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最後的日子的結果 展開

最後的日子

美國2005年格斯·范·桑特導演電影

《最後的日子》是由美國HBO電影公司製作的97分鐘傳記影片。該片由格斯·范·桑特執導,邁克爾·皮特、盧卡斯·哈斯、艾莎·阿基多、Scott Patrick Green等主演,於2005年5月13日在法國上映。

該片以美國涅槃樂隊主唱柯特·科本的真實事件改編,講述一個曾經十分輝煌的歌手在自殺前的最後時刻。

劇情簡介


劇照
劇照
布雷克(邁克爾·皮特飾)一個通身充滿憂鬱氣質、內心敏感纖細的音樂人。商品社會和都市喧囂已經讓他精疲力竭,他從大都會逃脫,躲在森林中的別墅。穿著怪異的他每日喃喃自語在林中穿梭遊盪,榮譽和金錢,地位與名望在這一刻全部失去了意義。即便如此,周遭的世界仍不斷侵犯著布雷克最後的領地。朋友、經紀人、錄音室、陌生人,你來我往,不絕如縷,而沒有幾人真正關心布雷克內心的嬗變。
幾日的獨處后,布雷克獨自在地下室演奏最後一支曲子,隨後仰望天堂,不再回還。

演職員表


演員表

演員角色備註
邁克爾·皮特布雷克
盧卡斯·哈斯盧克
艾莎·阿基多艾莎
金·戈頓唱片公司高管
格斯·范·桑特電話里的聲音簡介 聲音出演
Scott Patrick Green斯科特
尼可·維休斯尼可
雷基·傑伊Detective
Ryan Orion多諾萬
哈莫尼·科林酒吧里的男人
Rodrigo Lopresti酒吧里的樂隊成員
Adam FribergElder Friberg
Andy FribergElder Friberg
Thadeus A. Thomas黃頁推銷員
Chip Marks樹木修剪工
Kurt Loder電視解說
Michael Azerrad電視解說
Chris Monlux電話中的聲音
Jack Gibson電話中的聲音
Dawnn Pavlonnis電話中的聲音
Riley G. Matthews Jr.柯特·科本的助手簡介 客串
Ari Tomais偵探簡介 客串

職員表

製作人傑伊·赫爾南德茲、丹尼·沃夫
導演格斯·范·桑特
副導演(助理)Jennifer Truelove
編劇格斯·范·桑特
攝影哈里斯·薩維德斯
配樂Rodrigo Lopresti
剪輯格斯·范·桑特
美術設計Tim Grimes
服裝設計Michelle Matland
布景師Sarah McMillan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角色介紹


最後的日子[美國2005年格斯·范·桑特導演電影]
最後的日子[美國2005年格斯·范·桑特導演電影]
布雷克
演員邁克爾·皮特
通身充滿憂鬱氣質、內心敏感纖細的音樂人。他口齒不清,語義不明,行動遲緩。在空蕩蕩的大房子里他顯得非常孤獨,夜晚他穿著黑色的女式內衣和靴子舉著萊福槍瞄準熟睡中的朋友。他摔倒在地板上,寫歌、唱歌、彈吉他,一切都那麼歇斯底里。商品社會和都市喧囂已經讓他精疲力竭,他從大都會逃脫,躲在森林中的別墅。
角色介紹參考資料。

