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
漢語漢字
判,漢語常用字(一級字) ,會意兼形聲字,最早見於戰國文字。本義指分開、判分;由判分可引申為半、分辨、評斷、判決義,用作半時“判”也可寫作“牉”,以上義均讀為pàn。“判”亦可表不顧、豁出去之義,這種意義上的“判”舊讀為pān。

判
書寫演示

判
判,會意兼形聲字。從刀,從半,半亦表音。本義指分開、判分。《廣雅·釋詁一》:“判,分也。”《左傳·庄公三年》:“紀於是乎始判。”杜預註:“判,分也。”由判分可引申為半、分辨、評斷、判決義。用作半時,判也可寫作“牉”。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二:“判,古文胖,又作牉。”《周禮·地官·媒氏》:“掌萬民之判。”鄭玄註:“判,半也,得偶而合。”唐宋官制,以高官兼低職稱判。元黃公紹《古今韻會舉要·翰韻》:“宰相出典州曰判。”此用其假借義。以上義均讀為pàn。

判
判亦可表不顧、豁出去之義。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一夫判死兮而當百夫。”這種意義上的判舊讀為pān。
拼音 | 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pàn | 動詞 | 分裂;分開。 | divide | 《左傳·庄公三年》:“秋,紀季以酅入於齊。紀於是乎始判。”杜預註:“判,分也。” 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八:“以謂天地未判,有元始天尊為祖氣。” 《古今小說·滕大尹鬼斷家私》:“只為家庭缺孝友,同枝一樹判榮枯。” | 判割;判妻;判散;判禮 |
剖開。 | 《墨子·備穴》:“令陶者為月明,長二尺五寸六圍,中判之,合而施之穴中。” 晉葛洪《抱朴子·博喻》:“瓊瑤以符采剖判,三金以琦玩冶鑠。” | ||||
區別;分辨。 | distinguish | 晉殷仲文《解尚書表》:“宜其極法,以判忠邪。” 清唐甄《潛書·任相》:“居正之功如是,雖有威權震主之嫌,較之嚴嵩,判若黑白矣。” | 判別是非;判正 | ||
謂對獄訟的審理和判決。 | 《宋書·許昭先傳》:“叔父肇之,坐事系獄,七年不判。” 《水滸傳》第一一〇回:“判了斬字,推出南豐市曹處斬。” 陸文夫《不平者》:“那份狀子要是縣裡肯收的話,你小汪起碼要判兩年!” | ||||
決定;斷定。 | judge | 《宋書·張暢傳》:“義恭去意已判,唯二議未決,更集群僚謀之。” 《資治通鑒·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引此文,胡三省注云:“判,亦決也。” 南朝梁沈約《奏彈王源》:“源父子因共詳議,判與為婚。” | 審判;判詞;判牘 | ||
裁定;評判。 | decide | 宋周密《癸辛雜識別集·銀花》:“遇寒暑,本房買些衣著及染物,余判單子,付宅庫,正行支破。” 《人民日報》1981.8.4:“她是個小學教員,晚上又要做飯,又要給學生判作業,又要洗洗涮涮,真夠她受的。” | 公判;評判;判事;判個死日 | ||
署理。 | 《北齊書·鮮於世榮傳》:“七年,後主幸晉陽,令世榮以本官判尚書右僕射事。” | ||||
半,一分為兩。 | half | 《周禮·考工記·玉人》:“琰圭九寸,判規,以除慝,以易行。” 《公羊傳·定公八年》:“璋判白。”何休註:“判,半也。半規曰璋,白藏天子,青藏諸侯。” | |||
指婚配。 | 《周禮·地官·媒氏》:“掌萬民之判。”鄭玄註:“判,半也。得耦為合,主合其半,成夫婦也。” | ||||
評定做上符號或記號。 | 《三國演義》:“使者呈上書看時,封面上判云:‘漢大丞相付周都督開拆。’” | ||||
球賽中裁定球或球員的情況。 | call | 判發球出界 | |||
通“拼”,甘願。 | 清納蘭性德《沁園春》詞:“但無端摧折,惡經風浪,不如零落,判委塵沙。” | ||||
通“拼”,捨棄。 | 唐元稹《遣春》詩之一:“學問慵都廢,聲名老更判。” 前蜀韋莊《離筵訴酒》詩:“不是不能判酩酊,卻憂前路醉醒時。” | 判卷子;判閱 | |||
名詞 | 指審理獄訟的判決書。 | court verdict | 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諶盛怒,召農者曰:‘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取判鋪背上,以大杖擊二十。” | 判花 | |
唐宋官制,以大兼小,即以高官兼較低職位的官也稱判。 | 《舊唐書·代宗紀》:“壬辰,以宰臣元載判天下元帥行軍司馬。”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六:“慶曆初,西鄙未定,命夏竦判永興。” | ||||
判決獄訟的官。 | justice | 判司;判官頭 | |||
形容詞 | 分別的樣子。 |
(判)分也。媒氏掌萬民之判。注。判、半也。得耦爲合。主合其半成夫婦也。朝士有判書以治則聽。注。判、半分而合者。從刀。半聲。形聲包㑹意。普半切。十四部。

