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龍街鎮的結果 展開

龍街鎮

貴州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轄鎮

龍街鎮,隸屬貴州省畢節市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地處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漢縣西北部,東、東南與雪山鎮毗鄰,南、西南與雪山鎮、迤那鎮相連,西與黑土河鄉為鄰,北與石門鄉相鄰,東北與雲貴鄉接壤。人民政府駐龍街村,總面積286.89平方千米。

1949年,屬四圃、黑姑、官勝鄉。1958年,合併為龍街公社。同年冬,四圃、方井合併為龍街管理區1962年,改稱公社。1984年7月,稱鄉。1985年1月,改稱鎮,屬龍街。1992年原龍街管轄的龍街鎮、龍河鄉、天橋鄉、馬踏鄉合併建立新的龍街鎮。截至2018年末,龍街鎮戶籍人口為53371人。截至2020年6月,龍街鎮轄5個社區、19個行政村。

2008年年底,龍街鎮人均純收入2178元。2018年,龍街鎮有工業企業10個,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7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5個。

歷史沿革


1949年,屬四圃、黑姑、官勝鄉。
1953年4月,置四圃、方井、海龍、木槽鄉。
1958年,合併為龍街公社。同年冬,四圃、方井合併為龍街管理區
1962年,改稱公社。
1984年7月,稱鄉。
1985年1月,改稱鎮,屬龍街。
1992年,原龍街管轄的龍街鎮、龍河鄉、天橋鄉、馬踏鄉合併建立新的龍街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龍街鎮,隸屬貴州省畢節市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地處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漢縣西北部,東、東南與雪山鎮毗鄰,南、西南與雪山鎮、迤那鎮相連,西與黑土河鄉為鄰,北與石門鄉相鄰,東北與雲貴鄉接壤。總面積286.89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龍街鎮境內地貌大部為高中山,少量為中山河谷,地勢為東南、東北、西南、西北高,中部由拖洛河一分為二,從南至北流入洛澤河。最高點位於雙胞岩山頂,海拔2835米;最低點位於底那河邊,海拔1355米。海拔一般在2000~2200米之間。

氣候

龍街鎮年平均氣溫10.8℃,1月平均氣溫1.5℃,極端最低氣溫–14.9℃;7月平均氣溫18.5℃,極端最高氣溫31.8℃。無霜期年平均204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686.6小時,年總輻射106.3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量920毫米。

水文

龍街鎮境內河流屬橫江水系,有拖洛河、馬料河、巴渣河3條二級支流。

自然災害

龍街鎮主要自然災害有冰雹、乾旱、洪澇、低溫、霜凍等,旱災三年兩遇,主要發生在每年的3~5月。

自然資源


龍街鎮境內地下礦藏主要有煤炭、石膏,地質儲量豐富,集中分佈在朝陽、木槽、同心、奢基姑等地。其他自然資源有中藥材,主要有野生天麻、半夏等。

行政區劃


所轄村:紅星村,銀泉村,金星村,銀橋村,扎塘村,新水村,豐光村,團結村,營合村,和平村,高峰村。
截至2020年6月,下轄5個居民委員會,19個村委會,人民政府駐龍街村。
統計用區劃代碼城鄉分類代碼名稱
520526111001121龍街社區
520526111002220大寨社區
520526111003220中心社區
520526111004220扎塘社區
520526111005220方井社區
520526111202220大院村
520526111203220奢基姑村
520526111207220甫嘎村
520526111208220龍河村
520526111209220小米村
520526111210220木槽村
520526111211220同心村
520526111212220朝陽村
520526111213220海龍村
520526111214220銀橋村
520526111215220紅星村
520526111216220銀泉村
520526111217220金星村
520526111219220新水村
520526111220220和平村
520526111221220高峰村
520526111222220營合村
520526111223220豐光村
520526111224220團結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末,龍街鎮轄區總人口49832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896人,城鎮化率1.8%。另有流動人口3800人。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28738人,佔57.67%;有苗、彝、布依、仡佬、回等少數民族,共21094人,佔42.33%。超過5000人的少數民族有苗、彝2個民族,其中苗族13424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63.6%;彝族7335人,佔34.8%。2011年,人口出生率9.4‰,人口死亡率7‰,人口自然增長率2.4‰。

