇大都是東周時代這個區域的民歌。
秦公銘
秦公曰:“不顯朕皇且,受天命宅禹跡,十又二公,在帝之坯。嚴,恭夤天命,保業厥秦,事蠻。余雖小子穆穆,帥秉明德,刺刺(烈)桓桓,邁民是敕。咸畜胤士,盍盍文武,鎮靜不廷,虔敬朕祀。作吻宗彝,以邵皇且,其。嚴御各,以受屯鹵。多釐眉壽無疆,畯疐在天,高弘有麐,灶有四方。宜。”
譯文:“秦公說:我的正大光明的祖廟,承受天命,矗立在大禹王的地界,奉祀的十二位祖先,在白帝的犬丘城之地。(我的)嚴父,謹守周宣王命令,保衛著大秦基業,擴大著秦的版圖,威震蠻戎各族。(我是)嚴肅莊重的後代小子,執行著先祖遺留的美政美德。我勇猛強悍,但以萬民的要求為政綱。(我)把知識超群的人才全都聚集在我秦國,有顯赫的文臣武將,國家安定,百姓撫順,(於是)我來虔誠的進行宗廟祭祀。(我)做了一件寶器緊挨祖宗牌位前,用來頌揚我的祖先。(我)請父“其”等先祖駕車回宗廟享受鹽腌的精美祭品。祈願我大秦多福多喜,長壽無疆,如同在天的明星般輝煌。在中土進行高規格大規模的開國慶典,統一天下四方。”秦公祭祖銘文出現鹽滷祭祀文字“以受屯鹵”。
秦 圖騰
秦 圖騰
秦公簋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銘文內容記載秦國建都華夏,已歷十二代,威名遠震;秦公繼承其祖先功德,撫育萬民,武士文臣,人才濟濟,使自己永保有四方,乃作此器以為頌。銘文字體整飭嚴謹,微曲中求勁健,表現出強悍雄風,也是春秋時期秦國的傳神寫照。銘文字數,蓋內和器內底共鑄銘文123字,其中重文3處。
該器出土於民國初年,具體出土地點多以訛傳訛,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出土於天水市西南西漢水上游,據北京大學、西北大學、中國國家博物館、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5家聯合考古隊結論該器出土於鹵城鹽官境內。
杜甫詩選《鹽井》
詩聖杜甫
詩聖杜甫
杜甫西行入川經過這裡寓居,見草木受鹵氣浸漬而凋枯,青煙滿川,人們正忙於煮鹽,又深慨上下其手、公私爭利,遂作《鹽井》一詩:
陳貽焮先生《杜甫評傳》解說得好:官家規定產鹽的任務很緊迫,鹽民汲井煮鹽,挽車運鹽,操作十分辛苦。官家抬高鹽價,鹽商又從中漁利。雖說物情爭利,本極自然,不足嗟嘆,其實這就是詩人莫大的嗟嘆了。“自公斗三百,轉致斛六千”,十斗為斛,即是說,鹽商以每斗三百錢買進,以每斛六千(即每斗六百)錢賣出,倍獲其利。
鹽泉賦
賢相 膠鬲
賢相 膠鬲
有泉焉,淵源靡暨,濟漾不窮,跡垂千古,惠流於今,巨源發於漢北盛名播於隴南,溝儈之盈,不足比其清雅。川澤之會,悉足同其浪潤,雖非江海之流派,潤下作咸,縱無膠鬲之來舉,所運為鹽,緬懷遺跡,自古有年,漢稱鹵城,實此之源。歷唐與宋,幾經出沒之象,迄元至明,不少潰沖之跡;及乎大清定鼎,是以鑿築得詳,集七邑之狐腋,成一邑之巨觀,金雞飛藏,不必究其原尾。玉兔賓士,不必窮其顛末,則見源泉混混,不舍晝夜,往來紛紛,共獲樂利,汲者汲,荷者荷,賡歌與晶亭之上;浸者浸,潤者潤,談笑於漢水之旁,一派巨流,湧出無限瓊漿;幾杯清凈,結成百般甘露。
是泉也,調和千百里,供養億萬家,渭渭玲瓏映月,點點珠磯似玉。非貪泉之橫流,非盜泉之暴露,非野泉之衝突,涓埃無補,非下泉之漫流,你潤洋滋,故其勢之汪洋也。如廉泉之洶湧,其機之活潑也。如沃泉之澎湃,其清且美也。似甘露之滔滔,其馨且醇也。似釀泉之漫漫。口口口口口口。雖不能輿洗墨池,寫成詩賦,竟依然煉烹丹灶,是若銀沙。原為之臨泉而賦日:
名流千載似此泉。
膠鬲何時先著鞭。
