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快教學法
愉快教學法
愉快教學法,簡單地說就是在課堂上通過教師的引導,能夠調動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有課堂教學和愉快教學法兩重性質。
課堂教學愉快教學法有以下幾個特點:
①它面對的是全體學生而不是個別學生
這是課堂教學組織形式本身的一個特點,課堂教學愉快教學法旨在調動全體同學的內在學習動力。
②學生的注意必須指向同一方面
這是相對教學內容而說的,在同一節課內(除複式班外)相同年級的學生之間學習相同的內容。
③調動學生的內在的學習動力
調動學生的內在的學習動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教與學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調”就是教師的“教”起主導作用,“內在動力”就是學生的“學”起主體作用,主體的內在動力要以主導的意圖為方向。也就是說,沒有以主導意圖為方向調動主體的內在動力的都不是愉快教學法。
④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沒有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仍然不是課堂教學愉快教學法的正確運用,至少可以說是不成功的愉快教學法。
愉快教學是個大概念。凡以學生全面發展為目的,而讓學生在輕鬆愉快中掌握知識、技能的教育教學方法,都屬於愉快教學。
愉快教學得到了國家教委的肯定,也為廣大教師所接受。愉快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學的做法,注意發揮情感的作用,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減輕了學生負擔。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於1854年就提出了“快樂教育”的思想。他認為學習如果能給學生帶來精神上的滿足和快樂,即使無人督促,也能自學不輟。他的理論完全符合心理科學,因此,根據他的理論創造的各種課堂快樂教學法,在英國教育界普遍得到師生的歡迎。
最近幾年來,我國廣大小學教師和研究工作者,針對小學生天真活潑、好唱好跳的特點,不失時機地利用兒童智力發展的最佳期,積極挖掘教材本身所蘊含的快樂因素,把快樂引進課堂,創造了不少式教學方法。這裡粗做一些搜集和整理,以供學習借鑒。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指出:“遊戲是由愉快原則促動的,它是滿足的源泉。”遊戲是兒童的天堂。做遊戲可以滿足他們愛動好玩的心理,使他們的注意力不但能持久、穩定,而且注意的緊張程度也較高。在遊戲中,兒童的情緒始終很高漲,並在愉快的氣氛中進行著。例如,根據初入學兒童對學習活動的過程和方式最感興趣,而對學習的內容和結果不大注意的特點,適當採取一些具有遊戲因素的練習,如:投籃比賽、小鳥回家、對號入座、數字排隊等遊戲,更能吸引和保持兒童的注意力。
一位教師上思想品德課《橫過馬路要走人行橫道線》時,將學生帶到學校附近的三岔路口進行現場教學。首先,他引導學生看清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的位置;再指導學生觀察來往車輛怎樣在紅綠燈的指揮下“前進”和“停車”;接著引導學生看清人行橫道線,明確為什麼要走人行橫道線的道理;然後請交通民警叔叔現場講述發生車禍時的慘狀;最後按交通規則的要求,讓學生練習排隊橫過馬路。這種通過現場活動進行教學的方式,比坐在課堂上單純講交通規則要生動形象得多。
遊戲,是最受兒童喜愛的一種活動。在語文、數學課中常用的遊戲,就有“套圈答題”、“抽籤背詩”、“找朋友”等100多種,效果很佳。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有效地培養和發展兒童的想象力、創造力。例如有位教師在上作文課時,讓學生聽一首樂曲《森林裡的動物》,伴隨著節奏,孩子們按照自己的想象,模仿動物,做起各種動作來:有的做大象,移動著沉穩的步子甩著長鼻子;有的學熊貓,四腳朝天,遲鈍地嬉戲皮球;有的扮猴子,搔著耳朵,眨著眼睛,爬來爬去……然後要求學生把這些動物的不同神態和動作寫下來,學生興緻勃勃,寫的文章妙趣橫生。