政治


黨政領導

許如龍:男,漢族,1966年9月出生,本科學歷;貴州省威寧縣龍街鎮黨委書記,主持黨委全面工作。祿德聰:男,彝族,1969年出生,本科學歷;貴州省威寧縣龍街鎮人大主席團主席,主持人大全面工作,聯繫文教衛生、整臟治亂、城鎮建設及建設工作。朱達學:男,苗族,1972年出生,大學學歷;貴州省威寧縣龍街鎮人民政府鎮長,主持政府全面工作趙英崇:男,漢族,1972年出生,大學學歷;貴州省威寧縣龍街鎮黨委副書記,協助書記工作,具體分管黨政辦、黨建辦、遠教辦、組織人事、政協、統戰、工會、團委、婦聯、宣傳及新聞報道工作,聯繫計劃生育、項目建設工作。錢秉強:男,漢族,1973年3月出生,大專學歷;貴州省威寧縣龍街鎮紀委書記,協助書記工作,主持紀檢監察工作,具體分管安監站、村鎮規劃建設站,安全生產、危房改造、新農村建設、文化建設工作,協管黨建辦。張志輝:男,苗族,1969年出生,大學本科學歷;貴州省威寧縣龍街鎮政法委書記,協助書記工作,主持政法工作,具體分管綜治辦、禁毒辦、維穩辦、監控室、信訪中心、視頻接訪室。陸啟斌:男,彝族,1972年6月出生,大學專科學歷;貴州省威寧縣龍街鎮武裝部長、副鎮長,協助鎮長工作,主持武裝部全面工作,具體分管計生辦、街管委、環衛站、人武部各室、流管辦及婦幼保健中心,計劃生育、整臟治亂、城鎮綜合管理、馬踏炮台、應急(旱、澇、冰等自然災害)工作。聞宏:男,漢族,1974年出生,大學學歷;貴州省威寧縣龍街鎮副鎮長,協助鎮長工作,具體分管財政所、農業服務中心、煙葉站,統計、旅遊、財貿、招商引資、工業、建設、交通、應急(畜牧疫情防治與管理)工作。朱顯英:女,苗族,1973年6月出生,大學本科學歷;貴州省威寧縣龍街鎮副鎮長,協助鎮長工作,具體分管文教衛生、民政、新農保、合作醫療、民族宗教及應急(學校疫情防治與管理)工作。宋乃龍:男,漢族,1960年6月出生,中專學歷;貴州省威寧縣龍街鎮黨委委員,協助副書記分管黨政辦及宣傳工作,負責值班守護、辦公區衛生、花草樹木管理。

經濟


綜述

2011年,龍街鎮財政總收入277萬元,比上年增長3.8%。其中國稅收入18萬元,烤煙稅收收入208萬元。
2011年末,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各類存款餘額3925萬元,比上年增長25%;各項貸款餘額3513萬元,比上年增長17%。

農業

龍街鎮有耕地面積5.7萬畝。2011年,農業生產總值1年60萬元。
龍街鎮糧食作物以玉米、馬鈴薯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1.89萬噸,其中玉米6430噸,馬鈴薯9168噸。主要經濟作物有烤煙、蔬菜等。
龍街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羊、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6.52萬頭,年末存欄5.11萬頭;牛飼養量0.74萬頭,年末存欄0.71萬頭;羊飼養量1.46萬隻,年末存欄0.89萬隻;家禽飼養量26.38萬羽,年末存欄14.67萬羽。
截至2011年末,林地面積16.54萬畝,其中天然林11.3萬畝,人工林5.3畝,林木覆蓋率36.9%。