不有漁翁來道破。
百慮千愁終難宣。(王文權)
建修鹽官鹽神廟碑記
香醇調和千萬家
香醇調和千萬家
西和鹽官之有鹽井也,自唐以來,迄將千有餘歲矣。明元以上,年代荒遠莫稽。有清中發捻亂后,鹽井乃歸官有。設局征課,而官民之煮鹽為生者,始如農之耕疇納稅焉。雖然國家有興替之殊,時代有更遷之變,而井之源泉混混,不舍晝夜者,固千年如一日也!其乾健坤貞之德,雖日天動未始,非神明有以呵護之也!然訪錫神之廟址,則斷礎殘碑,土花斑駁,不知其幾百年矣!依稀然不可復識。其建也,何代何人,不得而知之;其廢也,何年何月,亦不得而知之。邑之紳民欲求一瞻仰者,弗可得耳!民國成立,井雖改為國有,向以邑令兼理。及八年始,置專官長斯局者,年一更易,皆未能局久任。歲壬戌季秋,予由閩茫隴秦檄來長斯,迄今兩載矣!雖無報最之功,幸無通逃之負,斯固鹽民之恭順,抑亦神力之護恃。今春,官民相飲和食德,溯及木本水源,以神無可式憑,殷殷焉將創建神宇為請,蓋亦崇報之意。予感明神之有應,順合鎮之輿情,愛特恭襄斯舉。而鹽民等,尤踴躍輸誠,計效工者二百餘家,歷時閱六月,費紙幣萬餘絡。茲當落成之始,成喜方所瞻依並請記於予,以期垂久。予維是役,神人相與,乃護觀成。然莫為之後,雖盛弗傳。是則予所望后之從事於斯者,因走筆為之記。又從而歌曰:“祁山蒼蒼兮,漢水洋洋。維神之靈兮,潛德幽光。從井惠人兮,流澤孔長。自今始兮,廟貌堂皇。神其式憑兮,時格馨香。我為鹽民祝兮,嘉惠無疆。”
海軍部上尉西和鹽官產鹽徵收局局長古閩侯官姚啟飛敬撰。
清例授儒學生員、壬子歲初選眾議院議員、王文權敬書。
中華民國十三年,歲次甲子孟秋之月,穀旦公立。
民國·姚啟飛
重修鹽官鎮鹽井碑記
西鹽璽秦封泥印國家一級文物 現藏於陝西博物館
西鹽璽秦封泥印國家一級文物 現藏於陝西博物館
天不愛道,地不愛寶,亶乎其然。寶藏之興,固有金玉錫鐵銅礦;而濟世猶見鹽之為物,生民不可一日而乏者。西和治東,古迹漢諸葛祠,祁山堡東鹽官鎮,古有鹽並。我大明編卒工,阮三十家,日支水五百斗,月收鹽三百六十五斤有餘。不惟有益於一方之生民,抑凡濟遐方之用動。不意嘉靖十二年十月初九日戊辰,其井響聲如雷,至次日,西南隅塌一角,水涸五日,義官何論並灶戶呈其事,知縣魏尚質同諸父老設香案虔禱,其水復出,大巡王公紳少,方伯劉公存學,即命秦州同知郎中於光宇督工,散官左宗寬,老人趙奮鼎建如舊,訪父老日,究其井之源頭,雖有石碑,因年久碑文脫落大半,命洗滌垢。站。謹尋摸其一二,謂井之源流肇自後周,有異僧志恭,翼水於地,後為鹵城池。至唐貞觀間,尉遲敬德田獵於此,流矢中兔,其兔帶矢之地,遂掘而成井。唐杜甫有詩,具述其所由來。故至宋淳熙元年,開封劉規,掌其出納國稅,越雨冬,暴風起於西北隅,井隨地而大壞。規思然,莫知所以,呈於有司,調長道、天水、大潭三縣夫役,仍委知長道縣事兼兵馬都監宋壓重建並。功完,水仍涸。公設香案再拜,而井水湧出,誠意感格之述,其井遂成,世世以至於今。其鹽,西南通徽、成、階、文、漢中,東通秦隴,凡舟車所至,人力所通,靡遠弗濟,又為國助邊儲有所賴,通商貨利無不鹽,余旁搜博訪,遍考史冊,秦之隴西,漢之天水,宋之漢陽,皆此地也。肇啟於此,迄今千載余矣。諸父老慨然興懷,見舊碑脫落頹壞,恐世后鹽井源流久而失傳。金諸屠今為記,予乃鐫磨舊碑之跡,溺管一述之雲,仍備錄事實磨碑,后之人弈世相傳,庶知其所由來矣。則后之視今,非猶今之視昔也哉!固勒石,以志不朽。鄉進士知西和縣事楊典撰文。嘉靖丁未正月吉旦,立石。鄉進士知西和縣事文林郎太原楊典撰。
活著的相馬經
伯樂相馬
伯樂相馬
