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通寶

俄羅斯為大清鑄造的錢幣

中外通寶一兩銀幣,正面內圈橫書右左讀“關平”、直書“銀一兩”,外圈有直讀“中外通寶”四字;背面內圈為太極八卦陰陽圖,外圈是首尾相接的兩條龍紋。是俄羅斯為大清鑄造的。

簡介


中外通寶:又名中外通寶關平銀壹兩,幣面分大小兩種銀元,大的重37.7克,小的重26.96克。
有關中外通寶銀幣的鑄造情況,錢幣學界目前存在著三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中外通寶銀幣系咸豐四年(1854)上海江海關成立,當局委託外國先進造幣廠鑄造;另一種說法認為,中外通寶銀幣是英國造幣廠代上海所鑄之專作納稅用之銀元,咸豐八年(1858)就有發現;還有一種說法則認為,中外通寶銀幣是朝鮮高麗高宗21年(1884)典圓局所鑄,但不知所據。
中外通寶
中外通寶
中外通寶
中外通寶
本人提供真品圖

歷史沿革


《中外通寶》背景分析
任何事物的產生都有其特定的背景,"中外通寶"銀幣也一樣,在細過各種資料的查詢后現將我本人的發現敘述如下:
要分清楚"中外通寶"真假,就要弄明白它當時產生的原因和歷史背景,而這一切無不與香港造幣廠有關,先補充資料如下: 香港造幣廠:1864年,立法局決定創辦香港造幣廠。經過兩年的籌備和建設,造幣廠於1866年5月7日落成啟用。該廠建於銅鑼灣海旁,修建廠房及購置設備共耗資40萬元。該廠是英國皇家造幣廠在香港設立的分廠。目的是為了統一香港的貨幣。1866年10月20日,英國財政部制訂規章,核准香港造幣廠鑄造銀元和五角銀元,這是香港輔幣發行的開始。但造幣廠壽命不長,由於入不敷出,耗費甚巨,累積虧損達34萬元。於1868年6月宣布停辦。廠房賣給怡和洋行,機器賣給日本。
注意:香港造幣廠從1866年5月7日落成啟用到1868年6月宣布停辦期間共計兩年時間。而其成立到停辦的原因呢?再補充資料:
早期中國沒有自己的銀元,因此外來通貨充斥,輸出銀元成了列強的重大收入。十九世紀中期起墨西哥銀元雖逐漸取代本洋,但尚未完全站穩腳步,覬覦此市場大餅的英國自然也想趁勢分杯羹。而香港在南京條約后割讓給英國,開埠以來並沒有專用貨幣,一直沿用中國內陸流通的各式貨幣。1859年港督羅便臣上任后,為推廣香港貿易及取代來源不穩定的鷹洋,積極爭取在香港發行貨幣。經核准即制定條例,向英國購置機器於1866年5月7日正式開張。香港造幣廠在規劃之初,原本是想以該廠製造的銀元佔地利之便來取代墨西哥銀元,但港府錯估情勢:民眾傾向使用熟悉的貨幣。中國百姓的保守特性,對新制的香港銀元並未立即接受,這座耗資四十五萬元的造幣廠開始營運后又逢景氣低迷,月收入只有一萬元。當新任港督麥當奴了解到這座造幣廠的規模遠超出其自身需求時,就想要把產品賣到中國,並企圖壟斷市場以謀取最大利益。1867年香港造幣廠刻模試製了一套樣幣,為要更易被中國政府接受,正面採用象徵中國帝王的龍形圖案。同時以上海是重要新興港埠,誤以為採用上海平法有助銷量,因此文字使用“上海壹兩”,可能錯認上海通用的規元含銀九八,將成色定含銀982;其重量則為566格令(合36.67克),系與漕平一兩相同。在考慮平衡對等原則下,背面是英國皇室及嘉德勳章圖案(Royal Arms and Garter)。樣幣送了一組到北京但未被認可,此套樣幣泉界習稱“上海壹兩”(此銀元也分為大小兩種)。“關平壹兩”系列銀幣是“上海壹兩”樣幣推動失敗后,英國駐北京公使館漢務參贊威妥瑪(T.F.Wade)認為採用上海平法徒然劃地自限,應採用海關平為宜;此建議送交港府,而幣模由英國皇家造幣廠在1867年底至1868年初之間製成“中外通寶。關平銀壹兩”五枚一套的樣幣送香港(此系列有壹兩﹑五錢﹑二錢﹑一錢﹑五分合計五枚一套),但因香港造幣廠以清廷對機器製造之任何形狀銀幣的提案都沒有興趣而決定關閉,最後整廠賣給了日本,成立大阪造幣局。
