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斯頓

歷史上最偉大的探險家

李文斯頓是一個名人,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探險家,去非洲探險過,使得茶葉生意略受影響,是一個喜歡讀書的孩子,在接受耶穌基督救恩的時候,沒有特殊的經歷。上帝的生命與恩典已經進入李文斯頓的心中。

人物介紹


深入非洲三萬哩-李文斯頓
他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探險家。
不同於其他的探險家
他的探險不是為了征服未知之地,
不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好勝心,
不是為了顯明自己多偉大,
探險只是為了一個職責,
將上帝救贖的真理,
帶給非洲人。
三十七年之久,
他行走非洲三萬哩,任何危險的時刻,他不對任何人
--包括食人族與奴隸販子發射一粒子彈。
他只將自己的安危放在上帝的手中。
他的一生,就是非洲人的祝福
就醫學而言-他是進入非洲內陸的第一個醫生,
就地理而言-他是畫出非洲內陸河川、山脈的第一人,
就政治而言-他是終止非洲人被販賣為奴的關鍵者,
就探險而言-他是打開外界進入非洲內陸的先鋒,
就科學而言-他是詳細記載中非洲動物與植物的先河。
後世的人,稱他是「非洲之父」。
非洲地圖上,仍有三十幾個地方,
以他的名字命名,
他深得非洲土著的敬愛,
至今,非洲人仍稱他是:
「非洲人的朋友」。
非洲探險史
西元一八四一年,在世界地圖上非洲中部是一片的空白。沒有外人知道那裡居住的人種、河流、山脈,生長的植物與動物,因此地理學家稱該地區為「黑暗大陸」。歷世歷代以來,不斷地有人想進入這地方,例如公元前二千年,古埃及人就認為那片土地上堆滿著黃金與象牙,組成探險隊曾想去搜刮,結果受阻於中非洲北部的撒哈拉大沙漠(Sahala Desert),鎩羽而歸。
公元前三、四世紀,希臘、羅馬時代有一批地中海的冒險家,想藉由尼羅河(Nile River)上溯,探測世界最神秘的角落,結果迷失在一條上游的小支流,不過他們宣稱非洲中部一定有很大的湖泊,否則無法供應尼羅河巨大的水量,在尼羅河上溯游,他們遠望到兩座巨大的山峰,尼羅河就是由中間流出,也許那裡就是進入中非洲的通道,他們稱此為「巨人跨下的水道」。
一去不覆回
中世紀時期,有關非洲內陸的傳言更多了,不少傳言那裡是鑽石、銀子、與女巫統治的王國等,但是外人一直無法由北非洲進入中非洲。十五世紀,葡萄牙的海軍進佔非洲西部鄰海的平原,並想由西部的三比西河(Zanbezi River)進入非洲的內陸,結果遇到三比西河一連串的湍流、瀑布、漩渦,這條河流打敗了當時最擅長航行的葡萄牙探險隊。一百多年後,葡萄牙人再組成一支四百人的探險隊,由非洲東部的莫三鼻克(Mozambique)進入中非洲,結果這四百人有去無回,全部隊員死在虐蚊叢生的雨林里。
變相的利益
十八世紀後期,英國進駐南非的開普敦(Cape),再派探險隊北上,想進入幾千年來無法進入的黑暗大地,結果又再受阻於北方的卡拉哈里大沙漠(Kalahari Desert),大部份的探險隊員與所有的座騎,都死於傳布昏睡致死的采采蠅。從此,探測非洲內陸才逐漸的冷淡下來。英國人忙著建立她的海權大國,葡萄牙人轉到中南美洲去發展,埃及人滿足於他們出產豐富的果園,外人對於非洲內陸已經沒有興趣了。惟一有興趣是非洲沿海的波爾人(Bohr),與回族人,他們逐漸自海邊向內陸滲入,捕捉黑人當奴隸販賣。至少有一千五百萬的黑人被捕,當成奴隸被販賣到世界各處。被捕的人群,使得非洲沿海的部落,逐漸地被消滅掉,換成一船、一船的奴隸往外送。
非洲內陸由原來黃金、象牙的神秘王國,變成了奴隸產地的大本營。除了奴隸販子之外,沒有外人知道非洲內陸發生了什麼事,沒有人去提供那裡的山脈、河流、動物、植物的資料。有誰能夠高舉真理的燭光,進入這黑暗大陸,為那裡受苦的土著伸冤?為那裡的自然地理,記錄下第一手的資料呢?千年的等待…一個最合適的人選。
掉到溪里的男孩
歷史像似一條發出有趣曲調的小溪,眾人永遠猜不出下一個最佳音符會在那裡出現,上帝的恩典也是叫人難猜,在人永遠想不出的角落,放下一顆石頭,在歷史的小溪上濺起美麗的水花。「咚!」的一聲,一個名叫大衛?李文斯頓(David Livingstone,以下皆稱李文斯頓)的男孩掉到小溪里,他的手裡還抓著一條剛釣起的蛙魚呢!
