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葛寨鄉的結果 展開

葛寨鄉

河南省洛陽市伊川縣的鄉

葛寨鄉位於伊川縣東南部,距縣城17公里,東臨汝陽縣蔡店鄉,西接酒後鎮,南連嵩縣,北與白元鄉毗鄰,西北隔伊河與鳴皋鎮相望。縣鄉公路水梁路、汝葛路在此交匯。全鄉19個行政村全部實現村村通,交通十分便利。全鄉總面積7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0600畝,轄19個行政村,39個自然村,4.3萬人。

葛寨鎮,隸屬於河南省洛陽市伊川縣,地處伊川縣東南部,東鄰汝陽縣蔡店鄉,南連嵩縣,西接酒後鎮,西北隔伊河與鳴皋鎮相望,北與白元鎮毗鄰,行政區域面積62.74平方千米。

1958年9月,成立葛寨公社;1983年12月,改為葛寨鄉。2018年,葛寨鄉撤鄉建鎮。截至2018年末,葛寨鎮戶籍人口為44744人。截至2020年6月,葛寨鎮轄19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葛寨村

2011年,葛寨鎮完成財政總收入693.3萬元。2018年,葛寨鎮有工業企業6個,其中規模以上4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5個。

歷史沿革


時間事件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月伊川縣人民民主政府成立
1958年9月成立葛寨公社
1959年10月析其北部置白元公社
1962年5月又分出西南大部成立酒後公社
1983年12月改為葛寨鄉
2018年葛寨鄉撤鄉建鎮

鄉鎮簡介

葛寨鄉
葛寨鄉
葛寨鄉位於河南省伊川縣南部淺山丘陵區,南依九皋山,北鄰白元鄉,東接汝陽縣蔡店鄉,西鄰伊河與酒後鎮相連,西北眺望縣城。伊川縣葛寨鄉轄21個行政村,41個自然村,總面積7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706公頃,。該鄉因鄉政府駐葛寨村而得名。據《嵩縣誌》載:葛寨村因村西有葛將軍墓而得名。原名葛家寨,簡稱葛寨,

建制沿革

1948年1月,伊川縣人民民主政府在該鄉黃兌村成立。1958年,成立葛寨人民公社,1959年析其北部置白元公社,1962年又分出西南大部成立酒後公社。1983年底改為葛寨鄉。

地理環境


葛寨鄉地勢南高北低,大部分為丘陵,西北沿伊河有小片平川,東南邊緣為淺山區,沙元河由南向北縱貫全境。
縣鄉公路水酒路出白元鄉,經葛寨鄉煙澗、葛寨、后村、前村,橫穿該鄉,煙新路經煙澗、黃楝、幸福寨、趙村、沙元、張棉、新村,縱貫南北,形成了便捷的公路交通網路。
位置境域
葛寨鎮地處伊川縣東南部。
地形地貌
葛寨鎮境內大部分為淺山丘陵區,地勢略微南高北低。地形為南部為山區,北部為丘陵區。境內主要有伏牛山系掘金頂、香爐石等,最高海拔1650米。
氣候
葛寨鎮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春季乾旱少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乾燥,冬季寒冷少雪,多年平均氣溫17℃,冬季長達130—150天,夏季為105—120天,春秋季短。年平均降水量582毫米。
水文
葛寨鎮境內河道屬小清河水系。伊河自后富山村入境,由西南而北,境內河道長10.5千米,伊河流域面積10000平方米。
自然災害
葛寨鎮主要自然災害有山洪、山體滑坡、乾旱、洪澇等。災害年均發生一次,主要發生在5—9月。
自然資源
葛寨鎮境內礦藏資源主要有磷、礦泉水等。其中南部石梯一帶磷礦儲量達1700萬噸,含磷量達22%以上。中部的龜山腳西側涼水泉水質甘甜,含有人體必需的鍬、偏硅酸、鋅、錳等20餘種微量元素。耕地面積4.8萬畝,分為旱地和水澆地。

