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壩豬

偶蹄目豬科的動物

撒壩豬,系烏金豬的一個重要類型,肉脂兼用型,2006年被列為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品種。

2020年5月29日,入選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名錄。

簡介


該品種是雲南省優良的地方豬種,多年來為當地雜交改良的當家母本,為農民增收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其優點為:繁殖力高,耐粗飼(能大量利用農副產物),抗病力強,肉質好
(味好鮮嫩),是較好的地方品種。

地理分佈


主產於隸屬昆明的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以及滇中的楚雄彝族自治州的武定楚雄南華、祿豐、姚安、大姚雙柏等縣,而又以祿勸縣撒營盤鎮(以前稱撒壩)為中心而得名。

品種特徵


撒壩豬按體型大小、頭式、外貌特徵及性成熟的早晚分大、中、小三型,其中大型稱為“八卦頭”,頭大、耳大、腹大不下垂,身長、尾粗長、面部微凹,四肢粗壯“穿套褲”,較晚熟;小型稱為“狗頭”或“油葫蘆”豬,嘴筒細,尾細、耳小、身短、四肢細短、被毛稀疏;中型稱為“羊頭”或“二虎頭”,介於大、小兩型之間。被毛黑毛居多,有22.7%的火毛,“六白”或“六白”不全佔11.4%。

品種性能


撒壩豬成年體重:大型母豬140kg,中型母豬43kg,小型母豬36kg,小公豬配種后即去勢育,很少養到半年。產仔數:經產11.83頭,肥育期日增重423g。撤壩豬肉的PH6 48±0 1 5 肉色3 1 9分±0 31分,大理石紋3 25分±0 41分,失水率1 7 40% ±5 77% 貯存損失1 86%±0 71% 肌肉嫩度膘大肌30 34% ±1 1 0 半摸肌33 52±11 9,肌內脂肪6 53% ±1 65% 均處於正常豬肉1~,gPH6~7 肉色3分 大理石紋4分 失水率30% 以下,肌內脂肪3% ~5% 的標準。
經過6個世代純繁選育的新品系撒壩豬,初產(頭胎)達8.72頭,經產11.84頭,7對乳頭的仔豬佔總產仔數的37.2%,肉豬達87 k異體重日齡為195天,料重比為3.63。雜交利用中選育出的二元雜母豬約撒(約克夏x撒壩)產仔13.3頭,長撒(長白x撒壩)12.4頭,二元雜肉豬約撒、杜撒達90 k異體重日齡分別為163.8天、171.7天,料重比3.45、3.37,瘦肉率54% 、55.3%。三元雜肉豬杜約撒、約長撒分別為162.5天、167 天;3.03、3.13;59.3% 、60.96% ;肉質指標均屬優質;撒壩豬的繁育體系以楚雄州種豬場為核心場,三縣一校(祿豐縣姚安縣、元謀縣和雲南農業大學)四個擴繁場,現已推廣到五個地州十餘個縣市。

獲得榮譽


2020年5月29日,入選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