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頓將軍
巴頓將軍
《巴頓將軍》是由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於1970年出品的歷史片,該影片由弗蘭克林·斯凡那執導,喬治·C·斯科特、卡爾·莫爾登、詹姆斯·愛德華茲等主演。
影片主要介紹了1943年在北非,英美盟軍遭到綽號叫“沙漠之狐”隆美爾元帥率領的德軍反擊,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戰鬥,結果美軍遭到慘敗陷入了困境的故事。
該片於1970年上映,獲43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劇本、最佳導演等7項獎。
巴頓將軍
年逾50的巴頓,雄心勃勃,一上任就整頓軍紀,命令伙房必須準時開飯,官兵服飾整齊,不準女人裸體畫帶進軍營,還制訂了極嚴格的訓練計劃。經過雷厲風行的整頓,巴頓部下的官兵們,一掃悲觀畏戰的情緒,成為一支紀律嚴明、鬥志昂揚、驍勇善戰的部隊。
不久,巴頓率領美軍第二軍,與德軍隆美爾的軍團進行激烈的戰鬥,德軍大敗。蒙哥馬利部隊乘勝追擊,最後把殘兵敗將趕出了非洲戰場。
1943年7月,巴頓又被派往第7集團軍擔任司令。他決定從西西島南部登陸進攻巴勒莫,讓英軍的蒙哥馬利將軍攻取賽羅可斯,以牽制該地的敵軍。但計劃遭到蒙哥馬利的反對。於是美英聯軍最高司令艾森豪威爾出於雙方面子的維護,其中包括蒙哥馬利的情緒,就採納了英方的作戰計劃,巴頓氣憤異常,他不願作英軍部隊的配角,但作為軍人,他不得不服從命令。
1943年7月,英美聯軍分別在西西里島南部和東部登陸。但由於德軍防禦主力的頑強抵抗,蒙哥馬利部隊無力攻破敵軍防線,最高指揮部就命令巴頓管轄下的第二軍讓公路給英軍前進,然而在德軍猛烈炮火下讓路,第二軍傷亡很大,指揮部又命令停止前進,而巴頓還是全速行進,趕在蒙哥馬利部隊前面,攻克了敵軍防線,後來巴頓在記者招待會上興奮不已。
巴頓部隊繼續攻克墨西拿,但由於德炮火猛烈反擊,也由於巴頓一意孤行的作戰方案,部隊推進遲緩,傷亡慘重。巴頓不得不親自往前方偵查。在視察隨軍醫院時,他動手打了一個懦弱的士兵,引起震驚,但士兵們還是服從命令,以慘重代價攻佔了最後一個德軍據點墨西拿。
巴頓贏得了″血膽將軍″的美譽,但由於他對蒙哥馬利態度不友好,以及粗暴毆打士兵,引起各方不滿。在艾森豪威爾嚴令下,巴頓無奈地向各方公開道歉。可他的檢討仍然得不到別人的諒解,他被解除了軍職。
在諾曼底登陸戰役中,巴頓又被艾森豪威爾起用。但在這次戰役中,巴頓只起″聲東擊西″的配角作用。他委屈、苦惱、憤恨。他利用公開場合之機,就把氣出在俄國人身上。
不久,巴頓被任命為第三集團軍司令。1944年6月6日,諾曼底戰役打響。巴頓在阿登戰役中,解除了巴斯托尼一地之圍。正當他眼看就要取得個人和軍事上的完全勝利之時,他的行動卻受到了艾森豪威爾的約束。原來,艾森豪威爾出於政治上的壓力,已決定優先照顧蒙哥馬利的北方戰線,並讓俄國人進軍佔領布拉格,雖然巴頓已經深入到捷克斯洛伐克境內了。
戰爭末期,巴頓因作戰有功,胸前掛滿勳章。德國投降后,在美、蘇軍隊慶祝勝利的宴會上,巴頓竟然冷漠、仇視俄國人,並宣稱希望和俄國人打仗,因為他認為美國人絕不能向俄國人示弱!
