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41年

公元前241年

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62年,秦始皇六年。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241年,第一次布匿戰爭結束。

楚遷都壽春


(圖)壽春遺址
(圖)壽春遺址
壽縣,古稱壽春,自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遷都於此,曾10次為郡,並屢為州郡治所。古城基堅牆固,氣勢雄偉,迄今保存完好。今城牆為南宋寧宗十二年(1206年)建康都統許俊重築,牆磚面亦常見“建康許都統造”字樣。城之平面略呈方形,城牆周長7141米,高8.3米,底寬18-22米,頂寬4-10米,牆體以土夯築,外側貼磚,外壁下部有2米高條石砌基,通體向內欹斜,層層收分。城外東南為濠,寬約60米,北環淝水,西接壽西湖,外壁牆腳築有寬約8米的護城石堤。城有四門,東為賓陽,南曰通淝,西稱定湖,北名靖淮。四門皆有護門瓮城,其中西門的外門朝北,北門的外門朝西,東門內外兩門平行錯置,具有軍事防禦和防汛抗洪雙重功能。

秦攻魏


元前241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秦繼續攻魏,佔領了魏地朝歌(今河南淇縣)及衛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以濮陽為東郡治所。東郡建立后,遂斷“山東從(縱)親之腰”(《戰國策·秦策四》),各國震恐。《史記》有關篇章有如下記載:(楚考烈王)二十二年,與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史記·楚世家》)。

五國攻秦


(圖)王
(圖)王
公元前241年,趙龐煖率趙、楚、魏、燕、韓五國兵攻秦,至蕞。公元前236年,趙攻燕,秦乘機攻取趙的閼與、橑陽、鄴、安陽等城,后又大舉攻趙,遭到頑強抵抗。趙雖兩次打敗秦軍,但兵力耗損殆盡。秦將王翦、辛勝破趙,虜趙王遷。趙公子嘉出奔代,自立為代王。秦將王賁攻取代,虜代王嘉,趙國滅亡。 《史記》有關篇章有如下記載:(楚考烈王)二十二年,與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史記·楚世家》)秦始皇六年(即秦五政六年),韓、魏、趙、衛、楚,共擊秦,取壽陵。秦出兵,五國兵罷。(《史記·秦始皇本紀》)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諸侯患秦攻伐無己時,乃相與合從(縱),西伐秦,而楚王為從(縱)長,春申君用事。至函谷關,秦出兵攻,諸侯兵皆敗走。(《史記·春申君列傳》)趙悼襄王四年,龐[火爰]將趙、楚、魏、韓、燕之銳師,攻秦蕞,不拔。(《史記·趙世家》)。

埃加迪群島海戰


公元前241年,埃加迪群島海戰。迦太基(Carthage)艦隊和羅馬艦隊在埃加迪群島(地中海的島群,位於西西里島以西)海區進行的一場海戰。擁有200艘戰船的羅馬艦隊在盧塔蒂烏斯·卡圖盧斯指揮下駛近西西里島海岸,從海上封鎖了德雷帕努姆和利利貝奧要塞。迦太基派出艦隊,載著糧食前來援救要塞守軍。雙方艦隊發生交戰,迦太基人被擊敗,羅馬人擊沉迦太基戰船50艘,繳獲戰船70艘。

第一次布匿戰爭結束


(圖)第一次布匿戰爭
(圖)第一次布匿戰爭
公元前241年,第一次布匿戰爭結束。
第一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64~前241)。公元前3世紀時,迦太基是地中海西部強大的奴隸佔有制國家。羅馬於公元前 3世紀上半葉統一義大利后,與迦太基形成對峙之勢。兩國爭奪西西里島導致第一次布匿戰爭爆發。這次戰爭的導火線是“墨西拿事件”:在皮洛斯戰爭期間,敘拉古雇傭軍中的一批義大利人強佔了西西里島東北端的墨西拿。公元前265年,因與敘拉古僭主發生衝突而處於不利形勢,這些義大利人分為兩派,分別求助於迦太基和羅馬。迦太基搶先控制了墨西拿。公元前264年羅馬軍隊開進西西里,揭開戰幕。羅馬先後佔領墨西拿和阿格里琴托,迫使敘拉古與之結盟。但在海上迦太基卻佔優勢。羅馬人迅速建立一支艦隊。在米列海戰中,裝有接舷弔橋的戰艦組成的羅馬艦隊獲勝。公元前256年羅馬海軍又在埃克諾穆斯海角大勝。同年羅馬遠征軍在非洲登陸,但以失敗告終。此後主要戰場移到西西里,羅馬在陸戰中略佔上風。公元前241年,羅馬海軍以新建的200 艘戰船組成的艦隊大敗迦太基艦隊於埃加迪群島附近。迦太基被迫求和,將西西里及其附近利帕里群島讓給羅馬,賠款3200塔蘭特(10年內償清)。羅馬遂在西西里建立第一個行省。公元前 238年羅馬乘迦太基雇傭軍暴動之機,又出兵強佔了撒丁和科西嘉,於公元前227年將兩島置為一行省。

其他


公元前241年,羅馬完全佔領了西西里島,羅馬第一個行省-西西里行省建立。

參考資料


[1] 雅旅網 http://www.tour163.com/trade/Show.asp?id=711
[2] 網易 http://tech.163.com/04/1026/16/13KP5VBS000915TG.html
[3] 新浪網 http://news.sina.com.cn/w/p/2008-07-28/090016012158.shtml
[4] 北方教育 http://www.northedu.com.cn/kjzc/kejirenwu/0shanggu/zhao.htm
[5] 中華五千年 http://www.zh5000.com/ZHJD/gxjd/2006/qitabu/ls/1/gxjd-03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