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羅毗荼人

達羅毗荼人

達羅毗徠(pí)荼人是指南亞使用達羅毗荼語系諸語言各民族的統稱,又稱德拉維達人。達羅毗荼人主要分佈在印度、斯里蘭卡和巴基斯坦,大約2.17億人。

基本概況


屬不同人種類型:
①歐羅巴人種與尼格羅 -澳大利亞人種的混合類型,即達羅毗荼人種,包括泰盧固人泰米爾人、馬拉雅蘭人以及坎納拉人等。多信印度教,其中以濕婆派為主,經濟、文化均較發達。
②屬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維達類型,包括托達人、科塔人、奧朗人、坎德人、貢德人等。
達羅毗荼人
達羅毗荼人
③尼格利陀人種類型,包括伊魯拉爾人、帕尼安人、卡達爾人等,其經濟、文化均很落後,許多人仍以採集和射獵為主要生計,有的依靠掘土棍生產,稱為掘棍文化,許多方面都保留著氏族部落結構,其中有些仍處在原始公社後期,生活在深山密林中,保留萬物有靈信仰。
屬尼格羅 - 澳大利亞人種各民族,是南亞現存最古老的居民。歐羅巴人種南歐類型的人於公元前4000~前3000年到達印度,與當地人混合形成達羅毗荼人種,一部分滯留在次大陸西北部,保留較多歐羅巴人種的體質特徵,成為現存的布拉灰人。歐羅巴人種的人來到后,部分土著被趕到山區林地,習慣上又稱前達羅毗荼人。
一般認為達羅毗荼人與哈拉巴文明有關。雅利安人來到后,達羅毗荼人被趕到次大陸南部,建立安度羅、潘地亞、朱羅、哲羅等王國,創造了高度發達的文化。
17~18世紀英國殖民者入侵后,將達羅毗荼人切割開來,進行掠奪、壓迫,破壞了經濟文化的正常發展。
印度獨立后的1956年根據各民族要求建立泰米爾納德邦(原馬德拉斯邦,以泰米爾人為主)、安得拉邦(以泰盧固人為主)、邁索爾邦(今卡納塔克邦,以坎納拉人為主)和喀拉拉邦(以馬拉亞蘭人為主)。

民族起源


對其起源,學術界意見不一。一般研究者認為他們是從地中海沿岸或小亞細亞進入印度的,使用達羅毗荼語言的布拉灰人是其滯留部分。
但也有人認為他們本來就是印度的土著民族,發源於今泰米爾納德地區。游牧的雅利安人進入印度,迫使達羅毗荼人南遷或逃往其他地區。這些民族的經濟文化均較為發達。
徠另有一些較為原始的民族雖在不同程度上受上述民族的影響,而且使用達羅毗荼語言,但主要屬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中的維達類型(如托達人、科塔人、奧朗人、坎德人及貢德人等)和尼格利陀類型(如馬勒爾人、潘尼安人、卡達爾人等)。
他們都是落後民族,許多尚處在母系或父系氏族社會階段,靠採集和射獵為生,保留萬物有靈(見原始宗教)信仰。民族學家有時稱他們為“前達羅毗荼人”,認為他們是達羅毗荼種人來到前就生活在印度的土著居民。
摩亨佐·達羅遺址
摩亨佐·達羅遺址

名稱


達羅毗荼(Dravidian)一詞最早是羅伯特·考德威爾在他的達羅毗荼文法比較的書中借用梵文drāvida一詞創造的,而drāvida一詞是公元7世紀的梵文文獻中用來指代南印度的泰米爾語的。

組成分佈


達羅毗荼人由許多民族組成,其中包括:
布拉灰人:屬於北達羅毗荼分支,主要分佈於巴基斯坦的俾路支省
庫魯克人:屬於北達羅毗荼分支,分佈於印度及孟加拉國,是孟加拉國內唯一的達羅毗荼民族。
孔德人:分佈於印度奧里薩邦和安得拉邦的部落。
岡德人:分佈於中印度。
卡納達人:屬於南達羅毗荼分支,主要分佈於卡納塔克邦和喀拉拉邦北部。
科達瓦人:屬於南達羅毗荼分支,主要分佈於卡納塔克邦的果達古縣。
馬拉雅拉姆人:屬於南達羅毗荼分支,主要分佈於喀拉拉邦。
泰米爾人:屬於南達羅毗荼分支,主要分佈於印度的泰米爾納德邦、安達曼-尼科巴群島,喀拉拉邦、安得拉邦、卡納塔克邦的部分地區,新加坡、斯里蘭卡、馬來西亞和南非的部分地區。
泰盧固人:屬於南達羅毗荼分支(過去曾被列為中達羅毗荼分支),主要分佈於安得拉邦,也有在奧里薩邦、泰米爾納德邦和卡納塔克邦。
圖魯人:屬於南達羅毗荼分支,主要分佈於卡納塔克邦南部和喀拉拉邦北部,這一地區也叫做圖魯納德。

特徵


長臉型,中等身材,捲髮呈黑色,唇薄,皮膚為淺褐色。操達羅毗荼系語言,使用南印度系的字母文字。

文明成就


在印度河流域陸續發現的古代城市文化遺 址,分佈在東西約1500公里,南北約1100公里的廣袤地區,歷史學家將它們稱之為哈拉帕文化。這些古城中又以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帕兩城規模最為宏大。從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巴兩地的考古發掘中,已得到證明,達毗荼人從事灌溉農業,以大麥、小麥為主要作物。同時也馴養牛、羊、豬、駱駝和象等畜類。他們處在石器、金屬並用時代,已經有了青銅器。達羅毗荼人的城市建設和手工藝品是特別值得注意的,房屋是用燒成的磚砌的,有的好幾層,城市有完整的下水道設備,這在當時都是首屈一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