幕後花絮


• 影片拍攝僅耗時4周。
• 在影片中,聲音與畫面往往不能相配,比如有車經過,卻聽不到引擎聲,還有在結尾布萊克坐在溫室里,聲音卻出自德國音景作曲家希爾德加·威斯特坎的作品《Doors of Perception》。導演格斯·范·桑特希望藉此表現人物的心理。
• 導演格斯·范·桑特與涅槃樂隊主唱科特·柯本只有一面之緣。
• 在開拍的7年前,影片原定主演是14歲(1997年)的丹麥男孩霍爾格·塔魯普(Holger Thaarup),他不會英語,范·桑特打算讓角色一言不發。後來Holger Thaarup被邁克爾·皮特取代了。
• 片中黃頁推銷員的扮演者Thadeus A. Thomas確實是位黃頁推銷員,一天他遊盪進片場,企圖向演職人員推銷黃頁上的廣告信息發布專區,看中他的范·桑特於是決定讓他出現在影片中。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獲獎方獲獎情況
2005年5月22日第58屆戛納電影節技術大獎《最後的日子》獲獎
金棕櫚獎-最佳影片提名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雖然該片的創作靈感源自涅槃樂隊主唱科特·柯本生命的最後時光,但其中的人物和事件都是虛構而成的。范·桑特早在1996年便開始構思影片劇本。與此同時,范·桑特開始著手拍攝電影《心靈捕手》,因此《最後的日子》被擱置了一段時間。1997年,范·桑特遇到了初涉影壇的邁克爾·皮特,儘管他與范·桑特構思的人物相比有點老,但他非常貼近人物,而且當時皮特已經能熟練的彈奏吉他,並能自己作曲。於是范·桑特決定讓皮特來扮演主人公,並一同討論影片,劇本隨即逐漸成形。
在1989年電影《迷幻牛郎》之後,范·桑特在波特蘭買下了一所大房子。不過,這所房子並沒有帶給他想象中的美好,他開始覺得有點荒唐,因為總有人打擾,不是求租地下室,就是要求籤名留念,即使出門散步也會遭遇大呼小叫。於是范·桑特將自己的經歷也寫進劇本中,布雷克就住在古老而空曠的大房子里。
演員選擇
在初見雛形的8年後(2005年),邁克爾·皮特仍置身樂壇,與自己的樂隊Pagoda一道演唱和創作,所以演繹與自身經歷和環境相似的角色自很自然。
布雷克的住所也是片中的重要角色,按照范·桑特的要求,建築雖然必須夠大,但外形卻不能完美,因為它將隱喻布雷克正在破碎的生活。
拍攝手法
范·桑特在該片中擺脫了傳統的敘事手法,而是用聲音、影像和少得可憐的台詞來打造故事和情感。除此之外,范·桑特在選角和表演方面繼續打破常規,片中出現了大量非職業演員,而且即興發揮的比重很大。片中的很多配角都根據演員進行了調整,比如一些演員在片中使用了真名。
范·桑特按照時間順序連續拍攝了4個星期,但自始至終只使用了一個布景。范·桑特一邊拍一邊剪輯。他即時錄下現場唱歌和臨時對話的原音,希望有種隨意的感覺,說自己“追求更像生活而不是故事的質量”,演員的表演也是即興的。

製作發行


主創單位
製作單位HBO電影公司、Picturehouse、Meno Film Company、Pie Films
發行單位BIM Distribuzione(義大利);Fine Line Features、Newco(美國);MK2 Diffusion(法國);A-Film Distribution(荷蘭);Vértigo Films S.L.(西班牙);Frenetic Films(瑞士);Alamode Film(德國);Warner Bros. Entertainment Finland Oy(芬蘭) 
影片上映
上映國家上映時間、細節上映國家、地區上映時間、細節
法國2005年5月13日法國2005年5月13日(戛納電影節)
義大利2005年5月13日美國2005年6月12日(西雅圖國際電影節)
美國2005年6月15日(普羅文斯國際電影節)比利時2005年6月15日
美國2005年7月22日(限定)加拿大2005年8月5日(限定)
荷蘭2005年8月20日(低地音樂節)荷蘭2005年8月25日
英國2005年9月2日澳大利亞2005年9月8日
希臘2005年9月20日(雅典電影節)巴西2005年9月25日(里約熱內盧國際電影節)
希臘2005年9月29日匈牙利2005年11月4日
尼加拉瓜2005年12月9日以色列2005年12月15日
瑞士2005年12月22日(德語區)奧地利2006年2月3日
羅馬尼亞2006年3月(B-Est國際電影節)中國香港2006年4月7日(香港國際電影節)

影片評價


《最後的日子》在長達1小時41分鐘的時間內,更多傳達給觀眾的是音樂以及主人公漫無目的地“尋找”。導演自始至終堅持著長鏡頭,因為缺乏衝突事件的發生,讓觀眾感覺疲勞。只有主人公布雷克不停地在走,每天正常地“生活”著,但他的生活似乎只是苟延殘喘。(《東方早報》評)
影片節奏緩慢,情節也不連貫。主人公金口難開,給觀眾的大多是身影和長發掩住的臉,只是依靠形體語言來表現其痛苦。無聲的場景和扭曲的軀體令觀眾悲從中來,倍覺抑鬱沉悶。(新華網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