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五祖拳的結果 展開
- 中國傳統拳術中的南拳之一
- 電影
五祖拳
中國傳統拳術中的南拳之一
五祖拳,是中國傳統拳術中的南拳之一。據說此拳是由蔡玉鳴(福建泉州人,1853-1910)綜合了白鶴拳、猴拳、羅漢拳、達尊拳和太祖拳而成的,故稱五祖拳。五祖拳的特點是多短打,門戶緊,拳勢烈。在練法上要求頭上頂,兩肩墜,心胸守,丹田聚。對樁功要求很嚴,腿法中平,步形較高。
五祖拳的拳法特點也綜合了七種拳法的特性。猴手、鶴腳、玄女搖身駿胛、達尊羅漢步、太祖身以及和陽師的北派技法、道台夫人的下盤腿功,容入了七種優秀拳法,使得五祖拳很快就成為當時閩南最優秀傑出的拳種,蔡玉鳴因此成為一代宗師。
2008年6月7日,五祖拳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徠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泉州市武術協會獲得五祖拳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五祖拳,是中國傳統拳術中的南拳之一。據說此拳是由蔡玉鳴(福建泉州人,1853-1910)據說此拳是由蔡玉鳴綜合了白鶴拳、猴拳、羅漢拳、達尊拳和太祖拳而成的,故稱五祖拳。五祖拳屬典型的外家功力型拳術,威猛激烈,以柔濟剛,包涵內家拳的很多技擊法和內功修鍊法。該拳套路多達兩百餘套,空拳、長短兵自成系統,小套僅有十數步,大套多達一百多技手。無論大小套,五行蘊中,左右相維,攻守相續,內外兼修,步穩身正,出拳時,欲發先收,常用搖身抖膀的方法,加快拳速,增加拳勢。亦有發聲,以聲助力。該拳特點腳馬夾束穩固,前輕后重,進如脫兔,退如蹲虎;技手簡約嚴謹,一陰一陽,攻守分明,沉肩拾肘,身法自然。下盤堅牢,落地生根,腳法纏絆細膩,起踢直起直落,低而沉重。行氣發力,丹田為灶,起於腰胯,節節相催,內氣和技法都講究吞吐沉浮。器械以棍術最為著名。
五祖拳是福建七大拳種之一。作為為閩南一帶流行最廣的一個拳種。有關五祖拳有幾種不同的說法,而最具爭議的有兩種:
〈一〉五祖拳是白鶴,猴,羅漢,達尊,太祖五種拳法的合稱;
〈二〉五祖拳是蔡玉明把上述五種拳法經過整理加上玄女法和後來所學北派拳法創編成一種有別於原來五種拳法的一種新拳種。
以上兩種說法都沒錯。徠但是必需加以區別,因為它們名同而實不同,一個是五種拳法的合稱。一個是現流傳在閩南一帶且早已遠播東南亞的一個拳種。
修身修性謙為本,學法學藝一氣成。
五祖拳
蔡玉鳴生長在泉州晉江,而泉州的太祖拳流傳久遠可以追溯上千年的歷史(據考南宋時期一部分皇室貴族子弟居住於泉州,他們喜好使拳弄棒、以至泉州一帶流行太祖拳。據說是宋太祖趙匡胤所傳)。因此蔡玉鳴在集藝匯綜的過程中,以太祖拳為基本功底,綜合其他拳法的技術特點而形成五祖拳。
五祖拳初步形成后,蔡玉鳴曾多次與武林高手較量技藝並獲勝,早期蔡玉鳴設立了“聖公會”、“龍會館”二館公開授徒。在這發展過程先後收服泉州一帶號稱五虎的名人為門徒。後期又培養出五位傑出的門徒號稱后五虎,有記載的著名的衣缽傳人有泉州的林九如(外號狗師)、魏南山(外號翻天豹)、翁朝賢(外號大古秧)、官橋的尤祝三(清末武舉人)此人於1917年著有《中華柔術大全》一書、泉州的陳京銘(外號金翼大鵬,清末武秀才)、何海師(外號鳳尾手)、陳魁(外號鑽天鷂)、泉州的狐狸仔(外號落地金蛟)、官橋的柯彩雲、南安的瀋陽德(外號玉面虎),林九如為頭屆徒弟,瀋陽德則是關門弟子。這二位師兄弟曾經與泉州崇福壽的妙月法師較技,由瀋陽德獲勝,後來由師兄林九如收納妙月法師為門徒。