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和集團

多元化跨國集團

怡和集團成立於1832年(壬辰年),總部設在香港怡和大廈,是一家建基於亞洲的的多元化跨國集團,經營多項具有市場領導地位的業務,並在區內擁有豐富的營運經驗。集團在全球雇有員工約15萬名,業務遍及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

獲得榮譽


怡和集團在2014年度《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排名名列第277位,該年收入約為394.65億美金。
怡和集團在2013年度《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排名名列第266位,該年收入約為395.93億美金。
怡和集團在2012年度《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排名名列第275位,該年收入約為379.67億美金。
怡和集團在2011年度《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排名名列第319位,該年收入約為300.53億美金。
怡和集團在2010年度《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排名名列第382位,該年收入約為225.01億美金。
怡和集團在2009年度《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排名名列第411位,該年收入約為223.62億美金。
怡和集團在2008年度《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排名名列第437位,該年收入約為194.45億美金。
怡和集團董事局主席是亨利·凱瑟克先生。
怡和集團的總裁是黎定基先生。
旗下公司置地集團也曾經屬於世界500強企業之一。
2018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第283名。
2019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第280名。
2020年5月13日,Jardine Matheson名列2020福布斯全球企業2000強榜第287位。
2020年8月10日,怡和集團(JARDINE MATHESON)名列2020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第301位。
2021年8月2日,怡和集團(JARDINE MATHESON)名列2020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第372位。

公司業務


經營範圍

怡和集團是亞洲成立最悠久的著名企業集團之一。集團的業務領域包括:金融及保險服務、零售百貨、消費市場拓展、工程及建築、機械製造、汽車貿易、運輸服務、房地產及餐飲等,均在市場上擁有卓越的領導地位。
怡和集團旗艦——怡和控股有限公司於百慕大註冊設立,在倫敦證券交易所擁有第一上市地位,及在百慕達證券交易所及新加坡證券交易所擁有第二上市地位。集團大部分股權在新加坡交易。集團曾贊助美國的託管接收計劃。
怡和集團在香港設有怡和公司,是香港擁有僱員最多的企業。
怡和管理有限公司的總辦事處設於香港,為集團旗下機構提供管理服務,包括高層管理、財務、法律及人力資源等支援服務。
怡和集團的策略是憑著其對亞洲的豐富經驗及悠久的業務聯繫,為旗下業務在區內建立市場領導地位。集團積極發展現有具穩健回報的業務,同時亦投資新發展項目,從而達致股東價值持續增長之目標。

發展歷程


怡和集團最早從事洋行業務,怡和洋行是最著名的一家老牌英資洋行,遠東最大的英資財團,清朝時從事與中國的貿易。怡和洋行對香港早年的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亦是首家在上海開設的歐洲公司,和首家在日本成立的外國公司。
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舊名“渣甸洋行”)在1832年7月1日在中國廣州成立,由兩名蘇格蘭裔英國人威廉·渣甸(William Jardine,1784~1843)及詹姆士·馬地臣(James Matheson一譯孖地臣,1796~1878)創辦。
怡和洋行早年參與對中國貿易,主要從事鴉片及茶葉的買賣。
林則徐在1839年實行禁煙時,怡和的創辦人威廉·渣甸親自在倫敦遊說英國政府與滿清開戰,亦力主從清朝手中取得香港作為貿易據點。
1841年香港開埠之初,怡和即以五百六十五英鎊購入香港首幅出售的地皮。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后,怡和洋行於1842年將總公司從廣州遷至香港。怡和初年在香港的競爭對手包括顛地洋行、沙遜洋行等其它貿易公司。
1843年上海怡和洋行成立。
1844年上海首次拍賣土地,亦由怡和洋行購得。
1872年以後怡和洋行放棄對華鴉片貿易,之後怡和的投資業務逐漸多元化,除了貿易外,還在中國大陸及香港投資興建鐵路、船塢、各式工廠、礦務、經船務、銀行等各行業。
1872年在上海設立公和祥碼頭公司。
1873年開設香港火險公司。
1876年怡和洋行除了在上海興建了中國第一條鐵路吳淞鐵路,亦安裝了中國的第一部電梯和引入各種機械及工業設備。
1882年正式成立怡和輪船公司,並在香港、上海等地設立碼頭、倉庫等。以後通過清內務府和李鴻章等關係,以中關稅作保證,在倫敦籌集資金對中國發放各種借款。
1895年在上海籌建怡和棉紡廠。
1898年與滙豐銀行合資設立中英銀公司,先後貸款建造京沈、滬寧、滬杭甬、廣九等鐵路,控制近代中國的鐵路投資,又贊助英商福公司投資礦業。
1902年在上海開設怡和冷氣堆棧。
1912年以後,怡和洋行的公司總部遷至上海。
1923年創立怡和機器有限公司,經營機器進口業務。
1930年在上海設立怡和麥酒釀造廠。
抗日戰爭前,除上海、香港外、還在漢口、青島、天津、長沙、重慶、宜昌、九江、南京、廣州、汕頭、蕪湖、福州等地設有分支機構,成為英國在遠東的最大財團。
1949年後,怡和集團在中國大陸的大部分資產及生意被收歸國有。
1954年,怡和集團在中國國內最後一家辦事處亦被迫關閉,公司總部遷回香港。
1961年首次在香港上市,獲超額認購五十多倍。
到了1980年代末,怡和集團將公司註冊地點由香港遷往百慕大,並在1990年代初將公司及旗下多家子公司的上市地點從香港移至新加坡或者倫敦。