春秋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軍事的需要,馬的作用已十分凸顯。當時人們已將馬分為六類,即種馬(繁殖用)、戎馬(軍用)、齊馬(儀仗用)、道馬(驛用)、田馬(狩獵用)、駑馬(雜役用),養馬、相馬遂成為一門重要學問。傳說中,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史記伯樂本名孫陽,善相馬,字子良,又稱王良。他是春秋時代的秦人。傳說中,伯樂一日在秦人養馬勝地西垂見一匹馬拉鹽車而上山,其馬瘦弱,蹄伸膝折,灰汗交流。伯樂大驚,知道此為名曰騏驥的千里馬,立即將其解下,脫衣為馬披上,此馬仰首而鳴,聲達於天,如金石之聲。伯樂買下此馬,精心飼養,一年後,此馬體形如龍,毛色閃亮,兩目如炬。諸國遣使持金來購,伯樂謝絕,將它贈給墨翟。墨翟乘此馬翻山越嶺,如行平地,世人方知伯樂為良馬之知音。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為伯樂。在秦國富國強兵中,作為相馬立下汗馬功勞,得到秦公信賴,被封為“伯樂將軍”。作為春秋時期秦人牧馬勝地的鹵城鹽官,伯樂相馬師群英薈萃,可以說,鹽官騾馬市牙行的鼻祖便是伯樂其人,其相馬技藝流傳沿用至今,百試而不爽。我們認為《相馬經》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集體智慧創造的動物學、畜牧學的重要古代文獻,國人自古託名人而命書名,伯樂成為相馬代表的託詞,就好像《黃帝內經》並非黃帝本人創作一樣。實踐出真知。伯樂相馬師們經過多年的實踐、長期的潛心研究,取得豐富的相馬經驗后,進行了系統的總結整理。他們搜求資料,反覆推敲,終於寫成我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相馬學著作—《相馬經》:
相良馬—馬生,足墮地、無毛,行千里。尿舉一腳,行千里。闌筋豎者,千里。馬膝如團曲,千里。馬一歲、上下齒二十,四歲、齒黃,三十三歲、齒白。馬頭為王,欲得方。目為丞相,欲得明。脊為將軍,欲得強。腹為城廓,欲得張。四下為令。頭欲長。眼欲得高眶,眼睛欲得如懸鈴、紫艷光,眼下懸蠶、懸鑿欲得成。鼻孔欲得大,鼻頭欲得有王、火字。口中欲得赤。膝骨欲得圓而張。耳欲得相近而豎,小而厚。伏龍骨欲得成。頸欲得長。雙趹欲得大而突。蹄欲得厚。腹下欲得平,有八字。尾欲得高而垂。
相羸駑馬—凡相馬之法,先除三羸五駑,乃相其餘。大頭小頸一羸也,弱脊大腹二羸也,小頸大蹄三羸也。大頭緩耳一駑也,長頸不折二駑也,短上長下三駑也,大胳短脅四駑也,淺髖薄髀五駑也。
相良馬總論—馬有駑驥,善相者乃能別其類。相有能否,善學者乃能造其微。今夫,或赤、或黃、或黑、或蒼,蟻聚、蟲集,旅走,叢立,四散恦 * ,開合萬狀。而善相者,掉手飛靡,指毛命物,其質之可取者,牧、畜、攻、教殆無遣質,自非由外以知內,由粗以及精,又安能始於形器之近,終遂臻於天機之妙哉!今列相法於其後,以俟能者雲。
相頭—馬頭欲得高峻如削成,又欲得方而重,宜少肉、如剝兔頭。壽骨欲得大,如棉絮包圭石,嗣骨欲得廉而闊、又欲得長,額欲方而平,八肉慾大而明,易骨欲直,元中欲深,頰欲開,鞅欲方。
相眼—馬眼欲得高,又欲得滿而澤、大而光,又欲得長大。目大則心大,心大則猛利不驚。目睛欲得如垂鈴,又欲得黃,又欲光而有紫艷色。箱欲小,又欲得端正,上欲弓曲,下欲直,骨欲得三角,皮欲得厚。若目小而多白,則驚畏。瞳子前後肉不滿,皆惡。目不曲滿,上瞼急、下瞼淺,不健食。口赤,睫亂,眼下無肉,皆傷人。
相耳—馬耳欲得相近而前立,又欲得小而銳、狀如削竹——如削、欲促。耳小則肝小,肝小則識人意。緊短者良,若根漫及闊而長者,皆駑。