就這樣從泉州晉江一直擴展到整個閩南地區,這一時讓閩南一帶武風大變,習武人士以練五祖拳為榮,閩南掀起了學習五祖拳熱潮,多數武館均以能與五祖拳掛上關係為時尚,不少其他拳種武館也改教五祖拳或掛上蔡氏的館號<仁義堂>。從此泉州、晉江、及閩南一帶五祖拳顯得一枝獨秀。蔡玉鳴深造武藝的同時,也學就一手高超的醫術。之後他在傳授門徒時,經常為民眾贈醫贈葯,同時主張“武醫兼修”、“未練武先學醫”,光緒年間他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全面總結了骨傷科、藥劑科、經絡學科以及武術的理論知識編寫成《松筠玉記》一書,共三十六卷。《松筠玉記》包含了關於五祖拳的拳譜、武術理論、骨傷科、醫學、醫方、診法、導引、按摩等。遺憾的是,抗戰時期日軍佔領廈門時,該書被日軍焚毀,此乃本門一大憾事。但是根據《松筠玉記》中的配方配製的廈門“松筠堂藥酒”至今還馳名中外。
清朝末期到民國初期,由於政府局混亂,各地出現了貪官污吏,使得民不聊生,閩南一帶許多人為謀生出洋南渡,也把祖國的瑰寶—武術帶出國門。從此五祖拳流入東南亞各國,如:張雲章(前清秀才)是蔡玉鳴的入室弟子,此人曾為蔡玉鳴像敬贊題詞堪稱文武雙全,清宣統三年就南渡菲律賓城市被聘為[中西學校]校長。(林九如的學生公婆詹所傳弟子盧言秋(外號虎母秋)就向海外發展<傳承上有爭議)),現在的菲律賓光漢國術館就是盧氏所傳。還有陳京銘的傳人陳家鴻傳陳少堂、陳慶堂就設有現時的菲律賓中華鳴謙國術社。還有瀋陽德傳廈門新垵一支后,出洋南渡新加坡設立了玉明國術研究社,之後又有了明星武術體育學院。五祖拳至今還在閩南一帶及東南亞流傳。近來在中國福建南安又有以五祖拳為基礎發展成為自成體系的“鶴拳道”,同時這幾年來,廈門五祖拳的復興勢頭如星火燎原,五祖拳館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新老五祖拳同門攜手致力於五祖拳的文化復興工作,五祖拳海陽武術館是年輕的五祖拳新力量,通過五祖拳進校園的形式在島內和海滄建立了十幾所校園社團,先後有2000餘人習練五祖拳,如今五祖拳在校園已成一道充滿力量的風景線,海陽武館在島內外共建設四家武館,武館學員近200人。
五祖拳的特點是多短打,門戶緊,拳勢烈。在練法上要求頭上頂,兩肩墜,心胸守,丹田聚。對樁功要求很嚴,腿法中平,步形較高。
五祖拳屬典型的外家功力型拳術,威猛激烈,以柔濟剛,包涵內家拳的很多技擊法和內功修鍊法。該拳套路多達兩百餘套,空拳、長短兵自成系統,小套僅有十數步,大套多達一百多技手。無論大小套,五行蘊中,左右相維,攻守相續,內外兼修,步穩身正,出拳時,欲發先收,常用搖身抖膀的方法,加快拳速,增加拳勢。亦有發聲,以聲助力。
該拳腳馬夾束穩固,前輕后重,進如脫兔,退如蹲虎;技手簡約嚴謹,一陰一陽,攻守分明,沉肩拾肘,身法自然。下盤堅牢,落地生根,腳法纏絆細膩,起踢直起直落,低而沉重。行氣發力,丹田為灶,起於腰胯,節節相催,內氣和技法都講究吞吐沉浮。器械以棍術最為著名。
拳理
一.論精、氣、神:內練五臟,吞吐浮沉,頤氣養神。練氣化神是五祖拳的練拳宗旨。倡導氣安於內而神顯於外。氣沉則神明意寧,神明則眼觀四方、耳聽八方,傳之於心;意寧則心中朗朗,應之萬變,審勢、待時、度距就此而生。若氣浮則神散意亂,神散則反應遲鈍,動作笨拙,意亂則心中無主,敗勢盡露。
二.論剛柔:武道不外剛柔二法,剛在他人前,柔承他人後。剛者,先發制人,動速勢猛。柔者,后發制人,引化靈巧。剛可克柔,故善剛者,剛其不柔(可以不用柔而以剛取勝);柔亦可克剛,故善柔者,柔其不剛(可以不用剛而以柔取勝);全剛易折,全柔易纏。剛柔相濟,勝券在握。
三.論動靜:動如風而不停留,謂疾也;靜如水而無常形,莫測也。以靜待動,舍我從人;以動亂靜,舍人從我。靜中無動謂之呆,動中無靜謂之亂。故動靜相合,是為得法。