文化


名稱來歷

龍街鎮因鎮人民政府所在地古時以十二生肖龍日趕集而得名。

民情風俗

苗族服飾反映了苗族歷史悠久、居住分散風俗多樣的特點,苗族支系與支系、縣與縣,易於寨與寨之間在服飾上都有嚴格區別。其服裝的主要色調亦不盡一致,所謂“白苗”、“黑苗”、“花苗”、“漢苗”等就是依據所著服色或服式而來的自稱或他稱,也有根據婦女的裙樣,稱為“長裙苗”和“短裙苗”的。其實,同一種稱呼之嚴,不同地域的婦女服飾也各各不同。同是“白苗”,麻栗坡一帶的人,上著圓領開襟窄袖青布衣,袖肘以三道黑布鑲襯,內著白色衣,領圍胸襟露出白衣,額部以白巾交叉而纏,白巾上又纏黑巾,黑白分明;而鎮雄、威信一帶的“白苗”,穿青黑色斜襟長衣,下著縐褶花裙,凡領邊、袖口、圍腰都以五色絲線鑲綉,以寬約五寸,長達丈余的青黑布纏頭,突出的白色在於裹白布綁腿。苗族服裝大多遍施圖案,刺繡、挑花、蠟染、編織、鑲襯等多種方式並用,做工十分考究,令人眼花繚亂。尤其從刺繡圖案中往往可以尋出苗族的歷史和象徵意蘊,可謂是“有意味的形式”。例如,文山“花苗”,在其黑色圓領斜襟窄袖衣的領邊、袖肘綉有紅、黃、藍、白等花紋,紋路多呈花狀、江水狀,據說這些花紋象徵著苗族祖先所居之地:紅、綠波浪花紋代表江河,大花代表京城,交錯紋代表田埂,花點代表谷穗。祿勸、武定、安寧一帶的大花苗愛披加花披肩,上綉三道方形圖案,與苗族古歌上“格蚩尤老練兵場廣花三道”的說法正相符,所以,傳說它象徵古代的練兵場和令旗,披肩兩頭的花紋代表過去京城的城市和街道……這些服飾的來由,大多與上古九黎三苗與黃帝逐鹿中原,戰敗后從黃河流域退到長江,又退到雲貴高原的歷史有關。因而,苗族的衣裝圖案並非每個能織會繡的男女都可以隨心所欲地織綉,什麼地方飾什麼圖案,什麼圖案表示什麼,什麼身份年齡的人該飾什麼圖案,都有嚴格的規定。苗族婦女大多佩戴手鐲、耳環,胸前有大項圈及銀鎖,有的在項圈與銀鎖上還垂下長短不同的銀質珠穗,顯得華貴富麗。

生活

相見先問姓為苗族交際習俗。青年男女之間第一次見面,按規矩首先應問清對方的姓。若雙方同姓,以兄妹、姐弟相稱,以禮相待,不能戲謔、對歌和跳舞。若不同姓,可以戲謔和唱歌跳舞。但如要考慮向對方求愛,末修眉才可用言語歌聲探情示愛。打轉也是苗族交社會俗。苗族男子喜歡佩刀。生下男孩后,父母和親友要準備一塊與孩子體重相等的鐵埋於地下。以後,男孩的每年生日,將鐵挖起來鍛打一次。孩子長到16歲時,將此鐵打成苗刀,佩在身上。

節日

趕苗場
為苗族傳統節日。流行於敘永、古藺一帶。每年農曆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舉行兩次。關於趕苗場的起源,相傳是苗族人在一次起義失敗后形成的。官府不讓他們聯聚會。人們便以到場壩吹蘆笙娛樂為名,秘密聯繫,後來逐漸演變為固定的節日。
贈帶節
流行於敘永縣下東一帶。每年農曆二月初五日舉行。屆時,方圓數十里的青年男女。如雙方中意,便可互贈腰帶,作為訂婚禮物。事後反悔者,可索回腰帶,解除關係。
除夕洗腳
也是苗族節日習俗。每年除夕,各家去溪邊河畔挖來幾株葉片逆水的菖蒲,扯一些烏泡葉、桃花葉枝,晚上將它們放進鼎罐中煨一罐水。水熱后倒入盆中洗腳。
花山節
“踩花山”這天,首先由“花桿頭”向前參加“踩花山”的人敬酒,祝福,隨後宣布“踩花山”節開始。這時,花山場內外鑼鼓齊鳴,鞭炮聲,銅炮槍聲此起彼伏,鮮花、朋旗迎風招展,各種歡慶活動先後開始進行。青年男女有的對唱山歌,有的跳三步舞、蹬腳舞,有的打“蘆笙架”(用蘆笙對調),有的跳獅子舞,還有的鬥牛,整個花山場上一片歡騰。 一年一度的“踩花山”節,又是苗族青年男女相互傾吐愛情、定樣結友的美好時機。青年男女,一旦相愛,男的要以花裹腳,用花圍腰帶贈送姑娘,而女的也以自己千針萬線親手綉制的花帕、包頭回贈。
龍街“淋靈洞”風俗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路人經過我鎮營合村,他肚子很疼,他停下來在路邊的一個山洞休息,山洞裡有一股甘甜的泉水,他就取了一些泉水喝下去,然後肚子就不疼了,這件事漸漸的在周邊地區傳開了,到後來要是人們有點小病就會帶上香火來這裡取水、求福,到現在每年的古歷7月屬豬的那一天人們就會到這裡來燒香,祈求神仙保佑。龍河大峽谷及龍河櫻桃花,龍街鎮鎮龍河大峽谷,自然生產,全長1000米,最深地點可達500米