相鼻—馬鼻欲得廣大而方。鼻中色慾得紅。鼻大,則肺大,則能奔。素中欲兼而張。水火欲得分。
相口—馬口吻欲長。口中色慾得鮮明。上唇欲得急,下唇欲得緩,上唇欲得方,下唇欲得厚而多理。上齒欲鉤,下齒欲鋸。下頜欲深。喉欲曲而深。唇不覆齒,少食。齒左右蹉不相當,難馭;齒欲得深而密,淺、則不能食;又欲得齊而白、白則耐;齒不滿不厚,不能久走。* * 欲得有瓣而明。舌欲得方而薄,長而大,色如朱。
相形骨—望之大,就之小,筋馬也。望之小,就之大,肉馬也,至瘦,欲得見其肉,至肥欲得見其骨。馬頸項,欲得厚而強,又欲得 * 。而頸、頭,骨欲大,肉次之。鬐欲得桎而厚且長,季毛欲長多覆,則肝肺無病。鬃欲帶,中骨高三寸。胸欲直而出。肊欲廣。兩肩不欲深,肩肉慾寧。*(鳥)間欲開,視之如雙 * ,雙* 欲大而上。膺下欲廣,一尺已上。背欲得短而方。脊欲得大而抗,脊背欲得平而廣,* 筋欲大。腹欲充,又欲平而廣,又欲大而垂。結脈欲多。大道筋欲大而直。肷欲小,肷小則脾小,脾小則易養。季肋欲張。脅肋欲大而窪,從后數,其脅肋過十者良。腹下欲有八字,腹下毛欲向前,腹下陰前兩邊生逆毛入腹帶者,駿。三府欲齊。髂骨欲大而長。尾本欲大而強,尾骨欲得高而垂。臂欲得長,而膝本欲起。肘腋欲開。髀骨欲短。龍翅欲廣而長。升肉慾大而明。股欲薄而博。虎口欲開。后髀欲廣而厚。汗溝欲深明。直肉慾方。輸鼠欲方。肭肉慾急。間筋欲短而減。機骨欲上,曲如垂箱。
相蹄—馬足垂薄,欲厚而緩。膝骨欲方而庳,又欲得圓而張,大如缽盂。腕欲結而促,又欲促而大,其間才容絆。距骨欲出。前間骨欲出前後目。附蟬欲大前後目。烏頭欲高。後足輔骨欲大。輔肉慾大而明。後腳欲曲而立。蹄欲厚而大,又欲厚三寸,硬如石,下欲深而明,其後開鷂翼、如蛤;有壟道者,軟。
相超逸—馬龍顱、突目,平脊大腹,肶。重有肉,此三事具備者,千里馬也。上唇急而方,口中紅而有光,此千里馬也。牙去齒一寸者,四百里。牙劍鋒者,千里。目中縷貫瞳子者,五百里;上下徹或雙瞳人者,千里;蘭孔中有筋及長毛者,五百里;目中五彩盡具,五百里。耳三寸者,三百里;二寸者,千里;如削筒者,七百里;耳本生角長一二寸,千里。羊須中生距如雞者,五百里。腹下陰前兩邊生逆毛入腹帶者,千里;一尺者,五百里。雙腳脛亭者,六百里。麻生墮地無毛者,千里。溺過前足者,五百里;溺舉一足如犬者,千里。膺下欲廣,一尺以上,名曰挾尺,能久走。脅肋從后數,得十者、良,十一者、二百里,十二者、千里,十三者、天馬。腹下平滿,直肉方,股薄而博,肘腋開,皆善走。
相壽夭—馬目中五彩具及眼箱下有字形者,壽九十。鼻上紋如王、公,壽五十。如火,四十。如天,三十。如山,如水,二十。如個,十八。如四,八。如宅,七。旋毛在眼箱上,四十。在值箱骨中,三十。在值箱中下,十八。口中見紅白光如穴中著火,老壽。若黑,不鮮明,盤不通明,不壽。
《相馬經》又曰:
三十二相眼為先,次觀頭面要方圓。
相馬不看三代本,一似愚人信口傳。
眼似垂鈴紫色鮮,滿箱突出不驚然。
白縷慣睛行五百,睛如撒豆勿同看。
面如側觀如鐮背,鼻如金盞可藏拳。
口叉宜深牙齒遠,舌如垂劍色如蓮。
口無黑齒須長命,唇似垂箱蓋一般。
食槽寬凈腮無肉,咽失平而筋有攔。
耳如楊葉裁杉竹,咽骨高而軟不堅。
八肉分而彎左右,龍會高而上古傳。
項長如鳳須彎曲,鬃毛茸細要如棉。
鬐高膊闊掄風小,肊高胸闊腳前寬。
膝要高而圓似掬,骨細筋粗節要攢。
蹄要圓實須卓立,身形充盈要平寬。
肋骨高而須緊密,排鞍肉厚穩金鞍。
三峰壓壓須藏骨,卧如猿落重如山。
鵝鼻曲直須停穩,尾似流星散不連。
骨筋大小須勻壯,下節攢筋緊一錢。
羊髭有距如雞距,能奔解走可行千。
以前貴相三十二,萬中難選一具全。