自然資源


葛寨鄉是伊川縣主要產糧區之一,全鄉50%的耕地為水澆地。灌溉面積達到2.5萬畝,農作物以雜糧為主,主要有小麥、玉米、水稻、黃豆、黑豆、紅薯、花生等。
葛寨鄉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已探明該鄉南部石梯一帶磷礦儲量達1700萬噸,含磷量達22%以上,儲量大,含磷量高。位於葛寨鄉中部的龜山腳西側涼水泉水質甘甜,含有人體必需的鍶、偏硅酸、鋅、錳等20餘種微量元素,是待開發的優質礦泉水。

行政區劃


轄葛寨、楊樓、雙頭寨、窯頭、煙澗、黃棟樹、吉章、黃庄、梁家溝、黃兌、張綿、趙村、沙園、黃嶺、陡溝、寨西嶺、小王莊、幸福寨、南坪、前富山、后富山21個行政村。
2011年末,葛寨鎮轄23個行政村:葛寨、煙澗、黃楝樹、瑤頭、吉章、雙頭寨、楊樓、沙園、趙村、黃兌、黃庄、梁溝、張棉、東印、西印、前村、后村、黃嶺、陡溝、南坪、幸福寨、小王莊、西嶺;下設193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葛寨鎮轄19個行政村:葛寨村、楊樓村、雙頭寨村、瑤頭村、煙澗村、黃楝樹村、吉章村、黃庄村、梁溝村、黃兌村、張棉村、趙村、沙園村、黃嶺村、陡溝村、王莊村、南坪村、前富山村、后富山村,鎮人民政府駐葛寨村。

人口民族


轄21個行政村,41個自然村,186個村民小組,6495戶,32162人。
2011年末,葛寨鎮總人口3.70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0.3萬人,城鎮化率8.1%。另有流動人口895人。總人口中,男性1.78萬人,佔48.1%;女性1.92萬人,佔51.9%;14歲以下1.11萬人,佔30%;15—64歲1.48萬人,佔40%;65歲以上1.11萬人,佔30%。總人口均為漢族。2011年,人口出生率12‰,人口死亡率6‰,人口自然增長率6‰。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486人。
截至2018年末,葛寨鎮戶籍人口為44744人。

經濟


全鄉有機磚廠、印刷廠、“伏牛”皮鞋廠、張棉採礦廠、黃兌石料廠、黃楝養殖公司、葛寨鄉前村假髮廠等一批鄉鎮企業全鄉共有民營企業890家,工業總產值38850萬元。
葛寨鄉是遠近聞名的“青銅器之鄉”,已成為仿古製造業的主要生產基地,有300多家製造專業戶,從業人員達1880餘人,年創產值900萬元左右。主要產品有東漢馬踏飛燕、東周天子駕六、戰國方鼎、春秋蓮鶴方壺及各種造型壁掛、仿古檯燈600餘種。產品遠銷日本、美國、新加坡、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先後榮獲河南農村科技博覽會金獎、全國首屆民間工藝品展銷會和全國民間工藝大展一等獎,還先後被中央電視台等版報做了重點介紹青銅器的製作,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農業
2011年,葛寨鎮農業總產值達到4.0億元,比上年增長8%,農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51%。
葛寨鎮糧食作物以玉米和小麥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2400噸,人均0.7千克,其中玉米1100噸,小麥1300噸。主要經濟作物有煙葉、大豆、中藥材等。
葛寨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8萬頭,年末存欄15萬頭;牛飼養量3500頭,年末存欄5000頭;家禽飼養量10萬羽,上市家禽6.5萬羽。
截至2011年末,葛寨鎮累計造林8000畝,其中防護林3000畝,經濟林4000畝,農民住宅四旁樹木3萬株,林木覆蓋率12%。
工業
2011年,葛寨鎮工業總產值達到9億元,比上年增長10%,工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2%。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家,職工40人,實現工業增加值0.22億元,比上年增長4%。