怡置互控

1980年當時怡和集團主席紐璧堅為防範華資財團覬覦,想出透過怡和集團與置地互控,扞衛公司控股權,但隨著1983年香港地產因九七問題的地產崩潰,怡置互控反成怡置系負累。1984年1月置地以每股12.3港元配售7200萬股怡和股票,套現8.6億港元,使置地持有怡和股權從42.6%減至25.3%。同時,怡和亦將對置地的持股量從30%減至25%。1986年3月,怡和證券向置地購入12.5%怡和股份,使置地持有怡和股權進一步下降至12.5%。

怡和重組

早在1986年1月,怡和集團宣布重大重組,由怡和控股、怡和證券、置地三家公司注資組成香港投資者有限公司,置地將剩餘持有的12.5%怡和股權全部注入新公司。其後新公司隨即在1987年初與怡和證券合併,並在百慕達註冊成為怡和策略控股有限公司,同年2月並取代怡和證券在香港的上市地位。置地不再持有怡和股份,而是怡和透過怡和策略控制置地,最終怡置互控解除。1986年9月及1987年4月置地先後將旗下全資附屬公司的牛奶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及文華東方國際有限公司,在香港分拆上市,並由怡和策略持有。

怡和遷冊

1983年3月28日怡和集團突然宣布建議把怡和控股公司的註冊地點由香港改為百慕大。當時正值香港前途談判時期,怡和此舉無疑是對香港九七問題缺乏信心。當日為星期三,股市於下午休市,當晚倫敦港股大幅下跌,一度停板,怡和及置地的股價下跌約一成。隔日(3月29日)香港恆生指數收市時報1057.09,大跌61.76,跌幅達5.8%。
事實上,自80年代中葉起,怡和集團已開始部署淡出香港。除了將控股公司的註冊地遷往百慕大外,集團又以“加速企業國際化”作幌子,暗地裡將資產向海外轉移,藉以降低香港的投資比重。雖然該集團(及其他已遷冊的公司)已將香港的企業變成了“海外附屬”,但主要業務仍在香港。按交易所及證監會的規定,這些企業仍然必須接受這兩個機構的監管。
然而,一向自恃實力龐大的怡和集團則以企業已遷冊為由,要求交易所及證監會給予“上市豁免”,令該集團可以免受某些“非法定規則”如《上市規則》及《收購合併守則》的約束和規範。對於這種不合理的要求,交易所和證監會均不表同意,並認為個別公司實在不應有特權。為此,怡和集團的法律顧問更以“股東權益超過40億元或已公布的稅後盈利超過4億元”作標準,指出當局應該給予豁免。按照這一邏輯,有錢人或交稅多的人便可以在社會上享有特權了。對於這種近乎歪理的論點,監管當局除了直接拒絕外,還公開撰文批駁,認為要求極不合理。
由於要求遭到拒絕,該集團在1992年9月7日將第一上市地位移往倫敦,而香港則降作第二上市地位,撤離香港股市。另一方面,集團仍繼續以不同手法向港府施壓,希望取得特別豁免權。經過深入研究后,監管當局再次否決了怡和集團的要求,並清楚地指出為了維持法律的平等及保障公眾投資者的利益,所有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均必須遵守香港的法例暨一切非法定性的市場規則。怡和集團並建議百慕達當局以英國倫敦收購合併守則為藍本,處理怡置系股票。該行動被認定怡置系股票撤出香港股市訊號。
正因為沒有爭取到特權,最後1994年3月24日怡和控股發表聲明,決定從1994年12月31日起,終止該集團在香港的第二上市地位,至於該集團在倫敦及其他3個交易所的上市地位,則不受影響。由於母公司宣布撤出香港,其他附屬公司包括牛奶國際、置地公司、文華東方及仁孚等,隨即也宣布從1995年1月1日起,結束在香港股票市場上市買賣,為集團在香港股票市場的呼風喚雨和吒吒馳騁畫上了句號。在怡和旗幟徐落之際,全系公司市值暴跌37%。
怡和集團作為一個主要業務集中於香港的英資龍頭公司,率先宣布將集團遷冊百慕大,以行動向中國政府施壓,並表明該集團對中國政府沒有信心。這種高姿態的舉止,不但引起市場極大的震撼,開展了後來企業紛紛遷冊的浪潮。
自該集團宣布遷冊后,很多企業相繼跟隨,並在1989年至1991年間形成了一個巨大浪潮。到了後過渡期,這個浪潮終於日漸平復下來。由於中國經濟的進一步開放和成長,很多外資公司已迫不及待地希望進入中國大陸,開拓這個龐大而尚未開發的市場,而作為融會東西中介地位的香港,經濟及股票市場則表現得異常突出和卓越。正因為香港社會穩定、經濟繁榮,人才外流及企業遷冊的問題也戛然而止。