教育


乞巧女兒紅
乞巧女兒紅
幼兒園:未來幼兒園,新合幼兒園
小學:新聯小學,新合小學(上海航天希望小學)
初中:鹽官初中,鹽官九年制學校;
高中:禮縣第二中學(原西禮三中),“甘肅省教育系統先進集體”“隴南名校”。

名人軼事


女修玄鳥
大禹“嶓冢導漾”
膠鬲(jiāo gé)販鹽;
鹽官鎮[甘肅禮縣鹽官鎮]
鹽官鎮[甘肅禮縣鹽官鎮]
秦公伐西戎;
非子牧馬;
襄公始國;
伯樂相馬;
秦公祭祖;
周勃征西;
樊噲獻鹽;
趙壹賦文;
諸葛亮鹵城之戰;
鹵城大戰
鹵城大戰
空城計;
獨孤信側帽風流;
敬德田獵;
襄公始國
襄公始國
詩聖詠鹽井;
呂祖顯聖跡;
鹽官鎮[甘肅禮縣鹽官鎮]
鹽官鎮[甘肅禮縣鹽官鎮]
趙匡胤避劫;
吳氏抗金.....

名勝古迹


鹽官鎮[甘肅禮縣鹽官鎮]
鹽官鎮[甘肅禮縣鹽官鎮]
1.古鹽井,一口產鹽水井,位於鹽井院中。古時候大量的鹽就是從這裡生產出來的。可以說當時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據明代嘉靖時期《重修鹽官鎮鹽井碑記》記載:“究其井之源頭,雖有石碑,因年久碑文脫落大半,命洗滌垢。站。謹尋摸其一二,謂井之源流肇自後周(古人稱東周為後周)”,可見鹽井發祥於周代秦人佔據之時。廣開鹵池、馬飲滷水是秦人先祖在此牧馬成名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煮水成鹽也是秦人在此“安營紮寨”韜光養晦最終能東圖關中一統華夏的重要支撐。杜甫曾為之留詩“鹵中草木白,青者官鹽煙。官作既有程,煮鹽煙在川。汲井歲榾榾,出車日連連。自公斗三百,轉致斛六千。君子慎止足,小人苦喧闐。我何良嘆嗟,物理固自然。”由此可見當時鹽井產鹽的繁盛。
古鹵城(西縣)俯瞰圖
古鹵城(西縣)俯瞰圖
晚唐詩人薛能《西縣作》亦有詠鹽井之辭:“好井無疑漱入心”。
此外,晚清著名學者葉昌熾詩作《鹽官鎮》也多鹽井描述:“漢書地理志,三十六鹽官。河池下辨道,未聞列轉般。頗疑隋以後,下逮唐貞觀。鑿井與煮鹼,鹽利始肇端。屹然為巨鎮,南渡當臨安。尚有同谷記,可征乾道刊。閱世近千禩,此井尚未眢。滃然四泉眼,有如在浚寒。甃石制已古,柵木為巨欄。沸矞涌地出,霜雪生飛湍。朝汲復莫汲,鹿盧在井榦。據雲水升斗,易錢可如干。青銅日千百,朝夕營豆簞。俯仰既一飽,國課還可完。天地自然利,不溢亦不乾。戎鹽味如飴,色比青琅玕。”
2.太平山,又稱清肅觀。
玉皇殿
玉皇殿
在太平山清肅觀,相傳為呂祖顯靈之地,山上松柏擎天,香煙裊裊,大雄殿、玉皇殿,祖師殿,送子宮、伽藍殿、三官殿、觀音殿、瑤池宮、天王殿,偏殿、廟宇建築宏偉,布局嚴謹合理,神像肅目莊嚴,逼真,千餘株松柏,四季常青,山鳥長鳴,雕樑畫棟的殿宇里,磬聲幽遠,經聲悠揚,一尊尊彩塑佛像神態生動,栩栩如生,一面面浮雕壁畫美輪美奐。
3.攔河壩(古南寺-通明寺,毀於地陷)/鐘樓寺/財神廟/真武殿/北寺(趙匡胤題名賢德寺,毀於戰亂)
4.卧龍橋,相傳為宋太祖趙匡胤在五代十國時期戰亂中逃劫難的地方。
5.鹽井 祠
古井遺蹤
古井遺蹤
春秋初年,先秦崛起,先進的製作工藝及鐵器傳入西垂,使井鹽加工技術日趨成熟。戰國時期至秦建國初年,秦國生產力不斷壯大,國力強盛,一統天下。為當時先進手工業工藝的傳播及秦與巴蜀煮鹽技術的交流提供了現實條件。戰國後期至秦,國家對井鹽的開發十分重視,在西縣設立鹽官(官名),從此,井鹽生產工藝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據1997年《考古與文物》第一期記載了“西鹽”的竹簡封泥,經考證為秦代或戰國時期在秦國西縣設立鹽官(官名)的實證。鹽官並非鹽關,因官名而成為地名,而是因設置管理井鹽生產的鹽官而得名。鹽官井鹽生產歷史悠久,據《水經注》記載,早在西漢時期,這裡就設有管鹽之官。唐時,井鹽生產規模更大。杜甫經過鹽官時,有感而發,作詩記述了這裡“鹵中草木白,輕者官鹽煙。官作既有程,煮鹽煙在川。汲井歲猾猾,出車日連連”的繁榮景象。相傳鹽井被西漢水洪荒淹沒,有一異僧恭龔水於地為池,唐初敬德田獵於此,玉兔中矢,遂入池中后尋蹤掘而成井,再作發現,於是井鹽又復大盛。
附近的旅遊景點還有祁山堡,西垂陵園,秦文化博物館,仇池山,伏羲廟,麥積石窟,中川和龍池革命烈士紀念遺址,木門道,天水關,香山,紅河水庫,齊壽山軒轅故里等。