交通


龍街鎮境內有通鄉公路4條,村村通公路已完成。龍街鎮

社會


教育事業

2011年末,龍街鎮有幼兒園1所,在園幼兒116人;小學15所,在校生7181人,專任教師252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2176人,專任教師101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2011年,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比上年增長8.3%。

文化事業

2011年末,龍街鎮有文化站1個,村文化活動中心24個;各類圖書室24個,藏書15000冊;民間文藝演出隊1個,從事文藝工作的人員12人。

醫療衛生

2011年末,龍街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5個;病床30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0.6張,固定資產總值49.06萬元。專業衛生人員13人,其中執業醫師4人,執業助理醫師3人,註冊護士4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27255人次。
2011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100%。

體育事業

2011年末,龍街鎮有體育活動場地1處。

社會保障

2011年,龍街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31戶,人數48人,支出8.91萬元,比上年增長8%;城市醫療救助113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027萬人次,共支出51.37萬元,比上年增長53%。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3212戶,人數10092人,支出656.59萬元,比上年增長31%。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92人,撫恤事業費支出35.95萬元。敬老院1家,床位60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20人。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43萬人.參保率98.82%。

基礎設施

龍街鎮由於歷史和其他原因,經濟一直發展不起來,交通閉塞,全鎮二十四個村中,只有兩個村不是涼山地區,全鎮每年只靠4000多畝的烤煙作為稅收來源,農戶只能以洋芋、玉米為主糧,但都以廣種薄收為主,所以,整個鎮的經濟發展緩慢,人均純收入只有300元左右,人均佔有糧只有200公斤左右。
景色
景色
龍街鎮的最近修開發區,投資4000萬,以去龍河道路為主,呈四方形街道,以政府·派出所·計生·信用社等單位為主建設。河流有龍河(下游稱發拉河),影響龍街天氣。河邊的櫻桃,龍街櫻桃味道甘甜,皮薄、肉嫩、汁多,都不能完整的形容龍街櫻桃,喜食櫻桃的人都知道,吃櫻桃對身體有很大的好處,櫻桃含鐵量高,能抗貧血、促進血液生成,除此之外櫻桃還有很多的好處。而且種植櫻桃為當地農民帶來了不菲的收入。
目前,龍街鎮已建成兩路一街的格局,郵電通訊、住宿餐飲、交通運輸等服務業較為發達,農貿商業街道近2000米,市場秩序規範,現有個體工商戶300多戶,每3天一次的集市貿易總額在80萬元以上,小城鎮建設正在規劃爭取中,集鎮建設蒸蒸日上,成為龍街鎮與外界經濟融通的重要橋樑。
鎮黨委、政府領導以現代遠程教育培訓為契機,積極引導農民調整產業結構,大膽嘗試運用現代經營的形式發展農業,先後建起了櫻桃基地、無公害蔬菜基地和大棚西瓜基地等新型產業。其中,尤以甫嘎村水井組農民陳金樹試種的大棚“早春紅玉”優質小型西瓜最具代表性,2007年他試種了2分地,共採摘瓜果1200公斤,收入近2500元。今年,在鎮黨委、政府引導和資金扶持下,他大膽地發展到了20個大棚,目前,西瓜已快成熟。
龍街鎮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鎮,如今,根據縣委、政府兩年提速的要求,龍街鎮種植特色經果林核桃一共3000畝,針對龍街鎮地理位置等條件,我鎮將核桃種植基地設在龍街、龍河、小米、中心、海龍五個行政村,自從得到項目后,龍街鎮政府領導便緊急開展工作,在包村幹部、村幹部及老百姓的配合下,目前,已將栽種核桃樹苗的坑挖好,第一批樹苗也已經發放到位,在每一片區,在每一基地,都能看到村民們正在鎮領導、包村幹部及村幹部的帶領下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栽種工作。
並有老百姓在休息之餘憧憬著當核桃樹長大結果的時候,就能夠給自家帶來不少的經濟收入,中心村馮德清一家7口人,一直以來都是靠種養殖支撐一個家庭的生計,日子過得緊巴巴的。而如今,種上一百多棵核桃樹,來年掛果,一定會給這個家的生活帶來較大的改善。並連聲說,如今,黨的政策好了,上級領導心繫老百姓,相信以後的政策會越來越好,老百姓的日子也會越來越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