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饃
中國民間麵塑品
花饃,也稱“面花” ,是中國民間麵塑品。聞喜花饃是山西省運城市聞喜縣的傳統名點,因花式各樣而命名。聞喜花饃盛行於明清,已有1000多年歷史,已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完整的創作體系。
花饃同樣以美味著名。聞喜花饃有“花糕”、“花饃”、“吉祥物”、“盤頂”四大系列200多個品種。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並於2010年在上海世博會展出。在2012舉辦的“中國·聞喜花饃文化節”上創造了四項世界紀錄。
鄉間逢年節都要蒸制花饃。如春節蒸大饅、棗花、元寶人、元寶籃;正月十五做面盞、做送小孩的面羊、面狗、面雞、面豬等;清明節捏面為燕;七巧做巧花( 巧餑餑 ) ,形如石榴、桃、虎 獅、魚 等;四月,出嫁女兒給娘家送“面魚”,象徵豐收;也有女兒出嫁作陪嫁用的“老虎頭餛飩;寒食節上墳時用“蛇盤盤”以示消災;做春燕表示春回大地;嬰兒滿月做“囫圇”謂之“龍鳳呈祥”、“猛虎驅邪”;老人祝壽用“大壽桃”等等。花饃在民間依不同歲時和用途有各種形式。
用料
食材 | 用量 |
普通麵粉 | 250克 |
酵母粉 | 5克 |
水 | 250克 |
糖 | 適量 |
葡萄乾 | 適量克 |
詳細步驟
步驟 | 圖片 | 說明 |
步驟一 | 步驟一 | 和面步驟省略,面里放些糖,好吃而且方便發麵。發好的面取出排氣,排到橫截面沒有蜂窩狀為止。把麵糰分成小份,揉成球。 |
步驟二 | 步驟二 | 按扁 |
步驟三 | 步驟三 | 用筷子壓出四條痕迹 |
步驟四 | 步驟四 | 用剪刀剪出花 |
步驟五 | 步驟五 | 用小刀切出瓣,刀上可以沾些麵粉防止粘刀 |
步驟六 | 步驟六 | 用手捏出花瓣 |
步驟七 | 步驟七 | 用小刀在捏的花瓣上壓個刀痕,不要切斷。中間放一個葡萄乾。最後發現圖裡忘放了 |
步驟八 | 步驟八 | 放入蒸屜,二次醒發至膨脹 |
步驟九 | 步驟九 | 蒸十分鐘,然後關火燜5分鐘。OK啦 |
用料
食材 | 用量 |
南瓜汁 | 200g |
麵粉 | 315g |
酵母粉 | 3g |
小紅棗 | 數粒 |
詳細步驟
步驟 | 圖片 | 說明 |
步驟一 | 步驟一 | 把南瓜汁和酵母粉一起放在一個小盆里,用筷子攪拌均勻; |
步驟二 | 步驟二 | 把麵粉也倒進小盆里; |
步驟三 | 步驟三 | 用筷子攪拌,使液體和麵粉混合均勻,這樣可以判斷液體和麵粉的比例是否合適; |
步驟四 | 步驟四 | 將盆里的麵糰轉移到揉面墊上,撒一些乾麵粉,用手揉至光滑; |
步驟五 | 步驟五 | 將大麵糰分成若干個小麵糰,每個約35g左右,揉圓備用;(分出來的麵糰最好是3的倍數) |
步驟六 | 步驟六 | 取其中一個麵糰,用擀麵杖擀成一個圓餅,不要擀太薄了;厚約0.5CM左右; |
步驟七 | 步驟七 | 用刀切個十字,分成四塊; |
步驟八 | 步驟八 | 取其中一片,從小尖角處對摺起來; |
步驟九 | 步驟九 | 再揪住兩邊,捏成一朵花瓣; |
步驟十 | 步驟十 | 依次做出所有的花瓣,取六朵圍在一起; |
步驟十一 | 步驟十一 | 用筷子插在對應的兩個花瓣里,用力夾一下,使花瓣黏連,形成一朵花; |
步驟十二 | 步驟十二 | 取一顆小紅棗,放在花心和,用手往下按壓固定,一朵小花就做好了; |
步驟十三 | 步驟十三 | 依次做好所有的小花,擺放在盤子里;放置密封處,靜置醒發20分鐘左右; |
步驟十四 | 步驟十四 | 上鍋蒸17分鐘左右即可成熟,蒸好以後先別取出來,燜2-3分鐘再打開取出來,我這裡用的是蒸箱,用蒸鍋是一樣的,也是蒸17分鐘左右,關火后燜2-3分鐘; |
步驟十五 | 步驟十五 | 一盤漂亮的花兒就做好了,喧軟可口,南瓜汁的顏色很好看,還有南瓜的香甜味兒; |
步驟十六 | 步驟十六 | 我們常吃的饅頭做成這樣,當媽的還怕孩子們不愛吃嗎?估計該擔心不夠吃了! |
用料
食材 | 用量 |
麵粉500克 | |
酵母粉5克 | |
水240克 |
詳細步驟
步驟 | 圖片 | 說明 |
步驟一 | 步驟一 | 花樣饅頭,棗花饃 |
花饃
花饃
所有花饃的內容都象徵著吉祥如意,寄寓著人們深厚而美好的感情。它也反映與表現著特定的民族心理與性格。另外,很多民間藝人在長期的“花饃”習俗活動中,不斷發明創造,逐漸把“糧畫”藝術從圍倉、花饃中分離開來,充分利用糧食顆粒的形狀、大小和顏色,把一粒粒糧食在木板、瓷器、紙片等上面拼粘成各種書法字體、吉祥圖案等,表達勞動人民對美的追求,對美好生活的祝福。
花饃
如今,花饃在這裡已成為群眾發展經濟的一種產業,帶來了不菲的經濟效益。在68歲的聶秀芳家裡,她給來人看了操作間,說她平時開的蒸饃店,凡是哪家紅白喜事,需要花饃她就馬上加工,一年下來收入還可以。
近年來,大荔縣羌白鎮把花饃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大傳承和發揚光大,從過去傳統的花饃作品延伸發展到到現代的諸如綿羊吃草、孫猴子等,並把花饃做成一種產業,在阿壽村就有10多家從事花饃生意。被評為“中國花饃之鄉”的阿壽村花饃,也讓花饃作為藝術品走向了市場,為社會各界群眾的婚喪嫁娶、老人過壽等等時令節日提供了產地。
花饃
花饃
如今,在村上這些老人的帶動下,中年和年輕的婦女們也慢慢學會了做花饃,後繼有人,在賽花饃的現場,阿壽村的南社、北社、西社、東社“四個社”的婦女巧手做出有關紀念藥王孫思邈的面花,藥王洞、戲樓、牌樓、獅子、守門虎龍柱、等多種花饃,受到群眾的嘖嘖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