歷史名人


秦非子(?―公元前858年),嬴姓,名非子,西周犬丘(今甘肅禮縣鹽官)人。秦非子因善於養馬,得到周孝王的賞識,獲封秦地,號秦嬴。《史記索隱》:“非子息馬,厥號秦嬴。禮樂射御,西垂有聲。”
秦襄公(?—公元前766年),西周犬丘(今甘肅禮縣鹽官)人,春秋秦第一任國君。平王東遷,秦襄公出兵護送,封諸侯。公元前766年,秦襄公伐西戎的途中去世,葬於故地西垂。
秦文公(前765年—前716年),犬丘(今甘肅隴南鹽官)人,襄公之子,春秋時秦國國君,居西垂宮。前763年文公東獵擴地至岐西,收周遺民,設史官與誅三族刑法。《史記》:“及文公逾隴,攘夷狄,尊陳寶,營岐雍之間”。
趙壹,東漢辭賦家。漢陽郡西縣(今甘肅禮縣鹽官)人。趙壹的著作有《趙壹集》二卷,包括賦、頌、簇、抹、書、論及雜文共16篇,抒發其文賦情懷。
閻 溫(?-213年),字伯儉,三國時西縣(今甘肅禮縣鹽官)人。
楊公則,西縣(今甘肅禮縣鹽官)人,字君翼。仕齊歷宋熙太守、白馬戍主、晉壽太守、扶風太守等官。及梁武帝起兵,克建康有功,進號平南將軍、為湘州刺史。北征大敗北魏軍,謚號烈侯。
趙翻 (?-558)西魏、北周大臣,西縣(今甘肅禮縣鹽官)人,破汾州胡,以功封章武縣伯,魏恭帝初,加驃騎大將軍。
趙芬,字士茂,西縣(今甘肅禮縣鹽官)人。為隋文帝楊堅所親,遷東京左僕射,進爵郡公。開皇初,拜尚書左僕射,與王誼修律令,俄兼內史令,加金紫光祿大夫。
趙文表(?-580),西縣(今甘肅禮縣鹽官)人也,文表少而修謹,志存忠節。歷官東巴州刺史、計部中大夫、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御伯中大夫,封昌國縣伯。贈虞、絳二州刺史,謚曰貞。
左鹽商(1870一1915年),鹽官人。清朝光緒八年,13歲應童子試,以冠軍伴宮,轟動隴右,光緒二十年管鹽官,多次赴京進鹽稅。

民俗文化


高台/馬社火

高台
高台
據民間口碑記錄,當時管鹽官解銀去京城貢稅,學得京城的高台社火,遂每年正月鹽官也有了高台,京城高台已不在,鹵城傳承今猶存。
每年正月,鹽官古城都有耍馬社火(人頭馬身也叫馬身子)的習俗,是國內罕見的民俗文化活動。盛大的嘉年華時間從正月十二到正月十五,有幸遊客可觀看當地馬社火的熱鬧場面。高台社火馬社火以扮演古裝戲劇的演員騎在馬上走村串戶讓群眾觀賞而得名。表演時,由鑼鼓隊帶頭,馬匹列隊依次緊隨其後,為防止燃放鞭炮驚跑馬匹,每匹馬須拴上韁繩由專人牽著,選中的馬一般頭戴紅花,馬鬃和鞍墊也要進行裝飾打扮。騎在馬上的演員通常就是一齣戲中的主要角色,如《封神榜》《打鑾駕》、《二進宮》等,也有表現神話傳說的,如《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劈山救母》、《八仙過海》等。戲劇人物臉譜稱為"搭臉",道具則稱為“把子”。由於馬社火每天表演都有新的內容,所以深受群眾喜愛。
鹽官鎮[甘肅禮縣鹽官鎮]
鹽官鎮[甘肅禮縣鹽官鎮]
馬社火據說最早起源於3000年前祭祀活動,唐宋以後演變為今天的這種形式,由於鹽官地區屬秦人祖先的 牧馬生息之地,故有馬社火習俗由秦人巡邏邊疆和放牧演變而來之說。鹽官有聞名西北的騾馬市場,優良馬匹很多,有組織馬社火的便利條件;另外,通過馬社火也可以起到宣傳騾馬市場的作用。
在當地馬是具有靈性的物種,大年初一一大早,眾人騎馬勘位“迎喜神”“接五福”,根據九宮八卦方位,結合靈獸判斷去迎接新的一年的好運。
高台社火更是傳統造型藝術的典範之作。高台表演被民間譽為是一種集戲劇、繪畫、雕塑、鐵木工藝和裝飾工藝於一體的“空中立體藝術”,其製作工藝精細,程序複雜。經過民間藝人世代相傳,這門製作高台的手藝比較完整的傳承了下來,成為一門“絕活”。每次高台表演之前,藝人們就得聚集在一起籌劃方案,選擇主題,構思造型,擬定表演議程。而具體到已策劃好的一架高台實際動手製作時也必須要經過三道程序:一是根據藝人的設計先將鋼筋通過彎曲、焊接,綁上木板棍棒,準備好好支架;二是用木、草、泥、繩、布等材料,經扎、畫、塑、刻等環節巧妙裱糊成需要的龍、蛇、鳥、魚等動物或雲、樹、石等景物道具。三是選擇少齡兒童裝扮各種人物角色,分層次設座於上,再用服裝道具巧妙掩飾,整個工序才圓滿完成。一般而言,扮四架高台要藝人們花費一天一夜的時間。高台製作屬於一項集體創作,對藝人們得技術要求高,特別是要把握力學原理,處理好重心,使其上輕下重,不能左右搖擺甚至傾倒,而這些只能憑藝人的經驗來處理,容不得半點馬虎。一批土生土長的民間藝人,平日里在勞作,逢年過節便搭湊成“能文能武”的班子裝扮高台,他們分工明確,配合密切,能將整個工序完成得天衣無縫。
傳承上百年歷史的鹽官高台已形成了自己的明顯的特色:首先是涉及題材廣泛,表現形式繁多。目前 鹽官人能得心應手地將各類戲劇故事或神話傳說濃縮在一年一度表演的高台上,表現題材多取自《東周列國志》《封神榜》《四大名著》,古代美麗傳說故事等古書文獻,當然也不乏一些現代題材。表現中國神話的,如《八仙過海》、《劉海戲蟾》、《藥王濟世》、《觀音送子》、《童子拜佛》等,表現古典名著的,如《真假美猴王》、《三打白骨精》、《武松打虎》、《西天取經》等,一類是表現民間故事的,如《嫦娥奔月》、《天仙配》、《劈山救母》等,一類是傳送喜慶、御降吉祥的,如《魚躍龍門》、《連年有餘》、《五福拜壽》等。藝人們精心設計的每一架高台能使扮演高台的小孩好象站在雲、樹、龍、蛇、獸、魚、鳥之上,或坐卧於宮、院、器物之中,形象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這些高台有著戲曲的風姿、舞蹈的韻味、雜技的絕招、武術的架式、美術的意境、雕塑的形態、工藝的技巧,虛實相生,真假混同,觀看者提心弔膽,表演者卻淡定自若,有處處有設計,但處處又不留痕迹的藝術境界。科技和新材料在高台製作中的逐步運用,將為這一傳世的藝術走向高、精、奇、險開闢出新的天地。
高台社火與馬社火一樣都是獨具特色的造型藝術,被稱為民間藝術的活化石。

