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安托瓦內特

法國路易十六的王后

瑪麗·安托瓦內特(MarieAntoinette,1755年11月2日~1793年10月16日),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妻子,原奧地利女大公,生於維也納,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茨一世與皇后兼奧地利大公。

徠1755年11月2日出生在維也納霍夫堡皇宮。被取名為瑪麗亞·安東尼亞·約瑟法·約翰娜(Maria-Antonia-Josepha-Johanna)。1770年5月16日,法國凡爾賽宮,瑪麗·安托瓦內特正式成為法蘭西王太子妃。1774年,路易十五駕崩,路易十六即位。瑪麗·安托瓦內特成為法國王后。

1793年10月16日約11時,瑪麗·安托瓦內特在革命廣場(即協和廣場)被公開執行死刑,之後草草下葬。

大事件

1755-11-02

出生

1755年11月2日出生於維也納。

1770-05-16

正式成為法蘭西王太子妃

1770年5月16日,法國凡爾賽宮,瑪麗·安托瓦內特正式成為法蘭西王太子妃。

1774

成為法國王后

1774年,路易十五駕崩,路易十六即位。瑪麗·安托瓦內特成為法國王后。

1791-06

與國王一同秘密出逃

1791年6月與國王一同秘密出逃,至邊境城市瓦倫時被發現,外逃未遂。

1792

勾結奧地利,把作戰計劃提供給外軍

1792年,法國對奧地利宣戰,她繼續勾結奧地利,並把作戰計劃提供給外國干涉軍,企圖借外部勢力鎮壓革命。

1793-10-16

被公開執行死刑

1793年10月16日約11時,瑪麗·安托瓦內特在革命廣場(即協和廣場)被公開執行死刑,之後草草下葬。

人物生平


1766年,為政治上的需求,法國王室正式向11歲的瑪麗亞·安東尼婭女大公(瑪麗·安托瓦內特)求婚。奧地利宮廷欣然應允。但由於種種原因,這場婚禮被拖了數年。直到1770年,瑪麗·安托瓦內特14歲時,才終於踏上法國國土,成為法國王太子路易·奧古斯特·德·波旁(即日後的路易十六)的王太子妃。
1774年,路易十五駕崩,路易十六即位。瑪麗·安托瓦內特成為法國王后,母儀法蘭西。但很可惜,她本人並沒有作為一名王后所應該具備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進入法國宮廷之後,瑪麗·安托瓦內特在政治上毫無建樹。每天只是熱衷於舞會、時裝、玩樂、喬裝打扮和慶宴,修飾花園,奢侈無度,有“赤字夫人”之稱。在法國大革命開始后,她身上卻意外地體現出一位王后的驕傲美麗與嬌艷尊嚴,表現得比路易十六更有主見,更為頑固。
1789年7月14日,群眾攻打巴士底獄時,瑪麗·安托瓦內特勸說路易十六帶兵去梅斯避難。她支持國王拒絕了國民議會提出的廢除封建制度和限制王權的要求,結果成為眾矢之的。不過,無論是當時還是後世,仍有很多人站在王后的一邊,比如法國的雨果,奧地利的斯蒂芬·茨威格,都對王后抱有同情。當然還有其他許多名不見經傳的保王派人物。比較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斯蒂芬·茨威格的王後傳記,大仲馬也寫作了有關王后的“法國革命三部曲”,其分別是《巴爾薩摩男爵》、《王后的項鏈》以及《紅屋騎士》,王後人生中的三個階段在小說中被詳細描寫。
1789年10月,隨同路易十六從凡爾賽宮遷回巴黎,處於革命群眾的監視之下。她暗中活動,向一批流亡貴族求援,但他們不但沒有幫忙,還落井下石,每個人都想用國王的頭來換一筆贖金。這批貴族中包括國王的弟弟,普羅旺斯伯爵(即日後的路易十八),和更小的弟弟阿圖瓦伯爵(即日後的查理十世)。國王夫婦苦於左右無援,迫於形勢,他們不得不自行謀劃一次又一次的逃亡。
於1791年6月與國王一同秘密出逃,至邊境城市瓦倫時被發現,外逃未遂。
1792年,法國對奧地利宣戰,她繼續勾結奧地利,並把作戰計劃提供給外國干涉軍,企圖借外部勢力鎮壓革命。此時由於奧地利女皇瑪麗亞·特蕾西婭(即瑪麗·安托瓦內特的母親)和約瑟夫二世皇帝(即瑪麗·安托瓦內特的兄長)早已逝世,奧地利王權掌握在瑪麗·安托瓦內特的另一位兄長,利奧波德二世手中。
叛國的事情敗露后激怒了法國人民,導致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起義,徹底推翻了君主制。隨後,她和國王一起被囚禁在當普爾堡。次年10月,被交付給革命法庭審判,判處死刑,送上斷頭台。享年38歲。死後屍體一度被扔在萬人坑埋葬,直到22年之後,普羅旺斯伯爵復辟成為路易十八,才將她的白骨重新挖出,並妥善安葬。
傳聞,瑪麗短暫的一生中留下了兩句名言:
當大臣告知瑪麗,法國老百姓連麵包都沒得吃的時候,瑪麗天真甜蜜地笑道:“那他們幹嘛不吃蛋糕?”歷史上瑪麗絕對沒有說過這句話,是後人將憤慨宣洩在這位熱衷於打扮的皇後身上。原句被記載在盧梭的《懺悔錄》里,
“Enfinjemerappelailepis-allerd’unegrandeprincesseàquil’ondisaitquelespaysansn’avaientpasdepain,etquirépondit:Qu’ilsmangentdelabrioche.”
儘管盧梭只說了是一位“崇高的公主”,但也有人認為他是在直指瑪麗,但懺悔錄本身在歷史素材上,並不算嚴謹。
當瑪麗被推上斷頭台的時候,她踩到了劊子手的腳,這時瑪麗說了句:“對不起,您知道,我不是故意的。”有人質疑這句話是否是真實的,因為據傳當時被砍頭的人都會被綁起來並且堵上嘴。但畫家大衛的一幅鉛筆速寫證明這是不對的,王后只被綁住了手而已。更何況當時劊子手桑松的任務之一,就是搜集那些大人物的臨死台詞,這句話連同羅蘭夫人那句“自由,以汝之名造善無數”都是當時有名的臨死遺言。這就更不用說路易十六那眾所周知的臨終演講了。