艾森豪威爾大為惱火,巴頓將軍由第七集團軍司令改任為虛有其名的所謂第十五集團軍司令,從此結束了他的戰爭生涯。然而當巴頓離別他手下的同行時,他為這一不公正的決定感到忿忿不平。1945年12月,巴頓將軍因車禍,與世長辭。
角色 | 演員 |
Gen. George S. Patton Jr. | 喬治·C·斯科特 |
Gen. Omar N. Bradley | 卡爾·莫爾登 |
Sgt. William George Meeks | 詹姆斯·愛德華茲 |
Field Marshal Sir Bernard Law Montgomery | 邁克爾·貝茨 |
Capt. Chester B. Hansen | Stephen Young |
Brig. Gen. Hobart Carver | Michael Strong |
Gen. Bradley's driver (as Cary Loftin) | Carey Loftin |
Moroccan Minister | Albert Dumortier |
Lt. Col. Henry Davenport | Frank Latimore |
Capt. Richard N. Jenson | Morgan Paull |
Field Marshal Erwin Rommel | Karl Michael Vogler |
Gen. Patton's driver | Bill Hickman |
1st Lt. Alexander Stiller (as Patrick J. Zurica) | Pat Zurica |
Col. Gaston Bell | Lawrence Dobkin |
Lt. Gen. Harry Buford | David Bauer |
Air Vice-Marshal Sir Arthur Coningham | John Barrie |
Col. Gen. Alfred Jodl (as Richard Muench) | Richard Münch |
Capt. Oskar Steiger | 西格弗萊德·勞奇Siegfried Rauch |
Lt. Col. Charles R. Codman | Paul Stevens |
Air Chief Marshal Sir Arthur Tedder | Gerald Flood |
Gen. Sir Harold Alexander | Jack Gwillim |
Maj. Gen. Walter Bedell Smith (as Edward Binns) | 艾德·賓斯Ed Binns |
Col. John Welkin | Peter Barkworth |
Third Army chaplain | Lionel Murton |
Clergyman | David Healy |
Correspondent | Sandy Kevin |
Maj. Gen. Francis de Guingand | Douglas Wilmer |
Maj. Gen. Lucian K. Truscott | John Doucette |
Soldier who gets slapped | Tim Considine |
Willy | Abraxas Aaran |
Tank captain | 克林特·里奇Clint Ritchie |
British briefing officer | Alan MacNaughtan |
Lt. Young (uncredited) | Brandon Brady |
Soldier (uncredited) | Charles Dennis |
Voice (uncredited) | Paul Frees |
Maj. Dorian von Haarenwege (uncredited) | Hellmut Lange |
Senator (uncredited) | 哈里·摩根Harry Morgan |
Cynical wounded soldier (uncredited) | Bruce Rhodewalt |
製作人 | 弗蘭克·卡菲、弗蘭克·麥卡錫 |
導演 | 弗蘭克林·斯凡那 |
副導演(助理) | Eli Dunn、José López Rodero、Michael D. Moore |
編劇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Ladislas Farago、Omar N. Bradley、Edmund H. North、Edmund H. North |
攝影 | Fred J. Koenekamp |
配樂 | 傑瑞·高史密斯 |
剪輯 | Hugh S. Fowler |
美術設計 | Urie McCleary、Gil Parrondo |
布景師 | Antonio Mateos、Pierre-Louis Thévenet |
角色介紹
喬治.巴頓
演員喬治·C·斯科特
年逾五十,依舊雄心勃勃,以雷厲風行的整治軍紀出名,被美軍當局派遣至英美盟軍擔任第二軍總司令。後於1945年12月,巴頓將軍因車禍,與世長辭。
布雷德利
演員卡爾·莫爾登
