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木

醫學術語

徠“麻木”本來指感覺缺失,在口語中與“麻痹”相近。在湖北武漢一帶,“麻木”又特指載客三輪車,有“土麻”、“電麻”多種形式。因為收費低廉,“麻木”廣受乘客歡迎,一度十分興旺。

簡介


● 英文名稱:Numbness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分科—內科

古籍摘選


● 麻木,風虛病亦兼寒濕痰血病也。麻,非癢非痛,肌肉之內,如千萬孑蟲亂行,或遍身淫淫如蟲行有聲之狀,按之不止,搔之愈甚,有如麻木之狀。木,不癢不痛,自己肌肉如人肌肉,按之不知,掐之不覺,有如木之厚。(《雜病源流犀燭·麻木源流》)

名詞解釋


● 肌膚感覺障礙,或如蟻行感,或如觸電感,或皮肉不仁如木厚之感的表現。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麻,多指肌膚有蟻行樣、觸電樣感覺,按壓不能停止;木,多指肌膚麻木不仁,按壓也無感覺。兩者常並見,故稱麻木。絕大多數人一生當中均會出現肢體麻木的經歷。經常性的、長時間的肢體麻木,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疾病特點

● 麻木多為併發癥狀,應及時查清病因。
● 年齡大於50歲,並有高血壓、慢性虛損等病史的人群,若出現麻木癥狀,或伴有頭暈、頭痛、嗜睡、黑蒙、昏昏沉沉、一過性視物不清或暫時性失明等癥狀,可能是中風先兆,應及時就診。

病因病機

● 麻木多由氣血凝滯,經絡失暢;或氣血俱虛,經脈失於濡養;或寒濕痰瘀留阻脈絡所引起。

現代醫學範疇

● 麻木多由於周圍神經病變、脊髓病變、中樞神經病變等導致。
● 如肢體麻木持續性或長時間反覆發作,可能是由外傷、糖尿病、頸椎病、腦梗塞、腦出血等導致。

辨證論治

● 治療主要為補助氣血,培本,不專用消散之法。
● 《證治匯補》中認為麻木的治法是“治宜祛風理氣,養血清痰,(繩墨)初病不可驟用參、歸、地,恐氣血凝滯,邪郁經絡不散。若久而純屬正虛者,又當大補榮衛。”
● 可用桂枝黃芪五物湯等方進行治療。

預防調護

● 若出現長時間肢體麻木或反覆出現肢體麻木,應及時到醫院就診,明確病因。
● 避免感受風寒濕熱之邪,改變不良飲食習慣,適當運動。
● 防寒保暖,視病情適當對患處進行藥物熱熨、冷敷等;可配合針灸、推拿等進行治療。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