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佑之

革命烈士

鄭佑之(1891~1931)革命烈士,四川早期中共黨員,優秀革命活動家。號自申,化名張裕如、張榮山、余善輝,筆名尤痴。四川宜賓縣古羅場人。中共宜賓地方組織創建人之一,大革命時期領導川南農民運動,影響甚廣,人稱“川南農王”。

簡介


鄭佑之
鄭佑之
鄭佑之(1891~1931),號自申,化名張裕如、張榮山、余善輝,筆名尤痴,宜賓縣古羅場畫匠嘴人。鄭5歲入塾,18歲入敘州官立中學堂。 1912年,考入成都農業學校殖邊科,學未竟,毅然投筆從戎,參加護國討袁。還鄉后,積極宣傳革命。
1922年去成都參加社會主義青年團,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共產主義思想在川南城鄉的傳播者,趙一曼(鄭之妻妹)、余宏文等共產主義戰士,都先後受到他的培育。
1925年鄭任共青團宜賓特支代理書記,1926年任中共宜賓特支書記。分工負責農運,先後去宜賓北路、南路鄉村發動群眾建立農民協會。曾在榮縣五寶鎮組織5000農民的反軍閥大示威,並相繼建立和領導了數千人的農民武裝——川南農民革命軍,與五寶鎮軍閥駐軍展開激烈戰鬥。
1927年,鄭首任宜賓縣農民協會執委會負責人。
1928年,被選為川南特委委員並擔任中共宜賓縣委書記,繼任自貢特支書記,領導了自貢鹽廠和富順炭廠的工人運動,組織了榮縣、威遠的農民暴動。旋調任合川縣委書記,組織領導了馬房街民眾抵抗駐軍強拆民房的“馬房鬥爭”,抵制政府攤糧派捐和向豪富素食的“反飢餓”鬥爭。不久,被選為中共四川省委委員。
1930年調重慶,先後任中共川東特委、合川中心縣委、江巴中心縣委的領導工作。
1931年,在重慶被捕遇害。

生平


辛亥革命中,他奔走於縣北一帶,積極宣傳孫中山的革命主張。民國4年(1915年)入呂超部隊,參加討袁戰役。袁世凱倒台後,又繼續探尋救國之路。民國6年,鄭回古羅教書。民國8年,鄭又聯絡柳嘉鄉有識之士,籌辦兩等小學,被推為校長。但又遭到當地官吏豪紳排斥打擊,遂於民國10年忿而卸職去合什場宣化小學任教。在此期間,鄭與川南師範校長惲代英及成都王右木、何��輝等通信結交。民國11年,鄭佑之在成都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同年暑假,鄭赴瀘州面晤惲代英。[注]其後,在親友、群眾中廣泛宣傳馬克思主義,支持李坤泰(趙一曼)衝破封建羅網,投身革命運動。民國12年(1923)春,鄭籌辦普崗寺平民學校,次年春正式開校,他白天上課,晚上串戶,不久即在古羅組織起農民協會,並起草、印發了《告農友、工友書》,號召農、工“聯為一氣”打倒帝國主義軍閥、貪官、豪紳,“以求徹底解放”。他還主辦不定期刊物《夜光新聞》,油印散發四方,影響所及,白花、觀音、大塔、泥溪和榮縣五寶鎮等地,相繼組織起農民協會或農協小組。
民國15年(1926)1月30日,中共宜賓特支成立,鄭被選為特支書記。是年秋,駐榮縣二十四軍旅長張志芳與榮縣知事鄧邦植勾結,強派軍款21萬元,百姓怨聲載道。鄭佑之及時到五寶鎮與當地黨支部成員研究,決定以五寶鎮為中心發動榮縣民眾起而反對軍閥、抗捐抗稅。他們發出《聲討萬惡軍閥張志芳檄文》,同時發動組織農協會員抗納稅款。並邀請國民黨(左派)榮縣黨部負責人谷醒華到五寶鎮,爭取了五寶鎮團總陳選侯以及所屬各場團正,將民團武裝和各地支援武裝共數千人組織成立了“川南農民革命軍”。但與此同時,張志芳又增派兩連士兵扼守李家堰,並加緊武裝催款,還抓捕了抗捐群眾一百餘人,使農民群眾更為激忿。是年農曆臘月十八日凌晨,鄭集合農民軍於檬子岩誓師,下午二時兵分三路包圍李家堰。入夜,張部敗撤。次日,退入五寶鎮防守。鄭又於普崗寺設農民軍第一指揮部,於榮縣龍潭場設第二指揮部,把武裝鬥爭堅持下去。二十四軍軍部懾於農民軍的聲勢和輿論壓力,只得將張志芳調離榮縣、釋放被關押群眾、停收加派軍款和賦稅。
民國16年(1927),重慶“三三一”慘案后,國民黨(左派)宜賓縣黨部及國共合辦的中山中學被反動派搗毀。次年1月,鄭佑之任中共宜賓縣委書記。鄭為發展革命勢力,把縣委機關轉移至大塔場、開展農民運動。正當深入醞釀暴動之際,鄭奉命去重慶。
民國17年(1928)2月,鄭被選為中共四川臨時省委委員,又為川南特委委員。同年10月至民國20年12月,鄭還先後擔任中共川東特委、合川中心行委(縣委)、江巴中心縣委的領導工作。宜賓縣大塔第二次農民暴動失敗后,鄭受省委指派回宜處理善後事宜,部署了隱蔽黨員的工作。在合川領導了反對駐軍強拆民房的“馬房鬥爭”。在此兩三年的革命鬥爭中,鄭常喝稀飯、吃紅苕,有時飯菜也吃不上。一次,家裡寄給他一筆錢,他全數用去購買了快慢機手槍10支送到川南農村,支持開展農民武裝鬥爭。民國20年3月,鄭任中共川東特委秘書長時,根據黨的指示,派余宏文打進二十一軍“特委會”,獲取了許多重要情報。

