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
漢語漢字
革,漢語漢字,拼音是gé,本義是去毛加工好的獸皮,后引申指人的皮膚。出自《說文解字》。
常用組詞為革除、革履、革命。常用成語為洗心革面、鳥革翚飛、馬革裹屍。
革
“革”始見於西周金文。“革”字在西周時期發展變化的很大。最初的“革”字結構複雜,但發展到字形2時,結構構型就已經很分明了。最初的字形像一張懸掛著的首、身、尾俱全的獸皮。金文的字形像一張制好的皮革頭尾俱全,中間教寬的地方是皮革。在“革”字的發展歷程中,西周時期后的發展,也就沒有很大的變化了。直至發展到了現代漢語。
“革”字是象形字。《說文》中說“革”的本義是“獸皮治去其毛”。也就是指去毛加工好的獸皮。由此也衍生出除去的意思。把“皮”治去其毛的“革”是加工改變了的獸皮,所以也引申為變革義。《詩經》中說“羔羊之革”。這裡指的是改變的意思。
gé ㄍㄜˊ
1. 去了毛經過加工的獸皮:皮~。~履(皮鞋)。~囊。
2. 改變:~新。~命(a.原意是改變命運;b.現指改變社會制度、建立新社會的群眾運動;c.亦指改造舊技術、舊思想的運動)。改~。變~。
3. 取消,除掉:~除。~職。~故鼎新(去除舊的,建立新的)。
4. 中國古代樂器八音之一,如鼓等。
5. 姓。
〈名〉
1.(象形。金文字形,象被剖剝下來的獸皮。中間的圓形物,是被剝下的獸身皮,餘下的部分是獸的頭、身和尾。「革」是漢字部首之一,從「革」的字多與皮革有關。本義:去毛的獸皮)
2.同本義。皮的總稱 [leather;hide]
革,獸皮治去其毛。——《說文》
齒革羽毛。——《書·禹貢》
執之用黃牛之革。——《易·遯卦》
掌秋斂皮,冬斂革。——《周禮•天官》
江南出梓、姜、桂、金、錫、連、丹沙、犀、瑇瑁、珠璣、齒、革。——《史記•貨殖列傳序》
3.又如:人造革;革帶(皮帶);革笥(用皮作的甲胄);革船(用皮革縫製的船)
4.用革製成的甲胄 [leather armor and weaponry]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孫丑下》
5.車前的飾物 [ornament on the front of cart]
革車千乘。——《禮記•明堂位》
6.又如:革車(戰車)
7.通「勒」( lè)。馬絡頭。有嚼口的叫勒,沒有的叫羈 [headstall;halter]
故王良造父,天下之善御者也。然而使 王良操左革而叱吒之,使 造父操右革而鞭笞之,馬不能行十里,故共之。——《韓非子•外儲說右下》
8.姓
參革、鹿革、廢革、皮革、懲革、南革、變革、矯革、革孽、革鞔。
馬革裹屍、革故鼎新、洗心革面、西裝革履、革舊圖新。
卷三 革部 古覈切(gé)
獸皮治去其毛,革更之。象古文革之形。凡革之屬皆從革。
古文革從三十。三十年為一丗,而道更也。臼聲。
獸皮治去其毛曰革。
各本獸皮治去其毛革更之,象古文革之形。文義、句讀皆不可通。今依召南、齊風、大雅、周禮掌皮四疏訂正。革與鞹二字轉注。皮與革二字對文則分別。如秋斂皮,冬斂革是也。散文則通用,如司裘之皮車卽革路,詩羔羊傳革猶皮也是也。
革,更也。
二字雙聲。治去其毛。是更改之義。故引伸為凡更新之用。襍卦傳曰:革,去故也。鄭注易曰:革,改也。公羊傳:革取淸者。何曰:革,更也。管子輕重革築室房註:革,更也。
象古文革之形。
凡字有依仿古文製為小篆,非許言之。猝不得其於六書居何等者。如革曰象古文革之形,弟曰從古文之象,民曰從古文之象,酉曰象古文酉之形是也。易?為?,葢省煩為?耳。而或雲從卅。從囗,音韋。囗為國邑,卅年而法更,此葢楊承慶字統之肊說。古覈切。一部。
古文革。
上廿下十。是三十也。
年為一世而道更也。
據此則之本訓更。後以為皮去毛之字。
聲。
居玉切。在三部。革在一部。合音冣近。
古核切,入麥見 ‖ 革聲職部
革,改也。獸皮也。兵革也。亦姓,《漢功臣表》有煑棗侯革朱。
《戌集中》《革字部》
古文:《唐韻》古覈切。《集韻》《韻會》各核切。音隔。《說文》:獸皮治去其毛。革更之。註:徐鍇曰:皮去其毛,染而瑩之曰革。《韻會》:皮熟曰韋,生曰革。呂氏曰:革者,去毛而未為韋者也。《書·禹貢》:齒革羽毛。傳:犀皮。《詩·召南》:羔羊之革。傳:革,猶皮也。疏:獸皮治去其毛曰革。對文言之異,散文則皮革通。《周禮·天官》:掌皮掌秋斂皮,冬斂革。疏:革須治用功深,故冬斂之。