廟會

1.農曆正月初九-上九會;
2.農曆三月廿日 太平山水陸道場;
3.農曆四月十二鹽神會;
4.農曆五月十三財神會
5.年底騾馬交流會
6.高台會等

乞巧節

乞巧遺風傳千載
乞巧遺風傳千載
乞巧文化是起源併流傳於西漢水上游的秦人遺風,是集信仰崇拜、詩詞歌賦、音樂舞蹈、工藝美術、勞動技能等為一體的綜合性節日民俗文化活動,傳說中的“天河”即是現在的西漢水,所以又有“天漢”之說,所崇拜的巧娘娘是傳說中的秦人始祖“女修”(《史記·秦本紀》:“帝顓頊之苗裔孫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后又演進融匯了牛郎織女的美麗傳說,已歷經兩千餘年的傳承演變,被譽為中國古代乞巧風俗的“活化石”,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女兒節”。
每年,從農曆六月三十日晚開始至七月初七晚結束,鹽官乞巧的全過程歷時7天8夜。內容豐富、儀式隆重。包括手革半搭橋、迎巧、祭巧、唱巧、跳麻姐姐、相互拜巧、祈神迎水、針線卜巧、巧飯會餐、照瓣卜巧、送巧等活動。乞巧程式有:
1.坐巧
在迎巧儀式前,每個姑娘就將自己的手袢解下,一條接一條地連成一根長頭繩。如果這樣接起來的繩子嫌短的話,還可以用新頭繩以續不足。到時,手捧香盤的姑娘走在前面,其他人列隊跟隨。香盤內放有香、蠟、黃裱紙等祭品和頭繩。來到村鎮外的大河(溝)邊,先由兩人分別站在兩岸,把頭繩橫拉在河面上。接著點蠟、炷香、焚裱紙、祭祀跪拜。然後,大家成排列隊、牽手擺臂齊唱《搭橋歌》。唱罷,站在河(溝)兩岸拉頭繩的姑娘同時鬆手,繩子即刻落入水中被水沖走。乞巧的第一個儀式至此完成。
在農曆六月二十六到二十九這幾天,姑娘們要從集鎮紙貨(活)店迎請"巧娘娘"。"巧娘娘"請來坐在桌子上,必須用絲帕遮住臉,因為還沒有到正式迎巧的時間。
2.迎巧
農曆六月三十晚上,姑娘們穿上盛裝,整齊列隊,挑上"巧娘娘",端上香、蠟、紙品盤,在老年婦女的引導下來到河(庄)邊舉行迎巧儀式。主持者焚香點蠟,燃紙放炮,"巧娘娘"頭兒跪迎接拜,其餘姑娘則站在河(庄)邊齊唱《迎巧歌》。然後,揭去"巧娘娘"頭上的絲帕,一路唱著歌將"巧娘娘"請進院。進院門要唱《進院歌》,進屋唱《坐巧歌》。要敬獻茶果,唱《獻茶歌》,此時,乞巧活動便正式拉開序幕。
3.祭巧
祭巧,一般分集體祭巧和個人祭巧兩種。從迎巧儀式開始至送巧儀式結束,整個乞巧過程中,由專人負責,在早晨、中午、晚間三個時候,都要點蠟、炷香、焚裱紙、跪拜。白天香煙裊裊,晚上明燭高照。所用香、蠟、黃裱紙都是從集體籌資款項中支出購買的。
4.拜巧
拜巧,在乞巧過程中,毗鄰的乞巧點之間,要開展你來我往的相互拜巧活動。如上街與下街、東關與西關、前庄與後庄、上壩與下壩、此村與彼村等等。按乞巧習俗,祈神迎水儀式結束後方可進行相互拜巧。相互拜巧時,為了壯大聲勢,乞巧組織者要求所有姑娘參加。她們著意打扮、穿戴一新,成排列隊。兩地的姑娘坐在一起互稱姐妹、問長問短、有說有笑、十分親熱。相互拜巧,不但有觀摩、交流、促進乞巧的作用,還為鄰村、鄰街的姑娘搭建了互相交誼的平台,又為未婚青年尋找對象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5.娛巧
在七天八夜的乞巧過程中,最主要的活動就是"唱巧",即娛巧,即姑娘們齊集坐巧處,從白天直至深夜,按一定的程式,用不同的歌曲在巧娘娘像前盡情地載歌載舞。以此表達抒發情感、展示才藝。"乞巧歌"主要是以"娛神"指娘娘神為目的。歌詞有傳統和新編之分,曲調有正歌和副歌之別。演唱上除節前排練外,僅限於"乞巧節"這段日子,其餘時間一般不再演唱。"乞巧節"是姑娘們的節日,"乞巧歌"是姑娘們唱的歌,屬於民間歌謠的範疇。就民歌的形式來說,它不是"山野之曲",而是"里巷之曲",是一代代姑娘們集體創作的結晶。豐富的歌詞和曲調,給異彩紛呈的節日注入了新的活力。
6.卜巧
在乞巧的過程中,除舉行個人"針線卜巧"外,還要在七月初七晚上,舉行集體"照瓣卜巧"。即用巧芽在水中的投影圖案問自己的巧拙、禍福,俗稱"照花瓣",即在晚上的燈光下看巧芽水中投影圖案而"照瓣卜巧"。照瓣卜巧開始時,所有姑娘手端巧芽碗分站神桌兩旁,先由乞巧組織者在神桌前照例祭祀跪拜,並默默祈禱:"請巧娘娘給黑眼的陽人賜個好花瓣,指一條手巧路。"禮畢,大家齊唱《照花瓣歌》。姑娘自己碗底的投影圖案,被大家確認為心靈、手巧、吉利、祥瑞時,心中十分高興,一定要將碗中的水猛喝一口,其意是使虔誠乞巧得來的這一切,真正為自己所有,長期在身上顯靈。然後把水倒掉,再盛半碗神水,重新開始下一輪的照瓣卜巧。照瓣卜巧活動在期待、興奮、歡樂的氣氛中進行著,歷時兩三個小時方告結束。
7.送巧
照瓣卜巧舉行后,說明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動即將結束。此時,姑娘們懷著惜別的心情,抓緊送巧前僅剩的一段時間盡情唱巧。在供神桌前,你約四五人往來穿插唱一曲,她約四五人極足跳躍唱一曲,有時集體牽手擺臂唱一曲,此起彼伏,歌聲不斷。直至把所有乞巧歌曲反覆唱到盡興為止。深夜,乞巧組織者很不情願地宣布送巧儀式開始,姑娘們無奈地分站神桌兩旁,齊唱《送巧歌》。送巧儀式后,七天八夜、無拘無束、歌聲不斷、自由、狂歡活動全部結束,姑娘們將各奔東西,一年內再難相聚。有的姑娘來年可能出嫁,再也不能參加生長自己陪伴自己成長,帶來無數企盼、歡樂的乞巧活動。想到這些,她們對巧娘娘和乞巧活動充滿了惜別之情。