童年生活

童年時的瑪麗
童年時的瑪麗
瑪麗·安托瓦內特在比她大三歲的姐姐瑪麗亞·卡羅萊納和比她小一歲的弟弟馬斯米利安的陪伴下長大。她及她的哥哥約瑟夫二世、利奧波德二世和費迪南已經在哈布斯堡王朝里扮演重要的角色。
作為孩子,她是可愛和淘氣的。她舉止優雅,活潑大方,待人親切溫柔。但另一方面,她又驕傲任性,反覆無常。雖然在美學、藝術方面有著過人的天賦,但她幾乎沒有受過真正的教育。奧地利王室為她提供了最好的學習環境,她卻毫不珍惜,總是將所有的聰明才智都用在逃避功課上。這直接導致她作為法國太子妃必備的語言——法語在許多年裡都沒有絲毫進步。寫文章錯字連篇,缺乏基本的歷史知識,這些她絲毫不在乎,彷彿只要能說德語就足夠了(甚至還有人說,她其實連德語都一塌糊塗)。
關於瑪麗公主的童年,還有一件事情值得一記:
7歲的瑪麗·安托瓦內特遇見了6歲的莫扎特。他為皇家彈奏了最拿手的小星星。過後當女皇問他想要什麼作為獎勵時,莫扎特這樣回答:他希望能在婚禮上與女皇最小女兒親嘴。女皇被逗樂了,笑得前俯後仰。
而奧地利傳記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則在《斷頭王后》這本書里將此事描述為:莫扎特見到安托瓦內特,驚為天人,並一本正經地向她求婚,道:“我將來要娶你為妻的!”由於茨威格這本書的成功,這一描述被廣泛地傳誦。究竟兩種說法何者為真,已是不可考。

