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拉哈拉德
密歇根大學商學院教師
哥印拜陀·克利修那·普拉哈拉德1941年出生於印度南部泰米爾納德邦的哥印拜陀鎮,他從金奈的馬德拉斯大學物理系畢業后,在聯合碳化電池公司的一個分部擔任經理,積累了一定的管理經驗。之後他留學美國繼續深造,獲哈佛大學的博士學位。他在印度及美國都擔任過教職,最終加盟密歇根大學商學院,後為商業管理哈維·C·弗魯豪夫講席教授。
在安娜堡的時候普拉哈拉德與加里·哈默爾相遇,當時的哈默爾還是一位年輕的國際商業學生,他們的邂逅是管理思想界的福音,普拉哈拉德與哈默爾合作的巔峰之作是1995年出版的《為未來而競爭》(Competing for the Future),曾被《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評為年度最佳管理圖書,這本書描述了工商管理的狀況是如何演變的,它從陳舊的控制與指揮模式一路發展過來,到後來,經理人必須主動出擊,尋找新的市場機遇,商業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有賴於市場狀況和客戶的滿意程度。
普拉哈拉德的最近新書是與凡凱特·拉莫斯沃米合著的《競爭的未來》(The Future of Competition:Co-Creating Unique Value With Customers,2004),普拉哈拉德在書中指出,企業還沒有儘可能地利用全球化帶來的機遇,人們還不能意識到發生變化的不僅僅是遊戲規則,遊戲中每個人的角色也已轉換。如今的消費者是一個更有力度,更主動的形象,而不是被動地等待著被滿足的抽象體。感謝網際網路,消費者得以創造和參與商業交易。價值的概念也發生了變化,它不再是產品或服務與生俱來的特質,價值無法由產品的生產者或服務的提供者來灌輸,必須要有消費者的共同創造,通過消費者的親身體驗來實現價值。企業勝出的唯一途徑就是建立新的戰略資本。
普拉哈拉德一直期望著對商業更切膚的體驗,1997年,他與別人合作在聖地亞哥創辦普拉加公司(Praja在梵語里是普通人的意思)。這家剛剛起步的網路公司試圖扭轉網際網路的重心,從純粹的信息業轉向更有實質性的內容。然而,隨著網路泡沫的破裂,這家公司也遭受了致命的打擊,對此,普拉哈拉德有著一顆平常心:他從中學到了很多。
普拉哈拉德對世界上的貧困群體一直保持深切的關注,為此他寫出了《金字塔底層的財富》(The Fortune at theBottom of the Pyramid: Eradicating Poverty ThroughProfits,2004),它來自於作者尋找醫治貧困良方的"漫長而孤獨的旅途"。普拉哈拉德把世界經濟的傳統思維翻了個底朝天,他指出每天生活在2美元的貧困線下的40億人加起來是一個巨大卻被冷落了的市場。"40億窮人可以成為下一輪世界貿易和繁榮的引擎。"普拉哈拉德強調。他計算世界九大發展中國家的購買力,中國、印度、巴西、墨西哥、俄羅斯、印度尼西亞、土耳其、南非和泰國,相當於12.5萬億美元。"這是一個不能被忽略的市場,"他說:"市場潛能的真正來源不是發達國家的富裕階層,也不是新興的中產消費者,而是億萬熱切的貧困人群,他們第一次加入了市場經濟的洪流。"
金字塔底層的市場可以由跨國或者本國的行業、非政府機構以及--最重要的是--貧困群體自己來共同打造,他們因此獲得選擇生活和商品的權利。普拉哈拉德盛讚印度聯合利華有限公司的銷售策略,他們將洗衣粉和洗潔精改造成單位價格低廉的小包裝,這種新的配送機制創造了新的財富。普拉哈拉德的興趣無關乎慈悲為懷的人道主義,他認為慈善機構對窮人的施惠過多並非好事,窮人應該在市場上有真正的力量。2005年5月,普拉哈拉德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財富全球論壇,他指出,窮人沒有享有社會的充分權利,如果他們的權利不能完全保證,就會有危機出現。這個危機是可能的,而且衝突也是有可能的。他說,並不是中國和印度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才有窮人,在美國有四千五百萬人是沒有存款的。而實現消除貧困的目標,就必須讓民間社會和私營部門有越來越多的融合。私營部門和民間社會如果把相互看作是對手而不是合作者,就不能解決這個分歧,所以我們面臨的問題不僅僅是提供慈善資助,而是進一步的建立平等。
商業世界瞬息萬變,不斷尋求新的思路是生存的必需,普拉哈拉德為我們打開了一個全新的局面,帶來了最有價值的商業思想,可以說誰先贏得金字塔底層的財富,誰就是未來的商業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