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登廬山的結果 展開

登廬山

季羨林作品

登廬山是季羨林先生隨筆散文作品,收錄於大眾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季羨林著《世態炎涼》一書。

作品原文


登廬山
蒼松翠柏,層層疊疊,從山麓向上猛奔,氣勢磅礴,壓山欲倒,整個宇宙彷彿沉浸在一片濃綠之中。原來這就是廬山啊!汽車沿著盤山公路,在萬綠叢中盤旋而上。我一邊彷彿為這神奇的綠色所制服,一邊嘴裡哼著蘇東坡那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很後悔,在年輕讀中國小學的時候,學習馬虎,對嶺與峰的細微區別沒有弄清楚。到了此時,悔之晚矣。無論橫看,還是側看,我都弄不明白蘇東坡用意之所在。我只覺得,蘇東坡沒有搔著癢處,沒有真正抓住廬山的神韻,沒有抓住廬山的靈魂,空留下這一首傳誦古今的名篇。到了我們的住處以後,天色已經黃昏。窗外松濤澎湃,山風獵獵,鳥鳴在耳,蟬聲響徹,九奇峰朦朧聳立,天上有一彎新月。我耳朵里聽到的是松聲,眼睛彷彿看到了綠色。我在廬山的第一夜,做了一個綠色的夢。中國的名山勝境,我游得不多。五十年前,我在大學畢業后,改行當了高中的國文教員。雖然為人師表,卻只有二十三歲。在學生眼中,我大概只能算是一個大孩子。有一個學生含笑對我說:“我比你還大五歲哩!老師!”這有什麼辦法呢?我當時童心未泯,頗好遊玩。曾同幾個同事登泰山,沒費吹灰之力就登上了南天門。在一個雞毛小店裡住了一夜,第二天凌晨攀登玉皇頂,想看日出。適逢浮雲蔽天,等看到太陽時,它已經升得老高了。我們從後山黑龍潭下山,一路飽覽山色,頗有一點“一覽眾山小”的情趣。泰山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從審美的角度上來評斷,我想用兩個字來概括泰山,這就是:雄偉。六年以前,我遊了黃山。從前山溫泉向上攀,經過了許多名勝古迹,什麼一線天、蓬萊三島等,下午三時到了玉屏樓。回望天都峰鯽魚背,如懸天半。在玉屏樓住了一夜,第二天再向北海前進。一路上又飽覽了數不清的名勝古迹。在北海住了兩夜,看到了著名的黃山雲海和奇峰怪石。世之論者認為黃山以古松勝,以雲海勝,以奇峰勝,以怪石勝。古人說:“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這是非常有見地的話。從審美的角度來評斷,我也想用這兩個字來概括黃山,這就是:詭奇。那一次陪我游黃山的是小泓,我們祖孫二人始終走在一起。他很善於記黃山那一些稀奇古怪的名勝的名字,我則老朽昏庸,轉眼就忘,時時需要他的提醒和糾正。當時日子過得似乎平平常常,並沒有覺得有什麼奇妙之處,有什麼值得懷念之處。但是,前幾年我到安徽合肥去開會,又有游黃山的機會,我原本想再去黃山的。可是,我忽然懷念起小泓來,他已在千山萬水浩渺大洋之外了。我頓時覺得,那一次游黃山,日子過得不細緻,有點馬馬虎虎,頗有一點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味道。如今回憶起來,情景歷歷如在眼前。哪怕是極小的生活細節,也無一不溫馨可愛,到了今天,宛如一夢,那些情景永遠永遠不會再回來了。我覺得,再游黃山,誰也代替不了小泓。經過了反覆的考慮,我決意不再到黃山去了。今天我來到了廬山,陪我來的是二泓。在離開北京的時候,我曾下定決心,在廬山,日子一定要仔仔細細地過,認真在意地過,把每一個細微末節,每一分鐘,每一秒鐘,都要仔細玩味,決不能馬馬虎虎,免得再像游黃山那樣,日後追悔不及。我也確實這樣做了。正像小泓一樣,二泓也是跟我形影不離。幾天以來,我們幾乎游遍整個廬山。茂林修竹,大陵深澗,岩洞石穴,飛瀑名泉。他扶著我,有時候簡直是扛著我,到處游觀。我覺得,這一次確實是仔仔細細地過日子了,一點也沒有敢疏忽大意。對一草一木,一山一石,變幻莫測的白雲,流動不息的飛瀑,我都全心全意地把整個靈魂都放在上面。我只希望,到得廬山之游成為回憶時,我不再追悔。是否真正能做到這一步,我眼前還不敢誇下海口,只有等將來的事實來驗證了。廬山千姿百態,很難用一個字或幾個字來概括。但是,總起來說,廬山給我的印象同泰山和黃山迥乎不同。在這裡,不管是遠山,還是近嶺,無不長滿了松柏。杉樹更是特別鬱鬱蔥蔥,尖尖的樹頂直刺雲天。目光所到之處,總是綠,綠,綠,幾乎看不到任何別的顏色,是一片濃綠的天地,一片濃綠的大洋。從審美的角度來看,我也想用兩個字來概括廬山,這就是:秀潤。我覺得,綠是廬山的精神,綠是廬山的靈魂,沒有綠就沒有廬山。綠是有層次的。有時候驀地白雲從谷中升起,把蒼松翠柏都籠罩起來,籠罩得迷濛一片,此時濃綠就轉成了青色,更給人以秀潤之感,可惜東坡翁當年沒能抓住廬山這個特點,因而沒有能認識廬山的真面目,成為千古憾事。我曾在含鄱口遠眺時信口寫一七絕:近濃遠淡綠重重,峰橫嶺斜青蒙蒙,識得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自謂抓住了廬山的精神,抓住了廬山的靈魂。廬山有靈,不知以為然否?
一九八六年八月六日於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