和親法國

圖為路易十六全身像(油畫)
圖為路易十六全身像(油畫)
迫於當時的政治環境,奧地利和法國簽訂了一個新的和平條約,這使得從1494年開始的間歇性的戰爭有希望結束。路易十五的繼承人是他的孫子路易·奧古斯特·德·波旁,計劃中,他應該與瑪麗亞·特蕾莎女王的其中一個女兒結婚。最初訂的人選是瑪麗的第八個姐姐約翰娜。但約翰娜在1762年死於天花,瑪麗·安托瓦內特便成了候補人選。如上文所說,1766年法國王室正式提出求婚,並得到應允。
其實,不光是瑪麗·安托瓦內特,她的姐姐們也都成為這場政治遊戲的棋子,先後與歐洲各個皇族結成了聯姻。四姐瑪麗亞·克里斯蒂娜嫁給了未來的荷蘭總督,六姐瑪麗亞·阿瑪麗亞與帕爾馬公爵結婚,瑪麗·安托瓦內特最要好的十姐瑪麗亞·卡羅萊納和那不勒斯王國國王費迪南多一世結婚。
當瑪麗亞·特蕾莎女王問預言家她的女兒在法國是否會幸福時,預言家回答:“有十字架保證。”
1770年4月,還沒有過15歲生日的瑪麗·安托瓦內特離開了維也納,踏上了和親之旅。女王對她嗚咽的女兒的告別詞是:“別了,我最親愛的孩子。要對法國人民非常好,讓他們能說我為他們送來一個天使。”
當然,這是假的,她說的應該是:“別了,我最親愛的孩子。要對法國王子非常好,讓他們能說我為他們送來一個天使。”
事實上,很難說這場婚姻是幸或不幸。路易十六性格懦弱,優柔寡斷,反應遲鈍,但同時又十分溫柔善良,寬厚仁慈。他體型臃腫,與路易十五年輕時相比,恐怕談不上英俊(參考圖片為路易十六肖像畫)。而且據說他早年在夫妻生活方面有些問題,這一流言當時流傳甚廣,究竟是真是假則不可知。但反應遲緩,缺乏情趣是事實。他喜歡冶鐵、造鎖、打獵,而瑪麗·安托瓦內特正值豆蔻年華,喜歡的是狂歡、時裝、舞蹈、音樂、藝術。同時,她應該也與普通少女一樣,有一份對感情的渴望。面對這樣一位丈夫,她內心是否滿意,後人雖不可妄揣,但將心比心,我們卻也不難得出各自的答案。
即便如此,這場婚姻從頭到尾,他們都是非常和睦的,夫婦間並沒有爆發過什麼激烈衝突。而且當時的法國也對這位”最美麗的奧地利公主“表示了最大程度的熱情和歡迎。
兩位年輕王族的婚禮究竟是怎樣的排場,說法不一。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是一場罕見的奢華盛宴。奧地利與法國的王室為表示雙方聯姻的喜悅和對和平的期許(同時也可能有炫耀國力的意思),不惜砸下重金,務求婚禮盡善盡美。所有法國的王族都來迎接這位小公主,且只有真正的名門望族才有資格參加婚禮。
1770年5月16日,法國凡爾賽宮,瑪麗·安托瓦內特正式成為法蘭西王太子妃。