四.論神、意、形:意授於神而主形,以形藏意,用意導形,全神貫注,時隱時現,令人莫測,謂之形、意、神三者合一。
五.論勢:二人敵,得勢者勝,失勢者敗。審勢而後立策方能立於不敗之地。審是審其虛實,度是度其強弱,實則避之,虛則擊之,“逆來順受”,出其不意;剛則化之,以柔克剛,弱則逼之,以剛克柔。
六.論時:審時不如待時,千古不失之機為進而未穩,發而未至,變而未盡,過而未成之時。
七.度距:度距立勢需眼明手快,進擊走勢需身靈,步快毫釐之差,得失即現。
八.論法:拳之精者,返樸歸真,簡也。法之妙者,若有若無,應運而生。
九.論勁:勁者非力也,勁從力中生,蓄勢而後發,力從筋骨發,蓄如弓滿月。發力不用腰,朽木催不倒。發力不助氣,勁不隨人意。
十.論步法:八法步為先,先穩固下盤,步穩而身後動,則無慢浮之虞;慢必受制,浮則無根。快中求穩,動中求靜,才是步法追求的最高境界。
十一.論手法:手法四訣/吞、吐、浮、沉。吞如洪水卷地,吐如疾箭離弦,浮如風吹羽毛,沉似頑石投江。(攻為吐、守為吞、進為吐、退為吞、快為吐、慢為吞、輕為浮、重為沉、化為浮、凝為沉)
十二.論技手:技手又稱“橋手”,有單、雙、長、中、短。雙技有四六技(雙臂一長一短)又稱父子相隨。
十三.基本練法要求:提百會以挺頭,起牙關而強項;虎眼、獅嘴、龍喉。兩肩墜而心胸守;十趾蹺則腳力生;束檔固腎(提檔吊肚運氣內轉,腳夾尾椎鑷以聚丹田)。要以氣催力(發力時配以丹田力,聲出肚硬);要欲發先收(手勢出擊七分,挱入三分,左右互動講究和力);要先柔后剛(剛柔必須相濟);要五肢齊(手腳四為技,身為一技謂五肢,發力先從後腳起,配以“搖身俊胛”渾身發力如電力一般)。
十四.發勁特點:勁力剛猛,以蹬腿(踏足挺膝也叫彈腳),力著以點的“金剛勁”(寸勁發力)、“搖身俊胛”使力從足底生,帶動腰、肩胛、左右輪動,傳遞到肘、腕、渾身發出一種彈勁而示勇猛之形。
十五.技擊法:連消帶打法,以打反打法,以硬擊軟法,左右互換法,迂迴遊走法,虛實亂敵法,順勢吞化法等。
十六.臨敵十要:一膽,二力,三精,四熟,五順,六速,七靈,八穩,九聲,十變。
練法
五祖拳[拳術]
蔡玉明
五祖拳的拳法特點也綜合了七種拳法的特性。猴手、鶴腳、玄女搖身駿胛、達尊羅漢步、太祖身以及和陽師的北派技法、道台夫人的下盤腿功,容入了七種優秀拳法,使得五祖拳很快就成為當時閩南最優秀傑出的拳種,蔡玉鳴因此成為一代宗師。
首批五祖拳高段位獲得者評出
2010年2月1日,18個國家和地區的五祖拳拳友歡聚一堂,慶祝國際南少林五祖拳聯誼總會成立20周年。國際南少林五祖拳聯誼總會於1989年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倡議發起,1990年在泉州成立。20年來,來自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五祖拳團體加入到這個大家庭,五祖拳傳播範圍更廣,運動水平也在不斷提高。與會人員對五祖拳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剛剛當選聯誼總會新一屆主席的約翰·葛雷罕說:“五祖拳是祖先留下的美好遺產,我們有義務和責任推動它繼續發揚光大。”而設立五祖拳段位制,建立目標激勵機制,則是推動五祖拳發展的一個新試驗。會上,聯誼總會向首批五祖拳高段位(七段、八段、九段)獲得者授牌,並設立榮譽十段,追贈給為創立和發展聯誼總會作出重大貢獻的老前輩。
雲集泉州的各路武林“高手”在切磋武藝的同時,在武術文化、功理拳法等方面也免不了一番“唇槍舌劍”。南少林五祖拳國際學術研討會,成了與會拳友交流、探討的一個平台。泉州市武術協會廣發“英雄帖”,向海內外徵集武術論稿,結集出版了《泉州南少林文存》,此前出版的《五祖拳譜》也舉行國際首發式。