布雷德利不但善於指揮作戰,而且善於管理部隊。他對士兵關心體貼,也要求下屬軍官這樣做。他反對軍官對士兵簡單粗暴,更不准他們虐待和體罰士兵。也是巴頓將軍有力的助手
威廉·喬治·米克斯
演員詹姆斯·愛德華茲
堪薩斯的黑人,軍銜為中士,是巴頓將軍服務多年忠實的勤務兵
伯納德·勞·蒙哥馬利
演員邁克爾·貝茨
英國陸軍元帥、軍事家。英美盟軍中英軍的最高司令官。巴頓率領美軍第二軍,與德軍隆美爾的軍團交戰,蒙哥馬利獎德軍的殘兵敗將趕出了非洲戰場,立下戰功。
演員信息來源
海報
曲目 | 其他信息 | |
Patton Salute | Patton March | 《巴頓將軍》 |
Main Title | Attack | |
The Battleground | German Advance | |
The Cemetery | An Eloquent Man | |
The First Battle | The Payoff | |
The Funeral | A Change Of Weather | |
The Hospital | Pensive Patton | 藝人: Jerry Goldsmith |
The Prayer | End Title | 唱片公司: Intrada |
No Assignment | Echoplex Session | 發行時間: 2010年11月08日 |
參考資料
幕後花絮
• 喬治·斯科特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獎,並且因為拒絕領獎震驚世人。他認為演員之間的競爭是不公平的,稱之為“肉類大遊行”,另一方面對巴頓這個有爭議的人物持保留態度。
• 製片人弗蘭克·麥卡錫是一名退役陸軍准將,曾經在二次世界大戰中效命於喬治C.馬歇爾將軍。為了拍攝關於巴頓的電影,他準備了20年。
• 羅德·斯特艾格、李·馬文、羅伯特·米歇姆和巴特·蘭德卡斯都拒絕出演主角。
• 約翰·韋恩很想扮演主角巴頓將軍,但被製片人否決了。
• 幾乎過半的預算用於向西班牙軍隊租用士兵和裝備。
• 據說本片是尼克松最喜歡的影片,尼克松的通訊聯絡處長赫布·克萊因說“這部電影他看過好幾遍,還做了評論,他很欽佩巴頓”。
• 開場演說的大部分台詞真的是引用自喬治·巴頓。但這些話不是他在一次演說中的,而是他多次講話的一個綜合版本。
• 一些真實戰爭場景是由後來成為導演的盧斯·梅約拍攝的。他在二戰期間是美國陸軍通信兵團的一名戰地攝影師。
• 雖然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和艾德姆德·諾斯作為聯合編劇,但他們從來沒有在一起工作過,甚至沒有見過面,直到他們收羅他們的獎盃時,才碰到了一起。
• 喬治·斯科特感覺自己沒有全部把握住角色巴頓的性格。他對富蘭克林·斯查法尼深表歉意,因為自己沒能完全意識到這個人物的複雜性。
• 電影中坦克戰場上,巴頓將軍的軍隊使用的是過時的WW2 M-24輕型(Chaffee)坦克。然而德軍用的是戰後美國的M-60巴頓(Patton)坦克。這在某種程度上好像是一種諷刺,把M-60命名為“巴頓” 。
• 時代錯誤:一輛1948帕卡德汽車停在直升機的前面。
• 時代錯誤:在北非主要戰爭場景中使用的都是戰後坦克。德軍方面使用的是M48 tank (1953),美軍使用的是M47 (1952)。很有意思的是,後者被命名為“巴頓一號”(Patton 1)。
• 發現錯誤:在巴頓演講后的一個場景中,有個孩子試圖把一個死去的士兵的戒指偷走。當他離開的時候,可以看見一些蠍子爬到士兵身上,作為反應,他手臂/肩膀上的肌肉抽搐了一下。
• 巴頓在用雙眼望遠鏡看戰場,當面對著鏡頭的時候,可以在望遠鏡的鏡頭上看到各種燈光/話筒等設備反射的影子。
• 時代錯誤:在指揮部的歐洲地圖上,可以看到德國地圖上已經劃分為了東德和西德。所有的國家疆界的劃分都是二戰後的。
• 事實錯誤:當陸軍上將蒙哥馬利被告知,巴頓已經佔領了西西里的巴勒莫時,在他後面的英國國旗掛反了。
• 連貫性:一個德國士兵正在寫下傷亡人數,他用逗號在千位數上作記號,就像是英國人的習慣一樣。隨後,同樣還是這個士兵,他在千位上使用周期,這就像是德國人的習慣。
• 發現錯誤:當地人觀看摩洛哥軍隊閱兵儀式期間,在每個鏡頭中都可以看到有個小男孩一直衝著攝影機作鬼臉和揮手。
• 發現錯誤:第一次戰爭期間,他在視察戰場,他用的那個雙眼望遠鏡,很明顯貼有“日本”的標籤。
《巴頓將軍》
人物與情節基本上忠實於歷史。巴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毀譽參半的經歷,包括毆打士兵、發表不慎重的政治言論等都得到了如實的反映。它把巴頓將軍塑造成一個既高大雄偉、又具體實在的藝術形象,不僅有血有肉,而且有“污點”;不僅功勛垂世,而且“劣跡”昭彰。
雖然用意是“軍方宣傳片”,不過這部戰爭片要從歸類來說卻還是屬於傳記體,以二戰為背景,傳神地描繪出了美國歷史上著名喬治·巴頓將軍在二戰期間的經歷。影片有意把巴頓描繪成“一個與時代格格不入悲劇式的英雄”。
製片人弗蘭克·麥卡錫是一名退役陸軍准將,曾經在二次世界大戰中效命於喬治C.馬歇爾將軍。為了拍攝關於巴頓的電影,他準備了20年。
《巴頓將軍》
電影中坦克戰場上,巴頓將軍的軍隊使用的是過時的WW2 M-24輕型(Chaffee)坦克。然而德軍用的是戰後美國的M-60巴頓(Patton)坦克。這在某種程度上好像是一種諷刺,把M-60命名為“巴頓”。