成為王后

身為王后的瑪麗
身為王后的瑪麗
1774年5月10日,路易十五因感染天花而晏駕,路易十六即位,瑪麗·安托瓦內特成為王后。此時才18歲的瑪麗·安托瓦內特,有著太重太重的責任和壓力要面對。她要應對比她年長的貴族夫人們,要懂得在奢華浮靡的凡爾賽宮生存,要適應奧地利與法國政治間的勾心鬥角,要正確運用王后的權利,要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能做……這對直率熱情的她的確是重大的考驗。
徠當然,實際上這些對這位年輕的王後來說統統都不是問題。她天生直率,而且根本懶得思考。對不喜歡的人,哪怕對方再尊貴,她也不願給好臉色(例如路易十五的情婦,權傾一時的杜巴麗夫人,據說就受足了瑪麗的漠視和輕蔑),“今天凡爾賽來的人真多啊。”這是年僅16歲尚未登基的法國未來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對當時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的情婦杜巴麗夫人說的第一句話,也是最後一句話。政治家之間的勾心鬥角她根本連問都不問,壓根不關心。做不該做的事情一向是她的愛好,破壞王室規矩讓她樂在其中。
至於王后的權利,她則用來滿足她豪奢極侈的慾望。無數昂貴的寶石、時裝彙集入她的宮殿,奢華的時尚風氣在她的帶領下席捲法蘭西的貴族生活圈。邀請與她合得來的貴族們參加徹夜的豪賭、狂歡、舞會時,她最為開心。
每當有什麼異想天開的新念頭,她就像個孩子般撒嬌發嗲,大哭大鬧,逼丈夫為她實現。而且經常是管用的。懦弱又容易心軟的路易十六,根本無法轄制這位嬌蠻的小王后。他對她提建議,婉轉地提醒她注意不要太出格,她都充耳不聞。而他又不是那種能拿出國王威嚴,聲色俱厲地批評對方的人。
於是,驚人的錢財就在她一次又一次的尋歡作樂中耗費掉了。其中最耗錢的一項,可能是再度修建小特里亞農宮——這座宮殿是路易十六送給王后的禮物,而王后則用無窮的創意,使之更加富有情趣。後來根據統計,前後花在這座宮殿上的錢大概是七十六萬六千法郎!在當時的法國,這絕對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在放縱揮霍的同時,她疏遠了那些真正對她有幫助的人們,反而親近那些熱衷享樂的年輕人,並不斷用王后的權利為其謀取不正當的利益。其中有一位波利納夫人,通過哄騙王后而使得她的家族甚至遠親、朋友都沾到好處,法國國庫一年為波利納家族所支出的金額竟高達五十萬!
當然,在這些人當中也有欣賞瑪麗的性格,而願意與她交往的“真正的朋友”。例如溫柔善感的郎巴爾夫人,在法國大革命爆發之後,瑪麗被當做囚徒監禁,郎巴爾夫人不顧自身安全,仍堅定地站在瑪麗這邊,試圖幫助她,以至於自己慘遭橫死。
另外一個在瑪麗·安托瓦內特生命中佔據重要地位的人,是阿爾塞德·費森(又譯:菲爾遜),一位瑞典貴族。據說他們倆是在瑪麗16歲時的一場化妝舞會中相識。當時瑪麗還是太子妃,依照規定,她不可隨便外出,但她偏偏出現在那裡。菲爾遜相貌英俊不凡,談吐幽默風趣、機智迷人,同時兼具政治天才,還可以帶兵打仗。多才多藝又深具領導能力的菲爾遜讓瑪麗深深著迷,並使她與他之間發展出一段外遇。
瑪麗·安托瓦內特奢靡輕浮的作風漸漸傳開,由此便引發了歷史上著名的“項鏈事件”。雖然後來證明“項鏈事件”中瑪麗王后是無辜的,卻讓她聲望下跌。而且這時法國的民間正在醞釀一股反皇室的氣氛,由於瑪麗莽撞下令”處死主教“,她淪為眾矢之的。