就義


1931年8月,川東特委負責人文強(汶萊之)被捕,為考慮安全,組織決定撤消川東特委,成立江巴中心縣委,領導重慶周圍十縣市的黨組織。鄭佑之任秘書長。他繼續通過余宏文和“良心會”的周雲芳、薛彥夫等人將文強秘密救出監獄,離開四川。布置“良心會”的人秘密殺掉那些作惡多端的特務、死不悔改的叛徒,暗中保護被捕監禁的陳震等同志。
鄭佑之在重慶工作期間,正是黨犯“左”傾錯誤的極盛時期。那時黨一再強調把工作重點放在城市搞工人運動,把大批黨員骨幹調來城市,用集會、講演、散發傳單這種方式發動群眾,組織武裝暴動,奪取大城市。他對黨在城市的這種工作方法持反對意見,曾在黨的會議上多次提出將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農村。他以切身的經驗指出,在敵強我弱的大城市,黨的組織累遭破壞,黨的領導人,一個個被捕殺害。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組織,一下子就給破壞了。他極不贊成在大城市執行那種蠻幹的作法,並提出願意去農村建立武裝根據地。他的正確意見得不到支持,反而被扣上“保守主義”、“右傾思想”、“農民意識”、“逃跑主義”等帽子。
由於敵人採用殘酷鎮壓和收買叛徒兩種手法,江巴中心縣委成立不到一年,李家俊、楊仁傑、饒耿之等領導人又相繼犧牲。鄭佑之認為再這樣下去,在重慶的黨組織有被敵人完全吃掉的危險,即決心回農村再創根據地,以保存勢力。他寫信給弟弟鄭瑞符,要他籌集銀元從速寄來重慶。款到后,他花了200多元大洋,在劉湘軍械庫里搞到當時最好的10支德國快慢機手槍,並派張朗元、陳強等人秘密運回宜賓。劉湘得知他的槍枝被共產黨弄走的消息后,立即在全城戒嚴,搜捕共產黨人,尋找槍枝。因此案與余宏文等人有牽連,鄭佑之立即要余宏文、周雲芳、楊劍寒等人撤出特委會,火速離開重慶。而鄭佑之也因此身份暴露,劉湘不惜重金四處懸賞緝拿他,組織決定立即把他調離重慶,派盛一平接替他的秘書長職務。一切移交工作已經完成,但臨走之前組織又要他最後去由他領導的交通站取情報。鄭佑之陳述這個交通站的人已不可靠,再去有被捕危險。可是組織仍再三要他去,他服從組織決定於12月21日去桂花街五世同堂院內,而交通站負責人袁世勛已於凌晨前被捕叛變,供出了鄭佑之要來此取信件,即被敵人預先設下埋伏而被捕。鄭佑之知道自己再也不能出去,就在監獄里秘密給黨組織和他的親密戰友李坤傑寫了遺書,作好犧牲準備。1931年12月29日,敵人對鄭佑之進行最後一次審訊。軍法官也未放棄最後一次希望,再次對鄭佑之進行誘降、勸降之後說:“你這樣大的歲數了,還相信馬克思主義?你是受了欺騙。”鄭佑之響亮地回答:“我就是相信馬克思主義。”軍法官見鄭佑之沒有“回心轉意”,又問:“你相信馬克思主義,你願不願意為它犧牲?”“我願意。”鄭佑之在敵人的法庭上,英勇不屈,視死如歸,斬釘截鐵地回答。