色彩鮮明、形象生動的圖片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圖片在兒童生活中占重要的地位,它能幫助兒童鞏固關於他們已知事物的知識,擴大他們的視野,使他們了解周圍環境的越來越多的事物與現象。圖片是發展語言、思維、記憶和想象的重要手段。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使一些課本中的靜止畫面活動起來。這種靜態教材動態教的方法,不僅使學生學習時注意力十分集中,而且也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根據教材的內容,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通過表演,讓學生受到形象化的感染,既能加深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又符合兒童愛玩好動的心理特徵。例如,一位教師以《唐老鴨和米老鼠過生日》為題設計了一堂說話課,大致內容是這樣的:唐老鴨和米老鼠過生日那天,唐老鴨打扮得漂漂亮亮,走出家門。瞧,他來了!(教師出示唐老鴨的塑料模型,按從上到下的順序,指導兒童觀察唐老鴨的頭部、身子和腳,練習連貫地說話)他為什麼這樣高興呢?因為他要去給米老鼠送生日禮物(在歡快的樂曲聲中,讓兒童模仿唐老鴨高興的神態和走路的樣子)。米老鼠也穿著節目的盛裝,出門迎接唐老鴨(教師出示米老鼠的塑料模型,要求兒童仿照前面教給的方法口述米老鼠的樣子)。他倆見面後會說些什麼呢(引導兒童想象,自編情節說話,並表演對話的情景)?米老鼠請唐老鴨進層去,一同過生日。他們進屋以後會做些什麼呢(教師進一步引導兒童補充故事情節,練習說話)?生日這一天,這對好朋友多歡樂,互相祝賀,表演了一個又一個有趣的節目(讓兒童邊說話邊自由編演動作,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
一位教師給五年級上體育課,教材規定的內容是:①投擲沙包;②障礙跑遊戲。他以語文課《董存瑞捨身炸暗堡》為基本內容,設計了一堂有故事情節的體育課,分為“踴躍參軍→苦練殺敵本領→捨身炸暗堡→歡慶隆化解放”四個步驟進行。結果,這堂課對學生有很大的感染力,不但達到了體育教學的要求,而且加強了與思想品德教育、語文、音樂、舞蹈等方面的橫向聯繫。
記得一位教育家說過:“故事是兒童的第一大需要。”雖然這句話比較誇張,但生動的故事確實令人終生難忘。故事中有生動的情節、豐富的情感,寓知識於故事之中,不僅能吸引學生進入教學情境,也符合學生形象記憶的特點。
例如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動手的作用,使訓練的形式多樣化。一是剪貼作文,讓學生把自己喜愛的圖畫剪下來,或者利用彩色紙、絨布、樹葉等材料,剪貼成樹木花草、小動物、玩具或人物等圖樣,然後根據圖意作文;二是拼圖作文,讓學生用幾何基本圖形,拼接成精巧的圖案,並展開聯想,練習寫作文片斷;三是攝影作文,讓學生自己動手攝影,人物照、生活照、風景照都可成為作文的題材。又如在手工勞動課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樹根、石塊、竹片、木屑、蛋殼、布條等材料,根據他們的形狀、色彩、大小、紋理、質地,加上自己的豐富想象,或剪貼或雕刻,或拼接,或組合,製作成一件件充滿童趣的工藝作品,讓學生快快樂樂學知識,於玩樂遊戲中長才幹。
討論探究式即教師圍繞某一問題,組織學生討論、爭辯,讓他們各抒己見,互相啟發補充,使問題獲得完善的解決;或者提出多種解答方案而後通過集中思維,篩選出最佳的答案。在引導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注意求異、求活,鼓勵創新。
如《避雨》這篇課文,介紹了一位農村女氣象員熱愛本職工作的故事。第三自然段有這麼一句:“雨下得正緊,而那姑娘選了草棚最邊的一處地方站著躲雨。”教學時,有個學生提出:“她為什麼要選最邊上站著?”教師因勢利導,組織討論。一個學生說:“草棚小,人又多,姑娘來遲了,站不進去,只好站在草棚的最邊上。”另一個學生立即反駁:“這篇課文寫的是女氣象員的優秀品質,她是把最好的地方讓給大家,表現了她先人後己的好風格。”第三個同學說:“這個姑娘是位有心計、熱愛本職工作的氣象員,她站在邊上是為了能清楚地觀察天氣變化的情況。下面一段寫她勸大家不要離開草棚,結果真的又下起大雨來了,就是證明。”三個學生,一個比一個答得貼切,互相啟發,使大家學有所得,學有所樂。
