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陳知非的結果 展開
- 陳賡長子
- 湖南省優秀教師
陳知非
陳賡長子
陳知非(1929年-2020年9月13日),男,出生於上海,是開國大將陳賡的長子。1952年畢業后先後在長春一汽、航天部等工作,原航天工業部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離休幹部。
2020年9月13日22點52分,陳知非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航天中心醫院逝世,享年92歲。
1929年,在上海出生,母親曾參加過周恩來在上海組織的三次武裝起義。而父親陳賡那時正奉命在上海中央特科工作。
陳知非人物圖片
小時候,陳知非對父親的了解多是從外婆和舅舅那聽到的,說父親又到哪了,父親又打了什麼勝仗了。由於很少見到父親,陳知非甚至認為父親不愛他。直到有一次,舅舅將他特意打扮一新,帶他去照相館拍了一張照,說是父親想念他,特寄錢來要舅舅寄張相片去,他才真切地感覺到父親對他的愛。由於家境貧困,童年時當過報童,后又進入工廠做工。
1946年,17歲的陳知非在地下黨組織的幫助下輾轉來到山西陽城,闊別13年後終於見到了日思夜想的父親。到這時,他才真正開始了與父親在一起的生活。父親對他的到來很高興,也很愧疚沒有照顧好他,同時為他的前途操上了心。父親認為抗戰即將勝利,祖國更需要大批建設人才,建議他學工。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他進入了當時地處山西長治的北方大學(現北京工業學院前身)就讀。上學的前一天晚上,父親剛開完會回家,就找他談話,鼓勵他勤奮好學,學到真本事。父親還說:“七分學德,三分學業,要做到德學兼備。”
不久,父親赴延安中央黨校學習,父親讀黨校,知非讀大學,成了名副其實的一對父子學員。父親在延安學習時,常鼓勵知非要在勤字上下功夫。“他在信中教誨我,先打牢基礎,學習就像打仗一樣要有牢固的工事和良好的裝備。”有一段時間,父親還提出與他在學習上比賽。那時,在父親的激勵下,知非深深懂得學習的來之不易,對學習如饑似渴。談起那段經歷,陳知非激動不已。他說,那是他與父親貼得最近的一段時間,也是留在他記憶中最美好的一段時間。
1952年,陳知非畢業后先後在長春一汽、航天部等工作。
陳知非父親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陳賡,母親為八路軍第129師供給部財經幹部學校政治指導員王根英。
陳知非圖片(右)
陳知非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9月13日逝世,其遺體送別儀式定於2020年9月17日(星期四)上午10時,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梅廳舉行。
“父親對我們最大的影響,就是教會我們踏踏實實做人,勤勤懇懇工作,不為高官厚祿所惑,甘當人民公僕。”陳知非說。在父親那兒,他從來沒有得到過半點特權。他清楚的記得,50年代初,他從北方大學畢業后,直接被分配到了長春第一汽車廠工作。陳知非心裡很不情願,多次寫信給父親要求調回。可父親堅決不同意,並強調不管在哪裡都是為黨和人民工作。
陳知非個人圖片
父親很愛家鄉,對鄉里的鄉親大眾,對鄉里的一草一木都有著濃厚的感情。所以在他去世前的一年,即1960年3月,父親即使患有嚴重的心臟病,也要帶著醫生來到生他養他的家鄉。他深入農家,檢查農家的糧倉和穿的冬衣、棉被。看到農民翻身後的喜悅和變化,他感到由衷的高興。可他更多的是為農村仍然存在的貧困和落後擔憂。家鄉是父親一生永遠的牽掛。
父親愛唱京劇及家鄉的花鼓戲,孩子們雖然都聽不懂,可父親唱得來勁。他自己改后的唱詞里分明表達了對家鄉和往事的思念之情。尤其是朝鮮戰場回來后,父親尤愛唱《滿江紅》,“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就是父親一生的真實寫照。父親一生鄉音不改,直到進了北京,除與人交往外,在家裡總是說湘鄉話,弟妹們聽不懂,他就耐心地教。過年過節,一家人團聚時,他總要講祖上的故事,故鄉的鄉土民俗及自己童年的趣事。父親是個幽默風趣的人,對故鄉的描繪,經他的口蹦出來從來都是美好而令人嚮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