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迎喜節的結果 展開

迎喜節

迎喜節

迎喜節山西地區傳統習俗之一,春節后,民間習慣選擇第一個吉日,朝著喜神所在的方位前進,外出郊遊,稱為迎喜節,亦稱游喜神。據說喜神臘月和眾神一起升天,正月初一返回人間過春節。

概述


迎喜節
春節后,民間習慣選擇第一個吉日,外出郊遊,稱為迎喜節,亦稱游喜神。

風俗


這天,大人小孩趕著牛馬驢騾等家畜或駕駛農用運輸車,朝著喜神所在的方位前進。愛養鴿子的年輕人還要提上鴿籠。進入曠野以後,老年人要舉行禮儀。一般程序為:領頭人先從木盤內取出各種祭物,呈品字形在地上擺供。然後用手壘三個小土堆,中間代表天神,左邊代表地神,右邊代表喜神。土堆上各插香三炷,燒紙三張。大家三跪九拜,祈禱喜神保佑、出門順利等等。小孩子則要鳴放鞭炮,鴿子滿天飛舞,家畜要任其自由撒歡奔跑。所有人還要放開嗓子,吶喊幾聲。愛唱的則盡情高歌。真是人歡馬叫、歌舞昇平。迎喜神,若能驚起一隻野兔或山雞,則被看作最大的吉祥喜慶。就是看見喜鵲、麻雀等小鳥,也是一種好的兆頭。回家的時候,老人們習慣撿根柴,取諧音財,意喻招財進寶。

內容


這一天,民間還要舉行隆重的拜財神活動。不少地方,習慣到河裡擔水。呂梁地區迎喜神,盛行在郊外相邀飲酒,《石樓縣誌》就記敘說:“遇首吉,出門攜酒肴、香、炮,羅拜坐次,謂之‘迎喜神’”。臨縣一帶,至今流傳著迎喜神歌曲:“粘戶紅箋墨色新,衣冠揖讓藹然親。香燈提出明如海,都向村前迎喜神。”反映了歷史上迎喜神的熱鬧。
迎喜神的日子,一般都在正月初五日以前。晉北地區習慣選擇在春節后的戊日或癸日。呂梁地區一般在正月初一日或初二日進行。晉南的霍縣等地則在正月初三日游喜神。
春節后,姑娘要偕姑爺回娘家拜年。南部地區多習慣在正月初二回娘家,北部地區多講究正月初三回娘家,民諺有“正月初二、三,路上儘是小生和小旦”。大同一帶,歷史上又有正月初一日招待新女婿的傳統。《大同縣誌》記載:“元旦,天大昕,外戚友朋亦交賀,待以茶酒,惟新婿以饌。”姑娘回娘家拜年,要攜帶豐盛的禮品。除煙、酒、點心、糖、果及土特產品以外,主要是臘月里精心製作的各式各樣的花饃,要分送娘家各門親戚。藉此機會,誇露自已的靈巧手藝。晉南地區姑爺上門,習慣用火鍋招待,內放白菜、豆腐、銀耳、猴頭、蝦米、木耳、海參、魷魚等等,最上層是燒熟后切下的大片豬肉,整整齊齊,排放四周。俗話說,“丈母娘待女婿,啥也捨得。”晉北地區,民間招待姑爺,則要新包餃子吃,講究大肉大蔥,吃進嘴裡,還要往外流油,才算滿意。
春節后,要送祖宗,就是將年前請回來的象徵列祖列宗的牌位送到墳地焚燒、擺供,進行安置。掛雲譜的人像,則要把它收藏好。有的地方,講究“人三鬼四”,送祖宗,在初四日進行。也有的地方是講究“人雙鬼單”,送祖宗在初三日進行。在時間問題上,全省沒有明確的界線。有些地方,還講究姑娘回娘家,不能看到旺火架子。所以要收拾整理、清掃院落,乾乾淨淨歡迎姑爺上門拜年。但也有的地方卻講究正月初五日以前不掃院,掃院則是破財。今天已不象歷史上那樣嚴格遵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