又《正字通》:人與獸皆曰革。《禮·禮運》:膚革充盈。註:革,卽膚內厚皮也。
又《禮·明堂位》:革車千乗。註:革車,兵車也。《周禮·夏官·司弓矢》:王弓弧弓,以授射甲革椹質者。註:革,革甲也。
又《玉篇》:攺也。《易·革卦》:天地革而四時成。《書·堯典》:鳥獸希革。傅:革,攺也。疏:毛羽希少攺易。《洪範》:金曰從革。傳:金可以攺更。《管子·山權數》:丁氏歸革築室。註:革,更也。
又《爾雅·釋器》:轡首謂之革。《詩·小雅》:鞗革沖沖。傳:鞗,轡也。革,轡首也。疏:馬轡所靶之外,有餘而垂者,謂之革。
又《詩·小雅》:如鳥斯革。傳:革,翼也。箋:如鳥夏暑希革張其翼時。釋文:革,如字。韓詩作勒,雲翅也。
又軍禮曰兵革。《禮·中庸》:袵金革。註:革,甲胄之屬。
又《周禮·春官·大師》: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註:革,鼓鞀也。
又《揚子·方言》:革,老也。南楚江湘之閑代語也。
又姓。《廣韻》:漢功臣表有煑棗侯革朱。
又《集韻》:訖力切,音殛。本作䩯。急也。《禮·檀弓》:夫子之病革矣。註:革,急也。《釋文》:紀力切。
又《集韻》:竭億切。音極。義同。《禮·檀弓·釋文》:又音極。《集韻》或作亟。
革
革
◎贛語 grek5
◎客家話 [海陸腔] get7 giet7 [寶安腔] gak7 [沙頭角腔] gap7 [陸豐腔] get7 [東莞腔] gak7 [台灣四縣腔] get7 giet7 [客英字典] gak7 get7 giet7 [客語拼音字彙] gag5 ged5 [梅縣腔] get7
◎粵語 gaak3 gaap3 gik1
◎韓語 HYEK KUK 혁
革
革
革
2張
行書書法
2張
草書書法
2張
楷書書法
時代 | 聲韻系統名稱 | 韻部 | 聲母 | 韻母 |
---|---|---|---|---|
先秦 | 高本漢系統 | k | æk | |
王力系統 | 職 | k | eək | |
董同龢系統 | 之 | k | ək | |
周法高系統 | 職 | k | rək | |
李方桂系統 | 之 | k | rək | |
兩漢 | 西漢 | 職 | ||
東漢 | 職 | |||
魏 | 德 | rək | ||
晉 | 德 | rək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陌麥昔錫 | rek | |
北魏後期北齊 | 陌麥昔錫 | rek | ||
齊梁陳北周隋 | 陌麥昔錫 | rek | ||
隋唐 | 擬音/高本漢系統 | k | æk | |
擬音/王力系統 | k | æk | ||
擬音/董同龢系統 | k | æk | ||
擬音/周法高系統 | k | æk | ||
擬音/李方桂系統 | k | ɛk | ||
擬音/陳新雄系統 | k | æk |
字形 | 小韻 | 韻攝 | 聲調 | 韻目 | 聲母 | 聲類 | 開合 | 等第 | 清濁 | 反切 | 擬音 | |
---|---|---|---|---|---|---|---|---|---|---|---|---|
廣韻 | 革 | 隔 | 梗 | 入聲 | 麥 | 見 | 開口呼 | 二 | 全清 | 古核切 | kæk | |
集韻 | 梗 | 入聲 | 麥 | 見 | 開口呼 | 二 | 全清 | 各核切 | kɪɐk | |||
曾 | 入聲 | 職 | 見 | 開口呼 | 三 | 全清 | 訖力切 | kiek | ||||
曾 | 入聲 | 職 | 群 | 開口呼 | 三 | 全濁 | 竭憶切 | ɡiek | ||||
韻略 | 入聲 | 麥 | 各核切 | |||||||||
增韻 | 入聲 | 麥 | 古核切 | |||||||||
入聲 | 職 | 訖力切 | ||||||||||
中原音韻 | 骼 | 入作上聲 | 皆來 | 見 | 全清 | kiai | ||||||
中州音韻 | 入作上聲 | 皆來 | 葉皆上聲 | |||||||||
洪武正韻 | 格 | 入聲 | 陌 | 見 | 古 | 全清 | 各頟切 | kək | ||||
戟 | 入聲 | 陌 | 見 | 古 | 全清 | 訖逆切 | kiək | |||||
分韻撮要 | 格 | 陰入 | 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