“上海壹兩”及“關平壹兩”正是香港造幣廠在當時的特定環境下為也謀得自身存續及利益最大化而努力所試製的樣幣,其名稱的由來更是突現了當時的文化差異,更加合理的解釋了其演變的合理性。而英國皇家造幣廠博物館藏有“上海壹兩”樣幣一枚及“關平壹兩”的全套樣幣五枚、幣模及設計圖這也是不爭的實事。
相關知識:
關於“上海壹兩”銀幣最早的考證:
錢幣界最早對"上海壹兩"進行考證的,是義大利外交官羅斯(G.Ros),但對"上海壹兩"進行考證有具體結果的是中國機制銅幣大師鄔德華,他在1922年開始注意此幣,當時鄔德華見到一位曾受雇於香港造幣廠的老者,在此人口中獲知許多有關上海壹兩的史料。隨後鄔德華又在1929年到北京英國使館尋找檔案,但被告知所有文件均於1927年北伐戰爭進行之際送回英國本土﹔1934年他取得英國外交部許可,在1936年委請一位曾居住上海的女士多次附赴英國公務檔案室(Public RecordOffice,PRO),查閱相關的文件后將相關資料影本轉交鄔德華。次年鄔德華將之整理合併的個人對於上海地區硬幣的研究心得,以“上海的硬幣”一文發表於上海出版的英文雜誌《中國雜誌》中。
鄔德華在文內指出,上海壹兩系列銀幣版式共有三種,壹兩有兩種,二錢只有一種。無外射錢及二錢者未獲批准。有外射錢版式當時曾批量生產,但隨即被下令銷毀。據了解,二錢試製了五枚,一枚被殖民地政府官員留作紀念品,其餘送回香港造幣廠銷毀﹔被當紀念品這枚后被賣給一位收藏家,此枚1912年6月由另位藏家在拍賣會拍去,再於1922年3月被鄔德華競價買下。而鄔德華在1928年又購得一枚,顯示當年的另外四枚並未回爐銷毀。
"漕平銀"--清代虛銀的一種。是政府徵收漕糧折色時稱量銀兩的標準,漕平一兩約為36.66克。
收藏記錄:
“中外通寶”系列有壹兩﹑五錢﹑二錢﹑一錢﹑五分合計五枚一套,最早曾在北京出現一套,後被藏家獲得壹兩1枚﹑五錢數枚,日本銀行亦藏有一錢1枚。 2003年11月北京華辰秋拍出現的一套上海壹兩銀幣,為無放射線版,是樣幣中未採用之設計,可稱“樣幣中的樣幣”,非常罕見。
大阪造幣局成立後在1870年3月起僱用香港造幣廠前廠長乾打任造幣首長,1871年4月4日正式開鑄,乾打在1875年1月底離職。這也解釋了為何日本銀行藏品有中外通寶一錢的最可能原因,乾打過世後其家人將模具與全套樣幣在1888年交英國皇家造幣廠博物館收藏,在1906年出版之《皇家造幣廠博物館目錄》359頁上也有記載。

基本辨別方法


因為該幣稀少價值非凡,近年造假也很多。基本辨別方法:
1、背面太極八卦陰陽圖中有一邊是凸起網狀紋,且紋路清晰,如刀刻所成。假幣其紋路線較細較輕,工藝粗糙。
2、外圈雙龍是成逆時針方向旋轉,首尾相連,且龍身紋路精美,雕刻技巧高超。
3、雙龍相連處有一個“A”。
4、正面“關平”二字筆跡清秀,假幣字體較大。
暫時沒找到真幣圖片,附圖是枚假幣,僅作參考。圖中:雙龍的方向是順時針,真幣是逆時針;缺“A”;太極八卦圖中的網紋不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