兒童在認識事物時往往只停留在表象上,但他們的求知慾旺盛。教學中巧妙地設置有一定難度但通過學習和努力又能解開的“懸念”,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促使他們向理性認識發展。如自然課教《磁鐵》時,教師先出示一個盛滿水的汽水瓶,瓶底有一顆小鐵釘,向學生提問:“請同學們想辦法,把瓶里的小鐵釘取出來,好嗎?”有的同學說,把汽水瓶傾斜,先倒出水,再弄出鐵釘;有的學生主張用鐵絲做成夾子,將鐵釘夾出來;有的甚至建議將瓶頸敲破……這時教師提出條件:“如果身邊沒有另外盛汽水的容器,又不準將汽水瓶弄破,該怎麼辦?”這是一個兒童憑現有知識無法解開的“懸念”,趁學生躍躍欲試、興趣高漲之機,教師拿出磁鐵:“我這裡有一樣東西能把小鐵釘取出來。”這樣很自然地導入了新課,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一位數學教師上《質數與合數》時,基本上不講話,只使用手勢。首先,他出示黑板上的要求:①必須用乘法;②限用整數;③不能用“1”。接著教師寫出:4=?學生答:4=3+1。教師搖搖頭,用手指點不能用“1”。學生思索后又答:4=2×2。教師滿意地點點頭。然後教師用同樣的方式出示:6=3×2,8=4×2,9=3×3……接著他出示:3=?要求學生根據上面的形式寫出來,學生搖頭寫不出。教師便在“3”的後邊寫上一個“質”字。教師又用同樣的方式出示:2=?5=?7=?學生均表示不能按黑板上的要求寫出來。最後教師問了一句話:“你們發現了這些數有什麼特點?”學生紛紛發言,教師歸納小結,闡明質數與合數的概念。這堂課採用“無聲”的方式教學,新穎獨特,使學生感到趣味盎然。
低年級兒童喜愛猜謎,如果能把某些數學教材內容編成謎語,讓兒童用猜謎的方式鞏固所學知識,既可調動其積極性,又可通過謎語的分析綜合,培養其思維能力。如:教了鐘面的認識后,教師出示下面的數學謎語,並放一段音樂,音樂結束后讓學生說出謎底,並說明為什麼?
(1)兄弟兩個來競走,哥哥腿比弟弟短,弟弟走了十二圈,哥哥剛好走一圈。
(猜一物名)(時針、分針)
(2)說上午不是上午,說下午不是下午。太陽當空照,兩針合一處。
(猜一鐘點)(12點)
(3)公雞喔喔催天明,大地睡醒鬧盈盈,長針短針成一線,請問這時幾點整。
(猜一鐘點)(6點)
這是一種類似“智力競賽”的教學方法。教師把要教授的內容編成競賽題,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搶答記分或當場評論表揚。這種教學方法的特點是使學生通過競賽理解閱讀內容,獲得有關知識,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使用這種方法時教師要根據教材特點、學生心理,精心編製好競賽題。
兒童的好勝心、自尊心強,愛表現自己。根據這一特點,教師應有意引進競爭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練習鞏固時,教師儘可能運用知識競賽的形式,將學生應該理解的內容,設計成一個個小問題,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搶答比賽,並在黑板一角開闢出一個記分欄,將每個小組的積分隨時顯示出來。還可以開展速算比賽、奪紅旗比賽、摘紅花比賽、接力比賽、背口訣比賽等等,使全班學生個個全力以赴,踴躍參加。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主要是培養了他們自覺學習的習慣。
如教完《古詩二首》后,教師可採用兩種競賽方式使學生當堂消化和鞏固所學的知識。一是接力背講《暮江吟》。如第一個學生背誦:“一道殘陽鋪水中。”第二個立即做解釋:“夕陽斜照在江面上。”第三個接著背誦:“半江瑟瑟半江紅。”第四個又解釋:“江水有一半是綠色,一半是紅色。”就這樣讓學生依次把這首詩背講完畢。二是接力默寫《楓橋夜泊》。教師將黑板劃分成四塊,學生分成四組,然後讓每組同學像接力賽跑一樣,以粉筆為接力棒,一人默寫一個字,直到默完這首詩為止。最後教師組織學生評議,比一比哪組背誦流利,講解和默寫正確。在激烈的競爭中,學生們情緒高昂,學得生動,記得牢固。