文化


地名由來
葛寨鎮因境內葛將軍墓得名。
文物古迹
葛寨鎮境內文物古迹有上皇古泉、扁鵲廟、聚仙觀、涼水泉、洞賓洞。

交通


葛寨鎮境內有008鄉道經過。

社會


葛寨鄉教育源遠流長。民國時期,葛寨村曾創辦初等學堂,培養人才。沙園村楊沙園村楊逢年先生在楊氏祠堂創辦私塾。煙澗村創辦國民小學,有學生30多人。黃兌村郭紹緒創沙園村楊沙園村楊逢年先生在楊氏祠堂創辦私塾。煙澗村創辦國民小學,有學生30多人。20世紀30年代,沙園村楊振坤創辦新式學堂,培養學生100餘人,王莊、新村、后村、葛寨等村也都相續建立小學。全鄉有初中2所,附中4所,成建制小學19所,有公辦教師220人,聘用教師170人,在校學生7139人。葛寨鄉有電腦培訓學校2所,美容美髮學校4所,烹調學校1所。
教育事業
2011年末,葛寨鎮有幼兒園14所,在園幼兒1200人,專任教師40人;小學17所,在校生3370人,專任教師145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教育經費達113.4萬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113.4萬元,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113.4萬元,預算內教育經費30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2%、15%、13%、8%。
醫療衛生
2011年末,葛寨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0個,其中鄉級衛生院1個,村衛生所19個。專業衛生人員38人。病床30張。鄉衛生院住院501人次,門診76031人次。2011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3.5萬人,參合率95%以上。
社會保障
2011年,葛寨鎮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236戶,人數1837人,比上年增長3%,月人均82元,比上年增長24%;農村五保集中供養183人,支出3.8萬元,比上年增長47%;農村臨時救濟1600人次,支出150萬元,比上年增長12%。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467人,補助60歲以上退役軍人190人,比上年增長5%。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1萬人,參保率達30%。
郵政電信
2011年末,葛寨鎮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10千米,投遞點20個,鄉村通郵率100%。電信企業3家,服務網點5個;固定電話用戶1.1萬戶,比上年增長2%,電話用戶普及率99%,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行動電話用戶2.5萬戶,比上年增加0.5萬戶,行動電話用戶普及率67%,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光纜線路總長達3千米。

旅遊


風景名勝

歷史上葛寨鄉山清水秀,風景迷人,具葛寨鄉有厚重的文化底蘊,從古至今風景名勝與文化傳說頗多。相傳葛寨村有八大美景。即:柏塔春早,危樓夏涼,南天秋色,翠溪冬鳴,香泉印月,水質甘甜,墓埋金首,伊河秋色等。現在較為知名的名勝古迹有上皇古泉、扁鵲廟、聚仙觀、涼水泉、洞賓洞。
(一)上皇古泉。位於黃兌村東部,系杜康河之源頭。泉水味甘質純,大旱不枯,久澇不溢,後人稱之為“上泉古泉”。此泉為釀酒鼻祖杜康造酒的地方,也是中國釀酒業的重要發祥地。
(二)扁鵲廟。位於后富山前東北坡嶺上,面南背北,北臨獅子窪,南對絕金頂,三間大殿,巍然屹立,廟內神像姿態各異。距大殿1米左右,有卷棚三間,雕樑畫棟,雄偉壯觀。院內有石碑四通,古鐘一口,鍾高1.2米,直徑0.8米。棒擊古鐘,音質渾厚,聲傳數里。每年農曆3月初五為扁鵲廟古剎大會,屆時各地遊客慕名前往,經聲繞樑,香煙裊裊,善男信女,絡繹不絕。
(三)聚仙觀。位於雙頭寨村東部,原規模宏大,建築別具一格,主要有玉皇廟,祖師廟等,建國初被毀。傳說八仙過海後到此地聚齊而西去,後人遂定名為聚仙觀,現存八仙當年的卦攤一處。近年,各地善男信女又集資重建玉皇廟、奶奶廟。每逢農曆初一、十五日香煙裊裊,遊人知織。
(四)涼水泉。位於煙澗村南二仙姑廟前。泉水清澈,冬暖夏涼,水質甘甜,含人體必需的鍶、鋅、錳、偏硅酸等20多種微量元素。1975年,村民李成紹正午用泉水洗腳,治好了跛腳病,後人稱該泉水為神水,涼水泉從此名聲遠揚,前來取水治病者摩肩接踵。每逢夏季,鄰村鄰鄉的村民驅車到此取水飲用者更是不計其數。
(五)洞賓洞。位於楊樓村西。傳說古代八仙之一的呂洞賓路過此地,在洞中嬉戲牡丹仙女,現在,仙女床和呂洞賓的坐印仍依稀可見。每年有大量青年男女到此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