判
【子集下】【刀】判·康熙筆畫:7 ·部外筆畫:5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普半切,音泮。【說文】分也。從刀,半聲。【玉篇】分散也。
又【增韻】半也。【周禮·地官·媒氏】掌萬民之判。【註】判,半也。得耦爲合,主合其半。
又【周禮·秋官·朝士】凡有責者,有判書以治則聽。【註】判,分半而合者,故書判爲辨。
又【前漢·翟方進傳】天地判合。【註】師古曰:判之言片也。
又斷也。【唐書·選舉志】試身言書判。
又【韻會】宰相出典州曰判。
又通作牉。【字林】牉合其半,以成夫婦。【儀禮·喪服禮】夫妻牉合。
又通作泮。【史記·陸賈傳】自天地剖泮。
韻書集成
字形 | 韻書 | 攝 | 聲調 | 韻目 | 字母 | 聲類 | 開合 | 等第 | 清濁 | 反切 | 擬音 |
---|---|---|---|---|---|---|---|---|---|---|---|
判 | 廣韻 | 山 | 去 | 換 | 滂 | 合 | 一 | 次清 | 普半切 | pʰuɑn | |
集韻 | 山 | 去 | 換 | 滂 | 合 | 一 | 次清 | 普半切 | pʰuɑn | ||
韻略 | 去 | 換 | 普半切 | ||||||||
增韻 | 去 | 換 | 普半切 | ||||||||
中原 | 去聲 | 桓歡 | 滂 | 次清 | pʼuɔn | ||||||
中州 | 去聲 | 桓歡 | 滂慢切 | ||||||||
洪武 | 去 | 翰 | 滂 | 普 | 次清 | 普半切 | p‘uon |
上中古音
時代 | 聲韻系統名稱 | 韻部 | 聲母 | 韻母 |
---|---|---|---|---|
先秦 | 高本漢系統 | pʰ | wɑn | |
先秦 | 王力系統 | 元 | pʰ | uan |
先秦 | 董同龢系統 | 元 | pʰ | uɑn |
先秦 | 周法高系統 | 元 | pʰ | wan |
先秦 | 李方桂系統 | 元 | ph | anh |
魏 | 寒 | uan | ||
晉 | 寒 | uan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寒桓刪 | wɑn | |
南北朝 | 北魏後期北齊 | 寒桓刪 | wɑn | |
南北朝 | 齊梁陳北周隋 | 寒桓 | wɑn | |
隋唐 | 擬音/高本漢系統 | pʰ | uɑn | |
隋唐 | 擬音/王力系統 | pʰ | uɑn | |
隋唐 | 擬音/董同龢系統 | pʰ | uɑn | |
隋唐 | 擬音/周法高系統 | pʰ | uɑn | |
隋唐 | 擬音/李方桂系統 | ph | uân | |
隋唐 | 擬音/陳新雄系統 | pʰ | uɑn |
判讀、判官、判決書、判決性實驗、判司。
判若鴻溝、判若兩人、判若天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