《巴頓將軍》在攝影運用高級寬銀幕技術,使影片的畫面顯得相當漂亮,許多巨大場面拍攝清晰而集中,其中沙漠里的戰鬥和巴頓將軍在隆冬越過法國的場面,格外令人讚歎。影片的戰爭場面宏偉壯觀:北非沙漠里,遍地砂礫,怪石嶙峋;銀裝素裹的草原,硝煙瀰漫,大自然的優美景緻和戰爭的氛圍交織成一幅幅具有強烈視覺衝擊力的畫面。導演還藉助於綜合的移動鏡頭完成了由點到面的空間展示,先用整體環境中的一個局部造成突出的效果——戰爭的殘酷性,然後再讓觀眾帶著這個由局部造成的強烈的印象,去領會場戰爭的規模。
製作公司 | 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美國) (presents)(as Twentieth Century-Fox Film Corporation) |
發行公司 | 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美國) (1970)(USA)(theatrical)(as Twentieth Century-Fox Film Corporation) 美國廣播公司(美國) (1972)(USA)(TV)(original airing) CBS/Fox (美國) (1986)(USA)(VHS)(On double tape)/(USA)(laserdisc) Gativideo (阿根廷) (1999)(Argentina)(DVD)/(1999)(Argentina)(VHS)(re-release) 20世紀福克斯家庭娛樂公司(巴西) (Brazil)(DVD) 20世紀福斯家庭娛樂公司(美國) (2008)(USA)(DVD)(Blu-ray)/(USA)(laserdisc)/(USA) 20th Century Fox (1970)(Canada)(all media) Abril Vídeo (巴西) (Brazil)(VHS) Magnetic Video (美國) (USA)(VHS) Magnetic Video (美國) (????)(USA)(VHS) Svensk Filmindustri (SF)AB (瑞典) (2001)(Sweden)(DVD ) |
其他公司 | Armies of the World props and costumes (uncredited) Pacific Title (美國) titles Spanish Army acknowledgement: this film made with the collaboration of the |
海報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美國 | 1970年2月4日 | 法國 | 1970年4月24日 |
瑞典 | 1970年3月26日 | 英國 | 1970年5月7日 |
西德 | 1970年3月26日 | 日本 | 1970年6月27日 |
芬蘭 | 1970年3月27日 | 美國 | 中國香港 Hong Kong |
義大利 | 1970年4月23日 | 挪威 | 2004年8月20日 |
中國香港 | 1970年10月16日 |
時間 | 獲獎全稱 | 所獲獎項 | 獲獎人 | 結果 |
1971 | 第43屆奧斯卡金像獎 | 最佳影片 | 弗蘭克·麥卡錫 | 獲獎 |
最佳男主角 | 喬治.C.斯科特 | 獲獎 | ||
最佳導演 | 弗蘭克林.夏夫納 | 獲獎 | ||
最佳原創作劇本 | 弗朗西斯.福特.科普拉,埃德蒙.諾思 | 獲獎 | ||
最佳藝術指導 | 尤里.麥克利里、安東尼奧.馬蒂奧斯、皮皮埃爾 | 獲獎 | ||
最佳音響 | 道格拉斯.威廉斯,唐.巴斯曼 | 獲獎 | ||
最佳電影剪輯 | 休.福德 | 獲獎 | ||
最佳攝影 | Fred J. Koenekamp | 提名 | ||
最佳配樂 | 傑瑞·高史密斯 | 提名 | ||
第28屆美國金球獎 | 劇情類最佳男主角 | 喬治·C·斯科特 | 獲獎 | |
劇情類最佳影片 | 影片 | 提名 | ||
最佳導演 | 弗蘭克林·斯凡那 | 提名 |
獲獎記錄資料來源:
巴頓將軍人物形象照
不知道該片傳達的是不是一種悲觀,但巴頓將軍的浪漫主義、他的一點點大嘴巴甚至是對於世界和政治的冷嘲熱諷,都和他的復古主義情懷一樣,從來都不屬於20世紀。一個屬於16世紀的堂吉訶德式的人物卻能夠在20世紀最重要的世界大戰中享受榮譽和成就,這本身就是上帝賜予的。(光明網評)
該影片堪稱經典,講述了巴頓將軍輝煌的一生,扮演巴頓的演員喬治·斯科特在片中的表演堪稱經典,他出神入化地塑造了這位桀驁不遜、威嚴傲慢的傳奇將軍。將巴頓將軍一個美國軍事強人的典範的形象在銀幕上演活的活靈活現。(新浪網評)
影片描寫戰爭史實,但鏡頭幾乎一直對準主角,巧妙地讓人們從巴頓的威力中感受德軍的力量。主角的演技出神入化,尤其是開場戲——在美國國旗撐滿銀幕的背景下,主人公做了長達五分鐘的開場獨白。這是高難度的反傳統處理,也是影片最著名的一段。扮演巴頓的演員喬治·斯科特在片中的表演堪稱經典,他出神入化地塑造了這位桀驁不遜、威嚴傲慢的傳奇將軍。(南海網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