項鏈事件

這個事件應該是1785年8月前後爆發出來的,當時瑪麗·安托瓦內特29歲。珠寶商人從供應商那裡弄來了一串昂貴的紅寶石項鏈,款式笨拙,造型醜陋,雨果形容說只配帶在馬脖子上(又有一說是鑽石項鏈,設計非常古拙別緻,十分精美)。它造價極其昂貴,一共鑲嵌了3000多顆大小不一的紅寶石。珠寶商人曾打算把它推銷給西班牙王后及其他一些貴族,但都失敗了。他聽說瑪麗·安托瓦內特是個奢侈鋪張的女人,於是以為她或者願意為項鏈買單,竟向她提出160萬法郎的天價。但瑪麗·安托瓦內特不是傻瓜,也知道這不值得,派人把他轟出去了。
這時候,我們不得不提起一位關鍵人物:讓娜·德·瓦羅爾。她是前英國公主,由於祖先在王位爭奪戰中失敗,被貶為庶民,過著顛沛流離的悲慘生活。在一位非常同情她的侯爵夫人的幫助下,她得到了培養,並被帶入上層社交圈。但是這位公主早已沒有王室的尊嚴,她經常利用各種手段從各種人手裡詐騙金錢,只不過她確實精明,被騙的人大多沒有發覺而已。
讓娜選擇的丈夫是國王衛隊長德·拉莫。在讓娜的努力下,德·拉莫得到伯爵的爵位,讓娜也成了伯爵夫人。有了體面的身份,讓娜開始在社交界大展手腳。不知是由於她自己的吹噓,或者是旁人的誤解,漸漸她在社交圈裡被認為是”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的閨中密友”——儘管事實並非如此。
後來,這謠言傳入紅衣主教德雷薩(又譯:羅昂)的耳朵里。羅昂當年曾任法國駐奧地利大使。因在奧地利宮廷里堅持錯誤的意見,得罪了瑪麗亞·特蕾莎女王,被遣返法國。同時,特蕾莎寫信給女兒,叫她動用王后的特權勸說丈夫路易十六,不要提拔此人。羅昂在法國的政治前途就此毀掉,他悔恨內疚,想求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放他一條生路。但瑪麗·安托瓦內特很聽媽媽的話,不僅當面拒絕,甚至連續十五年沒有給羅昂任何一個好臉色。
當紅衣主教聽說讓娜的特殊身份時,他立即相信了,並請求讓娜替他向王后美言。讓娜騙他說王后要他以書面報告的形式向她認錯,於是他寫了。皇后的回信一開始冷冰冰的表示原諒,後來幾次口氣總算溫和下來。紅衣主教很高興,整整三年都一直以通信的方式和王后聯繫,並源源不斷地為“好心人”讓娜提供金錢,表示感謝。
這三年裡,讓娜也沒有虛度,她勾引了紅衣主教的親信,前龍騎兵隊長雷托,讓他做內應,後來為節省時間,讓娜直接叫雷托冒充皇后的名義,寫回信給紅衣主教。這樣長久的騙局難免要出問題,紅衣主教開始懷疑,因為王后在信里雖然很親切,但公眾場合卻仍對他冷眼相待。他著急地詢問讓娜,讓娜騙他說王后因為政治上的理由,不便在曾經的敵人面前表現自己的真實態度。紅衣主教則求她讓王後來跟他見一面,以證實她沒有撒謊。
讓娜決定找人演一場戲。她誘騙15歲的妓女奧莉諾小姐戴上頭巾面紗,穿上照王后畫像仿製而成的衣服,喬裝成王后的樣子。由雷托假扮僕人作陪,在一個漆黑的夜裡與紅衣主教相見,並交給他一封信和一朵玫瑰花。讓娜還教她說一句表現王后憤怒而傲慢的台詞,“現在你該知道了吧。”
奧莉諾小姐覺得可以愚弄一個成年人,而且還是高官,這很有趣,就爽快地答應了。但到臨場發揮時,她實在緊張,哆嗦地把東西塞給主教,恐懼而結巴地說了句:“讓我們忘記過去吧。”
這時,德拉莫伯爵帶著讓娜伯爵夫人及時地上場,親吻“王后”的手,之後四人退下。這一舉動既是為救場,防止泄露,也是為表示王后確實與自己有親密關係。客觀來看,這場表演實在很失敗,但紅衣主教相信了,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再表示過任何懷疑。雖然他總是詫異雷托簽署公文的筆跡和他親吻過多次的王后的回信很像,也幾乎差點認出了那天“王后”身邊的侍從就是雷托假扮的。
接下來的事很順利。讓娜欺騙紅衣主教,說王后要買那條160萬法郎的項鏈,但國王不許。她想用自己的錢來買,偏偏手頭又緊,且又怕國王怪罪。因此王后希望紅衣主教作為中間人,訂下分期付款協議。
紅衣主教終於找到向王後效忠的機會,當然不肯放過。珠寶商、讓娜、紅衣主教,三人見面並訂下協約,160萬法郎分四次付清。項鏈則由讓娜帶去交給王后——當然,結果是直接進了讓娜自己的腰包,後來又拆散,在珠寶黑市上脫手賣掉了。
這串項鏈的第一次付款日期訂在1785年8月1日。當時紅衣主教因自身的奢靡生活而負債纍纍,未能及時籌齊這筆巨款。收不到錢的珠寶商人直接跑去找瑪麗·安托瓦內特王后訴苦,結果可想而知,王后震怒,這一驚世騙局就此揭開真相。
據說,路易十六最初是想隱瞞此事,私下處理。但王后不肯,對主教的憤恨蒙蔽了她的頭腦,堅信主教才是罪魁禍首,目的是藉由這項騙局來誣陷她。她利用王后的特權,說服路易十六下令將主教野蠻逮捕,送去最高法院公開審理,並不斷慫恿法院處死主教。
1786年5月31日,主教被判無罪,但也遭革職流放。女騙子讓娜被鞭笞,打上烙印並終身監禁。但後來她奇迹般地越獄去了英格蘭,還寫了一本回憶錄。不難想象,她在書中是怎樣對王后極盡誹謗。

