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文化藝術職業學院
武漢文化藝術職業學院
湖北藝術職業學院始建於1958年,其前身先後為湖北省戲曲學校、湖北省藝術學校,1999年與華中師範大學聯合辦學,成立了華中師範大學藝術職業學院,2003年經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湖北藝術職業學院。學院坐落於人文薈萃、風景秀麗的武昌珞珈山麓,是一所多學科、多專業的綜合性藝術職業學院。高等藝術教育與中等藝術教育並存,目前在校生1600餘人。
湖北藝術職業學院坐落在武昌珞珈山與伏虎山麓之間,是一所多學科、多專業的綜合性藝術職業學院。高等藝術教育與中等藝術教育並存,在校生1827人。學院擁有現代化的教學場地與設施,校舍總建築面積61322平方米,其中教學及行政用房45122平方米,09年將新增6500平方米教學用房,生均教學行政用房25.06平方米,學生宿舍及生活用房建築面積16200平方米,生均9平方米。學院擁有小劇場1個,實訓教室178個,圖書閱覽室3個,多媒體教室9間,語音室2間,240台教學用微機。學院教學設備總值1265.62萬元,生均6709.15元。圖書館館藏紙質圖書11.2萬冊,電子圖書20萬冊。
學院建有專門網站及專有域名,對外採用電信寬頻10兆、教育網2兆光纖出口,做到光纖到樓層、百兆到桌面較為完備的校園網路。2007年學院加入“湖北省文化資源共享工程基層中心”,在信息資源共享上得到較大的提升。學院現有校外實訓基地20多個,與省內10多個省屬重點文藝院團保持合作關係。在2007年文化部、教育部舉辦的全國藝術職業教育成果展演中,我院榮獲優秀成果獎。2005年被評為湖北省文化廳先進基層黨組織和洪山區十佳文明單位,2006年我校獲得湖北省委高校工委和湖北省教育廳表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進集體稱號。被省委、省政府評為2005-2006年度創建文明行業工作先進單位。
湖北藝術職業學院創建於1958年,原為湖北省戲曲學校,1966年因“文革”停辦;1977年11月恢復重建;1988年,湖北省戲曲學校更名為湖北省藝術學校;1992年,與湖北省文化藝術幹部學校合併;1993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和文化部確認為“省部級重點中專”;2000年,與湖北省電影職工中等專業學校合併,組建成新的“湖北省藝術學校”;2001年,被國家教育部確認為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1999年,湖北省藝術學校與華中師範大學合作辦學,成立華中師範大學藝術職業學院;2003年,經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為獨立的湖北藝術職業學院。
學院現設有音樂系、舞蹈系、藝術設計系、戲(曲)劇影視表演系、音像技術系、文化事業管理系以及公共課教學部、教學研究室8個教學部門;辦公室、教務部、學生工作部、總務部、人保部、財務部、藝術實踐部(藝術團)、藝術培訓部、圖書信息部9個行政與教輔部門。現開設了舞蹈表演、音樂表演、音樂教育、影視表演、戲曲表演、平面設計、環境設計、影視動畫、公共關係、旅遊管理、音像製作方向、器樂演奏、播音主持、模特表演十四個專業方向。
學院建立了湖北唯一的文化行業特有工種職業技能培訓鑒定機構,主要從事鋼琴調律師、健美操教練員、數碼錄音師、中級調音師、形體訓練教練員、舞蹈教練員等七大門類的職業技能鑒定工作。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218人,專任教師122名,其中高級職稱43人(國家一級演員10人),中級職稱79人,“雙師型”專業教師87人佔71%,是一支學科配套、業務精良、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隊伍。
學院堅持特色辦學,積極推行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取得豐碩的教育成果。建校50年來,為社會輸送了近萬名藝術人才,其中優秀畢業生代表有朱世慧,兩屆“梅花獎”得主,黨的十七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京劇院院長;劉丹麗,兩屆“梅花獎”得主,全國第十屆、第十一屆人大代表;徐帆,著名影視明星,“梅花獎”及第23屆電視劇飛天獎優秀女演員獎獲得者;吳珍艷,文化部“文華表演獎”、第九屆法國國際舞蹈比賽現代舞女子組金獎獲得者;李瓊,全國青年歌手電筒視大獎賽特別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獲得者;汪金媛,全國青年歌手電筒視大獎賽銀獎及文化部“文華表演獎”獲得者;李鐵,影視話劇雙棲明星,自編自導的話劇和小品多次榮獲“五個一工程”獎和文化部“文華獎”等;陳笠笠,全國青年歌手電筒視大獎賽銀獎、2008年文化部音樂劇比賽文華獎獲得者;黃琳,中國舞蹈“荷花獎”民間舞表演金獎獲得者;音樂系學生黃鶯、黃燕參加日本第七屆國際高中生藝術大賽,獲古箏比賽並列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