怡和業務


至今怡和集團在香港仍然維持相當的業務,屬下子公司包括:置地集團、牛奶國際、文華東方酒店集團、怡和太平洋、怡和汽車;投資的業務包括有:建築(金門建築)、地產(置地)、航運(香港空運貨站、怡中機場服務、香港貨櫃碼頭)、零售(惠康超級市場、7-Eleven,必勝客、萬寧藥房、美心飲食集團)、投資銀行、酒店(文華東方)、保險顧問等等,員工總數超過數十萬。
怡和集團在香港以外,在東南亞地區及英國亦有其它投資。怡和集團的主要業務在怡和控股名下。怡和控股同時持有同系怡和策略控股的大部分權益。而怡和策略控股則交叉持有怡和控股的大部份股權。這種交叉互控方法,讓集團管理層能以很少的股權即穩定控制董事局,防止被第三者收購。

公司規模


與香港

怡和集團的英國人老闆習慣上被稱為大班。二十世紀以後的怡和集團大班多數來自西澤克家族(Keswicks),是創辦人之一威廉·渣甸表親的後人。凱瑟克家族是怡和集團的大股東,亨利·凱瑟克則是怡和集團第五代掌門人。前任的怡和大班為韋德樂(Percy Weatherall)則是西澤克家族的表親,再前任大班為亨利·西澤克及西門·西澤克兄弟。
怡和集團早年即與香港的關係密切。公司在1841年購下今日香港銅鑼灣附近的大幅土地作貨倉。銅鑼灣每天中午鳴放禮炮,亦是由怡和集團負責。怡和集團亦是香港中環商業中心區的大地主,至今很多中環的貴重物業都是由怡和屬下的置地所擁有。當中在1973年落成的怡和大廈(舊稱康樂大廈)是香港首幢摩天大樓,亦是怡和大班的辦公室。在香港仍有附近不少的地方和街道,都是以怡和或“渣甸”為名的。其中包括:
1.渣甸街(Jardine's Bazaar);
2.渣甸坊(Jardine's Crescent);
3.怡和街(Yee Wo Street);
4.勿地臣街(Matheson Street);
5.渣甸山(Jardine's Lookout);
6.渣甸橋(Jardine's Bridge);
7.怡和大廈(Jardine House)。
在殖民地時代,怡和大班長期是香港政府行政局的非官守議員。當時的怡和對香港的政治、經濟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但隨著華人資本的興起,以及1997年主權將移交,怡和集團在香港的影響力在1980年代起已逐漸消退。

與台灣

怡和集團與台灣的淵源,可以追溯至1851年,當時怡和的快船是淡水河口的景緻之一,將台灣的茶葉及其他商品載送到亞洲及歐洲市場。
在台灣,怡和集團及關係企業,其經營項目有船務、餐飲、保險、電梯、零售等,包括頂好Wellcome超市﹑Jasons Market Place、必勝客比薩(Pizza Hut)、怡和保險、瑞士迅達電梯、怡和船務、天文旅行社及宜家家居(IKEA)等企業。