死刑

死刑
法國大革命期間,瑪麗·安托瓦內特的命運出現悲劇性轉折。在這無可抵擋的反王室浪潮中,國王和王后成了攻擊的首要目標——特別是王后。溫和仁慈的國王在國民看來還不是那麼有害,但揮霍無度的王后實在令人無法忍受。有人做過統計,在路易十六執政的十二年間,法國負債達到十二億五千萬!國王本身勤儉節約,誰用了這些錢,答案不言自明。當時的人們將她描繪成邪惡兇殘的魔女、無恥的淫婦,人民的怒火幾乎全部集中在她一個人身上。而路易十六,則被描述成一位仁慈愛民的好君主,只是被她帶累了。但是,即便王后如此堅強,一方面貴族的不合作,一方面革命的浪潮又不可抵抗,國王夫婦還是不得不敗下陣來。1789年10月5日,凡爾賽宮被女性(和偽裝成女性的男性)革命者隊伍攻陷。6日,路易十六和王后及王子、公主,被押送往巴黎,住在杜伊勒里宮。
在這裡,國王一家所有的舉動都被監控,隨時防止他們逃跑,並且嚴格監控所有的信件往來和信息傳遞。但安托瓦內特不死心,她運用所有的聰明才智與外界聯絡,向外國求援,向流亡貴族求救。很可惜,人人都想獨善其身,甚至想從中漁利,根本沒有人真正關心他們的死活。
唯有忠誠的費森,這時候勇敢地站了出來。他為安托瓦內特設計一套精密的逃跑計劃,但結果卻因為國王一家缺乏應變知識和其他各種各樣偶然因素,而最終宣告失敗。他們在邊境城市瓦倫被發現,押送回巴黎。
1792年,奧地利皇帝,安托瓦內特的侄子弗朗茨即位。同年,奧地利與法國之間正式宣戰。
這一場戰爭讓瑪麗·安托瓦內特看到了新的希望。她不斷利用自己在國內的優勢,用各種各樣的密碼將情報傳遞給奧地利軍方。毫無疑問,她期待著自己侄子的軍隊能進入巴黎,解救他的姑姑,幫助他們重振王室聲威。
儘管瑪麗將所有信件都銷毀,各種行動隱藏得非常好,但事情終究還是敗露了。再加上當時普奧聯軍統帥布倫瑞克偏偏發表了一篇要法國革命群眾尊重王室的宣言,其中用詞激烈,態度囂張,大大激怒了革命者。1792年8月10日,憤怒的巴黎人民湧入杜伊勒里宮,揚言要殺死國王一家。驚恐的國王和王後走投無路,只好帶著王子公主尋求國民議會的保護。
1792年8月13日以後,國王一家被轉移到丹普爾堡,過著囚徒一般的生活。9月21日,立法議會宣布廢除王政。翌日,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建立。安托瓦內特耗費如此心血維護的王權,終究還是煙消雲散。隨著革命的進程,密藏在杜伊勒里宮內的勾結外敵、陰謀鎮壓革命的大量文件被發現,路易十六被國民公會以叛國罪處死刑。1793年1月20日,他最後一次見瑪麗·安托瓦內特,次日便被送上斷頭台。安托瓦內特就此成為寡婦。傳說中她卻仍不死心,還是進行了幾次逃跑,但皆以失敗告終。
1793年10月12日,瑪麗·安托瓦內特被送上審判席。諸多的罪名加在了她身上,其中有些簡直匪夷所思,例如與自己的兒子路易十七亂倫。這種審判進行了數天,到1793年10月15日,瑪麗·安托瓦內特被正式判處死刑。
可以說,直到最後死亡,她也未真正低過頭,始終維持著王后的尊嚴。