1931年12月30日,鄭佑之在重慶英勇就義,時年40歲。臨刑前,鄭佑之在敵人戒備森嚴的刑庭上,抓住僅有的一點時間,給弟弟們寫下了一封成為傳之千古的遺書,要弟弟們“傳布與一般人知道,以待將來的公論”。
鄭佑之赤膽忠心,無私無畏,把畢生精力貢獻給了黨和人民的事業。
民國20年底,黨組織決定將鄭調離重慶。當他辦畢交接手續,去桂花街五世同堂院內交通聯絡站取信時,因叛徒袁世勛出賣而被捕。鄭被投入巴縣監獄,敵人百般威脅利誘,而他鐵骨錚錚、堅貞不屈。是年12月30日,鄭慷慨就義於重慶羅家灣。后,其弟鄭瑞符將遺體載運回鄉,安葬於普崗寺平民學校(今普崗小學校)旁。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將墓修葺。1985年縣人民政府於墓前立碑,碑文:“中國共產黨首屆四川省委委員鄭佑之烈士墓”。同年4月5日,中共觀音區委集資建立“鄭佑之烈士紀念碑”於觀音中心小學燈光球場側。 (註:鄭佑之參加中國共產黨的時間,一說1925年轉黨,一說是1922年入黨。現已無法詳考)
中新網宜賓2011年4月11日電(羅志彥 何川)記者11日從四川宜賓市翠屏區文史委獲悉,近日,該委收到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老同志捐獻的大量珍貴老照片,其中,發現了四川早期中共黨員,優秀革命活動家、中共宜賓地方組織創建人之一,人稱“川南農王”鄭佑之在重慶遇害時的照片。
記者看見,該黑白照片中,一名男子橫躺在一塊木板上,胸口中央的彈孔清晰可辨。據捐獻照片的老同志告訴記者,該男子正是鄭佑之無疑。記者發現,在老同志捐獻的照片中,還有有關鄭佑之被捕槍決的報道的照片。報道該消息的報紙名為《重慶新蜀報》。報道標題為“昨日槍決三共黨 用世傑(文章中為周世傑,此處疑為別字)羅曼生鄭佑之圖謀不軌”,報道記載:“用羅兩人,已判處死刑。於昨(三十)日午前綁赴刑場槍決矣,又共黨省委鄭佑之,在共黨中原有第一馬克思之稱,於日前被二十一軍部口口口桂花街五世同堂院內捕獲,判處死刑,亦同時執行雲。”隨後,記者又將照片翻拍以後交予原宜賓縣委黨史辦主任胡登元辨認。胡登元告訴記者,該照片確系鄭佑之就1931年12月30日就義后的照片,是他的弟弟鄭瑞符前往重慶搬遺體回鄉時拍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