一八一三年三月十九日,李文斯頓生於蘇格蘭克萊德河(Clyde River)畔的布蘭第里(Blantyere)鎮。他的父親尼爾?李文斯頓(niel Livingstone)是一個茶葉商人。尼爾?李文斯頓在布蘭第里開了一間茶葉店,並常到附近的格拉斯哥(Glasgow)販賣茶葉。格拉斯哥是蘇格蘭的第一大港,酒店很多。尼爾?李文斯頓在年輕時就相信耶穌基督的救恩,成了基督徒。酒店的老闆經常向尼爾?李文斯頓購買茶葉,也請他喝一杯酒,他在酒店裡賣茶葉,卻堅持不喝酒,贏得「一個不沾酒茶壼」的外號。
格拉斯哥有個律師,名叫韓特(Gavin Hunter),他被當地人稱為「窮人的律師」。韓特是法律界的異類,他是個敬虔的基督徒,經常為窮人打官司,且不收費用。韓特聽到這個「不沾酒茶壼」的故事,就經常請尼爾?李文斯頓來家裡喝茶,不久,就把女兒愛格尼斯?韓特(Agnes Hunter)嫁給這個年輕人。這對夫婦後來生了三個男孩與二個女孩,有「世界上最偉大探險家」之稱的李文斯頓,就是第二個男孩。

基本操練


偉大探險家的基本操練
尼爾?李文斯頓的堅持,使得茶葉生意略受影響。布蘭第里是個小鎮,人口少於二仟人,買茶的顧客不多。李文斯頓後來寫道:「我的家裡掛了一個牌子,上面刻著『寧願誠實而窮,不願虛謊而富』。父母的遭遇,就是我小時候最愛聽的故事,他們是我一生最好的榜樣,他們教導我四點,使我一生受用。第一是勤勞的美德,勤勞是除了必要的休息之外,不浪費時間在無意義的事情上;第二是節儉的生活,節儉是對物質需用的節制,以最少的需求去面對每天該盡的責任;第三是讀書的習慣,使我一生在不斷的學習中進步;第四是敬畏上帝,敬畏上帝是上帝塑造人性格的鋼骨。」這四點對於李文斯頓後來在非洲的生活,極為有用。以致於過去幾千年來,許多探險家無法達成的使命,是李文斯頓達成了。探險成功的關鍵,克服困難達成任務的秘訣,不在探險隊的人多、設備精良、糧食富足、享有盛名,而在人的勤勞、節儉、愛讀書與對上帝的敬畏,這些看似與探險沒有直接相關的事上。
李文斯頓的父親也是一個喜好大自然的人,在星期日聚會後,他常帶著五個孩子,在克萊德河畔撿化石,辨認樹木,採集昆蟲。這對李文斯頓的一生有不可磨滅的影響。一個善於觀測大自然的人,無論到那裡去,是在森林中,或是在草原上,或是在沙漠里都不會無聊,周遭的一切會成為觀察的趣味。
小孩釣大魚
李文斯頓從小就會用鐵線自制不同尺寸的魚勾,用來垂釣不同大小的魚類。有一次,他用一個大魚鉤釣到一條大蛙魚,李文斯頓抓這條魚時一不小心跌到水裡,他在水裡掙一陣,由水中起來時,手上仍然抓著魚,沒有一驚慌就亂了手腳。
但對一個小孩而言,這條魚實在太大了,李文斯頓把自己的長褲脫下來,將褲管的尾端綁起來,將蛙魚放在褲管里,祗穿著短褲背著魚回家。回到家時,蛙魚還是活的。李文斯頓的母親,將這條蛙魚做成一頓豐富的晚餐。更重要的是,李文斯頓的父母對於孩子能夠臨危不亂,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個偉大探險家的特質,從小就慢慢的顯露出來。
喜歡讀書的孩子
一八二○年,李文斯頓進入布蘭第里小學就讀。一八二三年,蘇格蘭受到貿易不景氣的影響,農產品價格大跌,許多人都找不到工作,買茶葉的人就更少了。同年李文斯頓與父親、哥哥都進入鎮上的綿紗廠工作。兄弟兩人在下班再去念夜間部的小學,直到晚上十點鐘才能回家,隔天上午六點鐘起床,又要準備去紡紗廠上班。
李文斯頓第一個星期的薪水,是五先令。他給母親一半的薪水,另一半的薪水買陸第曼(Ruddiman)所著的,簡易的拉丁文辭典「拉丁文初階」(rudiments of Latin)。這是一件非常特別的事,一個十歲的孩子,將他獲得的第一筆錢不是拿去吃喝,而是買一本辭典。一個孩子以後會不會做大事,從他小時候用錢的選擇,就可以看出一點端倪。