悲劇延續

路易十六的兒子,路易·查理,即王太子路易十七。法國大革命的時候,他還是個小孩子。最令人意外的大概不外乎是他在審判瑪麗·安托瓦內特的時候,曾經指控母親對自己有過性行為。皇室的生活確實很多是荒淫無道而且荒唐的。革命派散髮帶有“皇后偷情”與“姦淫子女”這樣字眼的小冊子。當她面對這項日後成為歷史上少有的臭名昭著的指控——她性虐待她的兒子的時候,她沒有回答,當控訴人在最後提醒她沒有回答是否與兒子存在亂倫關係的時候,瑪麗·安托瓦內特終於改變了她從進入法庭以來一直鎮定的情緒,激動地抗議這項指控。而對於這項她唯一沒有應訴的指控最終被法庭裁令成立時,她回答說,我之所以不回答是因為人類的天性,拒絕回答這樣一個對母親無禮至極的指控!我呼籲所有在場的母親給我這項權利。
關於這位王子的結局,有很多說法。其中一種較為普遍:1794年1月開始,他遭到真正的囚禁(之前交由一名叫做西蒙的鞋匠照料,並不能算是囚禁),由4名守衛看管。6個月之後,被發現身染重病,最後不治而死。今天普遍認為他死於肺結核(但也有傳說他死於癌症或疥瘡),死後屍體如母親一樣,被葬在萬人坑中。
還有一種比較殘忍的說法:王子在獄中三年,一日僅有一餐“並且主要成分是糞便和垃圾”,隨地大小便,連洗澡都得不到准許。最後他被砍去四肢,折磨虐待成殘廢,悲慘地死去。然後負責監守的人便捏造出體弱多病的借口來掩飾自己的罪行。
由於短短的生命中最後幾個月的生活情況被保密,因此生出許多謠言。在當時就有人說他是被害死的,有人說他沒有死,屍體只是調包,而他本人則逃走了。後來王朝復辟,竟然有三十多個人站出來說自己是路易十七。不過根據現代DNA的檢驗,王子死後被保存下來的心臟確實屬於他本人。逃跑一說應該並非事實。
在路易十六一家出逃未遂被押進監獄后,昂古萊姆公爵夫人遭到了暴民和獄卒的毆打和輪姦,他們還逼迫她參加父母的死刑,並逼她作偽證,指控她母親與弟弟的亂倫關係。年僅15歲的她被屈打成招,簽了。革命結束后,她僥倖逃過一死,並成為安托瓦內特唯一一個在革命中生存下來的孩子。但這場革命風暴在她心裡所留下的陰影已是不可磨滅,她痛恨自己的懦弱和膽怯,常常割脈自殺,也多次服毒,但都沒有成功。
在叔叔路易十八重新登基后,她被邀請回到王宮。由於早先的經歷,她非常仇視賤民和革命者。他們中有的利用革命和自由為借口,來滿足他們自己的利益。她常常公開揚言表示對共和派和雅各賓派的憎恨,叫人放火燒俱樂部和出版社,用炸藥轟炸先賢祠(未遂),刺殺被流放的革命當權者。還叫人去島上,往拿破崙的屍體上撒尿,閹割他,挖掉他的眼睛,凌辱他。(這是不正確的,墓旁有士兵駐守,何況拿破崙的棺木運回巴黎時,開棺驗屍證明屍體完整。)
與此同時,法國宮廷醞釀著一股保王的暗流。昂古萊姆公爵夫人與其他大臣聯手,惡毒地搞垮了宮廷里最後的賤民階級——富歇(即奧特蘭多公爵),把他流放到奧地利(後來富歇自己提出去林咨安度晚年,並死在那裡)。此時,昔日的雅各賓派早已瓦解,富歇這塊“百合花旗上最後的污漬”也被抹掉,可以說昂古萊姆公爵夫人已經完成了她的復仇。

個人生活


家族成員

關係人物備註
女兒瑪麗·特蕾莎
兒子路易·約瑟夫法國王太子
兒子路易十七
女兒索菲只活了11個月10天

人物評價


她的蒙師寫道:“她比人們長期以來所想象的要聰明得多,可惜直到13歲還沒有養成專心致志的習慣。她有點懶惰,又很輕率……我沒有辦法使她深入探討一個問題。”

藝術形象


影視形象

年份影視類型劇名飾演者
1938 電影 《絕代艷后》 瑙瑪·希拉
2001 電影 《揚眉女子》 朱莉理查德森 
2006 電影 《絕代艷后》(法版) 卡琳·瓦納斯
2006 電影 《絕色王后》(美版) 柯爾斯頓.鄧斯特 
2012 電影 《再見,我的皇后》 黛安·克魯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