地方飲食

糖油糕
糖油糕
千年商埠,頻繁的商業貿易帶來飲食文化的多元薈萃,有糖油糕,扁食,糖餃,豬油餅,扯麵,燒餅,漿水面,豆腐角角,罐罐茶,洋芋丸子,呱呱等,此外還有獨具特色的鹽官水鹽/純糧醋釀。“新八座伍”為當地的特色菜系。

武術

三(散)鞭式
三(散)鞭式
“關東出相,關西出將”,秦人的尚武精神綿延數千年,當地武術氛圍濃厚,老中青少都喜歡拳術健身,所謂十八般武藝“練家子”“拳棒手”祖輩相習,有名的地方特色拳種為“三(散)鞭式”,兼具南拳北腿神韻,其它拳種有兩節鞭、三擺手、鴛鴦腿、金剛拳、八虎棍、進山棍、黑虎鞭等200多個套路。每年古歷正月十六日都會有同場較技展示等傳統節慶活動。另外,民國年間陝甘川地區有諺雲:“鑼鑼一響拜四方,我是鹽官魏正剛”,講的就是民間武術家的故事。

其它

此外的民俗活動還有拜師禮、獻飯、寄保、找拜大、抓歲、高蹺(當地人稱高腿子)、游百病、紅白嗩喇(吹響)、舞獅、耍龍燈、扭秧歌、皮影戲、黑社火、跑旱船、打山歌等。
民間傳說:《金馬駒的傳說》、《野狐角角》、《鹽婆婆的傳說》、《馬王爺的傳說》、《趙匡胤與卧龍橋》、《鹵城曬麥》、《蔣雲台鹽官整編》等。

交通指南


1 /西安方向:進入西安高架快速幹道/S311,轉入十天高速/G7011,至鹽官收費站;&在西安站乘坐火車 , 在天水站下車,選擇鹽官方向班車;2 /蘭州方向:進入青蘭高速/連霍高速/G30,轉入十天高速/G7011,到達終點;&在蘭州站乘坐動車 , 在天水站下車,選擇鹽官方向班車;3 /天水方向:進入十天高速/G7011;沿十天高速/G7011行駛,至鹽官收費站;&在天水公共汽車站,選擇鹽官方向班車;4 /隴南方向:從隴南站出發,朝天水/蘭州方向,進入蘭海高速/G75;進入平綿高速/G8513,轉入十天高速/G7011,至鹽官收費站;&在公共汽車站,選擇鹽官方向班車;5/漢中方向:十天高速/G7011至鹽官收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