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嘗

東漢合浦太守

孟嘗,生卒年不詳,字伯周,會稽上虞(今浙江紹興市上虞區)人。東漢官吏。

年輕時在會稽郡任戶曹史,后策孝廉,舉茂才,任徐縣(今江蘇泗洪縣南)令,有政績,升為合浦(今廣西北海)太守。后稱病告歸。歸時,合浦百姓攀車挽留,孟嘗只得在夜間乘民船離去。孟嘗隱居到鄉下后,即有一百多戶人家因敬仰他的品格而遷來與他為鄰。

七十歲時,他在家中去世。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孟嘗,字伯周,是會稽郡上虞縣人。他的祖先三代擔任郡吏,都在禍亂中守節而死。青少年時努力砥礪自己的節操品行,出仕后在郡中擔任戶曹史。

合浦珠還

孟嘗珠還合浦
孟嘗珠還合浦
孟嘗後來策對孝廉,被推薦為秀才。朝廷任命他為徐縣縣令。州府和郡府上書舉薦他的才能,升為合浦太守。孟嘗上任后,革除過去的弊端,訪求百姓的疾苦和有利於百姓的事情(興利除弊)。還不到一年的時間,離開的珠蚌又回到合浦了,老百姓都恢復他們的本業,商人開始來往,貨物開始流通,孟嘗被稱讚為明智如神。

辭職歸隱

孟嘗因病自己上書辭職,朝廷徵召他將要返回京師,官吏百姓抓住孟嘗的車子懇求他留下。孟嘗既然沒法走,就坐了鄉間百姓的船連夜暗中離去。孟嘗回去后隱居在僻野水邊,親自耕田做工。鄰縣的士人百姓仰慕他的高尚道德,搬來和他住在一起的有一百多家。
孟嘗最終也沒被起用。七十歲時,他在家中去世。

主要成就


經濟

珠還合浦畫
珠還合浦畫
孟嘗上任合浦太守后,革除過去的弊端。還不到一年的時間,老百姓都恢復他們的本業,商人開始來往,貨物開始流通。

軼事典故


寡婦冤案

上虞縣有個寡婦極其孝順地贍養婆婆。婆婆年老壽終正寢,小姑子原先就對她嫌怨猜忌,就誣陷寡婦對供養婆婆感到厭煩,毒死了她的母親,向縣投訴。郡府沒有加以考察,就給寡婦結案定罪。孟嘗原先知道寡婦的冤情,就將詳情告訴太守,但太守沒去審理。孟嘗在郡府門外哀哭,因而借口有病辭去官職。寡婦最終含冤而死。自此郡中連續兩年乾旱,怎麼對天禱告也沒有結果。後來太守殷丹到任,探訪詢問其中的緣故,孟嘗就到府縣陳述寡婦被冤枉污衊的事因。就說:“往昔東海孝婦,感動上天致使大旱。(如果)得到公道的一句話,才能使得甘霖應時而降。這裡應該殺掉那誣告的人,以此來向冤魂道歉,也許冤魂可以獲得申冤,季雨可以按照期待而降。”殷丹就聽從了孟嘗的話,立刻刑戮那個誣告的女子而祭掃寡婦的墳墓,天立刻應時降雨,五穀豐登。

史籍記載


《後漢書·卷七十六·循吏列傳》

後世紀念


海角亭

海角亭
海角亭
後人為了紀念孟嘗,為他修建了海角亭,位於合浦縣廉州鎮西南面,今廉州中學內,北宋景德年間(公元1004~1007年),為紀念漢代合浦太守孟嘗而建。亭以海角為名,是因此地當年濱臨大海,“在南海之角”。海角亭分兩進,第一進為門樓。門樓正中是大圓拱門,兩旁是耳門。正門上方嵌著“海天勝境”四字。耳門上還分別雕有“漱月”“澈雲”字樣。門樓正中處一塊約90公分、寬約50公分的石碑上刻著清代陶冶一筆寫成的“鵝”字。第二進是亭的主體建築。朱紅牆壁,琉璃碧瓦,雕樑畫棟。亭成正方形,前後門相通,左右門窗對襯,四周有迴廊,刻有各種動植物圖案和歷史故事人物。亭前柱聯:“海角雖偏,山輝川媚;亭名可久,漢孟宋蘇。”亭後方立有巨碑“古海角亭”。亭內後門上方原懸掛一幅“萬里瞻天”匾,為蘇東坡所寫,但該亭幾經興廢,真跡早已蕩然無存。現懸於亭中的一幅字,乃集東坡字體仿製而成。

人物評價


史書評價

《滕王閣序》:“孟嘗高潔”。
《幼學瓊林》:“孟嘗廉潔,克俾合浦還珠。”

歷代評價

半身像
半身像
楊喬上:“臣先後七次上書推薦原合浦太守孟嘗,但人微言輕,始終沒得到考慮。臣剖心相示,但什麼作用也不起。孟嘗安於仁愛,弘揚道義,特別醉心於道德,行為高潔脫俗,才幹出類拔萃。以前做太守時,移風易俗,改革政治,失去的珍珠又重新回來,飢餓的百姓賴他得以存活。而且南海珍寶很多,財產容易積蓄,他手中掌管的珍寶,價值超過兼金,但孟嘗隻身一人因病引退,親自在田間耕作,隱藏起自己的蹤跡和風采,不顯露自己的華采。他實在是作為羽翼用的大才,而不是腹下背上的絨毛。然而他埋沒在荒野之中,好的官爵沒他的份,致使國家寶器,被拋棄在溝渠中。再說年歲有限,他已近暮年,而他忠貞的節操,卻在聖明的時代長期凋零。臣心裡實在傷痛,私下為此流淚。從很遠地方弄來的物品被梘為珍奇,士人不同一般被當作寶貴。盤曲腐朽的樹能夠為天子所用,是由於手下人的雕刻修飾。天子任用士人,應當選拔大家都推重的人。臣以才識短淺的資質,在天子身邊奔走驅使,想著建樹微不足道的節操,並不敢與同鄉暗徇私情,私下受禽息行為的感動,不顧性命推舉有才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