運用生動的語言或藉助實物、圖片、音像、模型、標本、幻燈等形象性教具,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使他們在看得見、聽得到、摸得著的教學過程中學習知識,發展思維,培養能力。如教《太陽·地球·月亮》一課時,教師借用有關太空畫面的一組幻燈片和三球儀教學,將“太陽大,地球小,地球繞著太陽跑。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繞著地球跑”這一比較難以理解的課文內容化為直觀的形象,學生通過聚精會神的觀察,領會到了誰大、誰小、誰圍著誰跑的抽象概念和難以講清楚的天文知識。
音樂,不僅能陶冶人的情操,而且還具有啟迪人的智慧、促進智力發展的特殊功能。保加利亞心理療法專家、哲學博士扎諾夫指出:“讓大腦在每分鐘60拍的古典音樂中放鬆,然後再集中精力,能使大腦靜靜地想象,並幻想自己來到景色優美的地方,使自己的心境得到良好的刺激,這樣就能充分調動大腦大腦左右兩半球協調一致地工作,使心跳、腦電波取得和音樂同步的節奏。”因而,課堂上響起節奏適當的音樂,無疑會提高教學的效果。
低年級學生特別喜歡唱歌、跳舞,如果把一些教學內容有機地改編成教學歌曲,則是一種很好的輔導學習方法,因為歌曲能加深記憶。一般來說公式、概念容易忘記,而編成歌曲卻使人終生難忘,只要一哼歌曲,就想起來了。這是因為好的節奏和旋律已經和有關教學的歌詞一塊兒記在學生的大腦中了。
兒歌深受低年級學生的喜愛,它文字簡練、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易讀好記。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從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出發,把教材的主要概念、法則等基礎知識,編成兒歌讓學生學習,有利於概括知識、揭示規律。
這是陝西蒲城縣蘇坊鄉中心小學趙米香老師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摸索出來的。“快樂教學法”把快樂引進課堂,要求教師在備課中積極挖掘教材本身的快樂因素,努力做好直觀教具和自身表演準備,把自己變成“喜劇演員”,使學生在情趣盎然中學習文化、接受教育。它使小學語文教學充滿歡樂,能激發孩子的自學興趣。
心理學有這樣一條原理:人的認識與情感是不可分割地聯繫著的,不同的情感對學習有不同的影響。積極的情感,對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有很大作用,人在愉快時則感知比較銳、記憶比較牢固、想象比較活躍。教師在教學中運用表演、遊戲、操作、圖解、妙解、看圖、想象等等方法,可以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進行學習。
這種教學方法即教師每教一篇課文,先根據大綱、教材、學生實際,制訂出學生經過主觀努力能夠通過自學攻下的明確目標,一開課就向學生宣布;接著根據目標,指導學生分步自學,不斷攻擊“目標”;最後在分步自學的基礎上,進行多種綜合練習,全面檢查,查漏補缺,攻下“目標”——完成教學任務。這種教學方法,使學生自學目標明確,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根據兒童的思維方式就帶有童話的特點——富於幻想、喜好新奇,可以藉助童話的魅力,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使孩子們在愉快輕鬆的氣氛中學習語文和發展思維的能力,受到審美的啟蒙教育。這種教法,可以通過讓學生講童話故事、聽童話故事、擴大童話閱讀量,還可以編寫童話,把自己的體驗用童話形式表現出來,讓孩子在童話世界里輕鬆、有趣地學習。
這種教學方法即讓學生親自動手運用某些具體材料來驗證課文中的某個道理,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用實物、模型按課文要求作表演,以喚起形象思維,培養學習興趣。使用這種方法時,實驗演示要密切配合課文的聽、說、讀、寫訓練,防止上成常識課和藝術課。