將書本放在紡紗機上的閱讀法
李文斯頓的工作是紡紗機的操作員,他把學校的課本打開,插在紡紗起重機的架子上,每當他經過這個起重機,他就在課本旁邊,讀課本幾段的內容。就在紡紗機不斷的吵雜聲中,他學習了學校的功課。他的同事看他勤勞的工作與讀書,就給也取個「驢子」的外號。
除了課本之外,李文斯頓也在起重機旁讀了不少課外書。他讀了羅馬詩人賀瑞斯(Horace)文集、卡拉培爾(Culpepper)所著的「草本植物」(Herbal)、蘇格蘭史與整本的新約聖經等,還背下舊約聖經詩篇一一九章。
夢想家的每周奇遇記
李文斯頓後來提到:「我小時候最愛讀的是『信仰單張協會』(Religious Tract Society)所出版的『每周遊客』(Weekly Vistors)。這周刊里有一個專欄『孩子的同伴與老師的教案』(Child's Companion and Teacher's Offering),連載世界各地宣教士與探險家所遇到有趣的事迹,這個專欄的作者自稱為「老韓福瑞」(Old Humphrey)」。不祗是李文斯頓愛讀這個專欄,他的父母與一家小孩都愛讀,經常一家人一起讀,一起討論,一起夢想到各地探險。
讀書與工作之外,李文斯頓小時最喜歡的娛樂是釣魚。蛙魚在克萊德河上溯的時候,他知道河裡有一個隱密處,他稱為「蛙魚坑」(Salmon pool),在那裡總是可以釣到特大號的蛙魚。他後來寫道:「我站在水中釣蛙魚,有時不知不覺的站太久,腳趾頭被水泡得松腫。」
老士官最難打的一戰
布蘭第里小學附近,住了一個老士官長柏奇(Thomas Burke)。在英法之戰時,柏奇是英國威靈頓公爵(Duke of Wellington)麾下最驍勇善戰的游擊隊員之一。一八○八年至一八一四年之間,柏奇在西班牙的庇里牛斯山區,多次擊敗拿破崙的騎兵隊。戰爭中柏奇屢次受傷,他仍繼續參加戰鬥,直到一八一四年威靈公爵打敗拿破崙后,柏奇才退伍回到布蘭第里。
柏奇非常喜歡小孩子,他經常召聚孩子到他身邊,講他在戰爭中各種出生入死、緊張危險的戰役。這些戰爭故事不僅小孩愛聽,大人也愛聽。但是柏奇講了一場戰役后,就說這不是他最難打的一戰;講了另一場更驚險的戰役后,又說這也不是他最難打的一戰。聽眾後來實在忍不住了,問柏奇:「那一場是你最難打的戰役呢?」
柏奇末了才說:「我一生最難打的戰役,就是我內心的爭戰。這是我的元帥-耶穌基督率領我打贏的。」李文斯頓常聽柏奇講故事,後來他忘記了老士官長打過那些戰役,祗記得老士官長那一場最難打的戰役。每逢星期日,老士官長一早就到聽他聽眾的窗口,搖著召集軍隊用的軍鈴,帶孩子上教會,柏奇的孩子隊伍中就有李文斯頓。
為上帝盡責的老師
在布蘭第里教會裡,有一個主日學老師名叫湯瑪斯(David Hogg Thomas)。湯瑪斯是深刻影響李文斯頓一生的老師,李文斯頓到晚年的時候,還提到湯瑪斯對他的勸勉:「如果你的信仰祗是為了追求突髮式的感動或是神跡,試探與引誘遲早會追上你的。反之,如果你把每一天所該盡的職責,都交託在上帝的手中,並且學習在這些事情上與上帝同行,你的信仰會紮根於真實。成為一個基督徒是成為一個踏實的人,他親手所做的,永遠比他嘴巴所講的更多。真實的信仰,是上帝使人成為真實的人,每天安靜、確實的去做他該做的事情。這正如耶穌基督所說的:『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馬太福音七:20)。」
後來湯瑪斯患病,他自知即將過世,他在離世的那一天,他將主日學所有的孩子與李文斯頓,全都召集到他的床邊,他為每一個學生提名禱告,將學生一一放在上帝手中后,才安息。