其他城市

怡和集團是最早進入中國內地進行合作且較成功的外商企業之一。
1980年,怡和參與投資了在中國的第一家合資企業“中國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及第一家工業合資企業“中國迅達電梯有限公司”。另外,集團還通過其屬下公司在浙江省投資了紹興水廠的引水工程。
至今,怡和集團旗下的各公司已在中國內地設立了70多家合資企業,60餘個辦事處,擁有一萬餘名員工。
怡和與上海
1843年,怡和洋行在上海開設分行。
1844年取得外灘27號(北京路口)土地,建造一幢2層樓房。怡和曾經長期是上海規模最大的一家洋行,經營進出口貿易、長江和沿海航運、怡和紗廠(楊樹浦)、怡和絲廠等眾多業務,號稱洋行之王。
1920年-1922年11月,上海的怡和洋行第四次翻建房屋,建成一座6層的花崗岩大樓,文藝復興風格。
1955年以後,大樓被上海市外貿局佔用。
怡和與其它中國城市
1949年以前,怡和洋行在許多中國城市曾設有分支機構,在當地都具有重要影響。
除上海以外,怡和在漢口和天津的分支機構規模最大。
怡和在華的其它分支機構分佈在青島、廣州、汕頭、福州、長沙、台北、昆明、廈門、北平和長江沿岸港口鎮江、南京、蕪湖、九江、宜昌、沙市和重慶。
在漢口,怡和洋行不僅在漢口英租界建有辦公大樓和碼頭、倉庫,還在租界外毗鄰跑馬場的地方建立了一大片高級住宅區,稱為怡和村,通往漢口德租界的馬路則稱為渣甸路(今解放公園路)。

公司管理


●怡和太平洋(Jardine Pacific Ltd.)100%
˙怡和管理有限公司
˙ Colliers Halifax 怡高物業 50%
˙置邦物業管理有限公司. 100%
˙金門建築(Gammon Construction)50%
˙香港空運貨站有限公司(Hong Kong Air Cargo Terminals Ltd.) 25%
˙怡中航空服務集團(Jardine Aviation Services)50%
˙怡中航空服務有限公司(Jardine Airport Services Ltd.)
˙怡中機場地勤服務有限公司(Jardine Air Terminal Services Ltd.)
˙怡和機器集團(Jardine Engineering Corporation)
˙ 怡和科技(Jardine OneSolution)100%
˙怡和地產投資(Jardine Property Investment Ltd.)
˙自由倉有限公司
˙怡和飲食集團(Jardine Restaurant Group)100%
˙怡和迅達(Jardine Schindler)
˙怡和船務(Jardine Shipping Services)
˙怡和旅遊(Jardine Travel Group)
● 怡和汽車集團(Jardine Motors Group)100%
˙仁孚行有限公司(Zung Fu Co. Ltd.)100%
˙南星(Southern Star Motor Co.)
● 怡和保險顧問集團(Jardine Lloyd Thompson group of companies)30%
“英國及歐洲最大的保險經紀人公司,亦是世界前六大的保險經紀人公司之一”
●怡和策略(Jardine Strategic)
˙Rothschilds Continuation Holdings AG《RCH》20%
●牛奶國際(Dairy Farm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78%
˙惠康(Wellcome)、ThreeSixty、Market Place by Jasons
˙萬寧(Mannings)
˙7-11(7-Eleven)、Starmart (不包括台灣)
˙宜家家居(IKEA)(大中華區)
˙美心集團(Maxim's) 50%
●香港置地(Hongkong Land Holdings Ltd.)46%
˙MCL Land 100%(新加坡地產公司)
●文華東方國際有限公司(Mandarin Oriental International Ltd.)74%
●怡和合發(Jardine Cycle & Carriage)
●PT Astra International Tbk (印尼最大汽車製造商)
●PT Bank. Permata Tbk 44.5% (印尼第六大銀行)
●PT Astra Daihatsu Motor 31.87%
●PT Astra Honda Motor 49% (印尼最大的摩托車製造商)
●PT Astra Agro Lestari 64% (印尼最大的棕櫚油生產商)
●Toyota - Astra Foundation (持有生產公司5%的股份,銷售公司49%的股份)
●PT United Tractors Tbk.
●PT Astra Graphia Tb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