利用教具、學具進行實驗,讓學生動手動腦看一看、擺一擺、想一想等等,感知學習內容,形成愉悅表象,由表象聯想發展到思維和創造性想象,讓學生動中促思,玩中長知,樂中成材,使學習內容在有趣的體驗中牢牢記住。心理學家認為:“智慧出於手指尖上。”贊科夫甚至把操作能力列為智能培養和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
圖示式教學就是將教材內容用簡筆畫、符號和文字組成一幅簡明形象的剖析圖像。圖示法使學生感知強烈,容易激發興趣,提高形象思維能力。使用圖示時要精心設計,要簡筆易成,要密切配合課文講讀,逐步進行。
這是為了適應社會生活需要,以獲得處理事物的社會經驗為目的進行的一種教學方法。“活動”教學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使受教育者既動手又動腦,就是採用一種比較自由不拘的形式,以個別兒童為中心的學習方法。它的重點是學生自己的活動和思索,而不是教師的傳授。全班學生分組圍坐,座位多向。教師沒有固定位置,進行整體教學時站在黑板前,平時輪流到各組引導和協助學生學習。
這是法國小學的一種教學法:把兒童置於自己能夠主宰自己學習的境地,讓他們富有情趣地、自覺自願地去學習。當然,這一切離不開教師的精心設計。使用此法時,要創造讀書環境,加強輔助環節,開展通訊活動。
這是針對學生“學”的需要,適當引進與教材直接有關的新信息,同時,在學好教學大綱所規定內容的前提下,組織各種富有趣味的活動,如“紅領巾與好書交朋友”、“3分鐘小演講比賽”,以及“語文劇場”、“訪問標點符號先生”、“故事大獎賽”、“即景寫作”、“即席講話”等,使語文教學活動在一種愉快的情緒氣氛中進行。
運用意會的手段,達到遷移的目的,是這一教學法的核心。教學中教師啟發學生藉助形象觀察、聯想體會、表演體驗、想象創造等方法領會課文的內容。教學步驟應根據課文的實際,把一系列的意會方法由淺入深地串聯在一個整體內。
它適用於看圖學文或圖文並茂、充滿詩情畫意的課文教學。它要求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耳、鼻、舌、身五種感官參與鑒賞,使大腦同時通過多種渠道去感受圖文,經過綜合,再創造出一幅統一的主體畫面。它可以是音樂欣賞、畫面欣賞、文句欣賞、結構欣賞、朗誦欣賞等等的有機結合。
它適用於看圖學文中的有關課文和遊記體課文。這種教學法以圖(景)和文為憑藉,做假想遊覽的形式,通過觀察、閱讀、想象,理解課文的內容,感受圖、文所描繪的美景,達到陶冶情感,培養觀察、想象和閱讀能力的目的。
這一教法,根據教材內容分三步進行。第一步是教師指導學生觀察,獲得感知;第二步是學生閱讀、理解內容;第三步是印證,學生通過繼續觀察,獲得深化。重點是第二步。整個教學過程:感知→理解→深化,不僅符合認識規律,而且有利於學生開展想象,激發起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愉悅中觀察、歡快中閱讀、活潑中印證深化。
小學低年級學生,他們沒有充足的、豐富的經驗背景,又缺乏抽象思維的能力,所以在教學中,他們需要藉助直觀形象的手勢,幫助他們理解問題的實際背景,作為輔助思考之用。如學習大於和小於號時,可由教師引導學生用形象的手勢來表示。如用右手表示大於號,反之用左手表示小於號,然後讓學生做填符號習題:12○21,10+5○14……學生用無聲的語言來表示出大於號和小於號,這種練習面廣、密度大、反饋快、效果好。
“好表揚”是小學生的重要心理特點,鼓勵是促進他們學習的重要手段。因此,如何使學生成功,使其不斷體會到學習進步的喜悅,從中得到心理上的滿足,是小學教師不能忽視的一個重要問題。在教學中,教師要隨時注意心理效應,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並加以肯定,使學生產生一種愉快的情感體驗,它會有效地支持學生奮發向上,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增添學習的興趣。
電化教學,是現代科學技術在教學上的運用,具有“形、聲、光、色”等特色,是得天獨厚的先進教學手段。它能優化教學過程,促使教學從單純的知識傳授型向德智體美整體教學轉化。
電化手段,可以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靜態的內容動態化,複雜的內容簡單化,深難的內容通俗化。小學階段的兒童對具體、形象、鮮明的內容比較感興趣,因此電化教學符合小學生的認知心理規律,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