把貧窮當成一種教育的方式
李文斯頓在布蘭第里紡紗廠工作了十三年。因為小學與中學都是念夜校緣故,李文斯頓在二十三歲的時候,才自高中畢業。在別人看來,比別人晚了四、五年才從高中畢業是貧窮帶來的不幸,李文斯頓卻寫道:「貧窮是給孩子一種良好的訓練,雖然訓練的過程有點嚴峻。如同給一隻牛犢背負一個軛,開始牛犢會有不適應的時間,後來軛使的牛犢成長的更強壯…。而且,貧窮使我對受苦的人有一種深切的同情與關懷。如果人生能夠有下一次,我還是會選擇這種卑微的起步。」
李文斯頓最喜歡的課程是自然科學,他在學校學習到製作植物與動物標本的技術,礦物的分類也是他所拿手的課目,布蘭第里鎮附近的石頭與植物,他幾乎可以全部分辨。
一生的轉捩點
有一天晚上,李文斯頓自外晚了回來,家裡的人都睡了。李文斯頓發現忘了帶鑰匙,他沒有在門外大聲敲門,他選擇坐在家前的台階,渡過漫漫長夜。清晨,母親起來開門,才發現兒子睡倒在門口。他不僅是一個孝順的孩子,在學校也是守規律出名的好學生,他的同學稱他為「郵票」(Stamp),因為他承諾的事一定做到,就像郵票一樣的可靠。不過這位一流的好學生卻有自己的困擾。
一八五七年,李文斯頓在寫「佈道旅程」(Mission Travels)一書時,一開始就寫道:「我年輕時候,最大的痛苦是從我小時候,我的父母親就一直教導我聖經的真理,我對聖經所寫的救贖真理─耶穌為人釘十字架,流血赦免人的罪,我都很清楚,但是我就是沒有親身經歷罪被赦免的感覺。十二歲的時候,我就知道我是一個罪人,我心裡經常盤踞著墮落的念頭,我經常忍不住的說謊。我常想,如果我再努力剋制自己一點,我就會變的更好一點,結果我愈努力,我的心掙扎的愈利害。我不僅持續的在做錯事,我的心也沒有平安。我不敢相信耶穌的拯救,因為我還不夠好。我如果不是一個好人,我怎麼配稱為上帝的兒女呢?我常想等我變的更好一點,我才來相信耶穌。但是我如何變的更好呢?我想我是需要一個超然的神跡,才能平撫我的掙扎,不過我一直沒有經歷到什麼超然的神跡。」
李文斯頓繼續寫道:「直到我二十歲時,我讀到迪克博士(Dr. Thomas Dick)所著『一個有盼望的人生觀』(Philosophy of a Future State),我才發現一顆已經墮落的心,是不會產生行善的純正動機;一顆充滿虛謊的心,是無法分辨真實的神跡。我惟一所能做的祗有藉著基督無限的憐恤與恩典,並謙卑的相信。在基督救贖恩典里,我惟一的責任與行動就是立刻的相信與接受救恩。雖然我在接受基督的那一刻,軟弱的心依然動搖,但我知道他為我死,我為他活。」
鋼鐵的人生
雖然李文斯頓在接受耶穌基督救恩的時候,並沒有特殊的經歷。上帝的生命與恩典已經進入李文斯頓的心中,即使後來中非洲的環境艱難到彷佛是天如鋼,地如鐵,但是李文斯頓的心中有一個屬天的生命,比外界的一切更剛強,救恩不是他一時的經驗,而是他一生的體驗。
李文斯頓成為基督徒后,他仔細的查考聖經,並閱讀聖奧古斯丁(St. Augustine)的作品,參加「漢米爾頓教會」(Hamilton congregational Church)的聚會。
呼召的來臨
一八三五年,李文斯頓讀到荷蘭宣教士古特茲雷夫(Gutzlaff)所寫的「中國的呼籲」(Appeal of China):「聽,在中國那一片禾場上,成千上萬未能聽見福音在吶喊,為什麼我們的回應祗是一聲嘆息,那傳福音的人在那裡?海外宣教士為何總是那麼少?」這一段話,深扎李文斯頓的心。李文斯頓寫到:「我的一生,除了解救人的靈魂之外,沒有第二個選擇,我將全力朝此目標,裝備自己。」一八三六年,李文斯頓以優異的高中成績,申請進入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